查士丁尼论文_张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查士丁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拜占庭,赠礼,阿拉伯半岛,帝国,法令,二世,东罗马帝国。

查士丁尼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19)在《论4-6世纪拜占庭的丝绸贸易与查士丁尼开辟丝路的努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贸易是拜占庭帝国维护皇权、基督神权、等级身份差别以及处理国际政治关系的有利工具。这使丝绸在拜占庭帝国中成为具有极强政治属性的特殊商品,丝绸贸易处于拜占庭帝国国家力量强力控制之下。查士丁尼时期,丝绸贸易彻底与拜占庭帝国政体结合在一起,拜占庭帝国出于统治需要彻底控制了丝绸贸易,丝绸贸易成为反映拜占庭帝国政治变化的线索。查士丁尼开辟黑海和红海新丝路的失败说明,波斯在欧亚丝路中的中枢地位和控制力很难撼动。欧亚丝路贸易路线一旦形成,各国各民族在丝路中的地位、作用及获利方式就将相对固定化,仅凭一国或少数民族的军事政治活动很难改变。(本文来源于《海交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匡晓锋[2](2019)在《活用课本,找寻历史之真谛——以《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部编本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叁单元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为例,分析部编本教材的特点以及探究活用部编本教材课本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全景式了解,在图文并茂中复现历史,寻求历史真谛。以课本为抓手,倡导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史料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有更多的机会开展基于史料的历史探究活动",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这样的学习经历更有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文来源于《生活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王冰莹[3](2018)在《试析查士丁尼时期上层妇女的婚姻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婚姻与家庭作为维持人类社会延续的重要制度,它们的发展在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进步状况。就查士丁尼时代而言,其上层社会中婚姻与家庭情况变化也值得关注,它反映了拜占庭由早期迈向中期过程中发生的社会转变。作为研究焦点的上层妇女,她们在婚姻生活各个阶段中的地位不仅反映出上层社会独特的婚姻风尚,而且还映射出查士丁尼时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状况。从婚姻的叁个阶段来看,查士丁尼时代的上层妇女地位提高不少,妇女的权益也得到较多保障。她们对自身权益的努力争取,不仅影响到当时的社会风气,还为此后拜占庭上层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做了极佳铺垫。(本文来源于《珞珈史苑》期刊2018年00期)

董令德[4](2018)在《查士丁尼大瘟疫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谈到鼠疫,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十四至十五世纪横行于欧洲大陆的黑死病——那场导致了数以千万的人死亡的浩劫。然而黑死病并非是鼠疫第一次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之中,早在公元六世纪中期,地中海世界就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鼠疫。当瘟疫来临之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正统治着半个地中海世界,他野心勃勃的计划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从入侵的蛮族手中夺回失去的领土,令帝国重现旧日荣光。然而大瘟疫重创了皇帝对未来的宏大构想,鼠疫给帝国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人口的大量死亡极大地削弱了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重创了古典时代幸存下来的城市,更耗尽了东罗马帝国的国力,使得查士丁尼的雄图伟业迅速化为泡影。这场被后世称作“查士丁尼大瘟疫”的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大瘟疫在东罗马帝国历史研究中并非显学,但在当今学术界也并非一个完全不受关注的问题。有部分国外学者就对大瘟疫的严重程度抱有疑问,他们认为由于当代研究者过多的依赖不实的文献材料,使人们夸大了瘟疫造成的影响,查士丁尼大瘟疫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严重。这种观点在大瘟疫研究中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争议,通过分析最新的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的再考据,本文认为以上观点是不成立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并非一次可以轻描淡写的普通历史事件。在国际学界,关于大瘟疫起源地的讨论至今仍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根据各方学者研究视角与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目前主流说法一共有叁种,即非洲起源、亚洲(印度)起源和(欧亚)草原起源说。本文根据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特点和疾病传播路径,结合史料和现代研究,分析认为大瘟疫的非洲起源说更符合逻辑上的认识。对东罗马帝国来说,查士丁尼大瘟疫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在一个世纪内反复爆发的疫情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使得税收这一帝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锐减,加上战争和建设开支,查士丁尼的后继者不得不面对一个耗尽的国库。考察该时期的铸币可以发现,不论是金币还是铜币,其成色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帝国政府为了维持在农业稳定不得不出台了更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法规。瘟疫亦影响到了帝国最宝贵的军事资源,军队和后备力量都受到波及,削弱了帝国对新收复领土的控制能力,令边境地区面对外敌入侵时缺乏防御能力。作为国教的基督教在公元六世纪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大瘟疫无疑也对宗教信仰和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帝国从依然具有晚期古典时代特征的查士丁尼统治初期迅速转化为后查士丁尼时代宗教气氛一统天下的拜占庭式社会,大瘟疫在其中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通过影响社会文化,查士丁尼大瘟疫和这个时代其他因素一起,促使了东罗马帝国实现了由其历史的早期向中期过渡,最终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8-03-01)

丁寒冰[5](2018)在《查士丁尼的阿拉伯半岛联盟战略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斯兰政权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曾是拜占庭与波斯两大帝国之间举足轻重的缓冲地带。查士丁尼即位之初力图在此建立以加萨尼王国为主,肯德王国和希姆亚尔王国为辅的联盟体系,是为查士丁尼的阿拉伯半岛联盟战略。这一战略既是查士丁尼"西部进攻,东部防御"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查士丁尼基于个人政治抱负和拜占庭帝国东部边境形势的战略构想。联盟战略的实施贯穿了第一次波斯战争的整个阶段,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继荣[6](2017)在《铭文史料之新贡献——从《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碑文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是研究7世纪末至8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外交政策、宗教态度、管理模式、社会变化等方面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虽然目前国外学界已出版了该法令的诸多校勘本和译本,中文文本也由笔者据希腊文和英文译出,但是对其价值的研究学界还尚未展开,故本文拟以该法令的具体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其历史价值,以期对学界关于铭文和法令的研究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7年12期)

马锋[7](2016)在《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在波斯战争中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庭-波斯战争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它构成了拜占庭帝国外部的最大威胁。拜占庭—波斯战争凸显了拜占庭帝国在和平与统一两大战略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改变了拜占庭帝国军队早期形成的军事信念,为拜占庭帝国纵深防御战略的发展提供了背景。纵深防御战略是罗马帝国晚期出现的新的军事战略。在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的军事冲突中,纵深防御战略成为拜占庭帝国稳固东方防线的必要选择。纵深防御战略需要的条件反映出双方战争力量的对比有利于波斯人。纵深防御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是适应罗马帝国晚期和拜占庭帝国早期国家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它也成为后来拜占庭帝国基本的军事战略,为拜占庭帝国军事实力的维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东问题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李继荣[8](2016)在《《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译注》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于688年巴尔干战事凯旋后,为表神佑之恩,对萨塞洛尼基的圣狄米特里教堂予以馈赠的法令。该法令是研究7世纪末8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外交政策、宗教态度、管理模式等方面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自发现以来,国外学界已不断对其进行修补校勘,已有几种校勘本,然国内尚无此文献的中文译本。兹特综合各家校勘,从古代语文迻译该法令,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注释,为国内罗马—拜占庭法律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中文译本和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6年04期)

蒋来用[9](2016)在《查士丁尼的伟大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着名学者耶林在谈到罗马时说:“罗马曾叁次统一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叁次以法律。而第叁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也曾经评论道:“罗马人用武力征服全世界,并没有像他们那种伟大的法学之不朽的力量那样来得大。(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6-06-08)

刘悦[10](2016)在《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文学年表》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士丁尼时代”可以被看成是拜占庭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文艺复兴,其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与“科穆宁时代”比肩形成了拜占庭文艺史上的两次高峰,任何缺失拜占庭文学的中世纪文学史都是不完整的,任何缺失“查士丁尼时代”文学的拜占庭文学史也是无法想象的。作为从古典向中世纪的过渡时期,“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学展现了化石般的文学风貌,其中,古希腊的、东正教的、古罗马的、小亚细亚的、埃及的、叙利亚的、巴勒斯坦的等等都是这块化石得以产生的骨骼、枝叶、贝壳,它们之间相互碰撞、融合、凝固、沉淀,形成了广袤的“地中海文化圈”,地中海在查士丁尼时代已然变成了帝国的内湖。本文将编排“早期拜占庭查士丁尼时代文学年表”作为研究主题,致力于原点资料的搜集、分析、整合工作,采用编年史体例形式对“查士丁尼时代”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考察,共收录28位作家,100余篇作品,作家方面涉及生平事迹、受教育过程、创作经历,作品涉及主要内容、简要评价、出版情况,并将所有作品归类为:史传文学、灵修文学、咏颂文学、故事文学、书信文学、罗曼司文学、游记文学、报告文学,以期对“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学有一个整体面貌上的把握。本文并不仅仅是以年代为单位的资料汇编,在年表后也加入了对于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特点规律及其复杂背景成因的剖析,从资料中生发出思考。每一个作家作品的条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文化符码,连缀在一起反映了“查士丁尼时代”的关键问题,在这一时期,手抄本是书籍存在的主要形式,书籍亦是昂贵的奢侈品,成为一位作家的教育成本是巨大的,这一时期的作家分为世俗和宗教两个类型,世俗类的作家们大多都是出身于贵族或是富裕人家,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创作的目的大多是在赞助人的支持下求取安顺的仕途和美好的生活,所以书写史传类作品和咏颂类作品通常是这类作家们的首选,宗教类的作家们大多是出身教堂执事、主教或是僧侣,他们将灵修文学、宗教颂歌、圣使徒传记等类型的文学作品发展到了一个较为发达的阶段,为“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学发展带来无限活力。与此同时,希腊语渐渐地取代了拉丁语,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查士丁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部编本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叁单元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为例,分析部编本教材的特点以及探究活用部编本教材课本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全景式了解,在图文并茂中复现历史,寻求历史真谛。以课本为抓手,倡导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史料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有更多的机会开展基于史料的历史探究活动",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这样的学习经历更有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查士丁尼论文参考文献

[1].张爽.论4-6世纪拜占庭的丝绸贸易与查士丁尼开辟丝路的努力[J].海交史研究.2019

[2].匡晓锋.活用课本,找寻历史之真谛——以《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一课为例[J].生活教育.2019

[3].王冰莹.试析查士丁尼时期上层妇女的婚姻地位[J].珞珈史苑.2018

[4].董令德.查士丁尼大瘟疫探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5].丁寒冰.查士丁尼的阿拉伯半岛联盟战略初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李继荣.铭文史料之新贡献——从《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碑文谈起[J].理论月刊.2017

[7].马锋.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在波斯战争中的战略选择[J].中东问题研究.2016

[8].李继荣.《查士丁尼二世“赠礼”法令》译注[J].古代文明.2016

[9].蒋来用.查士丁尼的伟大贡献[N].法制日报.2016

[10].刘悦.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文学年表[D].东北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圣维达莱教堂(St.Vitale)后殿马赛克镶...、《君士坦丁大帝雕像》,罗马雕塑,君...、拉韦纳的圣维塔莱教堂,神殿装饰全景...圣索菲亚的马赛克镶嵌画基督在尘世的...查士丁尼6《查士丁尼皇帝及侍从》(《Em...

标签:;  ;  ;  ;  ;  ;  ;  

查士丁尼论文_张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