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感染论文_石磊,安亚娟,王欢,李大可

导读:本文包含了持续性感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持续性,杆菌,宫颈,鼻疽,人乳,病毒,分枝。

持续性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安亚娟,王欢,李大可[1](2019)在《李大可教授从“湿毒”角度论治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妇科常见疾病,李大可教授从"湿毒"角度论治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感染,认为本病病机正气虚弱、湿毒蕴结,症候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祛湿解毒为主要治则,兼健脾益肾扶正,临证辅以清热、温阳、化瘀,重用具有解毒功效之药,内外合治,双管齐下,疗效尤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徐玲,赖凤娣,康川川,谢晓英[2](2019)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癌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性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存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HPV感染的发生与清除过程,影响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早期针对HR-HPV持续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宫颈HR-HPV持续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宫颈癌的防治进行指导。(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启慧,张晓苏,孔德松,王峥妍,张家瑜[3](2019)在《基于治未病理论运用中医体质学说防治HR-HPV持续性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体现治未病理论的一种学说,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性感染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具有潜在感染率高、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HR-HPV持续性感染中的应用,通过纠正偏颇体质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可以提高对HR-HPV持续性感染的诊治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唐梦灵[4](2019)在《NR1D2介导的脂噬在类鼻疽菌胞内持续性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简称类鼻疽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热带医学疾病,广泛流行分布于东南亚和澳洲北部等地,我国海南、台湾、香港等地也为主要的疫源地。类鼻疽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除了引起亚临床感染、局部的脓肿外,还可导致重症肺炎和急性败血症等,死亡率高达40%。由于类鼻疽菌耐药性强,培养易等特点,早在2006年美国CDC就将其列为I类生物战剂。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的证据表明类鼻疽可能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尤其是近些年一些非疫源地也相继出现了类鼻疽病例的报道,如南非、中东等地,我国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和2014年在江苏镇江分别发生过一起输入性的类鼻疽病例。再加上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更加频繁,“一带一路”的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以及南海海洋利益维护和主权安全保障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类鼻疽菌感染致病的机理,寻找临床治疗的新策略。类鼻疽菌作为一种胞内寄生、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细菌,其逃逸宿主免疫造成的持续性感染是其致病的关键。类鼻疽菌能够快速地侵入宿主体内各类细胞,并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为自身的复制和传播创造条件,这些被感染的细胞不仅是类鼻疽菌的寄居场所,还给其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在病原菌感染与免疫过程中,宿主脂质代谢和病原菌相互作用,并为病原菌感染和复制提供能量。在结核杆菌感染早期宿主细胞甘油叁酯释放的脂肪酸和甾醇是结核杆菌休眠期间的唯一碳源;在肝炎病毒装备和复制进程中脂质代谢是其必不可少的能量来源。近期课题组在类鼻疽菌感染肺上皮细胞A549逃逸宿主清除机制中观察到宿主细胞脂肪代谢发生明显异常变化,脂质严重蓄积。但是这种脂质代谢的异常表现与类鼻疽菌的感染有什么关系、在其逃逸免疫中发挥什么作用、对其致病有什么生物学意义等问题尚不清楚。众所周知,脂质代谢参与细胞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为各种细胞器形成、扩展、收缩等动态改变以及细胞内质网蛋白质降解等提供所需能量。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内的脂质还可以通过自噬体转运至溶酶体进行分解,此过程称为脂噬作用。脂噬作为自噬的一种亚进程,被报道与多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致病和感染密切相关。李倩博士2015年在Autophagy上曾报道过类鼻疽菌感染A549细胞早期,通过诱导MIR4458、MIR4667-5p和MIR4668-5p的上调,进而实时、连续地抑制其靶基因ATG10表达,负性调控自噬,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免疫清除,促进其胞内存活。那么,脂质代谢的异常与类鼻疽菌感染引起的自噬过程受抑有什么关系呢?而类鼻疽菌是否是通过自噬作用调节脂质代谢,从而影响细菌在胞内的增殖复制,并导致持续性感染的呢,仍有待阐明。为了探究类鼻疽菌感染过程中,自噬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对类鼻疽菌胞内生存的影响,我们首先建立了类鼻疽菌感染A549细胞模型,通过透射电镜、Western Blot、激光共聚焦检测了类鼻疽菌感染的A549细胞脂质代谢和自噬水平变化情况,发现类鼻疽菌感染肺上皮细胞A549后脂质严重蓄积,脂滴堆积,脂质代谢关键分解酶活性降低;同时细胞内AKT-mTOR自噬通路明显受抑。其次,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自噬与脂质代谢的关系。在药物激活或抑制自噬、siRNA干扰等条件下,通过Western Blot、激光共聚焦观察A549细胞脂质代谢情况,发现激活自噬会明显促进细胞内脂质代谢;细菌胞内计数实验发现A549细胞清除胞内类鼻疽菌的能力明显增强。接着,为了找寻类鼻疽菌是如何通过自噬调控脂质代谢的线索,我们通过类鼻疽菌感染A549细胞后表达谱芯片的筛选,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Cluster3.0和Tree View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进行了聚类分析和预测,结果发现NR1D2mRNA表达明显上调。NR1D2(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1 group D member 2)是孤儿核受体家族成员,具有配体激活的功能。已有文献报道NR1D2不仅能够调节参与代谢功能的基因,如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还能可以作为诱导自噬的重要信号,与自噬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LC3、Beclin-1等相互作用,实现对自噬的调节。因此,为了探究在类鼻疽菌感染A549细胞过程中NR1D2是否介导自噬调节了脂质代谢,我们首先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确证在类鼻疽菌感染A549细胞后NR1D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次,我们构建了NR1D2干扰质粒,发现类鼻疽菌感染宿主细胞后干扰NR1D2的表达明显减少A549细胞中脂滴的蓄积,促进宿主细胞脂质代谢和β-氧化的速率;同时我们还观察到自噬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LC3、Beclin-1也伴随NR1D2的抑制而上调。进一步,在抑制自噬水平的条件下,干扰NR1D2表达,通过共聚焦实验发现即使干扰NR1D2的表达,相比于对照组(control+DMSO)宿主细胞脂质代谢水平也无明显改变,表明在类鼻疽菌感染A549细胞进程中,NR1D2介导了自噬调节脂质代谢。考虑到宿主脂质代谢在病原感染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外源补充叁醋酸甘油酯,促进胞内脂质代谢速率,通过细菌胞内载量计数实验表明激活宿主细胞脂质代谢速率可以增强宿主细胞对类鼻疽菌的胞内清除能力。综上所述,本课题从脂质代谢的角度探讨了类鼻疽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在其感染致病中的意义,其创新性主要在于首次提出了“类鼻疽菌、脂噬、持续性感染”的作用模式。本文以脂噬为切入点,初步阐明了类鼻疽菌感染宿主细胞后,诱导核受体因子NR1D2的表达上调,干扰细胞自噬,导致宿主细胞脂质蓄积,从而逃避宿主免疫清除而发生持续性感染。该研究一方面揭示了脂噬是如何在类鼻疽菌的胞内持续性感染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为寻找抗类鼻疽感染的新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5)

奉泽锦,韩志蓉,范文川,陈廷安,韩亮[5](2019)在《p16和Ki-67在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16和Ki-67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性感染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联合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于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诊治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未患妇科疾病的女性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活检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分别进行p16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分析p16、Ki-67的独立诊断价值,结合独立诊断结果进行串并联联合诊断实验,制作ROC曲线。结果 p16单独进行诊断的假阴性率(18.00%)较高;Ki-67单独进行诊断的假阳性率(16.00%)较高;p16与Ki-67进行并联诊断能够降低漏诊率,而进行串联诊断能够降低误诊率。结论 p16与Ki-67作为联合诊断指标在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价值较高,串并联联合诊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9年02期)

张彩勤,杨丽,张廷芬,师长宏[6](2018)在《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调控巨噬细胞自噬诱导持续性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噬细胞的自噬作用能够保护宿主抵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而持续性感染的MTB(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可以从自噬体中逃逸或抑制自噬的发生,从而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尽管相关机制不明确,但胞内存活的MTB分泌蛋白在持续性感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自噬维持蛋白质稳定性和在胞内长期存活,导致LTBI(latent TB infection)的发生。综述了MTB的四种分泌蛋白(Eis、Pkn G、Sap M和Hsp16. 3)在持续性感染中调节巨噬细胞自噬的作用,可能为发现LTBI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新靶点提供有效思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2期)

蔡微,郑礼宝,黄剑清,黄拯球,陈海晶[7](2018)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治疗持续性宫颈高危型HPV(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病程1年的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ALA-PDT组30例,每周治疗1次,共3次;匹多莫德组患者30例,每日口服匹多莫德0.8g,连续用药60天;空白组30例,不进行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均在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检测HPV结果。结果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ALA-PDT组有2例患者转阴(6.7%),匹多莫德组和空白组无阴转;第6个月ALA-PDT组有11例转阴(36.7%),匹多莫德组7例阴转(23.3%),空白组无阴转;第12个月ALA-PDT组有19例转阴(63.3%),匹多莫德组15例阴转(50%),空白组5例阴转(16.6%);第24个月ALA-PDT组有21例转阴(70%),匹多莫德组17例阴转(56.6%),空白组10例阴转(33.3%)。ALA-PDT组转阴率均高于同期匹多莫德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5-氨基戊酸光动力可以推荐为清除宫颈持续性HR-HPV感染快速且安全有效的方法,从而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8年05期)

阎冰冰,金芬,王青,戚凤,汪艳[8](2018)在《乳酸杆菌对阻断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作用的前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阻断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60例HR-HPV阳性(TCT阴性)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阴道补充乳酸杆菌,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对比较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指标恢复状况及HR-HPV转阴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第4周、疗程结束及治疗第6个月阴道微生态指标恢复状况比较不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第6个月阴道微生态指标恢复状况显着优于治疗第4周、疗程结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及治疗第6个月研究组患者HPV转阴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对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患者补充阴道乳酸杆菌有助于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而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恢复对提高HRHPV的转阴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19期)

申丽娟,黄昕,黄玉香,冷亮,陈伟平[9](2018)在《女性肥胖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肥胖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深圳招募进行女性职工宫颈HPV筛查的单位,被选单位所有女性职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入组完成首次宫颈高危型HPV(HR-HPV)的检查和分型后,首检HR-HPV阳性的女性在第12个月后再次接受HR-HPV检测。结果本研究共招募了224家单位,共5114名研究对象,其中704人检测为HR-HPV阳性,患病率13.77%(95%CI:12.85%~14.74%),标化患病率16.78%(95%CI:15.78%~17.83%),感染数最多的HPV型别为52、58和16型;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超重、肥胖与HR-HPV患病率之间不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调整OR分别为0.97(95%CI:0.61~1.23)和0.95(95%CI:0.45~1.01)。704例首检HR-HPV阳性的女性在间隔12个月后,有378例呈现同一型别HR-HPV的持续性感染,发生率为53.69%(95%CI:50.00%~57.35%);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肥胖、超重与HR-HP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RR值分别为1.31(95%CI:1.03~2.00)和1.18(95%CI:1.01~1.46)。结论深圳龙岗区女性的宫颈高危型HPV标准化患病率16.78%,高于全国城市人口平均水平;53.69%的高危型HPV感染者可发展为持续性感染;超重及肥胖并不增加HR-HPV感染的风险,但是超重及肥胖HRHPV感染者中发生持续感染的风险较非超重肥胖者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陈潇凡,周瑞,胡玉倩,谢圣高,郑义[10](2018)在《病毒持续性感染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瘤病毒是引发人类癌症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致癌机制较为复杂,常见的致瘤病毒有EBV、hHPVs、HBV、HCV、HTLV-1和KSHV等。在感染病毒患者中,仅有少数患者在初次感染后发展为癌症患者,这可归因于病毒致癌的多步骤性和宿主基因的多变性。在这里,本文主要关注病毒诱导表达的癌症标记物以探讨病毒致癌机制,并揭示其致癌过程中病毒、宿主和环境叁大关键因素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持续性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宫颈癌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性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存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HPV感染的发生与清除过程,影响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早期针对HR-HPV持续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宫颈HR-HPV持续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宫颈癌的防治进行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持续性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1].石磊,安亚娟,王欢,李大可.李大可教授从“湿毒”角度论治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徐玲,赖凤娣,康川川,谢晓英.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

[3].马启慧,张晓苏,孔德松,王峥妍,张家瑜.基于治未病理论运用中医体质学说防治HR-HPV持续性感染[J].中医药信息.2019

[4].唐梦灵.NR1D2介导的脂噬在类鼻疽菌胞内持续性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奉泽锦,韩志蓉,范文川,陈廷安,韩亮.p16和Ki-67在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刊.2019

[6].张彩勤,杨丽,张廷芬,师长宏.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调控巨噬细胞自噬诱导持续性感染[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7].蔡微,郑礼宝,黄剑清,黄拯球,陈海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8

[8].阎冰冰,金芬,王青,戚凤,汪艳.乳酸杆菌对阻断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作用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

[9].申丽娟,黄昕,黄玉香,冷亮,陈伟平.女性肥胖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

[10].陈潇凡,周瑞,胡玉倩,谢圣高,郑义.病毒持续性感染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5细胞内病毒粒子的电镜图一7FMDV特异性蛋白的W七tesrnBlto图信号通路途径人IL-10的叁级结构图慢性HBV患者的PBMC中rTregs,aTregs和...一6细胞形态照片(X20)0A.正常BHK一2一细...

标签:;  ;  ;  ;  ;  ;  ;  

持续性感染论文_石磊,安亚娟,王欢,李大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