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电高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分子,高分子材料,疏水,复合材料,噻吩,吡咯,导电性。
导电高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宁廷州,张敬芝,付玲[1](2019)在《导电高分子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本征型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通过掺杂过程阐述了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运用逾渗理论、隧道效应理论和场发射理论详细解释了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比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易加工成型、应用面广、导电性好的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最后全面综述了近年来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和传感器等电子器件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本征型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曲慕格,张思航,胡斐,游瑶瑶,陈胜[2](2019)在《共轭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纳米纤维素为基体材料、共轭导电高分子为功能材料,制备的共轭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兼具共轭导电高分子良好的导电性能以及纳米纤维素易改性、易成膜、可降解等优良特性,由此而拓宽了二者的开发与应用范围,并促进了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综述了几种典型的共轭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聚苯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聚吡咯/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和聚噻吩/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付海,李航,尹晓刚,班大明,龚维[3](2019)在《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由其优异的电学特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总结了国内学者在碳纳米管表面修饰技术的基本原理;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电学相关应用的研究动态,展望了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功能性应用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针对制备高性能的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李勐,郭保林[4](2019)在《导电高分子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同时,其优异的导电性还可以通过电刺激促进聚合物-组织界面处的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组织生长,所以导电聚合物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单组分导电高分子,如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导电性,但其较脆且不易加工,限制了其在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因此,研究开发了基于上述导电高分子和生物相容性可降解聚合物的复合导电聚合物材料,其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的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加工性.本文将总结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多种复合导电聚合物材料,包括导电聚合物薄膜、导电纳米纤维、导电水凝胶和导电复合3D支架.此外,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表明复合导电高分子材料主要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肌肉组织工程、神经组织工程、心脏组织工程和皮肤伤口愈合等方面,我们也将对以上方面的应用进行详细论述.(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3期)
王浩[5](2019)在《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气敏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高分子纳米纤维膜,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柔性好,质量轻等优点。本论文通过超声驱动使碳纳米填料均匀地在纤维表面组装,形成导电网络,进而获得具有一维纳米纤维网络的柔性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膜材料。研究发现碳纳米填料的引入可以提高高分子纤维膜的综合性能,并具有良好的有机蒸汽气敏响应行为。研究材料多层级结构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气敏效应和机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首先通过静电纺丝制得聚氨酯(PU)/聚醚砜(PES)纳米纤维膜,碳纳米管(CNT)在超声作用下锚定在PU/PES纳米纤维表面得到导电纳米纤维膜材料。CNT均匀分布在纳米纤维表面,有利于导电网络的形成。所获得的纤维膜材料逾渗值低至0.056vol%,并且在CNT含量为0.85v0l%时,电导率可以达到2.S m~(-1)。此外,CNT的引入增加了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由于不同溶剂蒸汽对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溶解度不同,PU/PES/CNT具有良好的气体选择性。当把纤维膜置于饱和丙酮蒸汽时,响应强度(R_1)可达到?8.8×102,而响应速率(RR)仅为9s。当样品从蒸汽中取出置于空气中时,电阻能够恢复到原始值,并且经过十次循环测试后最大响应强度(R_1)仍保持90%,表现出良好的响应稳定性。2.通过静电纺丝制得聚氨酯(PU)/聚(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共混纳米纤维,之后碳纳米纤维(CNF)在超声作用下修饰在PU/SEBS纳米纤维表面,得到双网络结构的柔性且超疏水的纳米纤维膜。CNF具有高石墨化程度,其引入不但提高了纳米纤维膜的机械和导电性能,而且赋予了其超疏水特性。得到的超疏水PU/SEBS/CNF纳米纤维膜可以耐腐蚀性(酸,碱,盐溶液)溶液的侵蚀,电导率和疏水性显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纳米纤维膜材料在较大湿度环境中其电导率也可以保持稳定,且导电纳米纤维膜对极性和非极性蒸汽都具有气敏效应,显示出优异的循环响应性能。3.首先通过静电纺丝制备PU/SEBS纳米纤维,通过超声作用将酸化的碳纳米管(ACNT)修饰在PU/SEBS纳米纤维表面,然后经过甲基叁氯硅烷(MTS)的水解处理得到PU/SEBS/ACNT/MTS纳米纤维膜材料。MTS在ACNT表面上水解产生的纳米结构的聚硅氧烷颗粒增加了材料表面粗糙度构筑了多层级结构,赋予纳米纤维膜超疏水特性,最大接触角可达155°。此外,引入的ACNT和聚硅氧烷增加了纤维膜的机械性能。PU/SEBS/ACNT/MTS纳米纤维膜材料具有的多孔结构和良好的柔性,可以检测和区分不同的有机溶剂蒸汽。当把纤维膜分别置于丙酮,甲苯和庚烷蒸汽时,响应强度(R_1)分别约为 2.8,1.4 和 1.1。(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19)
陈爱娟[6](2019)在《铝/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和红外辐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片状Al粉是具有较低红外发射率的一种低红外辐射材料,与导电聚合物复合,可以得到具有低红外发射率的微波吸收材料。本工作制备了Al/PANI,Al/PPy和Al/PDA叁种复合材料,用SEM、XRD和FT-IR等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形貌及其成分,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样品在2-18GHz范围内的电磁参数,用IR-2双波段发射率测量仪测试了样品在8-14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片状铝粉、苯胺为原料,浓盐酸为掺杂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Al/PANI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形貌结构、Al与AN的质量比对Al/PANI的微波吸收性能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苯胺的用量可以有效地调节材料的微波吸收及红外发射率的数值。当m_(Al):m_(AN)=1:1,样品厚度为1.0 mm时,Al/PANI的最小微波反射损耗数值为-46.09 dB,红外发射率为0.72,样品具有较佳的微波吸收性能但红外辐射较强;当m_(Al):m_(AN)=1:2时,样品厚度为1.0 mm时,Al/PANI的最小微波反射损耗数值为-33.33 dB,红外发射率为0.55,样品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及较低的红外辐射,此时复合材料兼有微波吸收及红外隐身性能。(2)以片状铝粉、吡咯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原位聚合法法制备了Al/PPy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形貌结构、Al与Py的质量比对Al/PPy的微波吸收性能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吡咯的用量可以有效地调节材料的微波吸收及红外发射率的数值。当m_(Al):m _(Py)=5:2,样品厚度为2 mm时,Al/PPy的最小微波反射损耗数值为-20.19 dB,红外发射率为0.524,样品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及较低的红外辐射,此时复合材料兼有微波吸收及红外隐身性能;当m_(Al):m _(Py)=10:3时,样品的阻抗不匹配且衰减系数也过小,没有微波吸收性能,但此时材料却具有较低的红外辐射,红外发射率为0.55。(3)以片状铝粉、盐酸多巴胺为原料,叁羟甲基氨基甲烷为缓冲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Al/PDA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形貌结构、Al与DA的质量比对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盐酸多巴胺的用量可以有效地调节材料的微波吸收及红外发射率的数值。当m_(Al):m_(DA)=5:3,样品厚度为4.5 mm时,Al/PDA的最小微波反射损耗数值为-26.50 dB,红外发射率为0.5692,材料具有较佳的微波吸收性能及低的红外辐射,此时复合材料兼有微波吸收及红外隐身性能;当m_(Al):m_(DA)=5:2,样品厚度为1.5 mm时,Al/PDA的最小微波反射损耗数值为-18.01 dB,红外发射率最低为0.5098,材料具有较佳的微波吸收性能及较低的红外辐射,此时复合材料兼有微波吸收及红外隐身性能。图[25]表[7]参[105](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2)
王红,贾庆明,陕绍云[7](2019)在《手性导电高分子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导电高分子作为高分子一类新兴的分支,结合了手性分子和导电高分子的优点,具有独特的导电性、光学活性和手性,其种类丰富,应用领域广泛而成为研究热点。手性导电高分子具有4个结构特征:(ⅰ)主链中有共轭π-π~*键,具有离域效应;(ⅱ)室温电导率可在绝缘体半导体金属态范围内变化;(ⅲ)可以掺杂和脱掺杂且完全可逆;(ⅳ)掺杂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伴随着掺杂和脱掺杂有完全可逆的颜色变化。文中简要综述了模板法制备手性导电高分子,基于手性导电高分子现有的结构特征,深入分析了近十年来手性导电高分子在电学、磁学、化学和生物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文东[8](2019)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碳系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渗流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碳系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在机器人皮肤领域的深入应用,综合性能良好的碳系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成为材料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实验研究中客观条件限制,填充体系内部导电网络结构无法精确控制,宏观性能中的微观结构变化难以重现,无法精确实现敏感材料体系设计,利用计算模拟技术可以精确控制体系内部微观网络结构,提供详细的微观结构信息。本文研究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填充型导电高分子体系叁维仿真模型构建方法,分析导电填料结构和特征参数与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渗流特性及渗流阈值的内在关联机制,精准高效地指导碳系填充型体系优化设计,为设计具有高电学网络稳定性和力学网络重复性复合导电材料体系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拓展填充型导电高分子体系应用范围。本文基于渗流理论以及隧道效应理论,分析碳系填充型高分子体系微观特征,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能够不断产生随机构象的特点,研究导电填料在有限空间中的随机分布规律,建立填充型导电复合材料的叁维数值模型。构建基于KD-Tree数据结构的近邻粒子查找算法以及基于图形理论的导电路径搜索算法,系统地研究了导电填料的维度、含量以及尺寸对炭黑填充型、碳纳米管填充型、以及炭黑-碳纳米管混合填充型导电高分子体系渗流特性与渗流阈值的影响。揭示两相导电填料间协同导电机制,对柔性电子皮肤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齐容榕[9](2019)在《介孔二氧化硅/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湿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敏感材料是湿度传感器的核心。近年来,金属氧化物、聚电解质、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和各类复合材料在湿度传感领域的发展有了极大的突破。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融合了两者的优势,通过控制其化学组成与含量,研究人员获得了各类高性能的湿度敏感材料。本论文采用一步原位聚合法,通过控制导电高分子的聚合时间,制备出一系列含量比不同的介孔二氧化硅/导电高分子复合湿敏材料,并将其进行湿敏特性测量与感湿机理探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封闭体系内,保持0°C,在涂覆有介孔二氧化硅材料MCM-41的陶瓷衬底上,原位聚合聚吡咯(PPy)。通过调控吡咯的聚合时间,制备了MCM-41/PPy(X,X=30,60,90,120)系列的湿度传感器。对该体系进行了材料表征,如FT-IR、XRD、SEM、TGA等,验证两种单体材料是否成功复合,分析了聚合时间对复合材料中PPy含量的影响,以及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对所获元件进行了湿度敏感性能测试,包括感湿特性曲线、响应恢复特性曲线、频率特性曲线等,并与单体MCM-41元件和PPy元件进行了对比。基于该体系复合材料的元件结合了二者的优点,避免了MCM-41低湿不敏感和PPy高湿饱和的缺陷,并且具备高灵敏度和较好的线性度,不足之处是响应恢复时间较长,响应时间为915 s,恢复时间为100 s,(11%-75%-11%RH)。2.为改善上述元件的响应恢复特性,尝试构筑了新的材料体系,将EDOT材料原位聚合到MCM-41骨架中,并通过调节聚合时间对其含量进行控制。最终获得了MCM-41/PEDOT(X,X=30,60,90,120)系列的湿度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湿敏特性测试。该体系在保持高灵敏度的前提下,具有较短的响应恢复时间,相比于MCM-41/PPy体系有了明显的改进,其响应时间为165 s,恢复时间为115 s,(11%-95%-11%RH)。为进一步分析介孔二氧化硅/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感湿机制,我们测试并分析了其介电损耗图谱、复阻抗图谱以及相角-频率关系图谱。导电高分子材料中含有大量的π键,可以改善二氧化硅材料的介电性质,使其在低湿下具有足够的活性位点;而介孔二氧化硅的高比表面积和孔隙度为导电高分子材料提供了稳定的骨架,使其不易在高湿状态下流失。两者相辅相成,最终获得了高性能电容型湿度传感器。本论文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构筑复合材料并获得了全湿度范围敏感的传感器件,为电容型湿度传感器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海州[10](2019)在《基于导电高分子的柔性压阻材料表面微结构的构筑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压阻材料是指能够自由弯曲、扭曲、折迭甚至拉伸,并将外部机械应力转化为电阻(抗)信号的一种柔性导电复合材料。为了克服传统导电填充型柔性压阻材料灵敏度低、响应慢、迟滞严重以及稳定性差的问题,互锁结构柔性压阻材料(Interlocking structural Flexible Piezoresistive Sensing Materials,IFPSM)被广泛研究。其机理是利用互锁表面的微结构在受力时导电接触面积或接触点的变化实现对压力的检测。因此,表面微结构的类型、尺寸以及层级是压阻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表面微结构大多通过光刻等微纳加工和植物模板转印实现;其难以实现微结构在纤维等曲面的制备和尺寸的调节。为此,本论文围绕制备高灵敏的柔性压阻材料,在一维(纤维)、二维(膜)基体及多孔材料表面构筑尺寸可调的导电高分子微结构,同时研究微结构尺寸与IFPSM灵敏度的关系。针对纤维表面微结构构筑及尺寸调控的难题,采用溶胀诱导聚氨酯(TPU)膨胀及原位聚合的方法在其表面构建了波长为1.2-10.2μm的二维聚吡咯褶皱结构。该工艺实现了在极细(<50μm)和较粗(>500μm)的纤维表面上构筑尺寸可调的导电褶皱。所制得的柔性压阻材料的褶皱尺寸越小灵敏度越高;当褶皱波长为1.2μm时,灵敏度可达0.4 kPa~(-1),响应时间小于53 ms,使用稳定性高于4000次。同时,单根导电纤维不具备压阻效应,IFPSM随压力的电阻变化全部来源于互锁微结构导电接触点数量的变化。以工业砂纸作为模板,构筑了表面粗糙度可调的聚氨酯薄膜(R_a介于10-45μm);再通过溶胀-原位聚合的方法在粗糙表面引入波长为0.5μm的聚吡咯导电褶皱,制得了具有粗糙层级表面微结构薄膜。通过与柔性叉指电极互锁构筑了“桥接”型IFPSM,粗糙度越大,灵敏度越高。R_a为45μm的粗糙层级薄膜构筑的IFPSM对压力的的灵敏度最大可达6.1 kPa~(-1)(0-2 kPa),使用稳定性大于3500次,响应和松弛时间分别为18 ms和35 ms。同时,电阻随压力在5 kPa以内均达到“饱和”状态,且不同粗糙程度下的“饱和”电阻基本一致。因此,其灵敏度由起始电阻决定。采用有机/水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了长度约为1μm,直径约为50 nm的高比表面积(105 m~2/g)聚苯胺纳米纤维;并通过“浸渍-干燥”工艺将其负载在直径为10μm的棉纤维无纺布上,构建了致密、均一、稳定的多孔层级导电网络结构,制备了一种具有压敏和气敏功能的双重传感材料。该多孔层级结构既保证了足够的气体逸散通道和吸附比表面积,也确保形成了足够的可变导电接触点。研究聚苯胺纳米纤维负载量对压敏、气敏性能的影响发现,压敏最佳负载量在导电“渗流阈值”附近(0.36 wt%);而气敏灵敏度随负载量提高而升高。为了解决负载量的矛盾,利用多片负载量在渗流阈值附近的传感薄膜组装成了多层互锁IFPSM,该多层互锁结构能够同时提高压敏和气敏性能。其中,5层互锁结构的传感材料其压敏灵敏度达0.89 kPa~(-1),气敏灵敏度达18.8(50 ppm NH_3)。实现了气敏和压敏性能的同时提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导电高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纳米纤维素为基体材料、共轭导电高分子为功能材料,制备的共轭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兼具共轭导电高分子良好的导电性能以及纳米纤维素易改性、易成膜、可降解等优良特性,由此而拓宽了二者的开发与应用范围,并促进了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综述了几种典型的共轭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聚苯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聚吡咯/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和聚噻吩/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电高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宁廷州,张敬芝,付玲.导电高分子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9
[2].曲慕格,张思航,胡斐,游瑶瑶,陈胜.共轭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3].付海,李航,尹晓刚,班大明,龚维.碳纳米管/导电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应用[J].功能材料.2019
[4].李勐,郭保林.导电高分子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19
[5].王浩.导电高分子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气敏效应研究[D].扬州大学.2019
[6].陈爱娟.铝/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和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7].王红,贾庆明,陕绍云.手性导电高分子的应用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8].王文东.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碳系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渗流阈值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9].齐容榕.介孔二氧化硅/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湿敏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刘海州.基于导电高分子的柔性压阻材料表面微结构的构筑和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