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论战论文_董波,覃世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唯物辩证法论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论战,哲学,大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逻辑,时代性。

唯物辩证法论战论文文献综述

董波,覃世艳[1](2019)在《论中国自主现代性的辩证逻辑——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主现代性是如何形成的?长期以来,这个重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各持己见,但都缺少辩证思维的视角,忽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现代性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地位的确立与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视角来理解中国自主现代性显得尤为必要。论战时期,由于缺乏辩证思维,各种方案都无法实现中国自主现代性,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中国自主地走向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转型以民族自主为核心,以民众自主为路径,经过救亡启蒙和大众启蒙,以民族与民众的双重自主现代性为特征走入现代、走向现代和实现现代化。(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翠娜[2](2017)在《张东荪与唯物辩证法论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东荪是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思想家。本文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契入点,通过分析张东荪在论战中和不同学派的哲学对话,评述他对辩证法、形式逻辑、道德观、唯物史观等问题的较系统而又独具个性的见解,分析和揭示张东荪思想对当代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张东荪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思考和思想成果以及他在论战后哲学思想的转变,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史而言,是一笔重要的思想遗产。在论战中,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他捍卫了“纯粹哲学”的确当性,尤其是论证了形式逻辑的确当性,对于逻辑学在中国现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他对唯物辩证法的质疑及其所蕴含的问题意识,颇具个性。在思考进化论与辩证法的关系上,他对辩证法与进化论是否有关联的质疑,有助于我们从更多的视角反思辩证法,对当代哲学家们反省与提升当代哲学方法论,颇具问题意识的强化作用。从因果律的或然性看,他对辩证法与因果律是否有关联的质疑,同样不乏问题意识的深刻性。叁、他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道德的性质与进化,道德因此不是停滞的,而是被置于一个不断展开、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中。这既开拓了中国现代哲学思考道德的视野,也直接促进了相应的思考。四、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直接推动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对相应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探索,从而也就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唯物辩证法论战后,张东荪改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有了新的看法。本文以他的逻辑观与唯物史观的转变为例,考察他的哲学走向。他否定了逻辑的唯一性,坚持多元逻辑观,将逻辑当成文化的产物,用文化来解释逻辑,将逻辑与文化上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为突破原有格局来研究逻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一种对比,比较中更易出真知,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更能深入地认识、理解和发展唯物史观。(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李维武[3](2014)在《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思奇成为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与他的名着《大众哲学》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大众哲学》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向联系在一起的。当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的时候,毛泽东高兴地说:"噢,那个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1〕人们更往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域对《大众哲学》加以解读、认肯和推崇,认为艾思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贡献,就在于以《大众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启了先河,提供了范本。这种对《大众哲学》的理解无疑是(本文来源于《中国思潮评论》期刊2014年00期)

王亚琪[4](2012)在《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贡献了毕生的心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被人民称作“大众哲人”。他的《大众哲学》脍炙人口、名闻遐迩,启迪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就不能绕开艾思奇这个人和他的《大众哲学》一书。本文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来考察,试图对《大众哲学》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考察,笔者认为《大众哲学》的诞生、发展以及特色都受到叁十年代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深刻影响。因此,文章拟分五个部分来对《大众哲学》进行研究,重点在于阐明唯物辩证法论战对《大众哲学》的作用,即本文的第二章、第叁章和第四章。具体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艾思奇与《大众哲学》的相关情况,并对《大众哲学》的研究和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第二章分析《大众哲学》诞生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重点阐述唯物辩证法论战对《大众哲学》诞生的影响。第叁章主要从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来考察《大众哲学》在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发展与完善,同时指出作者自身思想的发展也是促进《大众哲学》完善的重要原因。第四章论述《大众哲学》受唯物辩证法论战影响而带有通俗化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此外,还阐明了《大众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受苏联哲学影响而具有的特色。第五章则研究《大众哲学》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借鉴意义,指出《大众哲学》的通俗化特色和艾思奇的精神都是值得当今广大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11-01)

李维武[5](2011)在《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域来解读外,还需要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来解读。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艾思奇对论战的参与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深刻影响了《大众哲学》的思路、结构与内容。正是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通过批判张东荪、叶青的哲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形成了阐发辩证法唯物论体系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在《大众哲学》中对辩证法唯物论体系作了大众化的阐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向。只有看到《大众哲学》的多方面贡献、意义与影响,才能对《大众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价值作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周怀平[6](20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的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过程。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唯物辩证法论战,是围绕着唯物辩证法的作用和实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哲学能否消灭、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宇宙观、历史观、认识论、人生观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效性和真理性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以看作是中国哲学界由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思维方式转向的一次大论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强大的理论引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看,唯物辩证法论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发展。其重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着、外国哲学教科书的翻译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产生一定的影响。论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发展,其重要表现为:唯物辩证法论战对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和“两论”产生和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当下,由于苏联、东欧解体等政治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与发展遭受到严峻的挑战,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在应对这些挑战中坚定地捍卫、阐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论战提出的某些重要问题,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变换为另一种对话系统的提问方式和解答方式了。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里,对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当代启示是:坚持把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唯物辩证法论战的精神遗产;防止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负面因素。(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耿彦君[7](2006)在《论艾思奇《哲学讲话》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96周年(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艾思奇《哲学讲话》展开的论争所以是唯物辩证法论战重要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使这场论争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尤为难得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讨论是通过着述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方式来进行的。一些学者在论及这段学术史时,往往认为艾思奇与其他早(本文来源于《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耿彦君[8](2006)在《论艾思奇《哲学讲话》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96周年(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个世纪30年代,由艾思奇的一部大众化、通俗化哲学着作引发了一场激烈而复杂的哲学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和发展的这段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充分说明了这场论争是唯物辩证法论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缅怀艾思奇同志,学习和发扬他捍卫真理的精神,对于克服目前某些重要学术思想领域里马克思主义不断趋于“边缘化”的错误倾向,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耿彦君[9](2003)在《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论战发生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是在中国学术界围绕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作用、哲学本身能否消灭、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以及认识论、人生观、历史观等一系列哲学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论战。论战是由胡适和张东荪挑起的,主要由六条战线构成:即马克思主义者与张东荪派之间;叶青与张东荪派之间;马克思主义者与叶青之间;社会各界学者与艾思奇之间;叶青对张东荪哲学体系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 唯物辩证法能否作为真理、方法适用于实践主体的行为,是论战的焦点,而对焦点问题的讨论又是围绕着“纯粹哲学”与“实践哲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派学者邓云特、陈伯达、秀侠、弱缨、姜琪等坚决地回击了张东荪、傅统先一派对唯物辩证法的指责和挑战;艾思奇、沈志远等人则系统地分析和批判了叶青的“哲学消灭论”、“心物综合论”。他们反驳了别有用心的文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诬蔑,澄清了被混淆的理论问题,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阵线,为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产生扫清了理论障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这次论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之主潮及世界观指导地位的确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认为,张东荪等“职业哲学家”的“纯粹哲学”、“专业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革命哲学”的较量,实际上也是哲学本身的“超越性”与“时代性”两种存在意义的较量。通过这次哲学论战所体现出来的历史选择,再次证明了哲学“时代性”的重要意义,它证明,只有能够满足历史和时代需要的哲学才能够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论战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哲学的“时代性”优于“超越性”,“超越性”不能取代“时代性”。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将由历史的具体任务来规定,中国哲学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决不是“书斋式”的,而是“实践式”的。因此,上个世纪叁十年代的这次哲学论战与新世纪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走向仍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3-05-01)

唯物辩证法论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东荪是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思想家。本文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契入点,通过分析张东荪在论战中和不同学派的哲学对话,评述他对辩证法、形式逻辑、道德观、唯物史观等问题的较系统而又独具个性的见解,分析和揭示张东荪思想对当代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张东荪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思考和思想成果以及他在论战后哲学思想的转变,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史而言,是一笔重要的思想遗产。在论战中,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他捍卫了“纯粹哲学”的确当性,尤其是论证了形式逻辑的确当性,对于逻辑学在中国现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他对唯物辩证法的质疑及其所蕴含的问题意识,颇具个性。在思考进化论与辩证法的关系上,他对辩证法与进化论是否有关联的质疑,有助于我们从更多的视角反思辩证法,对当代哲学家们反省与提升当代哲学方法论,颇具问题意识的强化作用。从因果律的或然性看,他对辩证法与因果律是否有关联的质疑,同样不乏问题意识的深刻性。叁、他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道德的性质与进化,道德因此不是停滞的,而是被置于一个不断展开、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中。这既开拓了中国现代哲学思考道德的视野,也直接促进了相应的思考。四、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直接推动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对相应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探索,从而也就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唯物辩证法论战后,张东荪改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有了新的看法。本文以他的逻辑观与唯物史观的转变为例,考察他的哲学走向。他否定了逻辑的唯一性,坚持多元逻辑观,将逻辑当成文化的产物,用文化来解释逻辑,将逻辑与文化上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为突破原有格局来研究逻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一种对比,比较中更易出真知,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比较中更能深入地认识、理解和发展唯物史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唯物辩证法论战论文参考文献

[1].董波,覃世艳.论中国自主现代性的辩证逻辑——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9

[2].张翠娜.张东荪与唯物辩证法论战[D].深圳大学.2017

[3].李维武.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J].中国思潮评论.2014

[4].王亚琪.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李维武.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6].周怀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的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7].耿彦君.论艾思奇《哲学讲话》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96周年(下)[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耿彦君.论艾思奇《哲学讲话》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96周年(上)[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耿彦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论文知识图

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4)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2)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1)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5)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3)2.张东荪和燕京大学同事(I932年前...

标签:;  ;  ;  ;  ;  ;  ;  

唯物辩证法论战论文_董波,覃世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