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滩遗址论文_宋艳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柿子滩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遗址,柿子,旧石器时代,晚期,吉县,石磨,山西。

柿子滩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宋艳花[1](2016)在《柿子滩遗址石英岩石料产地调查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石制品以燧石为主,但石英岩占据一定比例,对石英岩石料的产地研究成为了解人类行为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勘查结果显示,柿子滩遗址的石英岩石料采集于当年的黄河河漫滩,而这些石英岩砾石的地质来源为清水河入黄河口处上游的上叁迭统须家河组顶部、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和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底部地层。对现代黄河河漫滩砾石的地质采样分析认为,燧石石料的稀缺使得石英岩成为石制品制作中必要的石料补充。(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2016年03期)

任海云[2](2016)在《柿子滩遗址楔型细石核工艺流程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下游的柿子滩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00—2010年,展开大范围调查与试掘。遗址由单个地点扩展为多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收获包括细石核在内的细石器组合、石片石器、石磨盘和棒、穿孔鸵鸟蛋壳、大量破碎骨片和烧骨等文化遗物,清理多个用火遗迹。这是我国北方一处地层清楚、文化遗存埋藏丰富、分布范围广的细石器原地埋藏遗址,对探讨我国细石器文化发生、早期现代人流动和农业起源等学术课题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迄今公布的全部细石核资料,按照操作链的思想,重点对楔型细石核进行类型学分析,认为几乎全部是按照先确定台面后修整楔状缘进行石核预制,处于预制、剥片、中止和废弃阶段的细石核类型均有,以剥片和中止两阶段的细石核较多,应该与当地石料易于获得有较大关系。此遗址较早阶段以船型细石核为主,逐渐被楔型细石核取代。(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6年01期)

宋艳花,石金鸣,刘莉[3](2013)在《从柿子滩遗址S9地点石磨盘的功能看华北粟作农业的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柿子滩遗址S9地点是位于黄河中游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距今12756-11350年前的地层中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通过残留物分析、微痕分析等方法,认为石磨盘兼具植物食物加工、颜料研磨和装饰品磨制等多种功能。从黍亚科植物所占比例和石磨盘所体现的半定居趋势的加强可以看出,人类已经进入了对野生谷类的集约采集阶段,即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3年03期)

石金鸣,陈虹,宋艳花,石晓润,卫雪[4](2013)在《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S12G地点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S12G地点是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阶段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遗址发掘面积6平方米,深度1.9米。出土遗物1772件,类型丰富,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蚌壳碎片和鸵鸟蛋壳装饰品。石工业中细石器与小型石片石器组合共存,代表了北方细石器文化特征。细石核均为楔形石核,一改早期船形石核面貌,为华北细石核的发展和形制演化研究提供了地层和年代依据。(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3年03期)

宋艳花,石金鸣[5](2013)在《柿子滩遗址穿孔饰品的穿系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旧石器时代饰品的发现较少,且分布零散,所以关于饰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制作,而对于穿系方式少有深入,这就成为目前旧石器时代饰品研究的新领域。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中出土有30件穿孔饰品,通过对其穿孔位置和表面绳索压磨痕迹的观察分析,饰品可以明确识别出单绳单孔、单绳双孔、双绳单孔和多绳单孔四种穿系方式,相应形成以串饰和坠饰为目的的多种穿系方式的组合。这项研究为探索旧石器时代饰品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3年01期)

罗兴宇[6](2011)在《临吉高速公路柿子滩遗址段路线方案比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临吉高速公路对穿越柿子滩遗址段路线方案优化比选,体现出高速公路设计坚持文物保护与工程经济并重的理念,提出了相关的文物保护工程措施,为今后高速公路避让文物保护单位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1年26期)

闫璟[7](2011)在《吉县柿子滩遗址又有重大考古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闫璟)1月7日,记者从当天召开的省考古研究所2010年重大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吉县柿子滩遗址考古发掘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50处用火遗迹和1万余件文化遗物,包括早期细石器和细石叶、成组的穿孔装饰品和一系列石磨盘。   此次(本文来源于《临汾日报》期刊2011-01-12)

石金鸣,宋艳花[8](2010)在《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第九地点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地点出土的石器以锤击法打片、压剥法第二步加工和小型石片石器为主,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器组合和细石叶压剥技术等代表了北方细石器文化的特征。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颜料块和研磨石等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过渡和华北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提供了资料。(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0年10期)

赵静芳[9](2008)在《柿子滩遗址S12地点发现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柿子滩遗址位于黄河支流清水河的下游,黄土高原东部边缘,隶属于山西省吉县。清水河发源于吉县境内,自东向西注入黄河,柿子滩遗址文化遗存即埋藏于河流两岸的二级阶地中。该遗址于1980年由阎金铸先生发现。当年试掘即获得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和大量(本文来源于《考古学研究》期刊2008年00期)

原思训,赵朝洪,朱晓东,阎金铸,阎雅枚[10](1998)在《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年代与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东城乡下岭村西南、清水河西北岸的阶地上。遗址南北长约350、东西宽约200米。地表散布有红陶片、篮纹灰陶片及细石器。遗址于1980年阎金铸同志调查时发现,同年4~8月由临汾行署文化局主持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学(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1998年06期)

柿子滩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80年,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下游的柿子滩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00—2010年,展开大范围调查与试掘。遗址由单个地点扩展为多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收获包括细石核在内的细石器组合、石片石器、石磨盘和棒、穿孔鸵鸟蛋壳、大量破碎骨片和烧骨等文化遗物,清理多个用火遗迹。这是我国北方一处地层清楚、文化遗存埋藏丰富、分布范围广的细石器原地埋藏遗址,对探讨我国细石器文化发生、早期现代人流动和农业起源等学术课题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迄今公布的全部细石核资料,按照操作链的思想,重点对楔型细石核进行类型学分析,认为几乎全部是按照先确定台面后修整楔状缘进行石核预制,处于预制、剥片、中止和废弃阶段的细石核类型均有,以剥片和中止两阶段的细石核较多,应该与当地石料易于获得有较大关系。此遗址较早阶段以船型细石核为主,逐渐被楔型细石核取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柿子滩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宋艳花.柿子滩遗址石英岩石料产地调查和研究[J].华夏考古.2016

[2].任海云.柿子滩遗址楔型细石核工艺流程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

[3].宋艳花,石金鸣,刘莉.从柿子滩遗址S9地点石磨盘的功能看华北粟作农业的起源[J].中国农史.2013

[4].石金鸣,陈虹,宋艳花,石晓润,卫雪.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S12G地点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3

[5].宋艳花,石金鸣.柿子滩遗址穿孔饰品的穿系方式研究[J].中原文物.2013

[6].罗兴宇.临吉高速公路柿子滩遗址段路线方案比选[J].山西建筑.2011

[7].闫璟.吉县柿子滩遗址又有重大考古新发现[N].临汾日报.2011

[8].石金鸣,宋艳花.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第九地点发掘简报[J].考古.2010

[9].赵静芳.柿子滩遗址S12地点发现综述[J].考古学研究.2008

[10].原思训,赵朝洪,朱晓东,阎金铸,阎雅枚.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年代与文化研究[J].考古.1998

论文知识图

下川和柿子滩遗址上、下文化层遗...1 路线方案比较图柿子滩遗址控制...五 陕西柿子滩遗址出土磨盘上提取...第一编 文物博物馆彩图柿子滩遗址群...第一编 文物博物馆彩图柿子滩遗址群...‘卜川和l柿子滩遗址上、‘一...

标签:;  ;  ;  ;  ;  ;  ;  

柿子滩遗址论文_宋艳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