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22-0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观察;护理急性,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症,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护理过程中,我们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抢救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我院内科2013年5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3例,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63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年龄30-76岁,死亡例;女23例,年龄39-73岁,死亡例。病因:饮酒后13例,情绪激动例,劳累后20例,高血压例,大使用力例,不明原因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28h,均有首发症状:胸痛23例,胸闷、胸憋19例,心前区不适13例,心师、性休克例,心力衰竭例,心律失常例。平均住院日为30d2护理体会2.1一般护理(1)心理护理:从8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中,我们体会到,心肌梗塞患者由于反复住院,且治疗效果较差。为此,我们针对患者出现的恐惧、悲观、焦虑及无所谓的各种心理,做好心理护理。急性发作时常伴濒死感,应加强床旁巡视,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配合治疗。
(2)生活及饮食护理:第一周绝对卧床,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避免不必要翻动,限制亲友探望,防止情绪激动。第二周除低血压外,可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及伸展四肢等轻微活动或四肢被动运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第3周~5周病情稳定,可逐渐离床,在室内逐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适当延长。饮食方面于第1周给予半量清淡饮食,2周改半流质,低钠,低胆固醇,嘱患者少食多餐,切忌暴食,禁忌烟酒。2.2合理给氧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的动脉氧气张力都会降低,此时给予氧气吸入,可使血液的氧气张力升高,因而使氧气较容易扩散到缺血的心肌层。
绝大多数心肌梗塞患者给鼻塞或持续鼻导管吸氧,但急性期3天~5天宜持续吸入高流量氧气(3L~4L/分)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吸氧,氧流量为(1L~2L/分)。2.3加强心电监护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应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等。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通畅及时给药。一般监测时间为3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者,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必要时使用全自动除颤仪监测,插入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严密观察心梗的前驱症状,如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胸闷,病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痛,恶心等;心电图可出现缺血型ST-T改变,甚至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监测心泵功能,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肢端温度,意识,尿量的变化,同时控制输液速度40gtt/分以内,每天液体量不超过500ml,加强监护,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监护室内应随时备好各种抢救物品,以备急用。2.4用药护理2.4.1缓解疼痛AMI时剧烈疼痛可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律加快,血压升高和心排血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可能伴梗死面积扩大及导致心律失常,应尽早迅速按医嘱处理。发病早期可逆性心肌缺血的疼痛和心肌梗所致的疼痛常混淆在一起,因此要密切观察。一般先给予硝酸甘油含服,随即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如痉挛不能缓解给予镇痛剂,吗啡为首选镇痛药物。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禁用吗啡。吗啡用量为3mg,肌注或静注。哌替啶镇痛效果较吗啡弱,剂量25~50mg肌注。在使用镇痛药物过程中,护士要注意密切观察病人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镇痛药的反应情况。同时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发生。如剧烈疼痛持续不缓解,可能提示心肌破裂的前兆,又可成为促使休克的因素。因此当病人发作疼痛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2.4.2极化液极化液为10%葡萄糖500ml内加胰岛素8~10U、10%氯化钾10~15ml。可促进心肌摄取和代谢葡萄糖,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极化状态,利于心脏的收缩、减少心律失常,并促进心电图上抬高的ST段回到等电位线。
2.5溶栓疗法护理起病时间<12h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无溶栓禁忌证(有出血、出血倾向或出血史、近期大手术或创口未愈、血压过高、活动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考虑溶栓治疗。发病时间已超过12h,但仍有进行性胸痛和心电图ST段抬高者,也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前应做全套(所有肢体导联和胸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3h内每30min复查1次心电图。以后定期做全套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应严格固定。护士应密切观察和记录皮肤、黏膜、痰液、呕吐物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用肝素者需监测出凝血时间。2.6住院期康复护理护理中根据病情给予患者积极的支持与指导,使病人有合理的运动量。除病重外,卧床时间不宜过长,症状控制并且病情稳定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及早康复。2.7出院康复指导康复期的病人,往往顾虑心肌梗塞复发,通过卫生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治疗以及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并介绍成功的病例让患者意识到心肌梗塞是可以预防的。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酒;克服急躁、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避免饱餐;定时排便,防止便秘;坚持常规用药;定期随访;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使病人和家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指导病人分阶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提倡小量、重复、多次运动,适当的间断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时间过长[4]。3讨论护理过程中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和护理,加强心理疏导,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尽力减轻患者的不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及时的治疗与良好的护理,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展,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逐年下降。心肌梗死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前对病人进行认真细致的出院指导,使病人及家属了解一些出院后保健、康复知识,对稳定病情、防止复发、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都有积极的意义。要认真摸清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听其倾诉,确认患者对疾病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顾虑,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4-171.[2]吴青.点击成人健康:常见疾病的防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3-43.[3]部玉珍,孟海英,常晓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饮食护理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32.[4]田新兰,郑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3):90-91.[5]黄金,姜冬九.新编临床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且反手土,2009:224-225.[6]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手土,2002:261-282.[7]董承琅,陶寿洪,陈濒珠.实用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74.[8]诸骏仁,高润霖.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制订及其主要内容.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6:1-4.[9]冯金秀,姜秀玲.舒适护理在治疗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04,10(12):1138.[10]李华,张淑英.就地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