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3例血浆输注合理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璞,顾昕玥,蒋思远,王延辰,曹云,周文浩,Lee Shoo K.,张勤,王瑾,中国新生儿协作网[1](2022)在《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现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的使用现状及单位间差异, 为探讨输注合理性与规范性提供证据。方法基于CHNN大规模极早产儿队列数据库进行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9年生后24 h内收入CHNN 57家NICU治疗、出生胎龄<32周且接受完整治疗的6 598例早产儿。收集患儿一般情况, 描述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血小板、血浆、人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冷沉淀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使用率及次数。输注过至少1种非红细胞血制品即为输注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输注组和非输注组组间比较。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单位间输注率和单位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 598例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0(28.7, 31.0)周, 出生体重为(1 353±312)g, 女2 877例(43.6%)。2 816例(42.7%)早产儿为输注组, 输注次数为3(1, 6)次。与未输注组相比, 输注组患儿出生胎龄更小(Z=17.62, P<0.01), 出生体重更低(t=18.64, P<0.01), 小于胎龄、多胎以及产房高级复苏比例均更高(χ2=31.06、12.82、287.52, 均P<0.01), 女婴比例以及本院出生比例则均更低(χ2=10.68、78.23, 均P<0.01)。总研究人群中, 使用率高的非红细胞血制品依次为白蛋白25.4%(1 674例)、人免疫球蛋白21.5%(1 417例)、血浆18.9%(1 245例)。901例超早产儿中, 60.4%(544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 使用次数4(2, 8)次;5 697例极早产儿中, 39.9%(2 272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 使用次数3(1, 6)次。病情危重和非危重组中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分别达62.2%(1 693/2 723)和29.0%(1 123/3 875), 输注次数分别为4(2, 7)次和2(1, 4)次。57家NICU中, 调整与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相关的因素后, 各单位间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53.48, P<0.01)。结论 2019年中国NICU救治的极早及超早产儿中, 接近半数曾接受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 各单位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率存在巨大差异。
汤博[2](2021)在《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国于2014年颁布《围手术期输血指南》,提倡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本研究旨在比较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观察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的手术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通过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并对五类术中失血风险较高的代表性手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腹胃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以控制手术方面的混杂因素。结果在我国三级医院的36092159名手术患者中,702067名患者(1.95%,95%CI:1.94%~1.95%)在围手术期接受了异体红细胞输注。在2013年至2018年间,粗输注率由 2.24%(95%CI:2.22%~2.25%)下降至 1.84%(95%CI:1.81%~1.87%);校正人群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后,仍可观察到类似的下降趋势。针对五类行代表性手术的单病种患者分析后发现,各手术类型患者的粗输注率也均有下降。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9.48%(95%CI:8.18%~10.96%)下降至7.54%(95%CI:5.48%~10.28%);开胸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21.78%(95%CI:21.11%~22.48%)下降至 18.93%(95%CI:16.87%~21.19%);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6.89%(95%CI:6.52%~7.29%)下降至4.37%(95%CI:3.49%~5.46%);开腹胃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7.19%(95%CI:6.90%~7.48%)下降至7.09%(95%CI:6.60%~7.61%);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 17.34%(95%CI:16.85%~17.85%)下降至 7.03%(95%CI:6.14%~8.02%)。在各类手术中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性别、年龄及地区因素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仍呈下降趋势,但有小范围波动。以2016或2017年的输注率最低,2018年的稍有回升。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间的粗输注率差异悬殊,以西北地区的相对较高,而华东地区的则相对较低,可相差3~10倍。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及年份因素后,仍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结论2013年至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显着的地区间差异。目的血浆的输注指征及具体输注方案尚有争议,却在围手术期经常使用。尚不确定我国目前的血浆输注实践与手术患者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输注血浆后的在院期间死亡情况,为围手术期血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手术类型(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骨科手术)及红细胞输注量进行亚组分析,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次要结局包括手术切口感染、院内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住院时长。结果在69319名输注红细胞但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中,34827名患者(50.24%)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血浆输注,808名患者(1.17%)在院期间死亡。我们发现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率增高有关(每输注100ml血浆Odds ratio[OR],1.05;95%CI,1.04-1.06)。且在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患者中,以及围手术期输注>0且≤2单位、>2且≤4单位、>4且≤6单位、>6且≤8单位和>8且≤10单位红细胞的患者中均发现类似的联系。相较于红细胞输注量较高组(>8且≤10单位),输注量较低组(>0且≤2单位)的患者每输注100ml血浆增加的在院期间死亡风险更大。另外,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手术切口感染(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2-1.04)、院内感染(每输注 100 ml 血浆 OR,1.03;95%CI,1.02-1.04)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0-1.05)的发生危险增高有关,且住院时间更长(每输注100 ml血浆hazard ratio[HR],1.05;95%CI,1.04-1.07)。结论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患者中,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危险增加有关。
赵玉玺[3](2021)在《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以退行性病变为主要原因的升主动脉扩张(Ascending aortic dilation,AAD)合并瓣膜功能不全复合病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越来越高。AAD和瓣膜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病程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心功能失代偿、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破裂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发生。随着微创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主动脉及主动脉瓣(Aortic valve,AV)疾病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也为外科高危手术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针对AAD合并瓣膜疾病一体化腔内治疗的研究数据仍然不足,也尚无腔内治疗的指南建议。因此,针对此复合病变人群的腔内治疗需求就尤为迫切。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一体化解决AAD合并AV疾病,以及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同期解决AAD合并多瓣膜疾病等问题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方向。研究目的:(1)获取AAD合并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手术治疗结果;(2)探究AAD合并AV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3)分析AAD合并AV疾病的影像学形态特点,提出新型移植物及输送系统的设计方案;(4)通过体外与体内实验,探究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可行性及安全性;(5)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A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TAA)合并主动脉瓣返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AAD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手术预后情况。(2)血流动力学研究:基于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据建立AAD模型,通过流固耦合的数值仿真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其血流动力学特点。(3)基于影像学分析的移植物研发:对AAD合并AV疾病的38例患者与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同期行CTA检查且升主动脉形态正常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解剖形态对比。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并研发符合病变形态并达到同期腔内治疗目的移植物装置。(4)移植物体外及体内实验:通过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体外模拟实验,经心尖导入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进一步规范移植物系统的操作流程,探索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效能和可操作性;在6头成年健康家猪中完成新型移植物系统的体内释放,并通过CTA、心脏彩超、心电图、大体标本以及病理学检查,评估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安全性和可行性。(5)经导管同期腔内修复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的体外研究: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建立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通过体外模拟系统经心尖导入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二尖瓣(Mitral valve,MV)腔内移植物,探索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理念的可行性。结果:(1)在纳入的342例患者中,退行性病变(162/342,48.8%)仍然为主要发病原因。在疾病分布方面,单纯AAD的占比最小(12/342,3.5%)。AAD合并AV疾病占比最高(129/342,37.7%),其中AR最为常见(51/342,14.9%)。AAD合并双瓣膜疾病中,AR合并MR的占比最高(67/342,19.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7/342)。单因素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P=0.012),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40%(P=0.007)和手术治疗(P=0.040)三个因素与手术死亡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HD和术前EF值<40%是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HD,(OR=8.657,95CI=1.73-43.09,P=0.008);EF值<40%(OR=0.075,95CI=0.01-0.04,P=0.002)】。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115/342,33.6%)。有17例晚期死亡。术后2、4、6年生存率分别为93.9%、93.0%、93.0%。随访期共有40例并发症发生,术后2、4、6年无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8.8%、58.2%、58.2%。(2)在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正常组、AAD+AS+AR组和ATAA+AR组模型AV的有效开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s,EOA)为2.67 cm2、2.17 cm2和4.13 cm2,最大跨瓣压差为14.65 mm Hg、18.63 mm Hg和13.82 mm Hg。正常组和AAD+AS+AR组模型的峰值流速均出现在AV处。ATAA+AR组模型中峰值流速出现在升主动脉末端处。在舒张期流场分布方面,AAD+AS+AR组模型AV处存在小片高流速区域,提示轻度至中度反流。ATAA+AR组模型AV处发现了大片高流速区域,提示存在严重反流。对于AV形态而言,正常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近似圆形,舒张期无反流。在AAD+AS+AR组模型中,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偏小,舒张期表现为明显返流。对于ATAA+AR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增大,舒张期表现为严重反流。三组模型的峰值应力均出现在舒张期。高应力区域分别集中在瓣膜的联合边缘、瓣膜自由边钙化区域与联合边缘和无冠状动脉瓣上。(3)AAD组相比正常组在主动脉瓣环平面、瓦氏窦平面、窦管交界(Sinotubular junction,STJ)平面、升主动脉中段平面、升主动脉远心端平面、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以及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扩张明显(P<0.05)。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的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239;P=0.066)。双侧冠状动脉开口在周向角度的测量中,AAD组大于正常组(127.3±26.8°vs 115.8±13.5°,P=0.031)。在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开口、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开口和STJ至瓣环中心线距离的测量中,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2.8±4.5mm vs 13.4±3.1mm,P=0.663;20.0±4.2mm vs 19.5±2.0mm,P=0.501;26.9±5.0mm vs 27.8±3.3mm,P=0.492)。而在升主动脉长度的测量中,AAD组在STJ至升主动脉远心端大弯侧、小弯侧以及中心线距离均大于正常组(P<0.05)。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完成了新型移植物和输送系统的研制。(4)在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通过经心尖入路模拟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体外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释放时间为37.3±8.2 min(25-59min)。开窗高度和直径均为1.25 cm时,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RCA流量的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而开窗高度1.25 cm+直径1.5 cm,开窗高度1.5 cm+直径1.25 cm,以及开窗高度1.5 cm+直径1.5 cm三组中,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无明显减少。内窥镜观察提示人工AV启闭正常,MV前叶活动无明显受限。大体解剖结果显示移植物均释放完全且形态良好,冠状动脉开窗对位准确。在6头动物体内成功植入腔内移植物,术中造影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显影良好,人工AV功能正常。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体外实验所得到的开窗最适参数。5头动物在随访期存活,1头因感染在术后第12天死亡。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正常,未见明显狭窄、返流及瓣周漏(Perivalvular leakage,PVL)。CTA及心电图未见异常。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在位,无冠状动脉梗阻及组织损伤。(5)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成功建立了ATAA+AR+MR疾病模型,并成功模拟了主动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MV腔内移植物经心尖入路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10/10)。术后造影提示瘤体隔绝完全,移植物位置及形态良好。术后双侧冠状动脉血流均无明显减少(LCA:289.4±10.2 ml/min vs 330.4±12.1 ml/min,P<0.001;RCA:350.0±14.5 ml/min vs 376.8±10.5 ml/min,P<0.001)。内窥镜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良好。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返流及瓣周漏。AV和MV的跨瓣压差无明显增加(6.0±0.6 mm Hg vs 5.5±0.9 mm Hg,P=0.076;5.4±1.0 mm Hg vs 4.9±1.0 mm Hg,P=0.094)。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VT)的梯度压差也无明显增加(2.0±0.5 mm Hg vs 1.9±0.5 mm Hg,P=0.154)。术后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均在位良好,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对位准确,无梗阻现象。结论:AAD合并瓣膜疾病人群已成为AAD患者中的主要人群。经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探索,初步验证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了经导管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的可行性。以上研究将为AAD合并瓣膜疾病提供新的微创治疗思路和科学数据。
刘霜[4](2021)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国际上的数据显示其发病率较前下降,急危重患者的比例较前增多,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尚无大规模的前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同地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诊断策略仍不统一,对于患者的高低危识别多凭临床医生的经验及有限的相关参数进行判断,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难以保证一致性和规范化。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早期对患者进行高低危分类和预后评估的模型,此模型可以实时监测病情变化及评估各种治疗的有效性,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同时科学、量化且个体化的使用医疗资源。风险评估模型可用于早期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临床需求及预后。但目前已有的上消化道出血相关风险评分由于难以解决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问题,且在外部人群验证中对于结果的预测效能差异很大,所以无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基于上述临床需求和目前的评分现状,探索和建立一套能够早期实时快速评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高低危的预测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早期动态指导治疗,评估治疗有效性,并根据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收集了全国20家中心从急诊入院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2.通过回归分析在建立队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构建出一套实时评估病情及预后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构建后的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队列的患者中验证其有效性;3.将本研究建立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在死亡的预测效能方面与目前国际上已有的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我们队列中共纳入了 10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在本研究纳入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大于60岁的人群占总人群的一半以上。既往存在的合并症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相关。在所有的合并症中,有肝硬化及胃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较高。有25%的患者未行内镜检查,未行内镜患者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50%。在病因方面,最常见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仍是消化道溃疡,其次为静脉曲张出血。既往出血次数≥4次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升高。所有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10.91%,其中消化道出血死亡占所有患者死亡的50%。2.本研究构建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hibag)可有效预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天死亡,评估模型中的两套风险评分在建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都取得了一致的结果(AUROCs:0.77-0.81)。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入院时的hibag-1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10%,15.56%和44.29%;入院48小时的hibag-2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88%,26.20%和 100%。3.与国际上已有的评分(pRS,RS,AIMS65,ABC)相比较,本研究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均优于其他现有评分(AUROCs:0.62-0.72;P<0.02)。结论本研究是目前已知的较大规模上消化道出血真实世界研究,多中心前瞻性的收集了中国上消化道出血人群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相关资料,验证了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现了新的预测因子,并分析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创立了从两个时间节点(入院时,入院48小时)来动态评估病情并预测死亡的评估模型,此评估模型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优于已知现有评分系统。通过此模型可以:1)在患者入院时早期判断高低危,及时给与相应的治疗措施;2)在入院48小时对于前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予以动态调整,进而改善预后;3)通过两个时间节点的评估可以对患者的预后做出较为准确且完整的预测,及早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综上所述,此模型可初步实现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实现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早期风险预测、评估和管理,为建立上消化道出血完整的诊疗体系提供基础。
刘传波,笪蔚,董成林[5](2020)在《某院2180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合格率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某院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的合格率情况,查找并分析填写不规范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输血申请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选取2018年某院2 180份输血申请单,统计填写合格率,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 2 180份输血申请单中,填写合格的656份,合格率为30. 1%;不合格的1 524份,不合格率为69. 9%。结论某院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不规范,合格率不高,存在较多问题,有引发医疗纠纷的隐患,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输血申请单填写的规范性,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严平,叶小群,骆丹英,吴莉青,张亚军[6](2020)在《骨伤专科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进步发展及输血医学升级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合理用血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输血风险,有效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其水平不仅反映临床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医院医疗及管理水平的指标,而且还是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条件[1]。近年来通过输血管理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临床用血水平已取得明显进步,但各地各级别的医院仍然存在多种不合理用血现象,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同一医院不同科室的合理用血水平也存在差异。
吴泳彬[7](2020)在《抗CD36抗体诱导的小鼠TRALI模型建立及初步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是指在输注血液制品6小时内出现的以双肺非心源性水肿,低血氧症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TRALI可发生于所有含血浆的血液输注,包括:全血、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等。在现有报道中,TRALI的死亡率在5%~35%,占输血相关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关于TRALI发病的诱因一般分为非免疫性和免疫性两种。非免疫因素包括储存血中的活性脂质,CD40L等;免疫因素是指血液制品中所含的抗HLA,HNA抗体等。抗-CD36抗体是2008年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可引起TRALI的抗体。CD36属清道夫受体家族,在人体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其基因存在一定的突变率,突变后蛋白缺失表达的个体可产生抗-CD36抗体。亚洲和非洲人群中CD36缺失频率较高,所以因输注抗-CD36抗体的血液制品而发生TRALI的风险较高。因此开展对抗-CD36诱导的TRALI的发病机制的研究非常必要。人们多采用动物模型研究TRALI,目前已建立抗HLA I类抗体、抗HNA-3a的TRALI动物模型,并对病理机制有一定的探讨。本课题利用前续研究中建立的稳定分泌鼠抗鼠-CD36 IgG2a单抗的杂交瘤细胞获得抗-CD36单克隆抗体,以及通过基因敲除术获得CD36阴性表达的C57BL/6基因缺陷鼠和野生型小鼠首次建立抗-CD36抗体诱导的TRALI小鼠模型,并对发病机理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方法本课题组采用自主筛选鉴定的鼠抗鼠-CD36单克隆抗体32-106,分别对CD36抗原阳性或阴性表达的C57BL/6雄性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前后小鼠的状态,测量肛温,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湿/干重比;病理切片;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蛋白含量,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等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TRALI。建模成功后,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初步机制探讨:1.通过胃蛋白酶消化32-106的Fc段,观察单独的F(ab’)2片段是否仍可诱导小鼠发生TRALI;2.通过使用GdCl3去除小鼠外周血的单核细胞,观察32-106是否仍可诱导小鼠发生TRALI。结果1.无论经或不经LPS预处理,32-106输注均使CD36抗原阳性小鼠肛温下调,死亡率增高,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下降,肺湿/干重比上升,肺脏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经32-106处理后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含量显着上升,趋化因子MIP-2、KC,炎症因子TNF-α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抗体经胃蛋白酶消化后的F(ab’)2不能引起小鼠肛温下调,小鼠血氧饱和度,肺湿/干重比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4.GdCl3预处理抑制32-106引起的小鼠肛温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和肺湿/干重比的上升。结论1.抗-CD36抗体可导致CD36抗原阳性小鼠发生TRALI;2.抗-CD36抗体诱导的TRALI是Fc段依赖性的;3.单核细胞在TRALI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去除后,TRALI被抑制。
李舟[8](2020)在《我国五家医院红细胞输注现状调查及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我国五家医院红细胞输注现状研究研究背景:红细胞(RBC)输注是临床普遍使用的维持组织供氧的治疗方法。有关我国红细胞输注现状的横断面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来自我国不同地区(五个城市)的一流医院(五家医院)进行红细胞输注的临床背景特征、输注频率以及输注指征,以调查中国红细胞输注的现状。研究方法:收集各医院研究阶段内所有住院患者人次、手术患者人次、红细胞输注人次,比较各医院间的红细胞输注率,提取研究阶段内所有输血患者首次输血病例号,随机选取1000例红细胞输注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与输血相关的主要诊断,手术患者和非手术患者的红细胞输注率,输注的红细胞的产品类型,输注量以及输血前的血红蛋白水平等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各医院平均输血率为4.7%,本研究纳入了研究阶段内5所医院中进行红细胞输注治疗的患者共5050人,患者患有的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实体瘤(80.2%)与糖尿病(18.7%)。患者平均入院Hb水平为100±29g/L,其中非手术患者平均入院Hb水平明显低于手术患者(82±24g/L与110±27g/L,p<0.001)。同样,手术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手术患者(101±30g/L 与63±16g/L,p<0.001)。结论:纳入研究的五所医院红细胞输注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较低,且非手术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与美国同类患者相比差距较大。第二部分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研究背景:红细胞输注患者及其主要诊断相同的病例对照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患者血液管理是临床输血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尚未全面开展。比较不同患者间与输血相关的临床特征可为输血指征的优化和患者血液管理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研究目的:评估中国5家医院前5位主要诊断的红细胞输注患者与输血相关的临床因素。研究方法:确定所有研究者中导致红细胞输注治疗的主要诊断,筛选研究阶段内具有同样诊断但未输注红细胞的对照组。评估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和其他与输血相关的临床特征。使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与输血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诊断、心血管疾病、医院和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等。研究结果:从接受输血的5050名患者中,我们选择人数最多的6个诊断组:骨科手术(病例/对照:312/216);普通外科(病例/对照:367/332);实体瘤(病例/对照:230/232)、消化道出血(病例/对照:212/221)、心血管疾病(病例/对照:87/77)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例/对照:100/1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输血前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是红细胞输注相关的重要因素。手术患者的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非手术患者的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主要诊断,就诊医院,患者年龄75岁以上与患者红细胞输注相关(均p<0.05)。患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比值比(OR):0.4,95%可信区间(CI):0.2-0.6,p<0.05)与上消化道出血(OR:0.5,95%CI:0.3-0.7,p<0.01)的非手术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概率均低于患有实体瘤的非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OR:2.5,95%,CI:1.2-4.9,p<0.01)是影响患者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所有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是与红细胞输注相关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同医院红细胞输注与临床习惯相关,本研究为在中国推进患者血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数据支持。
宋子敏[9](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证实有108例形成了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8.8%,对肝硬化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分级、是否合并腹水、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ALT、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血小板、术前PT、术前APTT、术前FIB、术前TT、术前D-二聚体、脾指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冷沉淀量、术中输血小板量、术后门静脉直径、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7、14天PT水平、术后第1、7、14天INR、术后第7、14天APTT、术后第1、14天FIB、术后第1、14天TT、术后第14天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后脾静脉直径、术中输红细胞量、术中输血浆量以及术后第7天TT在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OR=1.047,CI为1.000~1.008,P=0.047)、术后脾静脉直径(OR=5.183,CI为2.040~13.173,P=0.001)、术中输血浆量(OR=1.002,CI为1.001~1.003,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输红细胞量(OR=0.722,CI为0.617~0.846,P<0.001)和术后第7天TT(OR=0.805,CI为0.660~0.981,P=0.032)是独立保护因素。当手术时间超过244.5min(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为0.585~0.716)、术后脾静脉直径大于1.025cm(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I为0.598~0.731)或者术中输血浆量大于550ml(ROC曲线下面积为0.615,95%CI为0.546~0.684)时,术后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当术中输红细胞量大于1.925u(ROC曲线下面积为0.583,95%CI为0.514~0.651)或术后第7天TT大于15.65s(ROC下面积为0.634,95%CI为0.568~0.699)时,术后不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对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分析表明,108例术后PVST形成的患者中,Ia型9人,Ib型32人,IIa型39人,IIb型20人,IIIa型5人,IIIb型3人,而IV型则为0人。生存分析表明,盛京分型各型组间生存时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型级别越高,其生存时间就越短,死亡风险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是否伴有肝炎、术前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第14天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术后PVST盛京分型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肝炎的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不伴有肝炎患者的4.634倍(95%CI:1.593-13.478),χ2=7.922,P=0.005<0.05。术前D-二聚体量每增加1 ug/L,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形成低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1.001倍(95%CI:1.000-1.002),χ2=8.369,P=0.004<0.05。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可适量地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形成,还可以根据术后脾静脉直径和术后第7天TT水平来预测PVST形成,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各盛京分型组间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明显差异,且分型级别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死亡风险越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有PVST形成患者,若术前D-二聚体水平较高或者伴有肝炎病毒,则术后形成的PVST将累及较广的范围,病情较重,预后也较差,因此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PVST的加重。
陈麟凤,谈春荣,庄健美,张金荣,陈岩,于文娟,何欣,刘璇,汪德清[10](2020)在《4423例次血浆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响血浆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浆输注有效率和临床输注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实验室凝血检测值将患者分为血浆输注有效和无效2组。对4 423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13 090.8 U的血浆输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如输血浆前PT、APTT、血浆种类、保存时间、输注血浆体重比(kg/ml)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外科监护室患者血浆用量最多,占总血浆输注比例最大(30.36%),人均用血浆量最大的科室为心外科(3.96 U)。从输注效果上看,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输血效果有差别(P<0.001),<18岁组患者血浆输注有效率(53%)高于18-60岁和<60岁组,18-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血浆输注有效率分别为41%和30%;女性患者输血浆有效率(42%)高于男性(37%)(P<0.001);按不同血浆体重比进行血浆输注效果比较显示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普通冰冻血浆、去白细胞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3类血浆的临床输注效果间没有差异;输注前血浆保存时间与输注效果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去白细胞血浆与未经去白的血浆相比,并未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论:血浆输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年龄、性别,但与血浆体重比、血浆种类和血浆保存时间关系不大;只要于保存期内输注,保存时间的长短与输注效果间没有显着相关性。
二、133例血浆输注合理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3例血浆输注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中国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纵向观察研究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2.研究人群 |
3.研究因素及定义 |
4.偏倚控制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
3.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4.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
5.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粗输注率的地区间差异 |
讨论 |
一、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趋势的研究进展 |
二、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明显下降的潜在原因及获益 |
三、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地区异质性较高的潜在原因及应对措施 |
四、优势与创新 |
五、局限与不足 |
六、前景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2.研究人群 |
3.研究方案 |
结果 |
1.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2.围手术期输注血浆组与未输注血浆组患者的特征比较 |
3.多因素分析 |
4.亚组分析 |
5.输注血浆对次要结局的影响 |
讨论 |
一、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研究现状 |
二、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三、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手术类型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四、围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红细胞输注量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
五、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其他不良结局的影响 |
六、优势与创新 |
七、局限与不足 |
八、前景与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手术期成人患者输注血浆的研究进展和指南对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获得的奖励 |
(3)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一、患者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四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五部分: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返流的体外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真实世界研究现状调查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病情评估及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结论 |
第三部分 评分系统和其他己有评分系统优劣性比较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的选择与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表 |
图表清单 |
已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致谢 |
(5)某院2180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合格率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各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合格率分布情况 |
2.2 输血申请单填写不合格原因分布情况 |
3 讨论 |
(6)骨伤专科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统计指标 |
1.2.1 不同成分血制品及不同型别红细胞的用量统计[2]: |
1.2.2 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分析及疗效评估: |
1.2.3 自体回输情况,包括自体回输方式、例数及回输血量统计。 |
1.2.4 临床用血不良反应: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017~2019年度不同类型血制品的用量统计见表1 |
2.2 2017~2019年度不同型别红细胞的用量统计见表2 |
2.3 输血疗效及合理性评估 |
2.3.1 红细胞的输注 |
2.3.2 血浆的输注 |
2.3.3 血小板的输注 |
2.4 2017~2019年度自体输血情况比较 |
2.5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见表4 |
3 讨论 |
(7)抗CD36抗体诱导的小鼠TRALI模型建立及初步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一、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
1.TRALI的概况 |
2.TRALI的发病机理 |
3.TRALI的动物模型 |
二、CD36 |
1.CD36的基因结构与表达调节 |
2.CD36的蛋白结构 |
3.CD36蛋白的功能 |
4.CD36基因突变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1.实验动物 |
2.主要实验仪器 |
3.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1.单克隆抗体获得、制备与纯化 |
2.动物实验 |
三、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一、32-106单克隆抗体收集纯化与鉴定 |
二、C57BL/6小鼠TRALI模型建立与初步机制探讨 |
1.32-106引起C57BL/6 WT小鼠肛温下降和生存率降低 |
2.32-106下调C57BL/6 WT小鼠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
3.32-106 引起C57BL/6 WT小鼠肺水肿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升高 |
4.32-106 使C57BL/6 WT小鼠肺脏结构发生病理改变 |
5.32-106 诱导炎症细胞因子释放 |
6.32-106 诱导的TRALI为抗体Fc段依赖 |
7.GdCl_3去除外周血单核细胞可抑制TRALI的发生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参考文献 |
第7章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8章 附录 |
第9章 致谢 |
(8)我国五家医院红细胞输注现状调查及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我国五家医院红细胞输注现状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案 |
4. 数据处理 |
5. 伦理 |
三、结果 |
1. 参与研究医院概况及红细胞输注患者总体概况 |
2. 红细胞输注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比较 |
3. 红细胞输注患者输血前和出院时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4. 红细胞输注患者输血前症状分析 |
5. 红细胞输注患者其它血液制品输注情况 |
6. 手术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后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 |
7. 非手术患者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水平与REDS项目美国非手术患者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一、背景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调查设计 |
3. 研究方案 |
4. 数据处理 |
5. 伦理 |
三、结果 |
1. 红细胞输注患者中主要诊断患者及其对照组的选择 |
2.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特征 |
3. 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分析 |
4. 不同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红细胞输注预测概率 |
5. 患者主要诊断与红细胞输注相关性分析 |
6. 非手术患者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分析 |
7. 手术患者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红细胞输注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分析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2.3.1 探究术后PVST形成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方法 |
2.3.2 探究影响术后血栓盛京分型因素的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 |
3.1.1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
3.1.2 探究影响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1.3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预测 |
3.2 探究影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 |
3.2.1 各盛京分型组患者的生存分析情况 |
3.2.2 探究影响术后PVST盛京分型的单因素分析 |
3.2.3 探究影响术后PVST盛京分型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4423例次血浆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病例资料 |
血浆采集与储存 |
输注策略 |
输注效果的判断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患者血浆输注总体情况 |
输血浆前患者凝血指标PT、APTT检测结果 |
患者年龄与血浆输注效果关系 |
患者性别与血浆输注效果关系 |
不同血浆体重比与输注效果关系 |
血浆种类与输注效果关系 |
去白细胞血浆输注对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影响 |
总体模型结果 |
讨论 |
四、133例血浆输注合理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现况[J]. 赵璞,顾昕玥,蒋思远,王延辰,曹云,周文浩,Lee Shoo K.,张勤,王瑾,中国新生儿协作网. 中华儿科杂志, 2022(02)
- [2]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汤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D]. 赵玉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D]. 刘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某院2180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合格率情况分析[J]. 刘传波,笪蔚,董成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21)
- [6]骨伤专科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J]. 严平,叶小群,骆丹英,吴莉青,张亚军.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10)
- [7]抗CD36抗体诱导的小鼠TRALI模型建立及初步机制探讨[D]. 吴泳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我国五家医院红细胞输注现状调查及红细胞输注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 李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9]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D]. 宋子敏.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4423例次血浆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陈麟凤,谈春荣,庄健美,张金荣,陈岩,于文娟,何欣,刘璇,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