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

水晶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

一、晶体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晶[1](2017)在《图案在当代建筑表皮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自古以来,图案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承载着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建筑而言,立面装饰一直是建筑设计中十分被重视的方面,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装饰的朴素,到巴洛克建筑装饰的繁琐,以及洛可可建筑装饰的奢华,无不体现了人类对于营造美好理想家园的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建筑建造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型建筑工业材料相继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建造方式与形式,也为建筑表皮形式更加多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人类审美趣味的日益多样化,彰显本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诉求与愿望,在建筑设计中尤其是建筑表皮设计,越来越多呈现出图案化的设计倾向。本文以建筑表皮为研究对象,从图案学的角度,结合符号学、建筑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图案之于建筑不仅仅体现其装饰性,更注重反映图案与建筑本体在文化属性上的对应与关联,研究建筑表皮、图案、文化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图案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方法与呈现方式,为彼此学科领域开辟新的研究视角与途径。

过宏雷[2](2013)在《现代建筑表皮认知途径与建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的认知模式和审美观念在当代已发生很大变化。建筑设计正从求得一个固定的功能空间和美的形式转向公共领域环境活力和体验多样性的开发。为此,建筑表皮借助理念、材料、技术的突破发展出许多新的体验价值与认知属性。它不但在应对气候、环境、能源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是当代社会最为活跃的景观元素之一。表皮已成为建筑学前沿探索的重要内容。“视觉文化”氛围、“景象社会”背景以及高度发达的建造技术使表皮成为当代设计师完善建筑功能和把握建筑形态的有力抓手,前提是正确把握其认知与设计的内在规律。本文运用演绎论证、实验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针对现代建筑表皮的认知途径和建构方法展开系统研究。借助于生物表皮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将现代建筑表皮的基本职能归纳为“相对独立的表层构造”、“综合性的功能界面”和“表现性的视觉界面”。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符号学理论建立建筑表皮的符号系统,阐明符号系统的构成要素和传达机制。结合眼动实验,利用建筑现象学理论推导出“直观表象”、“建筑样式”、“场所文脉”、“社会景观”四条建筑表皮的认知途径,阐明各条途径的认知特点。结合认知途径分析,提出了“营造与技术”建构、“视觉与文化”建构两种表皮建构方法。将建筑类型学理论导入对表皮样式营造策略的思考。探明建筑表皮的原型和分类原则,建立其分类网架,提取“面罩”、“显露”、“复合”三种表皮类型。确定表皮类型的“转换”模式,提出基于“类型演化”、“类型并置”、“类型穿插”、“类型合成”四种转换模式的营造策略。阐明“表皮元素技术转型”对整体建构的影响,确立“墙的分解”、“柱的变形”、“立面开口的演化”、“顶面的重构”四种表皮构造的转型模式。归纳出“适宜技术”、“高技术”、“生态技术”的建构策略。在“视觉与文化”层面提出“构成文法”、“材料表现”、“图形演绎”三条建构策略。提出“点的变异、组合、聚散”、“线的张力、穿插、流动”、“面的转折、起伏、组合、叠加”和“摺叠”的构成手法。针对天然材料、烧土制品、近代材料、现代新型材料提出“返璞归真”、“形色变幻”、“自由塑形”、“诗意建构”四种材料建构方法。分析表皮界面的图形要素,确立“符号象征”、“表面装饰”、“肌理图案”、“动态图像”四种表现手法。本文通过认知途径和建构方法的研究深化了对现代建筑表皮设计理念和表现策略的系统思考。通过“营造与技术”层面和“视觉与文化”层面的建构,建筑表皮可及时转化与整合来自技术、艺术、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针对复杂、多元的认知诉求,积极改善单调、贫乏、混乱和缺乏归属感的建筑面貌,有效提升城市环境的品质和公共空间的活力。

邵莉[3](2013)在《新型绿色环保自发光陶瓷材料为人们生活增光添彩》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在发展变化。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要具有时代性才能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其次要节能环保,符合生态化特点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

杨英[4](2010)在《含席夫碱或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环氧化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烯烃环氧化催化反应为医药及精细化工合成提供了大量的中间体,这些中间体通过选择性开环和官能团转换可以方便地合成许多有价值的化合物,因而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例如苯基环氧乙烷、氧化环辛烯作为苯乙烯氧化、环辛烯环氧化的重要产物之一,被广泛用于生产增塑剂、香料和环氧树脂等。目前环氧化物主要是通过Halcon法、卤醇法和过酸法制备获得。Halcon法生产过程复杂,副产物多,物耗高,对设备腐蚀严重;氯醇法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氯污水,对环境污染严重;过酸氧化工艺可靠,效率最高,但过酸价格昂贵,并且有安全隐患。若采用对环境没有污染的环氧化新工艺来生产环氧化物,将引起一场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因此,探索环境友好的烯烃环氧化新方法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献已相继报道了Cu、Co、Fe、V、Mo、W、Ti、Zr的席夫碱、多齿胺、茂基、联吡啶、卟啉、3-(2-吡啶基)-1-吡唑等金属配合物在双氧水、空气、或叔丁基过氧化氢氧化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然而,这些均相催化剂在实际反应中易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而失活。将这些金属配合物固载到无机载体上,形成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实现了有机金属和无机载体材料的优势互补,既可以保留均相催化剂活性高和选择性好的特点,也使催化剂的回收和重复使用成为可能。均相催化剂的固载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沸石包络合法、共价接枝法、配位固载法和静电结合法等,其中共价接枝法是目前金属配合物多相化用的最多和固载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多相化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活性中心在液相反应中容易流失,导致催化剂活性逐渐下降甚至失活。因此,寻求适宜的固载方法,提高多相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是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环氧化面临的一个挑战。相比卟啉、酞腈等大环配体,席夫碱配体种类繁多、易于合成,被广泛用作发光材料、染料等。席夫碱配体能与周期表中的绝大多数金属配位形成具有各种构型,例如:平面四方、四方锥、八面体、伞状、台阶状的配合物,它们在许多氧化反应中展示了一定的催化潜能。然而目前大部分席夫碱金属配合物是通过简单封装在沸石超笼中被固载的,这些通过沸石封装固载的金属配合物在反应中极易流失。将席夫碱配合物通过共价键固载到无机载体上将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8-羟基喹啉配体对过渡金属有较强的络合能力,能与60多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多作为发光材料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8-羟基喹啉高价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共价固载化却鲜有报道,更不用说控制负载后的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结构以及其催化环氧化性能的报道。探索8-羟基喹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固载化及其催化环氧化性能将有可能开辟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8-羟基喹啉与席夫碱配体不同,后者具有固定的环状配位结构,而8-羟基喹啉这种双齿配体的配合物组成随制备方法变化而呈现多样性,势必影响催化活性。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配体在孔材料上的浓度及分布,实现单中心金属配合物的成功负载是8-羟基喹啉类均相催化剂多相化的关键。本文正是从烯烃环氧化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固载和控制负载后的活性中心的分布、组成及结构方面出发,试图从分子工程的角度设计和制备新型的金属配合物功能化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研究其结构性能、分子组成,进而探索其在催化方面的应用。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采用后嫁接的方法在SBA-15的孔道中引入Cu、Co、Fe、V的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结合各种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双氧水和空气氧化苯乙烯的反应条件、固载方法、配体加氢、配体取代、活性物种的分布位置及状态和载体表面性质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关于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固载、表征和催化性能的相关研究。首先将8-羟基喹啉的Fe、Co、Cu的配合物封装到沸石Y的超笼中;它的V、Mo、W配合物采用金属模板/离子交换法引入到SBA-15的孔道中;8-羟基喹啉钼配合物通过一步法引入到了PMOs材料的骨架中。研究了这些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在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讨论了活性物种的分布、组成与催化性能的关系。我们发现:通过对金属配合物的成功固载和活性中心的结构、组成的控制,能够有效地调节催化剂的活性、对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及催化剂的稳定性。1、水杨醛亚胺铜配合物的固载、表征及在H2O2氧化苯乙烯反应中的应用通过后嫁接法将水杨醛亚胺铜配合物引入到SBA-15的孔道中,并通过XRD、N2吸附、SEM表征证实了修饰后的杂化材料保持了SBA-15的有序孔结构,而FT-IR、UV-vis的表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水杨醛亚胺铜的负载化及结构。CHN元素分析和ICP-AES测试确定了水杨醛亚胺铜配合物中配体和铜的含量,并结合XPS证实了活性物种的分布。通过研究反应条件、溶剂效应,确立了负载型水杨醛亚胺铜催化剂催化H2O2氧化苯乙烯的最佳反应条件。研究发现,对反应液进行碱处理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对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和催化剂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后嫁接的方法对席夫碱铜配合物修饰的SBA-15进行了表面硅烷化处理,并且通过XRD、N2吸附、FT-IR、UV-vis、TG/DTA直接或间接证实了载体表面实现了硅烷化。研究发现,硅烷化后的样品由于增加了表面疏水性,在H2O2氧化苯乙烯的反应中,其活性更高,对环氧化物的选择性更好。因此,表面硅烷化和反应介质的碱性调节能够极大地提高催化剂对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2、Cu(II)和VO(IV)席夫碱功能化的SBA-15的制备、表征及在苯乙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以直接锚定的方法在氨丙基功能化的SBA-15上负载了Cu(II)和VO(IV)席夫碱配合物。通过XRD、N2吸附、TEM表征证实了SBA-15结构在嫁接过程中保持完好;通过光谱、热重分析证实了有机金属基团被负载的事实,并结合ICP-AES分析,确定了配体和金属的负载量,证明了固载后的金属配合物保持了均相配合物的组成;通过对两类活性中心的SEM-EDX、XPS等分析,揭示了活性物种的存在状态和分布位置:Cu-Salen-SBA中配合物以配位键的形式固载,部分分布于孔的外表面;VO-Salen-SBA中配合物是通过共价接枝的方式固载的,分布于孔的内表面。与均相的铜、钒催化剂相比,相应的SBA-15固载催化剂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活性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活性中心被相互孤立隔开的结果,也与金属配合物和载体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系。其中,VO-Salen-SBA在空气作氧化剂时显示了更高的苯基环氧乙烷的选择性,在双氧水作氧化剂时显示了更高的苯甲醛的选择性。而且VO-Salen-SBA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多次而没有明显失活。VO-Salen-SBA的这些优秀的催化性能取决于通过共价固载于孔的内表面上的金属配合物结构均一性。3、四氢Salen与Salen的Cu(II)、Co(II)、Fe(III)配合物功能化的SBA-15的制备、表征:Salen配体加氢对苯乙烯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逐步嫁接的方法在氨丙基功能化的SBA-15材料上固载了Cu(II)、Co(II)和Fe(III)的四氢Salen和Salen金属配合物,并通过FT-IR、UV-vis、N2吸附、TG/DSC等表征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有机金属基团的成功固载;XRD、TEM、N2吸附等证实了SBA-15的特征孔结构在负载有机金属配合物之后仍然保持完好;ICP-AES、TG/DSC和XPS数据证实了活性组分的分布位置、固载状态和负载量。均相和负载后的四氢Salen铜、钴催化剂均显示了比相应的Salen铜、钴催化剂更高的苯乙烯氧化活性,这归因于金属周围由于配体加氢而优化了电子环境从而表现出优秀的催化氧化性能。另一方面,铁配合物加氢后由于形成了二聚体结构而导致活性下降。Co-Salen-SBA、Co-[H4]Salen-SBA和Fe-Salen-SBA催化剂均能被重复使用,但只有Co-Salen-SBA和Co-[H4]Salen-SBA在中断反应中显示了很高的稳定性。4、多相化的Fe(III)四齿席夫碱配合物的制备、表征:电子效应与苯乙烯催化氧化性质的关系通过后嫁接的方法在SBA-15的孔道中引入了一系列配体取代基不同的Fe(III)席夫碱金属配合物,通过XRD、TEM、FT-IR、UV-vis、ICP-AES和TG/DSC等多种表征手段直接或间接证明了这一事实。苯乙烯催化氧化性能研究表明:配体上吸电子基团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对苯基环氧乙烷的选择性,而供电子基团的引入不利于提高催化活性,但有利于提高苯甲醛的选择性。5、沸石Y封装的Fe(III)、Co(II)、Cu(II)的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表征及在空气氧化苯乙烯反应中的应用用柔性配体法在沸石Y的超笼中封装了Fe(III)、Co(II)和Cu(II)的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并采用FT-IR、UV-vis和N2吸附表征所证实;ICP-AES、TG/DSC和CHN元素分析确定了杂化材料中金属和配体的含量,以及金属配合物的分布位置;XRD和SEM证实了被修饰后的沸石Y的结构和形貌没有变化。沸石Y封装后的金属配合物比均相金属配合物活性高,归因于封装后的金属配合物的相互隔离以及载体上可交换的金属与金属配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只有封装后的8-羟基喹啉铁催化剂在反应中很稳定,并可以重复使用。沸石Y基金属和金属配合物作催化剂时,苯甲醛的选择性比苯基环氧乙烷的选择性高,这归因于载体上酸性位使苯基环氧乙烷异构为其它产物所致。6、双8-羟基喹啉VO(IV)、MoO2(VI)和WO2(VI)配合物修饰的SBA-15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采用金属模板/离子交换的方法在SBA-15的介孔孔道中引入了双8-羟基喹啉氧钒、二氧钼、二氧钨的金属配合物。通过顺磁和元素分析证实,负载型的金属配合物具有均一的组成与结构。催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模板法制备的双8-羟基喹啉氧钒、二氧钼、二氧钨的金属配合物比随机嫁接制备的金属配合物活性更好,对环氧化物的选择性更高,稳定性更好。而双8-羟基喹啉氧钒比双8-羟基喹啉二氧钼、二氧钨的金属配合物具有更强的底物适应性。7、双8-羟基喹啉二氧钼(VI)功能化的PMOs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在碱性条件下,以CTAB为结构导向剂,TEOS和双8-羟基喹啉二氧钼配合物前驱体为硅源,自组装得到了MCM-41型PMO杂化材料,并通过XRD、TEM、SEM、N2吸附表征证实了所得到的杂化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结构;通过FT-IR、UV-vis、13C和29Si MAS NMR表征证实了8-羟基喹啉钼(VI)的固载化;通过XPS、ICP-AES、CHN元素分析对杂化材料进行了定量分析,证实了8-羟基喹啉钼(VI)在骨架结构中的均匀分布。当TEOS和双8-羟基喹啉二氧钼配合物前驱体的物质的量比为1: 3时,得到的杂化材料MoO2Q2@PMO-6%在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中展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这与其均匀的球状形貌,规整的六方结构和骨架中包埋的大量介孔均有关系。

李钧甫[5](2010)在《燃烧法制备钒酸盐发光材料及发光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钒酸盐类发光材料因其晶格中VO43-对稀土离子的有效敏化作用和特殊的VO43-自激活发光性质,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钒酸盐发光材料合成温度较低、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良好,因此成为一类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发光材料。目前,钒酸盐发光材料中成功商用的已有YVO4:Eu3+红粉,工业上主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和草酸盐沉淀法制备。高温固相法主要存在高耗能、耗时等缺点;草酸盐沉淀法则工艺过程较复杂,难于控制。而燃烧法作为一种简单、高效、节能的方法,在新材料合成与制备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研究应用燃烧法制备新型钒酸盐发光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柠檬酸溶胶燃烧法制备了一种Eu3+离子激活的Ca3(VO4)2红色荧光粉和一种新型钒酸盐石榴石自激活荧光体Ca2KMg2V3O12。利用XRD、SEM和荧光光谱等测试技术对所制样品进行表征。详细研究了燃烧法各工艺条件对荧光粉结构、组成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获得优化的工艺条件:Ca/V = 3:2.2、T = 900℃、n(CA):n(Ca2++V5+) = 0.8。基于此优化工艺进一步研究了Eu3+离子浓度、Na+离子或Li+离子共掺杂对Ca3(VO4)2:Eu3+红光荧光粉光谱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Na+离子或Li+离子掺杂对提高Ca3(VO4)2:Eu3+荧光粉Eu3+离子f-f能级跃迁激发强度是有利的。采用燃烧法工艺在600 - 900℃间成功制备了Ca2KMg2V3O12荧光粉,其激发光谱分布于260 - 425nm之间,主峰位于320nm;发射光谱几乎覆盖整个可见光区,主峰位于520至530nm间。发光色度坐标(x, y) = (0.323 - 0.339, 0.430 - 0.447),表征该荧光粉可在紫外和近紫外光激发下发出明亮的略带黄绿色白光。Rietveld结构精修表明Ca2KMg2V3O12具石榴石型晶体结构,空间群为:Ia3d,晶胞参数:a = b = c = 12.50031±0.00041?,Z = 8。结构中[VO4]3-四面体的扭曲使其对称性偏离Td对称型,可能是Ca2KMg2V3O12具有高强度宽带发射的结构基础。

张惠青[6](2009)在《对自然光之于建筑空间的解读》文中提出自然光总是随时空变化着。建筑师可以驾驭各种设计要素,唯独难以准确把握自然光。四季更替、日月星辰,每年、每季、每日,自然光以变幻的强度、方向、质感和色彩,赋予空间以生命的灵性和情感的力量。自然光之于空间,犹如空气之于生命。离开光影,空间就意味着死亡。在光徜徉于空间的过程中,室外环境是光的源泉,建筑表皮是光的收集器,建筑空间是捕捉光的容器。如果把建筑比作乐器,那么室外环境就像流动的音符,建筑表皮犹如等待抚摸的琴弦,建筑空间就无疑于华美的乐章了。由此,建筑师不应仅仅把自然光视为消除黑暗的手段,应对自然光与空间碰撞时所展现的丰富内涵予以关注,重视自然光在空间中的视觉表达,重视自然光对空间的精神构筑及其赋予人们的丰富情感体验。在本论文中,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及案例的解读与总结,以期探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要素影响自然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这些要素又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光对于空间的入驻和在空间中的流动。以此为行文逻辑,首先在第一章中论述了光的性质、特性以及光与影的关系,以期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角度为今后各个章节的论述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在第二章中对光与室外环境的关系展开论述,研究了光的时间性、地域性等室外环境因素对于采光的影响,并论述了庭院、水体、绿化等具体环境要素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建筑的采光;第三章分别论述了建筑表皮的各个构成要素对于光线捕捉的影响,这些要素分别是:作为承光部分的建筑界面、作为采光部分的采光洞口、作为控光部分的遮阳装置以及建筑空间布局方式;当光线经过室外环境的过滤和建筑表皮的捕捉而最终进入建筑空间,是第四章论述的内容。光线进入空间后,还要经过室内控光装置的反射、调节和再分配,才能完成在空间中的自由流动,并进一步完成对空间的视觉表达和精神构筑。至此,才完成了光线的最终使命:构筑出富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建筑空间;第五章则通过对大师用光之道的解读,以期通过对大师精妙的用光理念和作品的个案分析,深化对于建筑设计中用光之道的理解,更有效的指导建筑实践。对于光与空间关系的探讨,即是对于空间本质的探讨。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我们应该抛开一切的主义和流派,灵活的把握光这一灵动的设计语汇。重视其和空间碰撞时所表现出的丰富精神内涵,还空间本真的面目,为人类营造诗意栖息的场所。这也是笔者写作本篇论文的最终目的和由衷愿望。

胡新谷[7](2007)在《玻璃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文中认为玻璃是建筑时代发展的方向标。玻璃这个闪光的名称所呈现的内涵是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以其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到建筑史中并显示重要的意义。它曾无数次地引发设计师的兴趣,唤起建筑设计天才们的灵感。今天的建筑玻璃,已同中世纪的教堂中作为艺术装饰的玻璃截然不同。在日夜不停息地发展变化着,展现着光线、动感与色彩。建筑彼此以巨幅玻璃反射着影像,犹如在默默地交谈,而玻璃中影像与真实的细微偏差更为我们的建筑环境增添了一丝奇异与梦幻。建筑玻璃艺术,早已超出普通建筑玻璃的领域,滤筛、移动,改变着光线,也改变了其包裹着的空间。玻璃被其自身支配的光线所改变,它的抒情性与现代感使它成为今天喧嚣世界的理想陪衬。本文通过对玻璃历史及其在建筑中运用的几个阶段的回顾,分析玻璃的自身特性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从而揭示在当今建筑中,除了考虑玻璃建筑的结构设计、力学、施工方面,更应以建筑设计和建筑美学为出发点,使玻璃的美与建筑美有机结合。

王希军[8](2006)在《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产业是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特点是依托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高技术形成技术群,光电子技术产业就具有如此特点。因此,本文针对光电子技术的高技术特征,从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学和竞争论等相关理论出发,对技术选择理论在高新产业应用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着重于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相关的技术轨道、技术发展模型和技术创新动态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新产业中的光电子技术产业进行分析和技术选择研究;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光电子产业的关键技术选择展开研究,设计了高技术发展路线图和提出了发展对策。第一,从技术内在发展规律角度,着手研究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理论和设计方法,首次建立了技术轨道跃迁函数解析模型和创新过程三态转化定量模型。在分析传统的技术选择理论基础和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竞争理论建立了高新技术选择的原则,完成了选择方案设计。结合技术选择原则的讨论,建立了高新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为开展我国光电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针对光电子技术具有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开展了我国光电子技术科研状况分析。在技术内在发展规律和技术选择理论的指导下,从高技术的科学基础和高新产业面对市场实践出发,研究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全球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初步分析,首次从技术创新动态过程、技术轨道、技术选择和竞争战略等方面对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第三,在自主创新的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指导下,应用技术选择理论对光电子技术产业提出关键技术选择设计。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建议。

蒋大鹏[9](2003)在《白光LED及相关照明器件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LED效率的迅速提高和成本的不断下降,特别是白色LED的问世,使得发光二极管由显示、指示向照明领域迅速扩展,专家预计LED将成为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第三代照明光源。固态光源取代传统真空光源如同晶体管取代传统真空电子管一样是破坏性技术创新,将引起照明领域的一场革命。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白光发光二极管及相关的工艺技术。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研制了两种白光LED用的高效荧光粉,其一是稀土激活的铝酸盐荧光粉(Y3-x-yGdy)(Al5-zGaz)O12:Cex3+,其二是稀土激活的硫化物荧光粉CaS:Eu2+。 2,利用自己研制的荧光粉制备出国内首只白光LED单管,其发光强度达到2890mcd,显色指数为81,色坐标为x=0.29,y=0.33。色坐标和显色指数超过当时(2001年)国外产品水平。 3,研制出国内首只大功率集成化LED光源,研制的集成化白光LED光源的功率为5W,流明效率为12.6Lm/W,显色指数为CRI=80.6,功率水平和显色指数超过了美国固态照明光源发展规划预期2007年将要达到的技术指标; 4,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以Al2O3和SiC为衬底的GaN基蓝光LED的老化特性,提出了造成Al2O3衬底蓝光LED快速光衰是由于过渡层和n-GaN层中电流密度过高造成的。用单指数函数拟合了发光二极管的光衰减曲线[I=I1+I2exp(t/τ)],这个关系式可以给出三个信息:稳定光强、衰减光强、衰减速度,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评价LED老化性能的方法。 5,将现有的LED技术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当中得到充分地应用,即“白光发光二极管面阵均匀照明器”和“载人飞船空中交会对接合作标志器”。

吴光国[10](2002)在《晶体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文中指出 日前,一种节能、环保、薄如纸张的高科技产品——晶体霓虹发光材料由北京中科伟创公司与北京高科伟业科技开发中心联合研制成功。晶体霓虹发光材料属一

二、晶体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晶体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图案在当代建筑表皮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内容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1 建筑表皮图案的认知
    1.1 图案与建筑表皮
        1.1.1 图案与图案学
        1.1.2 表皮与建筑表皮
        1.1.3 建筑装饰与建筑表皮
    1.2 建筑装饰图案的多元发展
        1.2.1 装饰崇拜——古典主义的情节
        1.2.2 理性坚持——现代主义的宣言
        1.2.3 情感呼唤——当代个性的彰显
    1.3 建筑表皮图案的理论生成
        1.3.1 建筑表皮设计理论
        1.3.2 建筑表皮图案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2 建筑表皮图案的来源与表现
    2.1 演化与发展––建筑表皮图案的素材来源
        2.1.1 传统纹样的提取
        2.1.2 自然元素的转换
        2.1.3 科学图式的演变
        2.1.4 符号的转译与象征
    2.2 艺术与技术––建筑表皮图案的特征表现
        2.2.1 审美性
        2.2.2 文化性
        2.2.3 时代性
        2.2.4 地域性
        2.2.5 技术性
        2.2.6 依附性
        2.2.7 关联性
        2.2.8 民族性
    2.3 弥合与彰显——建筑表皮图案的功能表现
        2.3.1 融入环境
        2.3.2 传播文化
        2.3.3 建构融合
        2.3.4 功能拓展
3 图案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应用
    3.1 影响建筑表皮图案设计的因素
        3.1.1 技术与艺术
        3.1.2 环境与文化
        3.1.3 礼仪与展示
    3.2 建筑表皮图案的设计方法与作品呈现
        3.2.1 镂空与图案——2010 年上海世博会波兰馆\俄罗斯馆
        3.2.2 编织与肌理——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法国文化交流部大楼
        3.2.3 穿孔与韵律——巴拿马砖石交易所\丹麦垃圾焚烧场
        3.2.4 图案与色彩——乌德勒支大学图书馆\冬季花园购物中心
        3.2.5 印刷与波普——埃博斯瓦尔德学院
        3.2.6 智能化与风格化——阿拉伯艺术文化中心
        3.2.7 拼贴与分形——墨尔本联邦广场
        3.2.8 文化与传统——伯明翰图书馆\约翰·刘易斯百货商店
        3.2.9 光影与科技——风之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现代建筑表皮认知途径与建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建筑表皮的概念与职能
    2.1 建筑表皮的概念生成
        2.1.1 生物皮肤的启示
        2.1.2 表皮作为新的设计有机体
        2.1.3 现代建筑表皮的的概念及其内涵
    2.2 现代建筑表皮的基本职能
        2.2.1 相对独立的表层构造
        2.2.2 综合性的功能界面
        2.2.3 表现性的视觉界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皮语言的符号系统
    3.1 表皮语言的符号系统
        3.1.1 表皮语言要素的符号特征
        3.1.2 表皮认知系统的构成要素
    3.2 表皮语言的认知模式
        3.2.1 外延性语义的认知
        3.2.2 内涵性语义的认知
        3.2.3 表皮的认知语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皮语言的认知途径
    4.1 表皮语言的现象学解读
        4.1.1 建筑现象学与表皮现象
        4.1.2 表皮认知途径的现象学思考
    4.2 建筑表皮的认知途径
        4.2.1 直观表象途径
        4.2.2 建筑样式途径
        4.2.3 场所文脉途径
        4.2.4 社会景观途径
        4.2.5 不同途径认知差异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造与技术层面的建构
    5.1 基于类型学方法的营造策略
        5.1.1 表皮营造样式的类型学思考
        5.1.2 建筑表皮的原型及其表意结构
        5.1.3 表皮类型的提取
        5.1.4 基于类型转换的样式营造
    5.2 表皮建构的技术策略
        5.2.1 表皮元素的技术转型
        5.2.2 适宜技术语言
        5.2.3 高技术语言
        5.2.4 生态技术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视觉与文化层面的建构
    6.1 表皮的构成文法
        6.1.1 基于形式美学的表皮构成
        6.1.2 点的变异、组合、聚散
        6.1.3 线的张力、穿插、流动
        6.1.4 面的转折、起伏、组合、叠加
        6.1.5 摺叠构成
    6.2 表皮的材料表现
        6.2.1 天然材料的返璞归真
        6.2.2 烧土制品的形色变幻
        6.2.3 近代建材的自由塑形
        6.2.4 新型材料的诗意建构
    6.3 表皮的图形演绎
        6.3.1 符号象征
        6.3.2 表面装饰
        6.3.3 肌理图案
        6.3.4 动态图像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片与表格来源
附录 B:在学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清单

(3)新型绿色环保自发光陶瓷材料为人们生活增光添彩(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绿色环保自发光陶瓷材料功用特点及应用领域
2 自发光陶瓷的发光原理及其节能环保优势凸显
3 发光陶瓷釉料的种类及性能
4 新兴的低碳节能产品搪瓷发光板
5 新型绿色环保自发光陶瓷材料的应用空间和研发趋势
6 结束语

(4)含席夫碱或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环氧化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烯烃环氧化方法
        1.1.1 卤醇法及共氧化法
        1.1.2 有机过氧酸法
        1.1.3 无机酸盐氧化法
        1.1.4 烷基过氧化氢法
        1.1.5 双氧水环氧化法
        1.1.6 分子氧氧化法
    1.2 多相环氧化催化剂介绍
        1.2.1 杂原子修饰的分子筛催化剂
        1.2.2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催化剂
        1.2.3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2.4 负载型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3 均相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固载化
        1.3.1 多相化载体的选择与合成
        1.3.2 金属配合物的固载方法
    1.4 多相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与评价
        1.4.1 影响多相金属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因素
        1.4.2 多相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1.5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主要试剂、仪器、表征手段和产物分析及计算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溶剂的纯化处理
    2.4 催化剂的制备
    2.5 催化剂表征测试手段
        2.5.1 X 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2.5.2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SEM 与TEM)
        2.5.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BET)
        2.5.4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与TG/DSC)
        2.5.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5.7 光电子能谱(XPS)
        2.5.8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1H NMR 与~(13)C NMR)
        2.5.9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13)C MAS NMR 与~(29)Si MAS NMR)
        2.5.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2.5.11 CHN 元素分析
        2.5.12 顺磁共振波谱分析(ESR)
    2.6 反应评价分析
        2.6.1 苯乙烯氧化分析
        2.6.2 环辛烯环氧化分析
第3章 水杨醛亚胺铜配合物的固载、表征及在催化H_2O_2氧化苯乙烯反应中的应用
    引言
    3.1 水杨醛亚胺铜配合物修饰的SBA-15 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H_2O_2 氧化苯乙烯反应评价
    3.2 载体表面硅烷化对席夫碱铜配合物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表面硅烷化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Cu(II)和VO(IV)席夫碱功能化的SBA-15 的制备、表征及在苯乙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的合成
        4.2.2 表征
        4.2.3 催化反应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催化性能评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四氢Salen 与Salen 的Cu(II)、Co(II)、Fe(III)配合物功能化的SBA-15 的制备、表征:Salen 配体加氢对催化苯乙烯氧化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的合成
        5.2.2 表征
        5.2.3 催化反应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的表征
        5.3.2 催化性能评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相化的Fe(III)四齿席夫碱配合物的制备、表征:电子效应与苯乙烯催化氧化性质的关系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的合成
        6.2.2 表征
        6.2.3 催化反应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材料的表征
        6.3.2 催化性能评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沸石Y 封装的Fe(III)、Co(II)、Cu(II) 8-羟基喹啉配合物的表征及在空气氧化苯乙烯反应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的合成
        7.2.2 表征
        7.2.3 催化反应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材料的表征
        7.3.2 催化性能评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双 8-羟基喹啉 VO(IV)、MoO_2(VI)和 WO_2(VI)配合物修饰的 SBA-15 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双8-羟基喹啉氧钒修饰的SBA-15 的制备
        8.2.2 双8-羟基喹啉二氧钼、二氧钨修饰的SBA-15 的制备
        8.2.3 表征
        8.2.4 催化反应
    8.3 结果与讨论
        8.3.1 8-羟基喹啉氧钒及其相关材料的表征与催化性能评价
        8.3.2 8-羟基喹啉二氧钼、二氧钨及其相关材料的表征与催化性能评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双8-羟基喹啉二氧钼(VI)功能化的PMOs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9.1 引言
    9.2 实验部分
        9.2.1 材料合成
        9.2.2 表征
        9.2.3 催化反应测试
    9.3 结果与讨论
        9.3.1 MoO_2(1~C)_2 的表征
        9.3.2 MoO_2(1~C)_2 -P 的表征
        9.3.3 杂化材料的表征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燃烧法制备钒酸盐发光材料及发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发光现象与发光材料
    1.2 发光材料分类和应用
    1.3 发光材料的理论基础
        1.3.1 固体发光材料的结构
        1.3.2 激发与能量的吸收
        1.3.3 激发能量的转换方式——荧光和磷光
        1.3.4 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
        1.3.5 无辐射去激活过程(Nonradiative deactivation processes)
        1.3.6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
        1.3.6.1 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
        1.3.6.2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和能级结构
        1.3.6.3 稀土离子能级跃迁和光谱特性
        1.3.6.4 晶体场对稀土离子跃迁的影响
        1.3.7 离子团发光中心
        1.3.8 影响发光行为和效率的主要因素
        1.3.8.1 主体晶格影响(Host effect)
        1.3.8.2 热猝灭(Thermal quenching)
        1.3.8.3 浓度猝灭效应(Concentration quenching effect)
        1.3.9 发光性能的表征
        1.3.9.1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3.9.2 色度坐标
    1.4 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第2章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2.1 钒酸盐发光材料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存在的问题
    2.4 选题依据
    2.5 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原理和研究方法
    3.1 实验原理
        3.1.1 柠檬酸助溶
        3.1.2 燃烧合成法
    3.2 实验原料、仪器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样品的制备
        3.3.2 测试分析与表征
第4章 Ca_3(VO_4)_2: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硝酸、蒸馏水和柠檬酸用量
        4.3.2 温度
        4.3.3 Ca/V 摩尔比
        4.3.4 柠檬酸用量的影响
        4.3.5 Eu~(3+)离子浓度的影响
        4.3.6 Na~+离子掺杂的影响
        4.3.7 Li~+离子掺杂的影响
    4.4 小结
第5 章 Ca_2KMg_2V_3O(12)荧光粉发光性质及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合成工艺参数的确定
        5.3.2 样品微观形貌特征
        5.3.3 荧光性质及色坐标分析
        5.3.4 Ca_2KMg_2V_3O_(12) 晶体结构的确定
    5.4 小结
结论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附录A 物相标准PDF 卡片
附录B ICSD 结构数据

(6)对自然光之于建筑空间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目录
英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的思路和依据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畴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论述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述框架
第一章:概述
    1.1 理论模型
        1.1.1 "光箱"的启示
        1.1.1.1 光箱装置
        1.1.1.2 启示
        1.1.1.3 结论
        1.1.2 建筑表皮与建筑空间
    1.2 光的本质及特性
        1.2.1 光与采光
        1.2.1.1 光的认知
        1.2.1.2 自然采光
        1.2.2 光的特性
        1.2.2.1 光与色彩
        1.2.2.2 光与形体
        1.2.2.3 光与材质
        1.2.2.4 结论
    1.3 光与影的思辨
        1.3.1 影的分类
        1.3.1.1 物影
        1.3.1.2 亮影(光形)
        1.3.1.3 剪影
        1.3.2 光与影作为建筑语汇
    小结:
    注释索引
第二章:光与室外环境
    2.1 光的涵意
        2.1.1 光的时间性
        2.1.1.1 概述
        2.1.1.2 典型案例分析
        2.1.2 光的地域性
        2.1.2.1 概述
        2.1.2.2 典型案例分析
        2.1.3 光的精神性
    2.2 光与室外环境要素
        2.2.1 采光庭院
        2.2.1.1 采光庭院对自然采光的影响要素
        2.2.1.2 经典案例分析
        2.2.2 其它室外环境要素
        2.2.2.1 绿化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2.2.2.2 水体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2.2.2.3 界面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2.2.2.4 小品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小结:
    注释索引
第三章:光与建筑表皮
    3.1 光与表皮的内在关联
        3.1.1 建筑表皮的释义
        3.1.2 光与表皮的本质关系
    3.2 建筑表皮之承光部分——建筑界面
        3.2.1 透光质地
        3.2.2 不透光质地
        3.2.3 半透光质地
        3.2.4 技术支撑下的表皮多元化
        3.2.5 内界面特征与装饰处理
    3.3 建筑表皮之采光部分——采光洞口
        3.3.1 洞口朝向
        3.3.2 洞口尺度
        3.3.3 洞口位置
        3.3.4 洞口细部
    3.4 建筑表皮之控光部分——遮阳装置
        3.4.1 遮阳板
        3.4.2 遮阳格栅
        3.4.3 遮阳界面
        3.4.4 其它遮阳手段
    3.5 建筑表皮之布列组合——空间布局
        3.5.1 线式空间组合
        3.5.2 集中式空间组合
        3.5.3 组团式空间组合
    小结:
    注释索引
第四章:光与建筑空间
    4.1 光与建筑空间的内在关联
        4.1.1 空间的本质
        4.1.1.1 空间的释义
        4.1.1.2 建筑空间与光空间
        4.1.2 光与空间的本质关系
        4.1.2.1 光表现空间深度
        4.1.2.2 光形成空间密度
    4.2 光与室内空间控光设施
        4.2.1 室内反射装置
        4.2.2 室内结构构件
    4.3 光作为语汇之于诗性空间的构筑
        4.3.1 光之于空间的视觉表达
        4.3.1.1 表现性
        4.3.1.2 界定性
        4.3.1.3 引导性
        4.3.2 光之于空间的精神构筑
        4.3.2.1 神秘之光
        4.3.2.2 欢愉之光
        4.3.2.3 清雅之光
        4.3.2.4 静谧之光
        4.3.2.5 神圣之光
    小结:
第五章:大师用光之道解读
    5.1 路易斯·康(Louis I.Kahn)——静谧与光
    5.2 安藤忠雄(Tadao Ando)——自然与光
    5.3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an)——情感与光
    5.4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理性与光
    5.5 Joost Van Santen——梦幻与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玻璃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玻璃的历史
第二章 玻璃在建筑中的历史运用
第三章 建筑中玻璃的美学特征及运用
    第一节 玻璃在建筑中的透明纯净感
    第二节 玻璃的半透明性在建筑中的美学体现
    第三节 玻璃在建筑中的反射性
    第四节 玻璃在建筑中的色彩光影
    第五节 玻璃在建筑中的形式美感
    第六节 玻璃在建筑中的精细感
    第七节 玻璃在建筑中的绿色感
第四章 玻璃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的现实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选择文献综述
        1.2.2 适度技术的技术选择
        1.2.3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选择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2.1 技术选择理论的基础
        2.1.1 技术哲学理论
        2.1.2 技术选择方法论
    2.2 技术选择的相关理论
        2.2.1 技术哲学的观点
        2.2.2 技术预测
        2.2.3 技术预见
        2.2.4 技术轨道
        2.2.5 技术跨越
        2.2.6 技术路线图
    2.3 灰度预测方法
        2.3.1 灰色预测的概念简介
        2.3.2 灰度关联度理论
        2.3.3 灰度预测理论
        2.3.4 模型检验
        2.3.5 GM(1,1)残差模型及应用
        2.3.6 适用性判别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研究
    3.1 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1.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3.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1.3 高技术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3.2 生命周期理论的洛仑兹曲线模型
        3.2.1 洛仑兹曲线
        3.2.2 频度空间生命周期理论意义的讨论
    3.3 技术发展模型及技术轨道转辙证明
        3.3.1 逻辑斯蒂曲线模型及技术选择
        3.3.2 技术选择中的技术轨道转辙
    3.4 创新动态过程的瓶颈模型
        3.4.1 A-U模型的量化说明
        3.4.2 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模型
        3.4.3 对动态创新过程理论的量化
        3.4.4 创新动态模型的判据
        3.4.5 判据的使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研究
    4.1 技术选择的界定
    4.2 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
    4.3 技术选择的主体确定原则
    4.4 技术选择的目标原则
        4.4.1 企业层面的技术选择
        4.4.2 产业方面的技术选择
        4.4.3 国家层面的技术选择
    4.5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原则
    4.6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原则
        4.6.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特性
        4.6.2 高新产业技术发展的准则
        4.6.3 竞争理论上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原则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指标体系
    5.1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剖析
        5.1.1 经典技术选择理论
        5.1.2 传统技术选择理论的本质
    5.2 基于技术选择的高新产业中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5.2.1 高技术的本质特征
        5.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及特点
        5.2.3 光电子产业的高技术特征
    5.3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5.3.1 高技术产业技术选择的新视角
        5.3.2 新视角下的高新产业技术选择指导原则
        5.3.3 新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选择指标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 光电子技术产业概况
        6.1.1 光电子技术产业简介
        6.1.2 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
    6.2 国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6.2.1 国外光电子产业经济规模
        6.2.2 国外光电子产业产品构成分析
        6.2.3 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6.3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6.3.1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现状及发展
        6.3.2 我国光电子产业总体发展形势
    6.4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6.4.1 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概述
        6.4.2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状况分析
        6.4.3 我国光电子产业基础分析
        6.4.4 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方案设计
    7.1 光电子产业技术选择的总体思路
    7.2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概述
        7.2.1 产业关键产品技术
        7.2.2 产业关键工艺技术
        7.2.3 国外光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7.3 光电子产业技术轨道特征分析
        7.3.1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关联度分析
        7.3.2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聚类分析
        7.3.3 光电子产品构成比的因子分析
    7.4 激光技术发展轨道的理论分析
        7.4.1 1997-2005 年全球激光产品的统计分析
        7.4.2 固体激光技术轨道转辙的分析
    7.5 激光技术创新动态过程分析
        7.5.1 激光产品的聚类分析
        7.5.2 激光产品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7.6 我国光电子技术产业的技术选择
        7.6.1 根据文献对光电子技术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7.6.2 我国光电产业技术选择的方案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光电子产业关键技术选择与发展对策
    8.1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准则
    8.2 日本制定的光存储技术路线图的启示
    8.3 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关键技术选择
    8.4 激光关键技术及选择
        8.4.1 激光制造和加工技术
        8.4.2 激光医疗技术
        8.4.3 光通信技术
    8.5 液晶显示领域关键技术及选择
    8.6 LED关键技术及选择
    8.7 太阳能关键技术及选择
    8.8 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对策研究
    8.9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工作总结
    9.2 未来研究展望
    9.3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Mathcad2000 计算灰色关联度程序
附录2 Mathcad2000 计算GM(1,1)残差预测模型程序
附录3 Mathcad2000 计算模型误差检验程序
附录4 2003 年和2004 年激光器构成比汇总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摘要
Abstract

(9)白光LED及相关照明器件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传统照明光源及其发展
    1-2 主要照明光源的基本原理
    1-3 发光二极管发展历史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发光二极管基本原理
    2-1 发光二极管概述
    2-2 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和原理
    2-3 白光发光二极管的进展
    2-4 视觉函数和光度学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发光二极管用的高效稀土激活荧光粉
    3-1 黄绿色稀土激活的铝酸盐荧光粉
    3-2 红色稀土激活的硫化物荧光粉
    3-3 纯绿色稀土激活的铝酸盐荧光粉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白光发光二极管工艺技术研究
    4-1 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制备和主要性能指标
    4-2 不同含量荧光粉对发光色坐标和色温的影响
    4-3 利用荧光粉转换的方法制备纯绿光发光二极管
    4-4 GaN基发光二极管的老化特性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集成化白色发光二极管灯的工艺技术研究
    5-1 集成化LED灯的结构设计
    5-2 集成化LED灯的串并联工艺技术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发光二极管的相关应用
    6-1 发光二极管面阵均匀照明器
    6-2 载人飞船空中交会对接合作标志器
    6-3 彩虹桥LED照明设计方案
第七章 结论
博士期间的科研活动及发表论文和专利
致谢

四、晶体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图案在当代建筑表皮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玉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5)
  • [2]现代建筑表皮认知途径与建构方法研究[D]. 过宏雷. 江南大学, 2013(05)
  • [3]新型绿色环保自发光陶瓷材料为人们生活增光添彩[J]. 邵莉. 现代技术陶瓷, 2013(04)
  • [4]含席夫碱或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环氧化催化性能研究[D]. 杨英. 吉林大学, 2010(05)
  • [5]燃烧法制备钒酸盐发光材料及发光性研究[D]. 李钧甫.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4)
  • [6]对自然光之于建筑空间的解读[D]. 张惠青. 山东大学, 2009(05)
  • [7]玻璃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D]. 胡新谷. 湖北美术学院, 2007(04)
  • [8]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 王希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9]白光LED及相关照明器件工艺技术研究[D]. 蒋大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3(01)
  • [10]晶体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J]. 吴光国. 中国建设信息, 2002(01)

标签:;  ;  

水晶霓虹发光材料在京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