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督教中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督教,中学,学校,福建,菲律宾,华中,教师。
基督教中学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宇[1](2019)在《近代基督教中学的教师生活——以山西铭贤学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中学作为传教的派生品,一方面为宗教服务,一方面又以它良好的办学质量,为近代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不仅如此,与当时的官办中学相比,学校教师的生活也别具特色。除了最常规的教学生活之外,学校教师还会广泛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生活,同时也会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研究生活。工作之余,他们还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以加强与其他师生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03期)
凌富亚[2](2019)在《孤岛时期基督教中学的教育危机与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淞沪会战后,上海租界沦为孤岛,大量基督教中学避难于此,造就了孤岛基督教中学教育畸形繁荣的景象。繁荣背后,各校都遭遇了校舍紧缺、设备损毁、经费紧张、师生状态不佳以及政治压迫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各校采取了联合办学、多方筹款、寻聘良师、整顿学风、坚持抗日等多重措施,在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推动孤岛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相连,为抗日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武杨[3](2017)在《菲律宾华文学校和主流学校汉语教学“叁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律宾的汉语教学因其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教学成果在全球的汉语教学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菲律宾的汉语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情况,这都与教师、教材、教法这叁个方面密切相关。笔者借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派遣赴菲律宾开展为期十个月的汉语教学之便,从“叁教”问题入手,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纳卯基督教中学和八打雁大学为例,对比分析菲律宾汉语教学两支主要的力量即华文学校和主流学校的差异。努力发现二者在教师、教材、教法这叁个方面暴露出来的诸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材脱离本土实际、教法流于墨守成规等种种问题,同时从师资培训、教材创新、教法改进等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菲律宾的汉语教学。(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1)
鲍静静[4](2014)在《从乞儿到贵族——近代广东基督教中学学生状况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基督教学校的学生群体,是中国新式学生阶层的组成部分,既带有时代的特征,又受到基督教学校特有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一近代中国社会演变大背景下的特殊群体,本文选择广东地区的基督教中学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学生来源结构变化与就业去向变化,展现基督教中学学生从乞儿到贵族的独特历史场景,反映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适应过程。(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4年11期)
冯静一[5](2014)在《清末民初基督教中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西方列强凭借其强大的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基督教传教士随其后蜂拥而至中国。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境内建立教堂并附设医院、学校,意图使中国社会逐渐基督教化。19世纪70年代之前,基督教学校主要是以小学为主,其课程浅显单薄,不足以吸引当时的中国民众。然而,在经历了长期的布道挫折之后,基督教传教士才清楚地认识到儒家学说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无法撼动。直至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在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屡战屡败,仁人志士们总结失败的惨痛教训,认为当时社会急切需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以自强。于是,基督教传教士利用这一社会需求,将西方学校的自然科学课程引进到中国境内的基督教中学,并且开设了具体的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动植物学和气象学等。企图借科学之名逐渐俘获中国民众的心灵,从而达到传播基督教福音的目的。论文主要研究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基督教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建设问题。分别介绍了基督教中学有关自然科学课程的具体门类、开设缘由、每一科目的教材使用及其编写情况,以及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以期最终能够对清末民初基督教中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建设进行客观的评价。论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从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两个方面对选题缘由予以阐述,并呈现了目前国内与国外的研究现状,也介绍了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对文章中的四个相关概念予以界定。第二章,对清末民初基督教中学的总体课程进行了概述,包括从清末和民初这两个时期对基督教中学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以及从各自为政到规范一致这两个阶段对基督教中学的课程设置做了总结。第叁章,着重对清末民初基督教中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建设进行了介绍,包括自然科学课程的开设缘由,以物理为核心的自然科学课程的具体科目、教材的使用情况与编译机构以及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第四章,对清末民初基督教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的评价。基于以上介绍,本章对清末民初基督教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的评价为:基督教中学自然科学课程的开设,冲击了中国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基督教中学自然科学课程的引进,催化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基督教中学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适应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督教中学自然科学课程的开设,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陈明霞[6](2010)在《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的课程设置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设置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的课程设置遵循和体现了教会中学的属性,突出了宗教教育,而其在科学教育、儒学、英语、体育和音乐中却实现了培养人的智、体、美协调发展的目标。用批判的眼光去探寻基督教中学的课程设置,仍然会找到一些对今天教育教学改革富有现实启发意义的因子。(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期刊2010年04期)
陈明霞[7](2010)在《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模式演变历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基督教在福建有着悠久的传教历史。伴随着传教活动而来的是教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近代福建教会中学教育模式在不同的背景下经历了福音化、世俗化、欧美化和本土化四个历程。解读每一个阶段转变的内在动因,给予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私立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陈明霞[8](2009)在《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原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立足于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据其自身发展的阶段以及与福建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划分它的发展时期,并剖析每个阶段教会中学的发展历程与内在原因。重新解读近代福建基督中学教育,是为了给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私立学校的发展以借鉴与深刻的反思。(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期刊2009年12期)
陈明霞[9](2009)在《近代基督教中学校园文化对今天教育的启示——以福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近代教会办学的一个特色。主张以优美的校园、深邃的校训、深情的校歌和生动多样的课外生活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尽管基督教中学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诉求,但其中蕴含的教育经验,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仍具有历史借鉴和启发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邬月清[10](2006)在《民国时期华中区基督教中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基督教教育在华产生以来,就因其明显不同于东方农业文明的异质性,始终面临着同中国本土社会融合的问题,亦即教育的“本土化”、“中国化”。本文以华中地区基督教中学为研究对象,以整个民国时期为研究时段,主要关注他们的“中国化”进程。第一章首先厘清“华中地区”的地理概念,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表格介绍华中地区基督教中学的发展概况,并与华东、华南地区进行简单比较;由于与“华中区”范围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一章中还介绍了华中基督教教育会,包括该协会在民国早期承担的重要工作,及其在推进基督教教育“中国化”方面的作用。第二章选取对于华中区基督教中学历史发展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研究,意在通过对点的分析,呈现出中学所处的地域、时代、社会背景,突显出华中的历史特色,同时也揭示出在中国处境下的外来教育机构“本土化”的进程。其中,1938年抗日烽火烧到华中,武汉、长沙相继沦陷,华中地区的基督教中学或者搬迁到西南大后方,或者搬迁到极其偏远的乡村,大多已不在华中地区;并且由于资料缺乏,故此,抗战中的中学发展本文没有涉及。基督教中学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为基督教事业提供更多更坚定的信徒,所以宗教教育的成功,其意义在中学比在大学更为重要。第叁章通过雅礼中学宗教教育的个案,展示在“中国化”进程下的基督教中学对于宗教教育的新方式的探索,以及宗教教育面临的困境。校园文化是中学生在校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一直以来都极少研究。为弥补这一缺憾,第四章则集中研究了基督教中学的校园文化,通过这扇窗口,展示基督教中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指明基督教中学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密切联系。结语部分将基督教中学的作用放在整个福音传教计划中给予了评估;并且将中学的“中国化”进程与大学进行了简单比较,指出其异同。本文希望通过选取有价值的对象来展现民国时期华中地区基督教中学及其学生的生存状态。其中他们在近四十年的历史中诸多主动或被动地与中国社会融合的努力,及其与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可分割的关联是本文的旨趣所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基督教中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淞沪会战后,上海租界沦为孤岛,大量基督教中学避难于此,造就了孤岛基督教中学教育畸形繁荣的景象。繁荣背后,各校都遭遇了校舍紧缺、设备损毁、经费紧张、师生状态不佳以及政治压迫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各校采取了联合办学、多方筹款、寻聘良师、整顿学风、坚持抗日等多重措施,在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推动孤岛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相连,为抗日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督教中学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宇.近代基督教中学的教师生活——以山西铭贤学校为例[J].学理论.2019
[2].凌富亚.孤岛时期基督教中学的教育危机与应对[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武杨.菲律宾华文学校和主流学校汉语教学“叁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的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鲍静静.从乞儿到贵族——近代广东基督教中学学生状况的考察[J].社科纵横.2014
[5].冯静一.清末民初基督教中学的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6].陈明霞.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的课程设置及其当代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
[7].陈明霞.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模式演变历程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8].陈明霞.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原因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
[9].陈明霞.近代基督教中学校园文化对今天教育的启示——以福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
[10].邬月清.民国时期华中区基督教中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