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昆剧传习所论文_张媛媛,胥永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州昆剧传习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昆剧,昆曲,苏州,戏曲,剧团,文化遗产,艺人。

苏州昆剧传习所论文文献综述

张媛媛,胥永辉[1](2019)在《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市场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昆剧传习所始创于20世纪初,致力于昆剧工作的挖掘、抢救、传承、保护工作对昆剧剧种的保存和继承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该机构若要长期良性发展运作,必须在研究艺术以外面对市场、打开市场、发展市场,故其市场化实为必不可少之环节,进而探寻其可持续发展之道。(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2期)

雅格布[2](2014)在《绵绵乐曲终不断——寻访苏州昆剧传习所》一文中研究指出你听过昆曲吗?看过昆曲表演吗?今天我们就要去苏州的昆曲传习所一探究竟,近距离感受一下昆曲的美妙"百戏之祖"昆曲昆曲(亦名昆剧),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有"百戏之祖"的雅称。昆曲的伴奏乐器有笛、笙、箫、唢呐、叁弦、琵琶等。昆曲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为人所熟知,它把歌唱(本文来源于《阅读》期刊2014年46期)

唐葆祥[3](2013)在《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缘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昆剧传字辈是昆剧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他们既是一代光辉灿烂的艺术明星,又是存亡继绝,薪火相传的昆剧功臣。当我们仰望艺术夜空的时候,那一群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星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昆剧传字辈的出现,是昆剧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3年01期)

姚慧[4](2011)在《传统昆曲在当下的执着坚守——从苏州昆剧传习所京城献演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昆曲成功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暨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9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力邀苏州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弟子和再传弟子晋京演出。2011年6月18日、19日晚,分别在北京恭王府和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了昆曲折子戏《西楼记·楼会》、《双珠记·卖子》、《燕子笺·狗洞》,以及《牡丹亭》中的《惊梦》、《慈戒》、《寻梦》、《写真》、《诘病》和《离魂》六折戏。它们都是由"传字辈"艺人亲授、严格尊重旧制的传统昆曲。(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1年03期)

翟风俭[5](2011)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进京演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周年,又恰逢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九十周年,为庆祝昆曲界这两大盛事,6月18日、19日,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策划(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1年07期)

李燕[6](2011)在《浅析苏州昆剧传习所之新生命——兰芽剧团》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曲发源于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不仅标志着它的历史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时预示着我们在面临现今昆曲发展的困境时需要全力地进行抢救和保护。兰芽剧团作为苏州昆剧传习所的一个"新生命",通过培养昆曲人才,弘扬昆曲文化以及大量的昆曲演出,为昆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切实性的杰出贡献。本文通过对兰芽剧团的调查研究,探讨昆曲这一古老剧种在现实条件下走出困境、重获辉煌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1年12期)

王永健[7](2011)在《抢救、保护、传承昆曲遗产的先驱者——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9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创办者、支持者、教学者和传字辈演员等,不愧为抢救、保护、传承昆曲遗产的先驱者。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者和支持者的远见卓识,教学者恪守正宗昆曲传统的指导思想,传字辈演员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传习昆曲的精神,在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应该大力宣传,发扬光大。(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屈菡[8](2011)在《守住传统昆曲的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不计较报酬,坐火车到北京演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传字辈’艺人的看家戏、把真正的昆曲演给看惯现代昆曲的观众。”6月18日晚,北京恭王府戏楼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这里正进行着一场特别的演出。参加演出的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的演员年龄大都在70岁以(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1-06-23)

傅谨[9](2011)在《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历史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昆曲的演出逐渐陷入困境,昆班难以为继,遂有曲友商议兴办科班传习昆曲,得上海纺织工业实业家穆藕初持续资助,传习所方有所成。苏州昆剧传习所是近代中国戏剧界最重要也最具历史意义的戏剧教育机构,对昆曲的传承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历经几度努力,在商业与市场上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总结传习所传承昆曲的历史成就,同时分析它在商业上遭受挫败的原因,才能完整地认识和接受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历史遗产。(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温洲,赵惠玲[10](2011)在《清末民初民间组织对苏州昆曲的传承——以昆剧传习所和堂名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昆剧传习所以传承昆曲为目的,不断改革办学方式,培养了一些着名的"传"字辈演员,延续了昆剧的生命。堂名班则多固守传统戏班的管理模式和学制,采用家族式的传艺方式,以此来传播昆曲艺术。因此昆剧传习所和堂名班都为清末民初的苏州昆曲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苏州昆剧传习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你听过昆曲吗?看过昆曲表演吗?今天我们就要去苏州的昆曲传习所一探究竟,近距离感受一下昆曲的美妙"百戏之祖"昆曲昆曲(亦名昆剧),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有"百戏之祖"的雅称。昆曲的伴奏乐器有笛、笙、箫、唢呐、叁弦、琵琶等。昆曲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为人所熟知,它把歌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州昆剧传习所论文参考文献

[1].张媛媛,胥永辉.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市场化分析[J].智库时代.2019

[2].雅格布.绵绵乐曲终不断——寻访苏州昆剧传习所[J].阅读.2014

[3].唐葆祥.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缘起[J].上海戏剧.2013

[4].姚慧.传统昆曲在当下的执着坚守——从苏州昆剧传习所京城献演谈起[J].中国音乐学.2011

[5].翟风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教师剧团”进京演出[J].艺术评论.2011

[6].李燕.浅析苏州昆剧传习所之新生命——兰芽剧团[J].大众文艺.2011

[7].王永健.抢救、保护、传承昆曲遗产的先驱者——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90周年[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8].屈菡.守住传统昆曲的魂[N].中国文化报.2011

[9].傅谨.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历史经验[J].文艺研究.2011

[10].温洲,赵惠玲.清末民初民间组织对苏州昆曲的传承——以昆剧传习所和堂名班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苏州昆剧传习所园林照片(来自网...苏州昆剧传习所园林平面示意图...邵传镛5.7苏州昆剧院园林实景版《游园惊梦...苏州昆剧院演出厅堂照片(来自网络)

标签:;  ;  ;  ;  ;  ;  ;  

苏州昆剧传习所论文_张媛媛,胥永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