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鑫(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53014)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约为10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约为76.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显著,是一种简易、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外固定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110-02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3cm的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其发病率较高,多为低能量损伤,常见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是男性的5~7倍,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伴有骨质疏松症,而引起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症,这是其自身的生理条件导致的。其治疗方法有多种,如闭合整复石膏外固定、闭合整复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操作方法较多,且疗效不一[1]。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辅以夹板或石膏托固定治疗,常不能维持复位,易出现桡骨短缩及骨折再移位,最终导致骨折的畸形愈合,桡腕、桡尺骨性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握力下降,以及手指僵硬等并发症。近年来我国逐渐步人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微型外固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后遗症比较多,治疗难度比较大,采用外固定治疗,为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56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C1型8例,C2型12例,C3型10例;新鲜骨折22例,陈旧性骨折8例;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性骨折16例;右侧19例,左侧11例;损伤原因:摔伤15例,高处坠落伤5例,车祸伤7例,砸伤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6~82岁,平均58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C1型9例,C2型12例,C3型9例;新鲜骨折21例,陈旧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17例;右侧18例,左侧12例;损伤原因:摔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6例,砸伤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以及损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上述患者均在伤后24小时之内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治疗,嘱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气囊止血带,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式整复,骨折移位得到大部纠正,置腕关节于中度牵引下,观察整复时能否获得解剖复位。于第二掌骨的基底干骺端与骨干交界处作一约1.0cm小切口,从桡侧置入2枚掌骨外固定螺钉,在桡骨中下1/3处再置入2枚外固定螺钉,与手掌平面成45°角,C型臂x线机透视整复情况,达到解剖复位即可上支架牢靠固定。通过模板在远端置于第二枚掌骨螺钉。达不到解剖复位者则根据骨折块移位状况选择掌侧或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必要时行手法复位,如手法复位欠佳,可通过调节外固定器万向节及延长装置来协助完成。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注1~3d,腕关节肿胀明显者抬高患肢,第2天肩关节、肘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功能练习,无限制屈伸活动,腕关节屈伸肌的等长肌力锻炼。并保持针道清洁。术后即刻复查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如有移位及时调整,术后2周松开远端双球关节,开始腕关节的伸屈活动。术后4周调整外固定支架改腕关节为功能位固定。术后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拆除外固定后,每2个月复查1次X线片。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评估患肢骨折解剖对位较好,关节面无塌陷,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压痛感;良:患肢骨折解剖对位良好,关节面塌陷<2mm,膝关节活动稍受限,有轻微疼痛感;差:患肢骨折解剖对位差,关节面塌陷>2mm,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且疼痛感较重。优良率=优+良/100%。
1.4统计学分析上述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术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了创伤性骨关节炎,有3例患者出现了腕管综合征,有1例患者出现了肌腱激惹,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肤坏死。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多呈“冲模样”,主要是因为外力导致的桡骨远端创伤性骨折。是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的骨折,无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约在11%左右,而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约为40%左右。由于上述患者年龄偏大,均伴有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腕关节面,经常导致粉碎性骨折,造成关节面塌陷和桡骨短缩,甚至导致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皮质骨的粉碎骨折。有的患者还伴有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治疗不当则严重影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2]。石膏外固定不能克服内在肌肉收缩造成的短缩。恢复腕关节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要恢复骨性结构的正常关系,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也往往难以维持固定。伴随着对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当今骨科医师最受青睐的治疗手段。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恢复骨折解剖位置,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一般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达到治疗效果,同时,需要结合早期运动。但因为骨折为粉碎性,并且关节内的骨折难以提供足够位置来进行小钢板内固定或治疗,或因患者伴有骨质疏松手法复位后有可能因为支撑力不够而发生再移位,不能进行稳定的内固定,往往造成内固定的失败。因此,对于涉及关节内的骨折,应注意观察其关节面的平整以及桡骨的长度。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或全身因素导致骨折本身愈合能力差,内固定螺钉往往缺乏有效地固定的位置,且内固定器材价格昂贵,使其使用受到明显限制,容易出现延迟愈合,其主要并发症为骨折再移位、钢针松动或断裂、桡神经损伤、针道感染、掌骨应力性骨折及晚期塌陷等,因此,外固定为首选方法。外固定是通过韧带整复的原理,持续牵引骨折周围韧带以及骨膜共同作用,导致骨折随韧带的牵张和骨膜的紧张而复位。由于老年患者肌张力差,韧带松弛,给予手法更有利于成功。且中青年患者对功能要求高,对骨折的复位要求也高,要尽可能地早期功能锻炼,以更好的恢复功能。外固定其优点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术中不需要剥离骨膜,骨折断端不切开,降低了对于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愈合,符合生物学固定的治疗原则。更适合于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严重受损者以及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者。由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自身特点,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外固定支架于术后2~3周可松开远端的双球关节,进行早期锻炼,提高治疗效果。但对于C1、C2型骨折,最好选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相对较稳定,利于腕关节早期活动,提高骨折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而对C2、C3型骨折,由于骨干骺端及关节内骨折不稳定,外固定支架又相对昂贵,因此,对此类骨折选用较简单且便宜的静力型外固定支架,效果较好。术后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外固定架,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的骨折愈合,使其更早的恢复患肢功能,而且,为患者节省了一定的治疗费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了创伤性骨关节炎,有3例患者出现了腕管综合征,有1例患者出现了肌腱激惹,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肤坏死。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效果显著,是一种简易、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管戈,蔡浩,徐沐.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6):56.
[2]沈是铭,毛宾尧,李戬,等.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