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种子(苗)管理,保障食品生产安全

加强种子(苗)管理,保障食品生产安全

一、加强种子(苗)管理,保护粮食生产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蒲春雷,伍建春,蒲传永,王毅,杨腾,张敏,丁攀,罗明宝[1](2021)在《推进南充市现代农业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南充是四川省农业大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位决定了南充农业种子(苗)用量巨大,因此推进现代农业种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满足全市种子(苗)充足供应,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的关键,也是推动南充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措施。在分析南充农业种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种子科研、基地建设、企业发展、质量监管、园区带动等多方面对推进南充现代农业种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政府政策出台、部门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认为渝府发[2021]2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8月24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郝宽亮,孙燕芳,翟梅生,王宾,高来柱,马云国,徐东立[3](2021)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种业产业发展状况及加快发展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对于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就当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种业产业的发展状况、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加快莘县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4](2020)在《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西部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绵府办发[2020]29号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绵阳市西部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0月28日

罗炬,张昭,张蕙杰[5](2020)在《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种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种业科技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种业科技提升和粮食安全保障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种业科技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核心支撑。回顾了中国种业科技的研发现状,分析了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位目标国发展需求,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支持种业科技合作创新,完善种质资源进出口政策和程序,加强合作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促进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对策建议。

王玲莉[6](2020)在《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数量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占我国作物总面积的29.1%,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的43.7%。稻米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水稻的生产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目前贵州省水稻种植主要以单季水稻连作为主,存在稻田冬闲面积大、复种指数低,长期的连作制度加上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的过量使用,容易导致土壤养分失去平衡,土壤酶活性降低、稻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从而造成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稻田复种轮作能够维持地力、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减轻连作障碍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其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还可提高农田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作物之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是农业生产中养地与用地结合,且可有效推广运用的耕作栽培措施。为此,本研究通过长期定点试验,在稻田复种轮作的条件下,设计了冬闲、油菜、蔬菜、马铃薯、紫云英5种冬种模式,以期了解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的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的变化,探索高效、高产的种植模式,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贵州发展循环农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作物生产力方面,不同冬种模式能提高系统生产力。(1)不同冬种作物的后茬水稻实际产量均高于冬闲田,产量表现为C>E>D>B>A,增幅为3.71%8.48%,其中冬种蔬菜和绿肥的后茬水稻实际产量较冬闲田分别增加8.48%、7.6%;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不同冬种模式对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着差异;冬种作物对后茬水稻每穗总粒数显着高于冬闲处理,增幅为6.23%9.23%,以冬种蔬菜的每穗总粒数最高,增幅为9.23%。(2)不同冬季作物生物量差异较大,表现为油菜>马铃薯>杂草>蔬菜>紫云英,经济产量表现为油菜>马铃薯>蔬菜,而收获系数表现为蔬菜>马铃薯>油菜。综合来看,冬种作物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及经济产量,而且增加了秸秆还田量,减少冬季杂草的生长、提高农田的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产量。在本试验五种冬种模式中,以蔬菜-水稻冬种模式水稻产量表现较好。2.在土壤特性方面,不同冬种模式对不同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不同。除绿肥-水稻模式外,其它模式的耕层容重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油菜-水稻和蔬菜-水稻模式有利于提高耕层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不同冬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磷无显着性差异;冬种作物在0-21cm的土壤全钾和速效磷高于冬闲田,以蔬菜-水稻效果最好;油菜-水稻和蔬菜-水稻模式在0-21cm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油菜-水稻在14-21cm的土壤全氮最低。不同冬种模式下土壤脲酶无显着性差异;对0-21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均高于冬闲处理,增幅分别为0.58%0.75%,0.4%23.81%,其中以油菜-水稻在0-21cm的土壤转化酶表现最好,增幅为23.81%。3.在能量流动方面,系统外投入的能量主要以无机能的投入为主,占到总投入的88.03%95.28%,燃油和农机具占了约无机能的一半,表示该地区的机械化相对较高。对于系统能量输出,冬种油菜的系统产出总能量最高,达到456.92×109 J·hm-2,其次是冬种马铃薯,为327.48×109 J·hm-2。通过对系统产投比和还田/总产出的分析,虽处理B的产投比较低,为2.64,但是还田/总产出最高,达0.292,表明能量的循环利用率较高。4.在物质循环方面,不同冬种模式的N、P、K输入、输出及归还量各不相同。各处理N、P、K的投入主要以化肥为主。冬种作物的N、P、K输出量,以冬种马铃薯的N、K输出量最高,分别为413.62 g·hm-2和629.37 g·hm-2,以冬种油菜的P输出量最高,达162.39 g·hm-2;而冬种紫云英的N、P、K输出量均最低。对于N、P、K的归还,以处理A归还的N最高,处理B归还P、K的最多。对于N、P、K系统输出/输入的产投比,除冬种马铃薯的N大于1,不同冬种模式下系统N、P输入均大于系统N、P的输出,系统N素、P素均呈盈余状态,有利于土壤N素、P素的良性循环;而对于不同冬种模式下系统K的输出/输入的产投比大于1,表示各处理之间K的K输出大于输入,系统K素存在严重亏损,需施入更多的钾肥平衡土壤的K素。

常伟[7](2020)在《丛枝菌根化沙枣苗木耐盐胁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土壤盐碱化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植物生物量下降。全球作物每年因土壤盐碱化减产超过20%。盐碱地在我国分布广泛,有接近7%的农业耕地受到盐碱化影响,迫切需求对盐碱地的生态修复技术。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L.)为胡颓子科多年生落叶乔木或小乔木,因为其生活力强,具有耐旱、耐盐碱、耐贫瘠、抗风沙等特点,并且在食品、药物、造纸、饲草、家具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利用价值,已经被列为我国荒漠沙地和盐碱地造林绿化、土壤改良和生态改善的先锋树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和80%的陆生植物建立互利共生体-丛枝菌根(AM),在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营养吸收、转运和利用方面,AM比单独的植物根系更具效率。目前,对于AM提高宿主植物耐盐胁迫机制的认识和了解仍处于不断丰富完善和深入探究阶段。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可行的盐碱地治理新手段,菌根生物技术在全球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应用的巨大潜力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沙枣为试材,采用盆栽培养方法,对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提高沙枣耐盐的生理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盆栽条件下,AMF-异形根孢囊霉能够侵染并定殖于沙枣根部,接种处理的种子苗、扦插苗和组培苗的菌根侵染率均达到90%-100%,接种R.irregularis显着提高了三种育苗方式下沙枣苗木的株高和成活率,对沙枣实生苗、沙枣扦插苗和沙枣组培苗均有明显促生作用。(2)通过对实生沙枣苗木在0、100、200、300 mmol·L-1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的株高基径、生物量以及功能叶片生长参数和盐害症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对沙枣苗木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效应,但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接种R.irregularis处理的苗木与响应对照相比,沙枣苗木的株高、基径、根茎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叶片生长参数等均显着提高。(3)通过对在0、100、200、300mmol·L-1不同浓度盐胁迫下菌根化与对照沙枣苗木的矿质离子吸收分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接种R.irregularis显着提高了沙枣苗木在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的K+、Ca2+和Mg2+矿质离子吸收,菌根化沙枣苗木限制了 Na+在叶片的分布以及Na+向地上的转运,菌根化沙枣苗木显着提高了叶片中K+/Na+比值、Ca2+/Na+比值、Mg2+/Na+比值,在沙枣苗木体内维持了稳定的离子平衡状态,缓解了Na+胁迫对植物细胞的损伤。(4)在盐胁迫条件下,接种R.irregularis降低了沙枣苗木叶片中的MDA积累;菌根化沙枣苗木叶片中具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接种R.irregularis提高了沙枣苗木叶片SOD、CAT、APX、POD抗氧化酶活性。接种R.irregularis激活了抗氧化酶系统,积累更多的可溶性物质,改善渗透调节能力,清除ROS的毒害,增强了沙枣苗木耐盐性。(5)接种R.irregularis提高了盐胁迫下沙枣苗木的日光合作用,显着提高了沙枣光合作用的光合参数(Pn、Tr、Gs、Ci)和光响应曲线参数(Pnmax、LSP、LCP、AQY)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效改善了盐胁迫下沙枣苗木光资源和水分利用状态,保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菌根化苗木有效缓解了盐胁迫对叶片光合作用的损伤。(6)盐胁迫诱导AMF-沙枣共生体的蛋白质表达谱具有显着差异。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Label-free)技术对不同处理沙枣苗木根系蛋白质组测定结果表明,筛选获得277个差异表达菌根耐盐胁迫共生蛋白,其中显着上调蛋白34个,下调37个,不表达83个,新出现蛋白123个。241个菌根耐盐胁迫差异丰度共生蛋白主要参与到单组织代谢过程、脂代谢过程、细胞膜、催化活性和转移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菌根耐盐胁迫差异丰度共生蛋白参与了代谢、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进程等代谢通路。菌根化沙枣苗木对盐胁迫的适应性机制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调节AS、GOT、PAL、CCR、UER1和COMT关键酶的表达,在色氨酸合成,氨同化,碳转运,K+/Na+浓度平衡,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木质素、吲哚和生物碱等次级代谢产物产生,细胞壁形成等方面强化宿主植物对盐逆境的积极响应,提高沙枣耐盐胁迫能力;调节PLD、DGK SMT、GPAT和MINPP等脂代谢关键酶的表达,在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细胞膜结构稳定性、调节脂质组成动态平衡、生长素运输与分布、植物生长发育、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甾族信号分子、钙信号转导、磷酸肌醇信号系统稳定、保卫细胞离子泵等各方面帮助宿主植物沙枣对盐胁迫做出积极响应,强化其耐盐能力;调节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GMPP差异表达,在促进细胞壁形成和提高AsA合成方面,强化沙枣宿主植物耐盐能力。本研究从植物的抗逆生理指标及蛋白质学角度,解析了菌根化沙枣苗木的耐盐胁迫机制,研究成果对利用AMF与耐盐植物联合修复盐渍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燕茹[8](2018)在《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种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农作物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随着农作物种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外资加速布局我国种业市场,玉米种业已成为外资涉足最广泛的领域之一。玉米种业如果对外开放不足,就不利于发展壮大,如果开放过度,又可能会带来产业安全问题。所以,正确认识我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现状和对外开放的适度性,以最大程度确保玉米种业和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进行分析。首先,构建玉米种业对外开放与适度性的概念框架,分别界定了对外开放的承诺水平、实现水平、适度性以及相应评估指标。然后,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定性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玉米种业产生的影响。接着,通过梳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现状和外资进入中国玉米种业的主要进程,对玉米种业在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总结。最后,依据构建的概念框架和相应评估指标,实证评估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的适度性。评估结果表明,在我国引进外资和贸易进口总体政策更加开放的背景下,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承诺水平较低,但近几年相关政策法规有更加开放的趋势。受制于总体上较低的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结果即实现水平也较低,从变化趋势来看,诸多指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适度性的评估结果表明,从静态看,目前中国玉米种业属于开放比较不足,从动态看,玉米种业总体向着开放比较适度的方向发展,民族玉米种业的竞争力在适度开放过程中得到提升。根据开放水平及适度性的评估结果,玉米种业未来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只有坚持适度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此外,要不断提升民族种业竞争力以应对外资挑战。据此,提出进一步提升民族玉米种业竞争力的建议: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玉米种子产业结构,加大对玉米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周伟[9](2017)在《菌渣施用下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系统物流和能流特征及环境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化肥物质种类单一,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及产量减少等问题,化肥减施增效逐渐成为当今农业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寻找有机肥源替代一定量的化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平原菌渣产量大,不仅可以给作物提供养分使得产量增加,还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菌渣具备成为化肥替代品的潜力。此外,菌渣残留有一定数量的重金属物质,长期施用可能会对土壤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然而目前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能量流动特征及环境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为基准,以C、N、P、K、Cu、Cd、Pb和Zn的物流和能流特征为研究对象,以未施肥对照(CK)和常规施肥(CF)为参比,以低量(M1,菌渣施用提供25%N)、中量(M2,菌渣施用提供50%N)、中高量(M3,菌渣施用提供75%N)、高量(M4,菌渣施用提供100%N)和超量(M5,菌渣施用提供125%N)菌渣施用为基础,以化肥补施到等N量为平衡标准,在为期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基础上,用农田土壤系统黑箱原理、物质平衡理论和能值理论,系统研究了农田土壤系统的C、N、P、K、Cu、Cd、Pb和Zn的输入输出途径、数量及能量流动特征,并评价了环境风险和评估了成都平原菌渣适宜施用量。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物质流动特征通过菌渣施用输入C、N、P、K、Cu、Cd、Pb和Zn物质到农田土壤系统后,农田土壤这个黑箱系统内的功能、物质组成结构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经施肥、种子(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和上季作物残留6个途径输入农田土壤系统的物质通过作物吸收富集并带走、进入水体及进入大气3种路径输出农田土壤系统,其余部分物质储存(残留)于农田土壤系统,具体流动特征和数量因物质种类不同而异。①碳物质流动特征。碳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施用菌渣是碳输入的主要途径,输入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碳物质通过作物吸收、气体释放、下渗水流失3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气体释放是碳输出的主要途径,并随菌渣用量的增加输出相对量降低,但过量的菌渣施用会提高绝对输出量。土壤系统储存是留住碳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储存量分别为-865.94 kg·hm-2、479.83 kg·hm-2、1448.53 kg·hm-2、1918.95 kg·hm-2 和 2629.96 k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61%、11.82%、27.77%、30.22%和35.19%,表明菌渣的施入促进了碳的储存,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②氮物质流动特征。氮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施用物料是氮输入的主要途径。氮物质通过作物吸收、气体释放、下渗水流失3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作物吸收是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并随菌渣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土壤系统储存是留住氮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储存量分别为 175.39 kg·hm-2、153.35 kg·hm-2、156.89 kg·hm-2、188.19 kg·hm-2 和 288.01 k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9.86%、34.80%、35.62%、42.75%和55.17%,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③磷物质流动特征。磷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施用物料是磷输入的主要途径,输入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磷物质通过作物吸收和下渗水流失2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作物吸收是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并随菌渣用量的增加输出相对量逐渐减小。土壤系统储存是留住磷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储存量分别为 138.07 kg·hm-2、253.80 kg·hm-2、406.05 kg·hm-2、562.82 kg·hm-2和722.41 k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7.66%、77.15%、83.59%、87.59%和90.39%,表明菌渣的施入促进了磷的储存,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④钾物质流动特征。钾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施用物料是钾输入的主要途径,输入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钾物质通过作物吸收和下渗水流失2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作物吸收是钾输出的主要途径,并随菌渣用量的增加输出相对量逐渐减小。土壤系统储存是留住钾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储存量分别为 41.48 kg·hm-2、69.08 kg·hm-2、179.83 kg·hm-2、304.03 kg·hm-2 和 436.39 k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20.57%、26.38%、46.86%、60.14%和69.59%,表明菌渣的施入促进了钾的储存,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⑤ 铜物质流动特征。铜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灌溉水是铜输入的主要途径,输入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铜物质通过作物富集和下渗水流失2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的下渗水流失是铜输出的主要途径,并随菌渣用量的增加输出绝对量逐渐增加。土壤系统残留是残留铜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残留量分别为 992.68 g·hm-2、1149.35 g·hm-2、1338.90 g·hm-2、1516.50 g·hm-2 和 1699.86 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29.00%、31.65%、34.81%、37.34%和39.76%,表明菌渣的施入导致了铜的残留,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⑥镉物质流动特征。镉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大气干沉降是镉输入的主要途径,输入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镉物质通过作物富集和下渗水流失2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的下渗水流失是镉输出的主要途径,随菌渣用量的增加其输出量趋于稳定。土壤系统残留是残留镉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 处理 0~40 cm 土层土壤残留量分别为 23.23 g·hm-2、23.17 g hm-2、24.60 g hm-2、26.31 g·hm-2 和 28.26 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56.63%、55.63%、56.83%、58.51%和60.53%,随菌渣施用量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明过量菌渣的施入导致了镉的残留。⑦铅物质流动特征。铅物质流动特征。铅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4处理下大气干沉降是铅输入的主要途径,M5处理施肥是铅输入的主要途径,总输入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铅物质通过作物富集和下渗水流失2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的下渗水流失是铅输出的主要途径,并随菌渣用量的增加输出绝对量逐渐增加。土壤系统残留是残留铅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残留量分别为 1033.50 g·hm-2、1162.71 g·hm-2、1294.70 g hm-2、1420.86 g·hm-2 和 1548.37 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3.97%、84.42%、84.36%、83.97%和83.70%,随菌渣施用量增加残留绝对量逐渐增大,表明菌渣施入导致了铅的残留。⑧锌物质流动特征。锌物质流动特征。锌物质通过施肥、种苗、大气干沉降、大气湿沉降、灌溉水、上季作物残留6种路径输入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灌溉水是锌输入的主要途径,总输入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锌物质通过作物富集和下渗水流失2种路径输出土壤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内,M1~M5处理下的下渗水流失是锌输出的主要途径,并随菌渣用量的增加输出绝对量逐渐增加。土壤系统残留是残留锌的主要途径,平均每个稻-麦轮作周期M1~M5处理0~40 cm 土层土壤残留量分别为1664.18 g·hm-2、1924.37 g·hm-2、2234.05 g·hm-2、2518.77 g·hm-2 和 2925.38 g·hm-2,占总输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43%、32.87%、35.73%、37.90%和41.57%,表明菌渣的施入导致了锌的残留,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能量流动特征通过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可更新有机能的输入,使得农田土壤系统内能值均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其输入能值经作物与下渗水等途径向外输出,部分能值被土壤系统所储存。其具体的能值流动特征、能值系统图和能值生产力、净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均存在差异。①以太阳能值为基准,M1~M5处理下农田土壤系统的能值投入总值分别为738.90×1014sej·hm-2、1034.70×1014sej·hm-2、1476.22×1014sej·hm-2、1917.57×1014sej·hm-2和2383.74×1014sej·hm-2,随菌渣施用量增多,能值投入总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M1~M5处理可更新有机能能值分别占能值投入总量的64.78%、91.29%、95.56%、97.87%和98.29%,表明能值投入以可更新有机能为主。M1~M5处理作物能值输出量分别占能值输入总量的34.59%、26.90%、19.15%、13.79%和9.97%,随着菌渣施用增大作物能值输出相对值逐渐减小,表明菌渣施用量增多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无作用。M1~M5处理下土壤储存能值分别比 CF 处理增加 4.47、27.06、57.96、90.03 和 125.16×1014sej·hm-2,分别占总输入量的4.52%、5.41%、5.88%、6.20%和6.46%,表明菌渣施用促进能值在土壤的储存,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②不同施肥处理下农田土壤系统能值生产力依次顺序为M3>M2>M4>M1>CF>]M5。净能值产出率呈现M1>CF=M2>M3>M4>M5。CF处理下农田土壤系统的环境负载率达到17.01,分别是M1~M3处理的39.70倍、340.20倍和850.50倍。随着菌渣施用量的增多,农田土壤系统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上升,仅M2处理可持续发展指数处于1至10之间,表明菌渣施用能够促进农田土壤系统生产力发展,减缓农业生产给予环境的压力,仅中量菌渣施用M2处理下农田土壤系统富有发展潜力及生产活力具有可持续性。(3)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环境风险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M5处理,即超量的菌渣施用,给农田土壤系统所带来的土壤重金属、作物不同器官的重金属、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和下渗水质量的潜在威胁均为最大。而M2处理,即中量的菌渣施用,所带来的土壤重金属潜在风险最低;M1和M2处理,即低量和中量的菌渣施用,所带来的稻麦不同器官的重金属和下渗水质量的潜在风险均为最低(P>0.05);M2和M3处理,即中量及中高量的菌渣施用,所带来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的潜在风险最低(P>0.05)。(4)成都平原稻麦轮作菌渣适宜施用量结合经济效益、重金属风险、温室效应及下渗水安全,得到成都平原稻麦轮作适宜菌渣施用量为11763~12613kg·hm-2·a-1。结合成都平原核心区菌渣可利用数量估算,该施用量能够在成都平原48684~52202 hm2水田中施用,能够使得成都平原核心区化肥施用量减少8.59%以上,减少该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01×107~3.32×107kg(CO2-eq)。

李学松[10](2015)在《氮肥和密度对新株型水稻产量、群体质量和茎秆抗折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初步选育出的带有IPA1纯合突变基因的新株型常规粳稻JY3-693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常规粳稻宁1092为材料,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系统研究了不同氮肥、栽插密度和穴种子苗数水平对JY3-693的产量性状、群体质量和茎秆抗折力的影响,明确IPA1基因的应用价值及JY3-693获得高产和较高抗倒伏能力的栽培条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带有IPA1纯合突变基因的常规粳稻JY3-693具有显着的株型特征:JY3-693单茎分蘖数低,分蘖成穗率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一次枝梗数均极显着大于宁1092,结实率极显着低于宁1092,说明IPA1基因纯合体具有低分蘖数、形成大穗的典型特征;JY3-693上四叶叶面积、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极显着大于宁1092,说明IPA1基因纯合体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有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JY3-693各节间粗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机械和薄壁组织细胞层数均极显着大于宁1092,说明IPA1基因纯合体具有较强的茎秆粗度,但JY3-693各节间抗折力小于宁1092,主要可能因为JY3-693各节间单位体积干物质量小于宁1092;相同穴本条件下,JY3-693在180kg/hm2纯氮条件下,理论产量低于宁1092,而在225kg/hm2纯氮条件下,JY3-693的理论产量高于宁1092,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对JY3-693产量的增加具有极显着效果,说明IPA1纯合体具有一定的高产潜力,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稻产量。JY3-693具有IPA1突变基因过表达体的典型特征:低分蘖、大穗、茎秆粗壮。2.氮肥施用量增加,有利于群体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增加;栽插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群体有效穗,但每穗总粒数降低,JY3-693理论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各密度水平间差异不显着,适中的栽插密度能够有效的增加产量;穴种子苗增加,群体有效穗增加,穗总粒数降低,JY3-693的理论产量增加,各穴种子苗水平间差异极显着。3.氮肥增加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群体有效穗和干物质积累量;低栽插密度、穴种子苗水平有利于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栽插密度、穴种子苗数增加,促进群体有效穗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茎秆倒伏指数与株高呈极显着正相关,各节间长与倒伏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各节间长轴长,短轴长,茎秆横截面积,节间壁厚,茎秆壁截面积与倒伏指数正相关不显着,与节间抗折力多为极显着正相关,其中节间厚度与节间抗折力正相关不显着,节间单位体积干物质重与倒伏指数负相关不显着,与节间抗折力正相关不显着,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目、小维管束数目,机械组织细胞层数、薄壁细胞层数与倒伏指数大多表现为负相关不显着,与节间抗折力大多表现为正相关不显着,节间抗折力与倒伏指数显着负相关。5.氮肥施用量增加,水稻茎秆基部第一节间的抗折力增加,基部第二、三节间抗折力降低,节间长度增加,茎秆粗度降低,单位体积干物质量降低,说明氮肥增加有利于水稻茎秆细长型生长,加速物质运输;栽插密度增加,有利于茎秆基部节间长度降低,不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和充实度;穴种子苗数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变短,基部第三节间变长,茎秆变粗,但单位体积干物质量下降,降低了茎秆的充实度。6.高产抗倒的栽培条件:JY3-693在施纯氮225kg/hm2,行株距为26.67cm*13.33cm,每穴栽插6颗种子苗的栽培条件下,既能有效的增加产量,又能较好的实现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使产量和抗倒伏得到兼顾。

二、加强种子(苗)管理,保护粮食生产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种子(苗)管理,保护粮食生产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推进南充市现代农业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种业现状
    1.1 种子科研
    1.2 种子生产
    1.3 种子销售
    1.4 种子监管 
2 存在问题
    2.1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
    2.2 自主选育能力不强
    2.3 种子基地建设滞后
    2.4 企业竞争压力巨大
    2.5 种子监管能力弱化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种子科研推动
        3.1.1 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3.1.2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3.2 加强种子基地建设 
    3.3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3.4 强化种子监管职能
    3.5 突出园区带动作用

(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种业产业发展状况及加快发展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种业发展成效显着
    1.1 建设形成一批高标准小麦、瓜菜种苗繁育基地
    1.2 培植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种子企业
    1.3 培育了一批知名的良种产品品牌
    1.4 科技创新对推动种子产业发展的贡献作用明显
2 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
    2.2 种子企业自主育种创新能力较低
    2.3 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提高缓慢
    2.4 市场监管能力不强
    2.5 地方财政支持种业发展缺失
3 加快种业发展措施
    3.1 构建种子(苗)优势种业产业体系
    3.2 加强小麦和瓜、菜、菌种子(苗)生产基地建设
    3.3 鼓励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3.4 强化市场监管,完善政策服务
    3.5 提升小麦和瓜、菜、菌种子(苗)产业人才素质
    3.6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落实

(4)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西部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绵阳市西部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种业发展现状
        二、绵阳种业基础分析
        三、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问题与约束。
        四、规划依据
    第二章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做优做强与做专做精相统一
        (二)坚持自主创新与内引外拓相促进
        (三)坚持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相协调
        (四)坚持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
        三、目标定位
        (一)育种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二)基地生产水平明显增强
        (三)企业综合实力显着提高
        (四)行业监管能力全面加强
        (五)种业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四、重点任务
        (一)育种创新能力建设
        (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三)种业产业集群建设
        (四)监管服务能力建设
        (五)种业品牌体系建设
    第三章规划布局
        一、粮油种业布局
        二、畜禽水产种业布局
        三、果蔬种业布局
        四、蚕桑种业布局
        五、中药材种业布局
    第四章重点项目
        一、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
        二、川猪种业园区建设
        三、川菜种业园区建设
        四、油菜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
        五、现代种业基础建设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要素保障
        (一)强化人才支撑
        (二)加强金融服务
        (三)加大财政投入
        (四)支持配套建设
        三、建立长效机制

(5)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的现实意义
    1.1 农业科技合作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种业科技对外合作是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核心支撑
    1.3 种业科技对外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迫切需求
2 中国种业科技研发状况
    2.1 中国种业科技研发体系
    2.2 中国种业科技研发现状
3 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种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3.2 种业海外科技研发活动不多、种子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
    3.3 种业科技对外合作模式单一
    3.4 种业科技对外合作政策系统不够完善
4 加强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对策建议
    4.1 定位目标国发展需求,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
    4.2 完善种质资源进出口政策和程序,支持种业科技合作创新
    4.3 加强合作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种业科技合作提升
5 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前景

(6)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数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的研究
        1.2.2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特性的研究进展
        1.2.3 不同冬种模式下能流物流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田间试验设计
        2.3.2 田间管理措施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作物产量的测定
        2.4.2 植株全NPK的测定
        2.4.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5 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2.4.6 各处理物质、劳力等的投入
    2.5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冬种模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1.1 水稻产量
        3.1.2 水稻产量构成
    3.2 不同冬种模式对冬季作物生物量及经济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3.1 容重
        3.3.2 土壤总孔隙度
        3.3.3 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
        3.3.4 土壤通气孔隙度
    3.4 不同冬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4.1 土壤pH值
        3.4.2 土壤有机质
        3.4.3 土壤全氮
        3.4.4 土壤全磷
        3.4.5 土壤全钾
        3.4.6 土壤碱解氮
        3.4.7 土壤速效磷
        3.4.8 土壤速效钾
    3.5 不同冬种模式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冬种模式对能流物流特征的影响
        3.6.1 不同冬种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的研究
        3.6.2 不同冬种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物流特征的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冬种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4.4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5 不同冬种模式对能流物流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7)丛枝菌根化沙枣苗木耐盐胁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沙枣
        1.2.1 概况
        1.2.2 沙枣与盐胁迫
    1.3 丛枝菌根真菌(AMF)
    1.4 植物与盐胁迫
    1.5 AMF-植物共生与盐胁迫
        1.5.1 AMF与盐胁迫
        1.5.2 AM植物生长和生物量与盐胁迫
        1.5.3 AM植物抗氧化防御系统与盐胁迫
        1.5.4 AM植物光合作用与盐胁迫
        1.5.5 AM植物矿质营养物质吸收与盐胁迫
        1.5.6 AM植物渗透平衡调节与盐胁迫
        1.5.7 AM植物水分调节与盐胁迫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3 研究意义
2 菌根化沙枣繁育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沙枣菌根侵染率结果
        2.2.2 菌根化沙枣苗木成活率比较
        2.2.3 菌根化沙枣苗木侧枝数比较
        2.2.4 菌根化沙枣苗木株高比较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菌根化沙枣苗木生长指标对盐胁迫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沙枣苗木株高和基径的影响
        3.2.2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沙枣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3.2.3 盐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沙枣苗木功能叶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菌根化沙枣苗木矿质元素离子分布特征对盐胁迫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盐胁迫下菌根化沙枣苗木根茎叶中Na~+、K~+、Ca~(2+)和Mg~(2+)的分布
        4.2.2 盐胁迫下菌根化沙枣苗木根茎叶中K~+/Na~+、Ca~(2+)/Na~+、Mg~(2+)/Na~+和Ca~(2+)/Mg~(2+)
        4.2.3 盐胁迫下菌根化沙枣苗木地上和地下Na~+分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菌根化沙枣苗木抗氧化酶系及渗透调节指标对盐胁迫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盐胁迫下菌根化沙枣叶片丙二醛含量变化
        5.2.2 盐胁迫下菌根化沙枣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
        5.2.3 盐胁迫下菌根化沙枣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菌根化沙枣苗木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对盐胁迫的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光合作用日变化
        6.2.2 光响应曲线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盐胁迫下沙枣菌根共生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7.1 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SDS-PAGE电泳结果
        7.2.2 酶解肽段浓度测定结果
        7.2.3 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结果
        7.2.4 蛋白质显着差异表达概述
        7.2.5 沙枣盐胁迫诱导的差异丰度蛋白GO和KEGG分析
        7.2.6 菌根共生诱导的差异丰度蛋白质GO和KEGG分析
        7.2.7 菌根共生体盐胁迫诱导的差异丰度蛋白质GO和KEGG分析
        7.2.8 盐胁迫丛枝菌根真菌诱导的差异丰度蛋白质GO和KEGG分析
        7.2.9 菌根耐盐相关差异丰度共生蛋白的筛选
        7.2.10 菌根耐盐相关差异丰度共生蛋白GO分析
        7.2.11 菌根耐盐相关差异丰度共生蛋白KEGG通路分析
    7.3 讨论
        7.3.1 氨基酸转运与代谢
        7.3.2 脂类代谢
        7.3.3 碳水化合物代谢
        7.3.4 转录调节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研究
        1.2.3 关于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的适度性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玉米种业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种子产业链
        2.1.2 玉米种业
    2.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的界定
        2.2.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
        2.2.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实现水平
    2.3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适度性界定
        2.3.1 适度性的界定与评估指标
        2.3.2 竞争力的界定与评估指标
3 开放对中国玉米种业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丰富种质资源
        3.1.2 借鉴营销理念
        3.1.3 完善市场定位
        3.1.4 提升研发水平
        3.1.5 产生竞争效应
    3.2 消极影响
        3.2.1 推高种子价格
        3.2.2 挤占种子市场
        3.2.3 威胁粮食安全
        3.2.4 陷入模仿陷阱
4 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外开放情况
    4.1 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4.1.1 种子市场规模
        4.1.2 品种推广状况
        4.1.3 种业研发能力
        4.1.4 知识产权保护
        4.1.5 市场监管能力
    4.2 外资进入中国玉米种业的基本情况
        4.2.1 研发情况
        4.2.2 投资情况
        4.2.3 贸易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评估
    5.1 基于规则层面的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承诺水平
        5.1.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政策法规变迁
        5.1.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承诺水平评估结果总结
    5.2 基于结果层面的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实现水平
        5.2.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实现水平
        5.2.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深度实现水平
        5.2.3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实现水平评估结果总结
    5.3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的适度性分析
        5.3.1 竞争力绩效评估
        5.3.2 竞争力潜力评估
        5.3.3 适度性评估结果
6 主要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6.1.1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与适度性概念框架的主要发现
        6.1.2 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与适度性实证评估的主要发现
    6.2 主要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9)菌渣施用下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系统物流和能流特征及环境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流分析
        1.2.2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量流分析
        1.2.3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风险评价
        1.2.4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料适宜施用量研究
        1.2.5 在农业生产中菌渣作为有机肥施用的研究
        1.2.6 小结
    1.3 成都平原食用菌菌渣资源现状
        1.3.1 食用菌产量
        1.3.2 菌渣资源总量及分布特征
        1.3.3 菌渣可利用资源量及分布特征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土壤
        2.1.2 供试菌渣
        2.1.3 供试化肥
        2.1.4 供试水稻及小麦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作物样品采集
        2.3.3 气体收集
        2.3.4 大气沉降收集
        2.3.5 沟渠水收集
        2.3.6 下渗水收集
    2.4 样品测定
        2.4.1 土壤样品测定
        2.4.2 作物及施用物料样品测定
        2.4.3 气体样品测定
        2.4.4 沉降及水样品测定
    2.5 数据分析及处理
        2.5.1 气体数据分析
        2.5.2 沉降数据分析
        2.5.3 下渗水数据分析
        2.5.4 物质流数据分析
        2.5.5 能量流数据分析
        2.5.6 生态风险数据分析
        2.5.7 菌渣适宜施用量估算
        2.5.8 数据处理
3 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物质流动特征
    3.1 大量元素流动特征
        3.1.1 碳
        3.1.2 氮
        3.1.3 磷
        3.1.4 钾
    3.2 主要重金属元素流动特征
        3.2.1 铜
        3.2.2 镉
        3.2.3 铅
        3.2.4 锌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能量流动特征
    4.1 能量流动分析
    4.2 能值综合系统图
    4.3 能值指标对比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菌渣施用下农田土壤系统环境风险
    5.1 土壤重金属评价
        5.1.1 基于地累积指数法的土壤重金属评价
        5.1.2 基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土壤重金属评价
        5.1.3 基于静态环境容量法的土壤可承载时间评估
    5.2 稻麦重金属评价
        5.2.1 基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的稻麦根茎叶重金属评价
        5.2.2 基于健康安全风险评价法的稻麦籽粒重金属评价
    5.3 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分析
    5.4 下渗水风险评价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成都平原稻麦轮作菌渣适宜施用量
    6.1 菌渣适宜施用量评估
        6.1.1 基于经济投入产出比的菌渣适宜施用量评估
        6.1.2 基于土壤重金属风险的菌渣适宜施用量评估
        6.1.3 基于稻麦重金属风险的菌渣适宜施用量评估
        6.1.4 基于温室气体增温潜势的菌渣适宜施用量评估
        6.1.5 基于下渗水风险的菌渣适宜施用量评估
        6.1.6 成都平原稻麦轮作菌渣适宜施用量
    6.2 成都平原稻麦轮作菌渣适宜施用量的效益分析
        6.2.1 社会效益分析
        6.2.2 经济效益分析
        6.2.3 生态效益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授权专利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氮肥和密度对新株型水稻产量、群体质量和茎秆抗折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水稻育种进展
        1.1.1 水稻矮化育种
        1.1.2 杂交稻育种
        1.1.3 水稻超高产育种
    1.2 水稻株型与高产
        1.2.1 水稻株高与产量
        1.2.2 叶型特征与产量
        1.2.3 穗型特征与产量
        1.2.4 茎蘖动态与产量
    1.3 倒伏性状研究
        1.3.1 倒伏对产量的影响
        1.3.2 水稻倒伏类型及原因
        1.3.3 植株形态与倒伏
        1.3.4 栽培管理与倒伏
        1.3.5 倒伏研究方法
    1.4 水稻株型基因研究进展
        1.4.1 株高相关基因
        1.4.2 分蘖相关基因
        1.4.3 穗型相关基因
        1.4.4 理想株型基因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基地
    3.3 试验仪器
    3.4 试验设计
    3.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5.1 群体质量测定
        3.5.2 茎秆粗壮程度及其抗倒伏能力测定
        3.5.3 产量测定
    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IPA1基因纯合试验材料优势分析
        4.1.1 产量及产量结构
        4.1.2 群体质量
    4.2 水稻茎秆形态性状与其抗折力之间的关系
        4.2.1 茎秆物理、解剖性状与抗倒伏性的相关性分析
        4.2.2 节间抗折力间的分析
        4.2.3 茎秆物理性状间的分析
        4.2.4 茎秆解剖结构的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IPA1基因对水稻分蘖性状的影响
        5.1.2 IPA1基因对水稻穗型性状的影响
        5.1.3 IPA1基因对水稻茎秆性状的影响
        5.1.4 栽培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1.5 栽培条件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5.1.6 栽培条件对茎秆各节间抗折断能力的影响
    5.2 结论
        5.2.1 IPA1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5.2.2 高产和抗倒的栽培条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加强种子(苗)管理,保护粮食生产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南充市现代农业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J]. 蒲春雷,伍建春,蒲传永,王毅,杨腾,张敏,丁攀,罗明宝. 中国种业, 2021(10)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8)
  • [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种业产业发展状况及加快发展措施[J]. 郝宽亮,孙燕芳,翟梅生,王宾,高来柱,马云国,徐东立. 中国种业, 2021(09)
  • [4]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西部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21)
  • [5]中国种业科技对外合作策略分析[J]. 罗炬,张昭,张蕙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9)
  • [6]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数量特征研究[D]. 王玲莉. 贵州大学, 2020(01)
  • [7]丛枝菌根化沙枣苗木耐盐胁迫机制研究[D]. 常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8]中国玉米种业对外开放水平及其适度性研究[D]. 杨燕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菌渣施用下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系统物流和能流特征及环境风险研究[D]. 周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10]氮肥和密度对新株型水稻产量、群体质量和茎秆抗折力的影响[D]. 李学松.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加强种子(苗)管理,保障食品生产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