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理论图书竞争策略分析

我国教育理论图书竞争策略分析

葛都[1]2003年在《我国教育理论图书竞争策略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广大读者对图书出版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整个图书出版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急需得到提升。这就要求图书出版业必须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市场营销经验,尽快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图书出版和营销模式。教育理论图书既有对教育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在教育信息服务和信息传播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教育理论图书仍然是教育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决策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理论图书仍然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社的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优势,图书出版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本文通过对这类图书进行竞争策略分析,试图建立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教育理论图书营销体系。教育理论图书经营所特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性,决定了其特有的营销模式。本文通过对教育理论图书市场营销方面大量详实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借鉴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性分析理论和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提出通过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来建立教育理论图书相对竞争优势。而差异化竞争战略则要求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社必须尽快建立起高效的图书市场运作机制,采取积极的图书市场预测和图书营销策划,走图书整合营销沟通之路,才能促进我国教育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教育理论图书的出版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自己的目标市场,用80%的精力去经营20%的市场。本文通过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分析认为,目前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营销必须建立有效的图书营销网络和良好的整合营销沟通体系,才能保障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扩大教育理论图书市场占有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在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对我国图书行业进行分析时,提出了自己个人的看法,认为教育理论图书市场营销要有针对性地通过个性化营销、品牌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来实施差异化战略,进而取得图书市场竞争优势。

赵燕[2]2016年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文中提出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叁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叁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贺新宇[3]2016年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我国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上长期共存、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共生共荣、和谐共处,其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尤其是多样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层面,为探寻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教育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样本。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与我国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又对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基础上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论文试图从教育与文化两个纬度,围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的民族教育问题的综合研究,认真厘清这些关系的特征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充分体现多元文化时代特色、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系统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理论体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理论。全文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元”与“教育和谐”的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充分汲取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我国古代“和合论”与当代多元一体化教育等理论的营养,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借助国内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要样本,在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和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等各种非和谐现象及其成因,指出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缺失、主流文化中心倾向和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文化认同迷失问题以及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策略和建议。作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中观的和谐学校建设再到微观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多个层面去整体建构。就宏观层面而言,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从政策制定、教育立法、资源配置、教师交流、监测评价、优化布局等层面,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就中观层面而言,从民族地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基于文化理解的多元和谐的课程设计、实施到尊重差异、合作共享的课堂教学生态、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及拥有跨文化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和谐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再从微观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而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不同民族的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多元文化相应知识、拥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取舍、美人之美、和而不同之观念和消除偏见、歧视的情感、态度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价值观,获得相应的消解文化冲突的社会行为技能,从而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为此,论文对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层次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滕瀚, 曾天山[4]2012年在《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11年着作出版透析我国教育研究创新能力》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教育理论图书目录》、《2011年教育理论图书目录》为分析对象,透视我国2008-2011年教育学类图书出版物状况和教育科学研究创新状况。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理论图书当前呈现出个人原创性专着少、合作着作多,图书品种较多、但图书影响力较小,国内原创性着作少和经典性着作少、而译着的经典和原创性多的特征,反映出当前我国教育研究创新能力仍明显不足,需要加强我国教育科研能力创新。

喻永庆[5]2011年在《《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教育界》是我国近代教育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大的刊物之一,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无不在它上面留下了声音,中国教育界的每一次波动无不在它上面存有痕迹,它是中国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对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国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论文通过对《中华教育界》的研究,疏理了它的内在发展纹理,再现了中国近代办刊人的生存状况与教育活动场景,探讨了近代教育期刊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方面的历史功绩,这不仅能够拓展中国教育史研究视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为当前教育期刊的健康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经验借鉴与历史启示。论文分为九个部分:引论部分,重点论述了选题源起与研究价值,勾画研究现状与学术动态,阐明论题内涵、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力争对全文的构思与写作做一个宏观涵盖和概述。第一章“《中华教育界》创办动因”,主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呼唤、陆费逵的教育情结、中华书局教科书编辑与发行的需要、早期中华书局同仁的共同努力等方面,多角度考察《中华教育教》创办的内外部动因。第二章“《中华教育界》的发展与运作”,该章对《中华教育界》的内在发展纹理进行了疏理,针对期刊的发展、期刊的编纂及期刊的主编、作者的一些情况进行了阐述,全面展现《中华教育界》的内部运作情况,并从其与中国教育互动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其永葆青春活力,始终站在中国教育的最前沿,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尽职尽力,并最终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期刊典范的原因。第叁章“《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发展”,以中华书局的教科书出版为例,探讨《中华教育界》与中华书局教科书编纂、出版、发行的关系,从《中华教育界》刊发最新的教科书编写法令与审定文件,规范教科书市场;广泛开展征文活动,完善教科书的编写;刊发广告,加大教科书的宣传力度;发表有关教科书研究的文章,加速教科书革新步伐等四个方面加以展开,重点研究《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科书发展中扮演的历史角色与时代贡献。第四章“《中华教育界》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借助《中华教育界》中有关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文献,系统探讨了近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实况。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国家主义教育人员的群体及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与活动几个方面入手,还原近代历史上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活动的历史场景,并对当时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当时教育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五章“《中华教育界》与道尔顿制实验的推进”,重点研究了《中华教育界》在道尔顿制实验上的影响,借助当时的其它教育类出版物,对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重要代表人物与实验学校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华教育界》在积极配合道尔顿制的输入,加快道尔顿制的宣传;大量刊发实验报告,引导道尔顿制的深入;多方面开展讨论,促进道尔顿制的健康发展;集中对道尔顿制进行反思,总结其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诉说,深入地探讨道尔顿制在中国的传入、实验到消亡的全过程。第六章“《中华教育界》广告与民国时期教育的传播”,以《中华教育界》刊载的教育类广告为基础,探究了这些广告的种类与刊登广告的策略,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这些广告在民国时期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传播方面的历史功绩。第七章“《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中华教育界》作为担当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发布平台;导引着近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推动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叁个方面对《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评说,同时也就其对当前教育期刊与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反思。余论“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中华教育界》这一个案出发,对研究的主旨进行深华,探讨近代教育期刊的总的发展概况和其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总结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时代特征。

姚玉香[6]2012年在《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文化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不可抗拒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文化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冲击,深切感受到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大量涌入,中国教育理论也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失语症”,不仅在世界教育理论界处于无话语权的尴尬境地,对本国教育实践也缺乏吸引力和指导力。进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既是增强教育理论实践指导力的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教育理论的民族特性,提升教育理论话语权的必然选择。虽然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引进为主,致使目前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中真正由中国学者创生的、用于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本土特色的理论与学说不多,但不可否认,百余年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基于本国的教育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做了许多建设性尝试,创立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东学西渐”,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已有的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进行总结与梳理,为当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提供支持和借鉴。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性解读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与目标的基础上,界定了“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评判标准。通过回溯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筛选出生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平民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作为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典型个案,在对这些教育理论的创生主体和创生过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强烈紧迫的社会客观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拥有核心人物的研究共同体是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必要土壤。通过当下与历史上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创生环境的比较,指出我国当前进行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面临的时代机遇与现实障碍。为了创生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创生主体应该在坚定现存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者和再生者与异域教育理论的阐释者和批判者等角色立场的同时,努力使自己具备卓然不群的品格素养、博大精深的的知识素养以及非同凡“想”的创造性思维和缜密的理论思维;坚持以“综合创新”方法论为指导,即秉持“兼和”的创生理念、遵循“以一摄多”的综合创生原则、奉行“固本开源”的实践策略,进而使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得以创生。论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在已有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创生过程中,探寻现实境遇中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创生之路。“反思过去、镜鉴当下、策励将来”,是本论文的主旨之所在。

高青青[7]2011年在《基于内容分析的情报学硕士教育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报学硕士教育是培养情报学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随着当前社会对情报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情报学硕士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情报学硕士教育思想、模式、课程设置等很难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情报学人才的要求,于是很多情报学教育工作者纷纷提出情报学硕士教育改革的建议、设想,并制定相关的国家/国际组织教育标准,如英国的QAA标准、CILIP标准,美国的ALA标准,国际图联的IFLA标准等。我国情报学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情报学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如中外比较教育研究,区域教育研究,综述、回顾、展望探讨,教育理论探讨等,具体内容涉及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等。但关于情报学教育标准的研究较少,这严重阻碍了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希望立足教育的高度,借鉴一些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理论中的教育标准部分,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情报学硕士教育研究的有价值的资料,综合提出一套统一的情报学硕士教育标准,以促进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情报学硕士教育发展状况,并通过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文章的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教育标准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为介绍教育标准的起源与作用、世界教育标准运动,并通过各类教育标准文献分析,总结出教育标准的框架结构;第叁章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标准的构建:主要内容为通过教育标准的框架结构总结,并结合对现有各类情报学硕士教育标准的分析,构建出适合我国的情报学硕士教育标准。第四章结语:主要内容为归纳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本论文的不足和展望。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在选题上,关注的是情报学硕士教育这一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上,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情报学硕士教育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国内情报教育的不足。2在与国外硕士教育的比较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国家,而是对多个在情报学教育方面有影响力的组织、国家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国外情报学教育的可借鉴之处。3对于情报学硕士教育标准的研究,立足教育的高度,借鉴相关的教育标准,并结合国内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实际,综合提出一套统一的情报学教育标准。

张志敏[8]2005年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基础教育图书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古今人类传承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不仅是通过人传,更主要的就是通过书传,图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人类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图书,教育图书的开发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图书建设包括教育图书的需求、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图书管理和使用、信息反馈和后续图书的开发等。教育图书可以是集体或个人的作品,但它也是一个社会综合的文化行为,选题的提出、作者的选择都不是普通编辑人员能够单独完成的,教科书编写大纲的确定、编写计划的制定和撰稿工作都要研制队伍共同完成,而每一个人又不可能通晓所有的专业知识。因此,只有通过知识管理的方法,高度知识共享,才能提高决策的知识充分度,解决好这种具有系统工程特点的开发问题。本文考察了教育图书建设与出版现状和知识管理在多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教育图书建设领域。在考察教育图书开发出版变革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图书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教育图书的需求开发和研发编写两个过程如何成功的实施知识管理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对基于知识的图书开发管理的理论进行总结,试图为教育图书的建设管理探讨新的指导方法。

李初晗[9]2016年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图书网络营销渠道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应试教育市场,也拥有着最大的教育图书市场。教材教辅类图书的销售码洋己经占到中国图书销售总码洋的一半以上,与教育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图书,在各年龄各层次的求知者用来巩固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拓展知识范围等方面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图书出版和发行领域是国家管制较严格的行业,教育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在出版与发行上一直实行行政许可与特许经营制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且于2009年10月26日顺利完成了事转企改制工作,是以出版教育类图书为主的陕西省地方专业出版社。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图书市场的渠道营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其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图书的网络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以该出版社教育图书网络营销渠道的现状与不足为基本的研究线索,以提出适合该出版社教育图书的网络营销渠道为主线,安排主要研究内容。按照这个思路,以营销渠道相关理论:营销渠道的概念、职能和结构等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图书的网络营销渠道进行探讨。

周婧景[10]2013年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叁,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叁、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叁、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参考文献:

[1]. 我国教育理论图书竞争策略分析[D]. 葛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 贺新宇. 西南大学. 2016

[4]. 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11年着作出版透析我国教育研究创新能力[J]. 滕瀚, 曾天山.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5]. 《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 喻永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D]. 姚玉香.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7]. 基于内容分析的情报学硕士教育标准研究[D]. 高青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基础教育图书建设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志敏. 吉林大学. 2005

[9].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图书网络营销渠道研究[D]. 李初晗.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10].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

标签:;  ;  ;  ;  

我国教育理论图书竞争策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