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众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众,话语,媒介,意识,主义,政治,符号学。
大众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罗娜[1](2019)在《《这就是中国》为何引发年轻人共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11月28日专电(驻京见习记者罗娜)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联手推出的我国首个大型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自今年1月7日首次播出以来,40期节目屡屡引发收视热潮,特别在年轻受众中引起共鸣。在28日举办的研讨会上,节目以小切口(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1-29)
魏诗云[2](2019)在《文化类“慢综艺”的大众话语模式分析——以《一本好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类"慢综艺"规模与数量不断发展的当下,以《一本好书》为例的场景式读书节目通过对视听语言、舞台呈现、表演形式进行模式创新,改变固有状态,打破原有的空间与语言结构,将大众话语权进行一次移交,为普及大众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21期)
高绣叶[3](2019)在《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人才内涵的认知偏差导致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话语的精英化取向,进而形成创新人才的能力定位偏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流于形式化。高等教育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不同结构要素的协同进步和相互支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界定创新人才的内涵,拓宽创新人才的外延,从而重构创新人才体系,进而基于高等教育的职能分化建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的培育系统才能使创新人才培养真正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实现。(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朱林国[4](2019)在《戏曲电影观念与公共话语空间下的戏曲艺术交往和大众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戏曲的完备形态从形成之日起,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戏曲艺术无论是在表演形式上的增添新意,还是内容承载上的改良旧题,抑或是进一步横向与纵向式地,同戏曲艺术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保持着较为紧密的互动与联系,这都表现出了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存在诉求,于内于外均是如此。时至今日,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存在诉求,不断地被人们反复咀嚼,呼吁并倡导,似乎这也成为了反思戏曲艺术交往的当下性和大众传播臧否的一个重要价值导向。戏曲电影观念的融入与推崇,试图在公共话语空间①的意识重构中,发掘戏曲艺术交往和大众传播方式的有效性,以期在更加广泛的时空中,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步伐。(本文来源于《流行色》期刊2019年10期)
马骋,姜玥婷[5](2019)在《连环画视觉艺术图像传播话语分析与大众文化认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新的大众文化读图时代的来临,在当代西方文化批判语境中如何认识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大众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连环画这一通俗艺术图像传播史上四个代表性阶段的话语分析,探讨它的文化逻辑、价值阙失与命运轨迹,以期为解决大众文化批判与中国语境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关系提供一个认识视域,并指出对大众文化所应有的学理态度——公共关怀。(本文来源于《上海视觉》期刊2019年01期)
李通[6](2019)在《大众媒介对更年期话语建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更年期是人类生命中的必经之路,一般主要指女性更年期,在更年期时表现出来的种种症状被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本文主要探讨大众媒介在更年期话语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影响了更年期概念的叙述和判断,使得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形象遭到夸张和妖魔化,同时,媒介带来的话语导向又反过来影响了女性意识的再构建。本文意在探讨在大众传媒影响下的女性意识的不断强化。(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16期)
周维佳[7](2019)在《大众媒介话语体系中的粉丝形象构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话语体系在构建粉丝形象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出于宣传目的或是商业需求,媒介利用自身的话语体系在报道过程中塑造出特定的粉丝形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大众媒介构建粉丝形象过程中时常采用符号化、类型化甚至污名化的手段。作为构建粉丝形象的重要载体,大众媒介还是应当注重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合理引导粉丝,加强主流价值观的输出。(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07期)
黄罡[8](2019)在《一个新的起点:论延安文艺路线对大众话语政治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下如何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声音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历史维度来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话语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表述。其表述规范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表达底层大众的呼声。中国话语表述的历史起点可追溯到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路线不仅通过文艺界的整风对知识分子进行大众化的引导和革命性的规范,而且通过革命文艺阵线及阵营的布置,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中,形成了无产阶级的文化自觉与共产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大众话语政治。(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9年12期)
孟鸿靖[9](2019)在《中国大众传媒在国际政治领域话语权的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传媒作为国际政治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国与国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一国国际政治领域话语权的强大力量。本文以大众传媒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众传媒及国际话语权的内涵,指出大众传媒影响国际政治话语权的叁种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国际政治话语权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12期)
陈蒙,陈倩[10](2019)在《大众媒介中的科学育儿话语和母亲角色再现——基于《为了孩子》杂志(2000-2018年)的文本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讨21世纪大众媒体中的科学育儿、母亲角色媒介再现和母职规范的社会建构,以公开发行的《为了孩子》杂志2000-2018年期间的九千余篇文章为文本数据,利用文本挖掘研究方法发现:育儿杂志在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建议、形塑全方位优质养育需求的同时也强化了养育实践中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母亲被视为家庭中育儿的首要且不可替代的责任主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儿童需承担密集的育儿工作。研究表明,大众媒介的科学育儿话语在母职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大众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文化类"慢综艺"规模与数量不断发展的当下,以《一本好书》为例的场景式读书节目通过对视听语言、舞台呈现、表演形式进行模式创新,改变固有状态,打破原有的空间与语言结构,将大众话语权进行一次移交,为普及大众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众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罗娜.《这就是中国》为何引发年轻人共鸣[N].文汇报.2019
[2].魏诗云.文化类“慢综艺”的大众话语模式分析——以《一本好书》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
[3].高绣叶.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
[4].朱林国.戏曲电影观念与公共话语空间下的戏曲艺术交往和大众传播[J].流行色.2019
[5].马骋,姜玥婷.连环画视觉艺术图像传播话语分析与大众文化认识论[J].上海视觉.2019
[6].李通.大众媒介对更年期话语建构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9
[7].周维佳.大众媒介话语体系中的粉丝形象构建分析[J].艺海.2019
[8].黄罡.一个新的起点:论延安文艺路线对大众话语政治的确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9].孟鸿靖.中国大众传媒在国际政治领域话语权的问题研究[J].祖国.2019
[10].陈蒙,陈倩.大众媒介中的科学育儿话语和母亲角色再现——基于《为了孩子》杂志(2000-2018年)的文本挖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