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观论文_孙延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死生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墨子,生死观,新民,死生,化学肥料,生长激素,佛教。

死生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延瑞[1](2018)在《稻禾之死生——观云门舞集《稻禾》之所思所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禾对于人是生,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养分;人对于稻禾是死,人类从稻禾中获取生存的养分就意味着稻禾生命的终结;人对于稻禾亦是生,是两种不同生命轨迹的相交,是稻禾在人类身上的延续……林怀民的《稻禾》是有生命的,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从硕果累累到烟消云散,总是那般坚定、那般执着;它是释然的,不论遇到何种命运,没有任何抱怨,好像也无法抱怨;它能勾起一群人的记忆,或许美好、或许苦痛;它能引发一些人去思考,思考(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18期)

吉田薰[2](2011)在《“新民”与“死生观”的纠缠——梁启超从“宗教”到本土文化的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尚武"风潮盛行,梁启超感到必须面对"死生"问题。在探讨支撑"死生"问题的理论根据时,梁启超认为其他国家的宗教各自有死后的世界,尤其是佛教追究到终极,而中国古代思想在这方面鲜有系统论述,这是一大缺憾。梁启超试图从佛教和墨学的理论中来探寻死生观的精神依据。但在讨论轮回的时候,梁启超不谈"无我",而着重于"有我",即他重视"有我"在世间的功用。梁启超得到心理学的后盾之后才谈论"无我",还提到墨子的明鬼论,同时要援用"魂学"来补足墨子的死生观。在梁启超那里,"精神"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他原来将"不死"作为"精神"的表现,但后来逐渐将其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而赋予其价值。与此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不能用西方宗教观念涵盖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国民间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给予肯定。(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1年05期)

邹颖辉[3](2007)在《日本人と中国人との死生观の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内涵。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内涵的准则、规范、行为、模式表层下,都有—套价值系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同一民族的成员互相间可以用这一模式会预知和理解对方的行为意义,从而不会发生误解。跨文化的交际,则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及行为模式,所以不能用本民族的价值行为观去理解对方。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文化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性格上仍然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说明国民性或民族性事实上是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受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所决定。本文从日中两国语中与“生死观”有关的谚语,日中两国的基本伦理规范,以及两国人的宗教观等方面考察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异同。本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日中两国语中与“生死观”有关的谚语考察两国人的生死观;第叁章从两国的基本伦理规范来考察两国人的生死观;第四章从两国人的宗教观信仰方面考察两国人的生死观;第五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归纳两国人生死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得知,日本人主要为耻辱,名誉,义理而死,反之,中国人比起受辱,名誉,更多的倾向乃是为国家,正义,成就,自由而献身。日本人把忠作为基本伦理规范,为主君牺牲生命的人有很多,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孝,宋代以后出现移孝于忠,忠上升为爱国主义的忠,所以在中国为国家牺牲生命是被受到认可的。这与日本的为主君尽忠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受神道的为天皇效忠思想和佛教的无常教义的影响,使日本人能够镇静地看待命运,对于前途所不可避免之死,也能安之如归;而儒教的以孝为本,舍生取义思想和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取向主要是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7-06-01)

戴望云[4](2004)在《永恒的不完满——论儒道两家之死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在于儒道两家的终极关怀。两家分别以“仁”和“道”为其生命的终极价值。面对死生的矛盾 ,儒家以立德立功求“仁” ,以对生的关注来避开对死的直面 ;道家齐死生、泯物我 ,并以归于自然来守住生命的本然———“道”。两家生命超越的途径不尽相同 ,却都是在生命的现世历程中进行 ,面对现实的无奈 ,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完满(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S1期)

死生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尚武"风潮盛行,梁启超感到必须面对"死生"问题。在探讨支撑"死生"问题的理论根据时,梁启超认为其他国家的宗教各自有死后的世界,尤其是佛教追究到终极,而中国古代思想在这方面鲜有系统论述,这是一大缺憾。梁启超试图从佛教和墨学的理论中来探寻死生观的精神依据。但在讨论轮回的时候,梁启超不谈"无我",而着重于"有我",即他重视"有我"在世间的功用。梁启超得到心理学的后盾之后才谈论"无我",还提到墨子的明鬼论,同时要援用"魂学"来补足墨子的死生观。在梁启超那里,"精神"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他原来将"不死"作为"精神"的表现,但后来逐渐将其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而赋予其价值。与此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不能用西方宗教观念涵盖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国民间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给予肯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生观论文参考文献

[1].孙延瑞.稻禾之死生——观云门舞集《稻禾》之所思所想[J].黄河之声.2018

[2].吉田薰.“新民”与“死生观”的纠缠——梁启超从“宗教”到本土文化的关注[J].东岳论丛.2011

[3].邹颖辉.日本人と中国人との死生观の对照研究[D].延边大学.2007

[4].戴望云.永恒的不完满——论儒道两家之死生观[J].宜春学院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墓葬文化: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主题阐...海昏侯墓椁室正摄影像图一3泰姬陵平面古格故城壁画中的婚配赛艺图老司城村坡地上建的土家族民居境是不...拐说历史价值称同寻常J其中两张

标签:;  ;  ;  ;  ;  ;  ;  

死生观论文_孙延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