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建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建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庞前聪[1]2004年在《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建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道路建设当然是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同样的,在数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当然是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因而对建立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中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结构和城市规划原理等科学知识,对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建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道路元素编码、道路数据表达和数据更新提出一些想法。它为道路元素的编码提出了较为先进的方案,解决了由于数据维护而引发的编码“相对溢出”;通过将数据分为两个层面,完成对道路要素空间抽象,提出先进数据结构,为道路数据为满足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而对自身进行扩展的实现成为可能;另外还对数据的更新和历史数据的存取给出了算法及建议。因此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建立的这几个关键技术在城市道路数据库建库,城市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都具有实用价值。

周晓娜[2]2016年在《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的解决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能耗高、能效低,节能减排潜力很大。研究产品制造过程能量消耗的理论与技术,制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加强制造业能源管理,以适应绿色制造战略需要是当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热点课题。产品制造能耗限额是特定条件下制造单位产品的合理能源消耗的数量标准。制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对于促进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监控、改进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从而提高能量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离散制造业由于产品结构复杂、制造系统能耗主体多样、产品制造过程离散、能量消耗状态及能量消耗过程动态多变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产品制造能耗限额的制定相对于流程制造业而言更为复杂、困难,至今尚无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等项目,对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提供基本的解决思路与总体实现框架。首先,分析了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相关的复杂特性。其中,离散制造系统能量消耗的复杂特性包括系统的多能耗源特性、能量消耗多层次特性及过程能量效率特性;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的复杂特性包括产品及其制造能耗的复杂结构树特点、产品制造能耗与制造设备的动态关联性及产品制造能耗与制造工艺的动态关联性;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的复杂特性包括产品制造能耗限额与分布式多数量制造系统的关联特性、产品无穷多样性导致产品制造能耗限额种类数量的巨大性、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短暂性引起产品制造能耗限额短效性、产品制造能耗限额指标的多层次性、产品制造能耗限额指标的约束特性和导向特性。其次,提出了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策略。包括针对所有离散制造业产品的能耗限额分类制定策略:即针对规格品种繁多的一般产品即绝大多数产品的产品与制造系统关联能耗限额制定策略和针对个别量大面广、能量消耗总量巨大、制造设备、工艺和制造流程相对比较成熟和确定的特定产品的统一能耗限额制定策略。然后,建立了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模型。包括产品、构成产品的零件和零件制造过程中能耗规律最复杂的机械加工工件的制造能耗限额构成模型和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量化产品制造过程的能耗而且能够约束和控制制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能耗,是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的实施基础。最后,提出了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方案,并进行了实际案例分析研究。该制定方案包括产品关联能耗限额制定方案、构成产品的零件能耗限额制定方案和机械加工工件能耗限额制定方案叁类层次;每个层次包括建立能耗基础数据库、计算制造过程能耗、评价制造过程能耗及确定能耗限额四个过程。形成了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的路线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证明了该方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凤晓梅[3]2007年在《基于GIS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联系国民生活、社会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关键环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时,都面临着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城市交通严重拥堵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因此,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客观分析,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价,并提出可行的改革措施,是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GIS的公交评价有着传统评价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可在公交基础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进行大量空间关系分析。本文建立了基于GIS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数据库,按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方法,建立了基于GIS的公交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了分析,划定了各指标的标准化指数。针对我国城市传统公交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的不足,给出了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线网密度、线路重复系数和站点覆盖率计算方法,利用GIS技术准确、快速、简便地计算指标数值。建立了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该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到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评价中;确定了人口密度、线网密度、线路重复系数和站点覆盖率四个聚类因子,进行分区域灰色聚类分析。最后利用GIS技术,结合北京市公交数据对文章中提出的方法进行例证,先对北京市公交整体进行评价,然后用灰色聚类进行分区域评价,分析北京市公共交通现状,为规划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田文文[4]2013年在《基于自发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变化发现与更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互联网信息的共享中,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成为互联网信息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带有GPS功能的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和地理信息知识的普及也为公众用户自主创建的地理信息进行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自发地理信息(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这种以大众用户网络协作和数据贡献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不但为普通人提供了操作和使用地理数据的权利,而且可以用来维护动态更新的开放地理数据库。近年来,基于用户自主创建、公众贡献的自发地理信息网站和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维基地图、Google Map Maker以及OpenStreetMap等,其平台以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和丰富的数据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这些数据因为具备更新速度快,语义信息丰富,细节翔实的特点也被各研究机构和行业所广泛应用。自发地理信息的优势在于其更新迅速,可以作为指导专业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数据来源之一。自发地理信息来源于公众贡献,专业设备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VGI数据采集和制作中可能会带来数据质量问题。传统专业化测绘基于野外实测和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的内外业相结合的更新作业方式,其更新数据标准要求严格,但时效性和更新周期受限,缺乏较丰富的语义细节信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自发地理信息作为专业测绘部门发现变化和数据更新的有效数据来源。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从空间数据变化快速发现、提取与及时更新的目的出发,针对自发地理信息中变化数据的发现、提取、有效性验证和多库更新关联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VGI数据的空间数据变化发现与更新方法和关键技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目前国内外主流VGI项目的平台发展历程、运作机制和现有的专业测绘部门更新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总结自发地理信息数据类型与特点,研究了自发地理信息作为专业测绘部门的更新来源和依据所存在的数据有效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自发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变化发现与更新框架。2、分析了现有的矢量数据同名要素匹配的方法,针对自发地理信息矢量数据中城市路网数据的特点,提出了矢量要素多层次蔓延匹配算法,用于及时发现自发地理信息中的变化数据。通过语义特征得到初始的蔓延单元,结合道路弧段和结点的语义、几何和空间拓扑信息,进而蔓延到整个道路网,直到所有道路弧段被标记,充分顾及了数据之间的互相匹配的关系。3、分析了城市路网矢量数据和高分辨影像中存在的特征知识,提出以获得的VGI更新数据为先验知识,快速捕获变化区域,以从VGI数据中获得的变化地物和现势的高分辨率影像中特征知识为指标,基于模糊推理的置信度计算验证数据有效性。4、根据专业测绘生产部门的实际需求,基于传统生产部门更新机制和数据库组织结构,对在分布式协同环境下多数据库联动更新问题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更新规则的多库联动更新方法,制定多数据库之间的更新规则,实现VGI变化数据从入库、对象化到发布的增量数据更新。5、根据本文提出的基于自发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变化发现与更新方法,构建原型系统,对其中用于VGI数据的矢量要素多层次蔓延匹配算法、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VGI数据有效性验证和基于更新规则的多库联动更新方法进行了实现,并在城市路网场景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本文提出的方法,探索了自发地理信息作为专业测绘部门数据更新来源的可能。自发地理信息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测绘与遥感的专业地理采集数据,汇聚公众用户的知识,现势性高,细节丰富,在交通、灾害应急等行业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根据自发地理信息的特点,关注于数据质量,分析基于公众的数据有效性验证,实现变化数据从识别到验证的一体化,从而构建更为有效的空间数据更新体系。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6年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苏日娜[6]2008年在《基于转移模型的OD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态OD矩阵估计问题一直是学者们高度关注并渴望解决的问题。传统交通调查方法获得的OD矩阵不具有实时性,不能满足实时交通管理的要求,而通过安装GPS车载系统来获得车辆动态OD信息的方法因其投资巨大,在短时期内难以保证GPS和道旁系统对道路的全覆盖以及每辆车均安装车载系统,因此,探索通过可观测的路段交通流量反推动态OD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分析国内外OD反推和配流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转移模型的OD算法模型框架,着重研究了各种类型交叉口转移模型和动态交通配流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回顾了国内外已有的动态OD估计模型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针对模型的可行解空间降维问题、动态分配模型选择、分配矩阵的确定这些动态OD估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分析了建立基于转移模型的动态OD矩阵估计模型相关的问题描述及定义、相关理论、模型建立及求解算法等,提出了基于转移模型的动态OD矩阵估计双层规划模型框架。2、介绍了已有的几种确定交叉口转移流量的方法,根据几种典型交叉口的结构特点和交通流特性,分别进行了转移模型的研究:八相位信号交叉口转移模型的建立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统计的方法,通过红绿灯模型和检测器模型的同步处理,获得交叉口的转移流量;四相位及两相位信号交叉口转移模型通过计算机统计和数学建模相结合,对已有的数学建模方法进行了改进;无信号交叉口转移模型,假设交叉口各个进、出口交通流量已知,建立求解转移流量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3、在介绍行程时间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OD估计的时延模型;通过分析路段阻抗函数、第k条最短路径算法原理和配流算法的研究现状,提出基于转移流量的动态OD估计配流模型;在对选择概率确定方法概述的基础上建立了用来确定选择概率的动态OD估计调校模型。4、给出了基于转移模型的动态OD估计模型双层规划算法程序实现框图,介绍了路网描述、第k条最短路径算法等基于转移模型的动态OD估计模型算法程序实现的相关技术问题。

陆建[7]2003年在《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是已经被广为接受的发展模式交通领域对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也展开了广泛的研 究和讨论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研究的启动标志 着我国学术界开始了深入系统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以该项目为依托 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 论文首先对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框架进行设计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历史入 手 分析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城市交通发展新形式下暴露出的不足认为传统城市交 通规划理论的弊病主要体现在规划目标单一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缺陷缺乏信息化反映缺 乏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分析评价评价指标单一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缺少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研究等方面根据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提出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国 情设计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并对理论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设计研究了城市交通 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层次和一般规划过程 论文中提出以满足交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具 体划分为道路网空间指标交通质量指标 道路交通环境指标以及资源消耗指标对其中的具体指标研 究了量化方法同时针对传统城市交通规划中缺少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这一不足认为建立城市 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也是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 对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明确提出规划过程中调查手段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查目的不仅仅是建 立交通信息数据库更重要的是通过考察现状交通系统发现当前城市交通系统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 则的现象与原因论文中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原则将调查分 为资料收集型调查和现场外业调查两大类并研究相应的调查方法以及提高调查效率与可靠性的方 法 研究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调查结果GIS数据库建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状 城市交通系统分析诊断方法 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我国城市交通结构必须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 础上确立经济较落后资金短缺人均资源少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主要采用密 集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内涵式发展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参考国外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与 交通结构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从土地利用角度考虑的不同城市交 通结构建议值我国目前正处于交通结构调整时期现阶段大城市特大城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是在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做出的合理决策城市总体交通结构的优化是在交通政策引导下考虑交通供求 关系交通环境分析与交通资源消耗分析的不断反馈调整的平衡过程其中需要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交 通供求分析技术交通环境影响分析预测技术交通资源分析预测技术等 在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中交通需求预测由城市客运交通需求预测城市货运交通需求预 测和城市静态交通需求预测组成论文针对经典四阶段城市客运交通

李雅素[8]2003年在《数字杨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数字地球” 和“数字城市”的理论为指导,对构建数字杨凌的总体框架、内容、理论方法及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数字杨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内容及功能模块;首次以 GPS、全站仪(Total Station)等现代化测绘仪器为辅助手段,以 MapGIS 和 Map2002 为操作平台,初步建立了杨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同时对农科城的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园林绿地现状、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初步构建了杨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 建立了 1996 到 2002 杨凌李台乡土地利用景观动态信息系统,设计了土地利用景观地块空间数据库、道路网空间数据库、行政界线空间数据库、地形数据库及相应的属性库、地图库;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园林绿地信息系统,设计了园林绿地地块空间数据库、林荫树行道树空间数据库、散生树空间数据库及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和地图库;建立了杨凌道路公交信息系统,设计了杨凌道路空间数据库、地形数据库、行车路线数据库、站点站名空间数据库及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地图库。各系统均具有数据更新、双向查询、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制图输出等功能。也具有开窗放大缩小、分层显示、图文一体等功能。 二、分析研究了杨凌李台乡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变化、杨凌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现状以及杨凌城区道路公交状况,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研究表明,6 年间杨凌李台乡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耕地大幅度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性、破碎度、优势度均有所增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从 1996 到 2002 年,农耕地大幅度减少,总面积减少了30.8458 公顷,占总面积的 17%,平均每年以 2.8%的速率递减。其它地类除农村居民地和陵墓地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企业用地和道路用地。企业用地面积增加了 16.2707 公顷,占总面积的 9.02%;道路用地面积增加了 6.528 公顷,占总面积的 3.62%。 在仅仅的 6 年时间里,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除农村居民地和陵墓地外,其它各类斑块的数目增加,平均面积减少。分维数分析结果表明,两期分维数基本保持不变,均在 1.02~1.44 之间,这表明地块形状简单,呈一定的几何形状。此外,景观的多样性、破碎度,优势度增大。从 1996 到 2002 年间,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破碎度、优势度均有所增加,说明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向着多样性、均匀化、破碎化度高的方向发展。 2.杨凌绿地现状研究分析表明,杨凌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有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较大差距。 利用 MapGIS 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我国西部绿色硅谷—杨凌农科城的园林绿地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杨凌城区园林绿地面积 142hm2,绿化覆盖率为27.7% ,略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5.53%),但小于全国 12 个园林城市平均水平(36.07)%。人均占有绿地面积 21.1m2,但大都属于机关附属绿地,而公共绿地面积仍然很小。从功能类型上来看,除了城区边缘苗圃、花圃和果园等生产绿地之外(面积 38.88hm2,占 27.38%), 园林绿化还是以道路林为主(面积 23.02hm2,占 16.21%),其次为办公区绿地、住宅区绿地、游玩绿地和观赏绿地,而分车绿地和防护绿地占极少部分;从配置类型上来看,全区以间树草坪类型所占面积最大,为 64.51hm2,占绿地面积 45.43%。此外,校区绿化又以林荫树为主,非校区除了苗圃和果园之外以行道树为主。从整体结构配置上来看,建设公共绿地、风景林地、树木园和植物园以及城郊生态绿地是杨凌未来向园林城市发展的方向。  3.城区交通状况明显改观  自从 1997 年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杨凌城区交通状况大有改观,经分析表明,道路数量从 1996 年的 13 条增加到 29 条。新建、改建后道路长度 27.813 公里,占地面积 82.0996 公顷。由此可见,自 1997 年示范区成立以来,杨凌加大了基础设施力度,为杨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科峰[9]2008年在《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了进一步缓解。如何使交通信息技术更多地给老百姓以便利,在更大范围提供服务,已成为交通信息化的热点。在当前高速公路建设高潮日渐消退的形势下,如何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尤其是提升高速公路公共服务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也是摆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系统主要基于现有的监控系统和其他系统,通过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形成出行服务信息,利用各种发布终端传递至出行者,服务人民群众出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重点研究了公众出行需求分析、成熟的出行服务系统结构、GIS应用、呼叫中心结构和功能、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各模块的功能实现。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公路网现状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提出了甘肃省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构想。研究表明,甘肃省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不应套用典型出行服务系统结构,且应区别于一般的监控系统,由呼叫中心、网络及通信设备和信息终端叁个功能模块组成。近期应重点强化呼叫中心功能,完善信息采集手段,增加信息发布终端。远期逐步实现以自动化为主,利用先进的GPS技术、通信技术,建成一个智能化程度较高的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谭永璐[10]2008年在《昆明市交通规划模型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交通规划是提高道路网络运行效率,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在交通方面的应用、多种交通规划理论的不断完善、多年交通调查数据的积累,为客观、定性、定量的分析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强大的交通规划软件来解决城市交通规划问题已成为当前交通规划研究的主流。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是地理信息系统与交通需求模型相结合的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该软件为城市交通规划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先进的软件平台,本文便借助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中的部分功能来解决昆明市中心区(二环以内)的交通规划问题。昆明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几年城市规模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量年年递增,原有的交通体系已难以承受日益增大的交通压力。为了满足现有交通网络定量分析的需求以及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本文在传统的交通规划模型基础上结合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模型,建立昆明市交通规划模型。该模型为定量分析昆明市中心区交通状况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本文首先在先进的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平台上建立昆明市中心区道路网络模型,该模型采用单向流道路线建立道路网络,并根据大量的交通调查资料、相关设计规范等,对网络中道路属性进行标定;再利用四阶段法建立昆明市交通模型,采用转弯流量OD反推方法推算OD矩阵,根据昆明城市的实际交通情况对模型的各个参数进行标定;从点、线、面叁个层次甄选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模型;最后,建立改进后的昆明市交通规划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文章针对昆明市中心区道路网络建立昆明市交通模型,该模型从模型细化、样本优选以及反推方法叁方面对传统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提高了模型的适应性、可视性、灵活性等。同时,在传统的交通规划模型中加入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模型进行补充。改进后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型能够实现规划-方案-评价-优选一体化过程,给予交通规划工作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建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庞前聪. 武汉大学. 2004

[2]. 离散制造业产品制造能耗限额制定的解决方案研究[D]. 周晓娜. 重庆大学. 2016

[3].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研究[D]. 凤晓梅.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4]. 基于自发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变化发现与更新方法研究[D]. 田文文. 武汉大学. 2013

[5]. 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

[6]. 基于转移模型的OD算法研究[D]. 苏日娜. 重庆交通大学. 2008

[7].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 陆建. 东南大学. 2003

[8]. 数字杨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李雅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9]. 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分析与研究[D]. 杨科峰. 长安大学. 2008

[10]. 昆明市交通规划模型改进研究[D]. 谭永璐.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城市道路基础数据库建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