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我,理论,易经,的人,和而不同,曼陀罗,互动。
自我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周佳鹂[1](2019)在《个体在符号互动中的生成 米德“自我”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自我"在哲学史脉络上的几个截面"自我"这一概念是西方哲学思潮演变过程中的核心主题。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自我在主客对话中的形成过程等问题的阐释形成了人类关照自我、关照现象世界的基本哲学图景。中世纪哲学在回应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时,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人与自然的混沌对应关系,认为上帝将真理书写在自然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人对自我的考察携带着强烈的神秘主义和宗(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9年06期)
徐进[2](2019)在《建构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论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化取向在心理学领域日益突出,西方“主客对立”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在深入研究及解释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心理时体现出明显不足。因此,一些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发展本土心理学。本文议题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目的在于建构一个含摄《易经》思想的自我理论—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论,并通实证的方式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具体方法如下:(1)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及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历程。以黄光国提出的文化分析策略(自我曼陀罗模型)作为研究方法,根据《易经》中的太极演化概念,来建构“内在朝向式多层次立体自我曼陀罗模型”,并以多层次的立体模型来分析《易经》的内在结构,系统的提出含摄《易经》思想的自我理论;(2)通过编制量表的方法,对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把“天人合一的自我”定义为朝向无区别融入(天人合一)的体知,并以此为根据编制“天人合一的自我”量表;(3)用行为实验的方法,通过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型范式探索不同被试之间感知模式的差异;(4)用眼动实验的方法对不同被试的反应差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个体注意偏向的差异来源。通过四个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1)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论是一个含摄文化、相对合理、完整且较新的自我理论;(2)以理论核心概念编制的天人合一的自我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3)行为实验结果说明天人合一的自我水平的高低有行为反应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注意偏向上;(4)眼动实验结果说明注意偏向体现在信息的觉察阶段,天人合一的自我水平的差异表现为一种觉知倾向。(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学津[3](2019)在《自我理论视域下受众信息选择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量信息资源、新传播方式、受众的信息可获得感发生变化,使得受众作为"主我"主动进行信息选择成为可能,进而形塑了受众的"主我"信息选择;作为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的"客我",以信息反馈与信息介入的方式回应受众的"主我"信息选择,进而形成受众的"客我"信息选择。作为受众个人意愿的"主我"和社会要求的"客我",其两者在主观能动性与社会互动性的共同作用中建构了受众的"自我"信息选择。(本文来源于《采写编》期刊2019年02期)
乌阿茹娜,李丹[4](2019)在《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话自我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哲学影响下产生的自我研究理论,它将自我视为由多个自主且相互交流的自我定位共同形成的复杂、开放、高度动态的心理组织。自我定位之间的张力成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激发主体内部定位组织产生改变,实现不同阶段的自我发展。在婴儿期,自我对话以具身性和关联性特点,在联合注意的作用下形成;到儿童青少年阶段,学生的自我以建立新定位以及强化积极定位声音等不同路径发展。对话自我理论因兼具动态性、微观性和整合性特征,为自我发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分析视角,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李抗,汪凤炎[5](2019)在《探寻中国人的多重互依自我:理论、挑战与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叁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赫伯特·赫尔曼斯,赵冰[6](2018)在《对话自我理论:反对西方与非西方二元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文化自信的论辩中,金惠敏教授在《文化自信与星丛共同体》(《哲学研究》二○一七年第四期,这里所评论的是此文的英译稿,暂未发表)中提出,身份本身并非自在之物,并非孤立的实体,或者什么纯粹的自我建构或自我实现,恰恰相反,它总是"一种结构,一种必须借助于一个外围的他者来完成其自身叙事的话语"。于是,他继续指出,"文化自信的建构过程便必然牵涉我们对待外部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方式,是它们对我们进行定位和再定位、塑型和再塑型、构造和再构造"。过去几十年,在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界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关(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8年12期)
赵晋阳,王湛,高振华,李少华[7](2018)在《独立学院就业意向引导访谈工作模式设计——基于叁维就业资本与职业自我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独立学院尤甚,因此,通过做好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引导及调查工作服务分流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设计一套操作性强、效率高、结果相对准确、数据便于统计可视化的就业意向引导调查工作模式的需求十分紧迫。这一模式的设计应明确就业意向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从包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叁个维度的大学生就业资本概念这一客观方面以及职业自我这一主观方面入手,包含操作团队、操作文本、操作流程的全部细节,保障其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31期)
许家琳[8](2018)在《困顿中的挣扎与成长——试以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理论浅析《看不见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看不见的人》主题复杂而深刻,旨在披露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政治压迫、道德危机、无理性的人际关系等问题。本文试用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理论分析《看不见的人》中黑人主人公如何在混乱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斗争并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强调了自我追寻与自我构建的重要性。美国着名非裔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历时七年创作了他的处女作《看不见的人》,作品于1952年出版后便引起广泛关注,至今声誉不衰,历久弥新,被奉为(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32期)
于肖寒[9](2018)在《庄子的自我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自我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理论是目前学界研究庄子的重要议题之一,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论证。本论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叁个角度展开论述,进而阐发庄子的自我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首先,需要深入探讨自我在庄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依据。道的现实存在性、自我体达天道和自我境界等内容构成了庄子自我的本体论基础。“吾丧我”是自我理论的核心,其所丧的“我”是现实中具有成心的我,而“吾”是根本存在的自我,超脱世间的束缚和梦的意识中所显现出的自我才是认识的真正主体。心、性、情则将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贯通起来,实现自我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呈现。其次,在庄子的精神世界中,他所追寻的是对现世和人本身有清醒认知的真正自我。也就是说,只有摒弃治方术者的有知之知和圣贤,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进行自我反观,实现“绝圣弃知”的自我通彻,最终摆脱语言和知识的困境,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物我两忘之境。最后,庄子所要实现的真正自我不是抽象思辨式的逻辑推理,而是要在客观的生活世界中显示出来。自我的实现是以开放心灵解决现世忧的忧患,不受生死、存亡、名利的束缚,在世间能够以全身避害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价值,体达生命的超脱和自在。虽然庄子追求道法自然的玄冥之境,但其致思方向始终都围绕着自我而展开的。在庄子看来,世间之人因为成心的干扰,受到名利和欲望的限制,无法自然而然的呈现本真的自我。可见,自我要在世间安身立命,就离不开“莫若以明”的体道方式,从而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与他者和谐共处,实现至善至美的生活。(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8-03-14)
刘高岑[10](2018)在《魔术、幻觉与进化——魏格纳的魔术幻觉论自我理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随身携带"的自我究竟是什么?我们"呼之即来"的自我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对于当代心灵科学哲学高度关注的这一重要论题,美国着名实验心理学家魏格纳基于实验论证了一种极为奇特而又颇具影响的自我理论:自我是意识意志制造的魔术戏法引起的幻觉。然而,本文的考察则表明,这种魔术幻觉论自我理论既面临诸多困境,又存在内部矛盾,并不成立。(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8年02期)
自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化取向在心理学领域日益突出,西方“主客对立”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在深入研究及解释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心理时体现出明显不足。因此,一些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发展本土心理学。本文议题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目的在于建构一个含摄《易经》思想的自我理论—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论,并通实证的方式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具体方法如下:(1)梳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及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历程。以黄光国提出的文化分析策略(自我曼陀罗模型)作为研究方法,根据《易经》中的太极演化概念,来建构“内在朝向式多层次立体自我曼陀罗模型”,并以多层次的立体模型来分析《易经》的内在结构,系统的提出含摄《易经》思想的自我理论;(2)通过编制量表的方法,对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把“天人合一的自我”定义为朝向无区别融入(天人合一)的体知,并以此为根据编制“天人合一的自我”量表;(3)用行为实验的方法,通过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型范式探索不同被试之间感知模式的差异;(4)用眼动实验的方法对不同被试的反应差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个体注意偏向的差异来源。通过四个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1)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论是一个含摄文化、相对合理、完整且较新的自我理论;(2)以理论核心概念编制的天人合一的自我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3)行为实验结果说明天人合一的自我水平的高低有行为反应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注意偏向上;(4)眼动实验结果说明注意偏向体现在信息的觉察阶段,天人合一的自我水平的差异表现为一种觉知倾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周佳鹂.个体在符号互动中的生成米德“自我”理论探析[J].新美术.2019
[2].徐进.建构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论及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3].周学津.自我理论视域下受众信息选择的建构[J].采写编.2019
[4].乌阿茹娜,李丹.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
[5].李抗,汪凤炎.探寻中国人的多重互依自我:理论、挑战与整合[J].心理科学.2019
[6].赫伯特·赫尔曼斯,赵冰.对话自我理论:反对西方与非西方二元之争[J].读书.2018
[7].赵晋阳,王湛,高振华,李少华.独立学院就业意向引导访谈工作模式设计——基于叁维就业资本与职业自我理论[J].现代职业教育.2018
[8].许家琳.困顿中的挣扎与成长——试以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理论浅析《看不见的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9].于肖寒.庄子的自我理论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8
[10].刘高岑.魔术、幻觉与进化——魏格纳的魔术幻觉论自我理论评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