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幅测向接收机及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嘉伟[1](2021)在《濒危鸟类监测系统中的信号检测与测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电遥测是一种重要的濒危鸟类监测手段,信号检测技术和无源测向技术是实现无线电遥测的基础。通过无线电遥测可以在小范围内实时获取高精确方位信息,这对于研究濒危鸟类运动规律,建立濒危鸟类生存环境信息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鸟类环志技术、微波雷达技术及卫星跟踪等技术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成本过高、数据采集滞后等不足。为实现在小范围内实时获取濒危鸟类方位信息,本文对信号检测技术和无源测向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主要研究了信号检测算法。研究了循环平稳特征检测、能量检测与匹配滤波器,阐述了各算法的工作原理。通过仿真实验对匹配滤波器算法进行分析。匹配滤波器的优点是,在使接收信噪比最大化的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步并提高信号处理增益。2)主要研究了常用无源测向算法。首先,研究了比幅测向算法,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介绍,通过仿真对影响比幅测向算法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研究了干涉仪测向算法,分别对相位干涉仪与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介绍,并通过仿真对影响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研究了对多重信号分类测向算法,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研究多种参数下的算法性能,分析算法优劣势。3)为克服比幅测向算法与多重信号分类测向算法的缺点,保留二者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快速高精度测向方法。该方法将比幅测向算法与多重信号分类算法进行混合,利用比幅测向算法结构简单、实时性高的特点,解决多重信号分类算法谱峰搜索耗时久、占用资源过多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快速高精度测向方法耗时相比多重信号分类算法降低80%以上,同时,具备与多重信号分类算法相同的精度。4)依据比幅测向算法理论基础,设计并实现濒危鸟类测向子系统。首先,根据信号源参数及比幅测向算法原理,选择高增益定向天线并测量天线方向图。然后,根据天线方向图设计天线阵底座。最终,将基于Zynq-7000系列AP-SoC的ZC702评估套件作为测向子系统信号处理平台;将基于射频收发器AD9361的FMCOMMS5评估板作为测向子系统接收机。根据系统设计需求,确定了ZC702评估套件与FMCOMMS5评估板相结合的硬件系统架构,利用软硬件协同开发的理念,设计系统实现需要的主要功能模块。5)在四川天空之眼科技有限公司试验场地对无源测向系统样机进行实地测试。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实地测试对濒危鸟类生活的影响,将大疆精灵4A四旋翼无人机图传信号作为信号源,对系统关键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实验数据。
刘一达[2](2021)在《基于无源探测的濒危鸟类定位跟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同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国内珍稀濒危动物的研究中,其基本资料主要为生物学属性的数据,较少空间属性资料,尤其是濒危鸟类。由于鸟类生活习性各不相同,活动范围较广,活动区域多为空中、树林等地点,造成对濒危鸟类的监控、管理、保护工作较难开展,缺乏行之有效的定位跟踪手段是目前研究濒危鸟类保护工作的最大障碍。高效率地精确定位是实现濒危鸟类定位跟踪的基础,也是保证濒危鸟类行为监测的关键技术,精确的定位信息对研究濒危鸟类运动规律,建立濒危种群人工饲养环境信息库具有重要意义。濒危鸟类定位跟踪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定位精度,适应检测环境,并能长时间监测。目前,成熟的野生动物定位技术多采用GPS定位,而民用GPS适合大范围定位,无法在小范围内保证精度。无源探测技术的发展为野生动物定位跟踪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本文针对濒危鸟类定位跟踪问题,对其中的定位跟踪算法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濒危鸟类定位跟踪系统,并对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学习、分析濒危鸟类定位跟踪的相关理论和无源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定位技术的实现方法,在充分探讨濒危鸟类定位跟踪需求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无源探测的濒危鸟类定位跟踪系统。(2)研究了基于比幅法的测向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对比幅法测向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基于最近邻查表法的比幅测向方法。同时,在比幅法测向的基础上,研究了AOA(到达角度)多基站定位方法。(3)研究了基于TDOA(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方法,并对多种时差估计算法进行了研究仿真和性能比较分析;研究了TDOA定位解算算法,主要对Chan算法和泰勒级数法联合使用以及多站定位布站技术进行了研究和仿真。(4)研究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目标跟踪技术,基于神经网络提出了多种定位方式相结合的融合定位跟踪方法,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跟踪性能。(5)根据无源探测技术的应用设计思路,对濒危鸟类定位跟踪系统的软硬件组成进行了设计,并对系统进行了相关实验和分析,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张思齐[3](2019)在《基于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干扰决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在现代电子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若想保证己方目标不被雷达探测到,就必须对敌方雷达实施干扰,降低雷达发现目标的概率。通常雷达方和干扰方之间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雷达方与干扰方是非合作方,干扰方想要准确地获得雷达的策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传统的干扰决策技术无法很好的对雷达实施干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Partially Observabl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POMDP)的干扰决策技术,该方法可以保证在无法获得敌方雷达策略的前提下,干扰方依旧可以得到良好的决策结果。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干扰决策技术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讨论了干扰决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点,阐述了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的干扰原理,仿真分析了几种典型干扰方式的时频域特征。然后对智能干扰决策技术和基于博弈论的干扰决策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仿真分析了基于博弈论的干扰决策技术,给出了干扰决策结果,指出了现有干扰决策存在的问题。然后对POMDP进行了研究,POMDP是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es,MDP)的扩展。论文中先对MDP进行建模分析,然后根据POMDP的特点重新定义了决策过程的性能准则、决策策略以及信念状态,建立了POMDP的基本模型,并对POMDP的几种求解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将POMDP应用于干扰决策技术当中,讨论POMDP中的状态空间、行动空间、转移概率函数、观测空间、观测概率函数以及即时收益模块在干扰决策技术中的含义,建立了基于POMDP的干扰决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基于POMDP的干扰决策结果,并将仿真结果分别和直接基于观测值的干扰决策技术以及基于博弈论的干扰决策技术进行比较。仿真结果显示,基于POMDP的干扰决策技术结果优于其他两种干扰决策技术的结果,并且该方法在只能获得部分雷达观测参数的情况下,仍能得到良好的干扰决策结果,有效地解决了干扰方和雷达方为非合作关系时干扰方无法对雷达进行有效干扰的问题。
李启刚[4](2015)在《多普勒测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无线电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应用场景的增多,无线电测向设备越来越普及,多普勒测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多普勒测向机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国内外的各大厂家都采用了很多的新技术和算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普勒测向机向更加准确、灵敏、极化误差小的方向发展,多普勒测向机的性能也因此极大地提升了。多普勒测向技术和我国的无线电监事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就依据我国的无线电监测的现状以及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展历程,设计和开发性能优良的短波或超短波单通道多普勒测向机的信号处理系统,对于发展无线电监测事业非常重要的。由于本信号处理系统是整个测向机的核心,鉴于工程保密性的要求,本文不对其具体实现做过多的介绍,而是对其原理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验证。本文在介绍以及比较多种多普勒测向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了单通道测向体制,并设计了基于一种多普勒测向方法的仿真系统,该系统可用于超短波测向的单通道多普勒测向系统。论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多普勒方法来进行测向的原理、如何计算电磁波的来波方向角以及系统整体架构的组成,并利用matlab对其进行了性能仿真,然后利用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来评估本系统的测向误差,很好的指导了系统的研究和制作。在系统设计中,对输入信号综合进行采样和滤波处理,提高了测向的准确度。对整个多普勒测向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准确的捕获信号以便进行处理,载波的同步和跟踪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了近年来常用的载波同步方法,并对各种载波同步方案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基本的锁相环路、特殊锁相环路、基于FFT的叉积频率跟踪技术,最后选择了基于FFT的叉积频率跟踪技术(锁频环)应用于实际系统,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分析了此种方法对载波捕获与跟踪的效果。
徐克辉[5](2015)在《时差定位方法及其工程化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无源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应用领域涉及航海、航空、航天和电子战。与有源定位系统相比,无源定位可增强系统在电子战环境下的反侦察、抗干扰、抗软硬杀伤等能力,同时它还具有一定对隐身目标和低空、超低空突防目标进行探测的能力,其在目标识别等方面可以较好地弥补有源雷达的不足。在越来越强调军事电子系统隐蔽攻击和硬杀伤功能的趋势下,无源定位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样,对辐射源目标的准确定位在民用系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时差定位作为一种无源定位方法,由于其定位精度高、布站机动性强,对接收系统要求较低等优点,在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该需求,对时差估计的理论和方法、时差定位方法和定位性能展开了分析、研究,并依据相关理论研究,设计了一套时差定位系统软件,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软件的实用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首先研究了国内时差定位的技术背景和研究现状;2)对基本的时差估计理论、定位方法和定位性能展开研究;3)依据时差定位基本理论,设计、实现了一套时差定位软件;4)结合具体实际装备对定位软件进行了试验验证;5)对本文研究内容了进行总结,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时差估计、时差定位的方法以及定位效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给出了一种工程上较易实现的时差估计与定位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实现和验证。时差定位技术作为新型的无源探测方式与重要途径,将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廷龙,张金生,张茂华,王康平[6](2014)在《雷暴云内电场及水成物粒子探空仪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一种球载探空仪系统的设计,实现对雷暴云中垂直电场及水成物粒子的图像拍摄和相关大气参数的数据采集,并根据探空仪前端信号传输需求,提出无线图像模拟传输和无线数据传输的混合无线传输方案。根据远距离传输需求,设计了带有自动跟踪功能的定向天线接收系统,将探空仪拍摄的图像和采集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地面,在测控计算机中进行相关处理、图形化显示和数据存储。
甄雪娇[7](2014)在《基于空间谱估计的短波测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电监测业务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保障手段,对于管理无线电传播秩序、维护国家无线电波安全和保障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测向定位系统在广播电视信号监测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给定频率或频段进行测向定位,可以及时发现不明电台、违规电台、非法电台和非正常辐射及正常通信中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排查和解决。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广播电视监测及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所涉及到的测向体制、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波束形成等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适用于短波无线电监测的新测向机制及典型算法;针对短波信道波达方向估计的特点,分析了基于子空间法的多重信号分类算法,并对算法的实现进行了仿真计算,在此基础上对相干信源波达方向估计的改进算法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结合无线测向定位的工程实际需求,对新测向体制下的短波测向定位系统系统整体方案进行了设计,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组成及特点;对短波测向定位系统的软件功能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系统软件整体操作功能、测向定位功能和智能天线功能的特点。本文研究的短波信号测向定位系统采用了空间谱估计测向技术和数字波束合成技术,实际应用中具有测向灵敏度高、测向定位准确度高、可对同频多信号和弱信号进行测向等优点,突破和解决了传统测向系统的技术难题,适合于对短波信号的精确测向和定位。
刘强,刘向君,周建平[8](2013)在《外军潜艇电子侦察系统技术现状与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潜艇执行濒海作战任务需要,应对非声探潜技术带来的威胁,各国海军大力发展潜艇电子侦察系统。本文通过对外军现役典型潜艇电子侦察系统技术特点的探析,总结得出现代潜艇电子侦察系统的典型特征。结合电子侦察技术研究现状,对潜艇雷达侦察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路同山[9](2013)在《星载反MD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MD-Missile Defense)对来袭导弹的发射、飞行直至最后的着落点整个过程,进行从空间到地面的环环相扣的严密监视和作战拦截。系统中弹道导弹预警卫星、预警雷达和跟踪制导雷达作为其主要的预警探测传感器,在主战场信息支援,实现“力量增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给弹道导弹突防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给我军在未来高技术局部军事冲突(国土防御作战、对台联合火力打击作战)中,带来了严重威胁。在未来战争中,必须对MD系统实施对抗,支持我军实施作战。因此通过对MD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研究,寻找其薄弱环节,加强对MD系统电子和信息系统的对抗技术研究和装备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论证星载反MD电子信息对抗技术,一个是将MD系统中对我导弹突防具有高度威胁的MD系统雷达确定为作战目标,通过对目标雷达的对抗干扰,掩护我战略导弹突防,达到反MD系统的目的;另一个是将MD系统中的天基预警卫星确定为作战目标,通过激光毁伤的方式对MD系统的天基预警卫星进行饱和干扰或致盲干扰,使其暂时或永久失去作战能力,以达到反MD系统的目的。同时对这两种方法的工程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光电对抗的装备可行性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演示验证方案。
杨明堃,高国平,张廷龙,张金生[10](2012)在《一种探空仪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探空仪和地面接收系统的远距离无线通信问题,设计了一种定向接收天线自动跟踪系统。该系统根据目标探空仪和跟踪系统GPS定位数据,计算出探空仪相对跟踪系统所在地的俯仰角和方位角,利用伺服系统驱动定向接收天线,使定向接收天线的主波束自动对准探空仪所在位置,实现对探空仪的跟踪功能,较大程度地延长了通信距离。详细阐述了对球载探空仪的自动跟踪算法以及硬件实现结构。经过实际测试表明,系统具有跟踪效果良好、通信距离远、稳定性好、性价比高等特点,满足设计要求。
二、比幅测向接收机及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幅测向接收机及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濒危鸟类监测系统中的信号检测与测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鸟类监测手段研究现状 |
1.2.2 无源测向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本文结构安排 |
2 信号检测算法 |
2.1 常用信号检测算法 |
2.1.1 循环平稳特征检测 |
2.1.2 能量检测 |
2.1.3 匹配滤波器 |
2.2 匹配滤波器仿真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常用无源测向算法 |
3.1 比幅测向算法 |
3.1.1 比幅测向算法原理 |
3.1.2 比幅测向算法仿真分析 |
3.2 干涉仪测向算法 |
3.2.1 相位干涉仪测向算法原理 |
3.2.2 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原理 |
3.2.3 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仿真分析 |
3.3 多重信号分类测向算法 |
3.3.1 多重信号分类测向原理 |
3.3.2 多重信号分类测向误差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快速高精度测向方法研究 |
4.1 快速高精度测向方法工作原理 |
4.2 快速高精度测向方法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濒危鸟类测向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硬件平台及天线 |
5.1.1 测向子系统信号处理平台 |
5.1.2 测向子系统接收机 |
5.1.3 天线 |
5.2 濒危鸟类测向子系统的PL端设计 |
5.2.1 数据收发模块 |
5.2.2 能量累加模块 |
5.2.3 PL-PS交互模块 |
5.3 外场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无源探测的濒危鸟类定位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鸟类定位跟踪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无源探测定位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比幅法定位方法研究 |
2.1 ACM测向方法 |
2.2 ACM测向原理 |
2.3 最近邻比幅查表测向 |
2.3.1 最近邻分类器 |
2.3.2 最近邻比幅查表法 |
2.3.3 测试与分析 |
2.4 基于AOA体制的定位方法 |
2.4.1 AOA双站定位原理 |
2.4.2 AOA多基站定位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TDOA定位方法研究 |
3.1 时差估计算法研究 |
3.1.1 传统互相关算法原理 |
3.1.2 广义互相关算法原理 |
3.1.3 二次相关算法原理 |
3.1.4 算法仿真及误差分析 |
3.2 时差定位解算研究 |
3.3 布站技术研究 |
3.3.1 算法原理 |
3.3.2 算法仿真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信息融合目标定位跟踪技术研究 |
4.1 卡尔曼滤波跟踪 |
4.1.1 线性矢量卡尔曼滤波算法原理 |
4.1.2 目标运动以及状态变换模型 |
4.1.3 线性矢量卡尔曼滤波算法仿真分析 |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融合定位方法 |
4.2.1 神经网络简介 |
4.2.2 神经网络选择 |
4.2.3 神经网络设计 |
4.2.4 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定位跟踪系统设计与验证 |
5.1 系统硬件平台 |
5.1.1 基带信号处理平台 |
5.1.2 射频信号处理平台 |
5.1.3 硬件平台软件设计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2.1 功能总体交互设计 |
5.2.2 数据库模块设计 |
5.2.3 测向定位模块设计 |
5.2.4 通信模块设计 |
5.2.5 时间同步模块设计 |
5.2.6 GIS地图模块设计 |
5.3 外场测试 |
5.3.1 定标数据采集 |
5.3.2 测向功能外场试验 |
5.3.3 定位功能外场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干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干扰决策技术 |
2.1 干扰决策基本原理 |
2.2 干扰样式分类 |
2.2.1 压制性干扰 |
2.2.2 欺骗性干扰 |
2.3 现有干扰决策技术 |
2.3.1 智能干扰决策技术 |
2.3.2 基于博弈论的干扰决策技术 |
2.3.3 基于博弈论的干扰决策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模型 |
3.1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模型 |
3.1.1 模型定义 |
3.1.2 性能准则与决策策略 |
3.2 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模型 |
3.2.1 模型定义 |
3.2.2 性能准则与决策策略 |
3.3 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求解方法 |
3.3.1 值迭代算法 |
3.3.2 基于点的近似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干扰决策 |
4.1 状态空间 |
4.1.1 搜索工作状态 |
4.1.2 跟踪工作状态 |
4.1.3 目标识别工作状态 |
4.2 转移概率函数 |
4.3 观测空间 |
4.4 观测概率函数 |
4.5 即时收益 |
4.6 基于POMDP的干扰决策模型 |
4.7 干扰决策的仿真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多普勒测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普勒测向机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1 多普勒测向机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多普勒测向系统 |
2.1 移动平台多普勒测向系统 |
2.1.1 测向基本原理 |
2.1.2 误差分析 |
2.1.3 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
2.2 双通道多普勒测向系统 |
2.2.1 测向基本原理 |
2.2.2 测向处理算法 |
2.2.3 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
2.3 单通道多普勒测向系统 |
2.3.1 测向基本原理 |
2.3.2 测向处理算法 |
2.3.3 实际四天线多普勒测向 |
2.3.4 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短波单通道多普勒测向方案 |
3.1 总体方案组成 |
3.2 带通滤波器设计 |
3.3 载波同步设计 |
3.3.1 同步技术简介 |
3.3.2 载波同步方法 |
3.3.3 锁相环 |
3.3.4 基于FFT的叉积频率跟踪技术 |
3.4 旋转算法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及误差分析 |
4.1 信号形式 |
4.2 载波同步仿真 |
4.2.1 频偏对测向角度的影响 |
4.2.2 载波同步方案 |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方案仿真结果 |
4.3.1 方案验证 |
4.3.2 仿真系统操作界面 |
4.4 实物展示 |
4.5 测试结果 |
4.6 误差分析 |
4.6.1 采样点数的影响 |
4.6.2 天线数目的影响 |
4.6.3 天线间距的影响(孔径) |
4.6.4 采样频率的影响 |
4.6.5 旋转速度的影响 |
4.6.6 通道差异性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展望 |
5.1 主要工作 |
5.2 未来展望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时差定位方法及其工程化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时差定位技术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时差估计与定位方法研究 |
2.1 基于GCC的时差估计理论 |
2.2 基于时差测量的定位理论 |
2.2.1 几何定位方法 |
2.2.2 统计判决定位方法 |
2.3 定位性能估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差定位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3.1 软件要求的状态和方式 |
3.2 软件能力需求分析 |
3.2.1 信号分选 |
3.2.2 辐射源目标融合识别 |
3.2.3 时差定位 |
3.2.4 实时调度 |
3.3 软件内外部接口需求分析 |
3.3.1 外部接口需求分析 |
3.3.2 软件内部接口需求分析 |
3.4 计算机资源需求 |
3.4.1 计算机硬件需求 |
3.4.2 计算机硬件资源使用需求 |
3.4.3 计算机软件需求 |
3.4.4 计算机通信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差定位系统软件设计 |
4.1 时差定位系统组成与基本原理 |
4.2 时差估计与定位软件关键技术 |
4.2.1 长基线时差定位系统中高重频信号解定位模糊方法 |
4.2.2 宽波束变频时差定位系统资源调度方法 |
4.2.3 宽波束时差定位系统的时差窗计算方法 |
4.3 软件设计 |
4.3.1 系统架构设计 |
4.3.2 信号分选软件设计 |
4.3.3 时差定位软件设计 |
4.3.4 实时调度软件设计 |
4.3.5 目标融合软件设计 |
4.4 软件部分源代码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差定位系统软件实现与验证 |
5.1 系统软件实现 |
5.2 试验验证 |
5.2.1 时差定位精度计算方法 |
5.2.2 时差定位精度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空间谱估计的短波测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广播电视监测的发展现状 |
1.3 无线电测向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 |
2.1 无线电测向概述 |
2.1.1 测向定位原理 |
2.1.2 测向体制概述 |
2.2 无线电测向的阵列信号处理 |
2.2.1 阵列天线模型 |
2.2.2 等距线阵 |
2.2.3 均匀圆阵 |
2.2.4 阵列信号的数字波束合成 |
2.3 无线电监测的智能天线技术 |
2.3.1 智能天线系统原理 |
2.3.2 典型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2.3.3 MVDR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DOA估计 |
3.1 DOA 估计的MUSIC算法 |
3.1.1 算法原理 |
3.1.2 算法的实现及仿真 |
3.2 相干信源的 DOA 估计 |
3.2.1 前向平滑技术 |
3.2.2 前/后向空间平滑技术 |
3.3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短波测向定位系统的整体设计 |
4.1 无线电监测系统总体需求 |
4.2 测向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
4.2.1 测向方案选择 |
4.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3 测向定位系统的硬件组成 |
4.3.1 测向天线阵 |
4.3.2 信号处理单元 |
4.3.3 远程控制单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短波测向定位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操作控制功能 |
5.2 接收机控制功能 |
5.3 测向定位功能 |
5.3.1 基本测向功能 |
5.3.2 智能天线功能 |
5.3.3 目标定位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星载反MD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D 系统概述 |
2.1 美国MD系统的发展历程 |
2.2 MD系统组成 |
2.3 MD系统作战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星载反MD地面雷达作战目标分析及对抗技术研究 |
3.1 作战目标分析 |
3.1.1 UEWR雷达 |
3.1.2 丹麦眼镜蛇雷达 |
3.1.3 GBR/SBX雷达 |
3.2 星载反MD地面雷达侦察/干扰技术 |
3.2.1 星载反MD地面雷达频段划分及天线选型 |
3.2.2 侦察干扰指向引导体制 |
3.2.3 侦察灵敏度需求分析 |
3.2.4 干扰机输出功率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载反MD地面雷达侦察/干扰装备可行性分析 |
4.1 卫星规模 |
4.2 侦察干扰有效载荷配置及工作原理 |
4.3 侦察干扰有效载荷工作模式 |
4.4 卫星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星载反MD预警卫星作战目标分析及对抗技术研究 |
5.1 作战目标分析 |
5.1.1 DSP卫星 |
5.1.2 SBIRS卫星 |
5.2 激光毁伤机理研究 |
5.2.1 激光对导弹预警卫星红外探测器的毁伤机理 |
5.2.2 激光对CCD探测器的毁伤机理 |
5.3 对抗模式 |
5.3.1 饱和干扰 |
5.3.2 致盲干扰 |
5.4 对抗效能比较 |
5.5 作战效能及试验效果分析 |
5.5.1 跟瞄及指向精度可达性 |
5.5.2 干扰激光进入目标光学系统概率分析 |
5.5.3 激光干扰效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星载反MD光电对抗装备可行性演示验证方案 |
6.1 地面专项技术验证试验方案 |
6.1.1 卫星任务载荷模拟验证 |
6.1.2 目标捕获与跟踪验证 |
6.1.3 激光干扰效能验证 |
6.1.4 设备遥测遥控验证 |
6.1.5 作战流程与模式验证 |
6.2 空间对抗效能验证试验方案 |
6.2.1 目标捕获与跟踪验证 |
6.2.2 激光干扰效能验证 |
6.2.3 作战流程与模式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比幅测向接收机及自动跟踪控制系统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濒危鸟类监测系统中的信号检测与测向技术研究[D]. 周嘉伟. 成都大学, 2021(07)
- [2]基于无源探测的濒危鸟类定位跟踪技术研究[D]. 刘一达. 成都大学, 2021(07)
- [3]基于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干扰决策研究[D]. 张思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多普勒测向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启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时差定位方法及其工程化实现[D]. 徐克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6]雷暴云内电场及水成物粒子探空仪系统的设计[A]. 张廷龙,张金生,张茂华,王康平.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 2014
- [7]基于空间谱估计的短波测向技术研究[D]. 甄雪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6)
- [8]外军潜艇电子侦察系统技术现状与发展探析[J]. 刘强,刘向君,周建平.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3(04)
- [9]星载反MD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研究[D]. 路同山.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10]一种探空仪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J]. 杨明堃,高国平,张廷龙,张金生. 通信技术,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