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八里坤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实现八里坤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实现巴里坤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媛[1](2021)在《新疆巴里坤县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晋生[2](2021)在《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我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由消除收入贫困为核心的绝对贫困转向治理以多维贫困为特征的相对贫困问题。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在治理相对贫困的过程中具有长期性作用,党中央与国务院也多次下文对教育扶贫的积极意义做出肯定。进入后脱贫时代,科学评价过去一段时期教育扶贫的政策绩效对后续的政策调整意义重大,也是深度挖掘教育扶贫之功能价值的现实要求。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管理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结合新疆特殊区情,从效果、效率、公平性与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基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现实背景,本文提出了研究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阐明了主要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一步对能力贫困理论、贫困代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3E”绩效评价理论系统梳理,并对贫困、教育扶贫、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框架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在研究内容的主体部分,首先对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概述,系统阐释了新疆的基本发展概况与贫困特征、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通过对教育扶贫的价值、绩效评价原则与评价指标内在关联的辨析,确定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从家庭与县域层面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多维贫困水平进行测度,从静态与动态双重视角呈现新疆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的现实表征及区域差异。其次,基于“3E+S”绩效评价准则,围绕效果、效率、公平性与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教育扶贫政策绩效综合评价,一是从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论断出发,基于资源投入视角,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GMM模型与分位数回归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政策效果的动态约束与边际收益特征,客观呈现教育扶贫政策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效应。二是从资源稀缺性视角出发,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教育扶贫政策的效率问题,通过控制其他扶贫政策对地区脱贫的影响效应,实现对教育扶贫政策效率水平净值的测算,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为政策效率变化寻求合理的解释机制。三是基于差异测度理念分析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以资源投入为基准,多维贫困水平为权重依据的测算公式,从南北疆及地州市层面讨论教育扶贫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公平性问题,根据县域资源供给规模与贫困水平的匹配程度,判断政策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否,围绕政策目标的基本要义,对公平与效率的政策选择进行理论分析。四是从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出发,构建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四要素的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评价模型,基于新疆深度贫困地区11616户家庭调研数据,验证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从多维贫困视角出发,分析不同贫困程度家庭对教育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情况。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优化建议与不足之处。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新疆的温饱问题已经全面解决,但是多维贫困问题并未根除。第二,从多年以来教育投入与脱贫进度的动态关系来看,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脱贫成效显着,并且表现出稳定性与长期性、短期效益与动态约束并存的特征,在前期综合扶贫效果偏弱的情况下,当期的教育投入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扶贫效应,充分发挥了其在阻贫、抑贫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全疆层面的教育扶贫政策效果服从边际收益递减的经济规律,随着综合扶贫效果的提升,教育扶贫的积极作用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北疆的贫困县,而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弱的南疆地区,教育扶贫政策不仅在静态层面显着促进了地方脱贫,还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减贫效应,教育减贫的积极作用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第三,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政策效率呈现出减弱趋势与区域差异并存的特征。规模效率不足是导致总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抑制了效率衰退,即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扭转效率衰退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审视教育扶贫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才供给及拔出穷根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了总体公平,存在明显的拐点特征,教育扶贫资源总体上在向多维贫困程度更深的地区倾斜。相对于全疆的贫困县而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部的配置差异是导致扶贫政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差异的持续扩大也制约着政策公平性的提升;这一现象在南北疆与地州层面的表现形式具有相似性;相对于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师资力量在贫困县及地区间的分配更加公平。第五,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居民对教育扶贫政策有着较高的满意度评价,这一现象在不同贫困程度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地区间及不同健康状态的群体对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上来看,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推行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符合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皮青兰[3](2021)在《水资源约束下的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土地资源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的指标,为了解哈密市土地资源的发展状况,本文对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展开研究。本文以哈密市为研究区,采用哈密市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结合1980、1990、2000、2010和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哈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对2000-2019年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通过障碍因素法,分析阻碍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准则层及因素。结合相对承载力分析、经济承载力分析、生态足迹等多种方法,对哈密市水土资源的人口、经济、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基于此,通过结合相关规划文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哈密市2025年、2030年水土资源人口、经济、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9年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等级由较低升级为中等。从准则层来看,哈密市经济技术与社会发展子系统承载力逐年上升,水土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值较小。从指标层来看,有效灌溉率、人均水资源量以及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制约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2)从承载力评价结果来看,2018年哈密市地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资源工业经济的实际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通过水资源负载指数发现,2011-2019年哈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开发潜力相对有限,开发条件不足;计算城镇土地可承载人口发现,2012-2017年哈密市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2017年之后,随着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城镇土地足以支撑哈密市的人口发展;基于LCCI的哈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2014-2019年哈密市耕地农村人口承载力不断提高;采用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计算的哈密市地方的经济承载力表明2000-2019年哈密市地方的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在逐年提升。(3)综合预测结果来看,哈密市地方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逐步提升。2025年、2030年哈密市地方的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较2018年土地经济承载力的有大幅提升;在相关指导文件的支持下建设用地可承载人口、耕地可承载人口有大幅增长。比较产业用水转移与不同调水量情景下的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发现在工程调水五亿m3的情景中,水资源经济承载力最强。

梁田田[4](2021)在《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以哈密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如今这个时代,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使得城镇化进程又一次加速。与此同时带来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扩张,但是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就造成了城市扩张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盲目的扩张建设用地会使得土地资源被浪费,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所以如何合理的进行建设与保护就成为了现如今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哈密市为研究区,对国内外现有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其相关概念、理论以及方法等。利用GIS技术,结合哈密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构建基于“生态—经济—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密市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哈密市的单因子评价结果以及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将哈密市建设用地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尝试建立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对现状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哈密市的建设用地分布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具合理性。为哈密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后续的土地开发阶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本研究建立的哈密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资源在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为0.331,水资源权重为0.237,地质灾害的权重为0.148,区位优势度的权重较小为0.123。气候指标的权重为0.088,环境指标的权重最小为0.073。(2)哈密市建设用地适宜区面积63465.89 km2,占评价面积57.62%;其中巴里坤县适宜的面积13425.49 km2,占评价面积12.19%;伊吾县适宜的面积14390.14km2,占评价面积14.59%;伊州区适宜的面积35650.26 km2,占评价面积20.58%。不适宜面积46673.94 km2,占评价面积42.38%。其中巴里坤县不适宜的面积19465.21 km2,占评价面积17.67%;伊吾县不适宜的面积4541.69 km2,占评价面积4.12%;伊州区不适宜的面积22667.04 km2,占评价面积20.58%。(3)优化后哈密市的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29.66 km2,约占哈密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9.07%。公共管理与设施用地调整之后面积为5.88 km2,约占哈密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调整之后的面积12.48 km2,占比2.80%。工矿用地调整后的工矿用地面积为294.09 km2,约占哈密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5.94%,是哈密市建设用地中比重最大的地类。物流仓储用地调整之后的用地面积为3.88 km2,较调整之前的3.37 km2增加了0.51 km2。

魏渊博[5](2020)在《新疆老爷庙口岸新区外来从业人员生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疆老爷庙口岸新区外来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有关理论,使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个人生活史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口岸新区的外来从业人员的生计内容完整呈现,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一章为绪论,叙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将研究现状与研究理论作了综述,并阐释了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是田野点概况,对口岸所在地巴里坤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情况作了梳理,介绍了口岸的基本情况,并对外来从业人员做了界定,介绍了他们的概况。第三章是口岸新区外来从业人员的来源和生计现状,探讨了外来从业人员从何而来与为何而来,按职业属性的不同叙述了从业人员的生计内容。第四章是外来从业人员生计中的问题,包括生计与家庭生活共存的矛盾、生计中的关系网以及生计没有可持续性的关键原因。第五章是对外来从业人员生计的反思及问题对策,包括外来从业人员的生计与口岸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外来从业人员与边疆的一些联系,并针对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语,全面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旨。通过本文叙述的内容,老爷庙口岸新区外来从业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他们最大的特征职业可以划分为货车驾驶员、公司工作人员、餐厅经营者和工作人员、商店经营者四类群体。他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来到口岸,首要的追求是经济利益。他们的生计有着明显的以职业为特点的区分。他们的生计现状是自然环境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具体、分类型的个案举例,我们可以从中窥得从业人员生计中的各种共性问题:外来从业人员与口岸的联系只有工作(口岸及周边地区也未曾因此获利),没有扎根口岸;家庭生活的缺少;口岸的运行和外来从业人员的生计中,有一个无处不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口岸上的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身处其中,同时也会利用关系网促进自己的生计。口岸外来从业人员通过关系网谋生的现状,与通过正常竞争发展口岸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而这也是他们的生计缺乏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同时口岸也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外来从业人员生计与口岸发展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因为口岸的边疆属性,外来从业人员与边疆也有着许多联系。

晋清曼[6](2019)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研究 ——基于广东的实践》文中指出新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口支援新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3月,在中央部署下,19个省市携手掀起了新一轮的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成果显着,其中广东更是率先垂范,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但在对口支援中,各个省市工作千差万别,缺少一套科学、系统的指导机制,导致对口援疆在产业对接、自身能力、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的行动指南,更为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创新提供了思想源泉。因此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以及广东省的实践,创新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以上背景和认识,本文分析和概括五大发展理念对未来援疆工作的引领价值。梳理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发展历程,结合广东省支持援助新疆哈密、喀什地区的实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分析框架,提炼成功经验,并挖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未来工作机制创新提供实践性基础和参考,同时结合新机制运行的需要,寻求对策性建议,以保障其良性运行。论文对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前提下,以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指出五大发展理念对对口援疆工作的引领价值并通过系统研究,对广东省对口援疆中的先进做法和模式进行梳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分析框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创新援疆工作机制,并提出保证机制平稳运行的相关建议,推动对口援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主要内容大致分为:第一部分是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界定对口援疆、五大发展理念等核心概念,对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援疆工作的引领价值进行分析。指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口援疆工作的主要需求,分析五大发展理念对对口援疆工作的主要引领价值。阐述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等主要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发展历程及实践经验分析。梳理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发展历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分析框架总结广东省援疆先进经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的机制构建。通过对广东省的经验借鉴,同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对口援疆工作中创新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活力激发机制、协调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短板补齐机制、绿色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生态保护机制、开放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空间拓展机制、共享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民生增进机制,为未来对口援疆工作进一步提供质量和水平的保障。第四部分是保障对口援疆机制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强化五大发展理念的认知和落实;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目标,发挥各方力量夯实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法治环境,保障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援疆工作中有效落实;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对口援疆工作考核体系。

王兴东,伍瑾盛,刘昕,刘思超[7](2018)在《县级供电企业基于“小而精”的管理能力提升》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国网巴里坤县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巴里坤公司")为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哈密供电公司所属的县级供电公司,其所在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东天山北麓,西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高寒县、易灾县,县域面积3.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占37.6%。巴里坤公司作为国网公司设在巴里坤县的供电企业,担负着巴里坤县域15个乡镇场区、46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供电服务。公司现设4个班组,5个供电所,现有职工78名。公司管辖的10千伏线路28条,全长725.4千米;公用变压器302台,专用变压

穆沙江·努热吉[8](2018)在《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新疆边境口岸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其核心区建设,也有助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收敛和长治久安,亦对营造和谐繁荣的周边国际环境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以协同理论、经济系统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层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以构造两者协调发展模式并设计其实现路径为目标,对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以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为着眼点,首先从边境口岸经济、载体地州县市经济、全疆区域经济三个维度出发,以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征为切入点,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变化关系。其次,以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双向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建立ECM模型实证检验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联动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测度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再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分析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强度,评估各边境口岸在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度。最后,根据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和边境口岸的战略优势度,构造四种协调发展模式,并设计协调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双向协同关系。(1)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构成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呈现出协同一致的变化趋势,产生相一定的互为带动和推动作用。(2)边境口岸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辐射半径较小,其带动作用呈现梯度递减的特征,即对“载体县域经济的带动影响>载体地州经济的带动影响>全疆区域经济的带动影响”。(3)新疆区域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由于新疆边境口岸仍处于物流通道地位和中转集散地位,边境口岸货物两头在外的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新疆经济增长尚未变成边境口岸经济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2.新疆边境口岸经济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效应具有差异化特征(1)边境贸易发展较好、城镇化进程较快的边境口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影响较强,如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巴克图口岸、吉木乃口岸等;(2)交通网络体系较为健全并能够形成通关比较优势的边境口岸对地方经济的正向作用更为显着,其中以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为一体且与中亚国家通关便利化较好的综合性口岸的促进效应最强,拥有高速公路支撑的边境口岸次之。3.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协调联动发展有待于提升。(1)边境口岸经济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整体边境口岸经济-全疆区域经济”处于中度失调水平,“各边境口岸经济-载体地州县市经济”处于濒临失调水平。(2)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二元化结构突出。从关联水平视角来看,边境口岸经济与全疆区域生产总值、载体地州县市生产总值的关联度较低,并未呈现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3)边境口岸贸易规模与载体地方经济体量背离特征明显。边境口岸贸易规模与载体地方经济体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趋势,即载体区域经济总量大,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和过货量未必就大,反之亦然。面对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关联性和协调性相对低的问题,本文从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传递、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构造了“边境口岸城镇化模式”、“边境口岸国际合作示范区模式”、“边境口岸基地模式”、“边境口岸中心模式”等四种模式,并提出了相应实现路径,从而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提供了借鉴,并对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联动影响研究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冯志峰[9](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董沐千[10](2018)在《移民文化视野下巴里坤社火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里坤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环境宜人且充满古迹韵味的地方。从古至今巴里坤县由于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先后有数万人从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大规模的屯兵屯田,人口迁移到了这里。社火民俗在人口移民文化的背景下融合了当地少数名族所特有的文化元素一并传承与发展到了今天。本文将巴里坤的移民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查阅历史文献、相关资料书籍以及多次往返巴里坤县深入村落采访的田野调查获得对其移民文化和社火民俗情况的一手资料,将巴里坤县移民背景、社火的历史发展和演变、音乐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及乐舞文化的艺术特点等进行详细的描述,最后再结合音乐学,民俗学与人类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总结得出巴里坤县移民背景下社火民俗作为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本篇文章总共划分为5个大章节,第一章节是基础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文章的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第二章节是巴里坤县的相关移民文化背景情况,主要包括了地域的人文环境、移民的相关情况和社火的历史渊源;第三章节是关于深入乡镇村落的田野调查描述,其中讲述了巴里坤社火人员、社火组织的构成和社火表演内容等情况;第四章节是对巴里坤社火中音乐和舞蹈特点的描述,主要包含了社火的音乐以及社火的舞蹈构成等;最后一部分第五章节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写道了社火民俗的评价与分析,主要包括了社火的重要功能、社火民俗在当代的变迁和社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实现巴里坤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巴里坤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贫困治理任务的调整
        1.1.2 教育发展的脱贫动能
        1.1.3 绩效评价的现实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教育扶贫
        2.1.3 深度贫困地区
        2.1.4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能力贫困理论
        2.2.2 贫困代际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3E”绩效评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内涵及贫困现状
    3.1 新疆发展概况与贫困特征
        3.1.1 新疆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况
        3.1.2 新疆经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
        3.1.3 新疆人口文化环境的基本概况
        3.1.4 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基本概况
    3.2 新疆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
        3.2.1 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救济扶贫阶段
        3.2.2 改革开放体制变革下的开发扶贫
        3.2.3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八七”扶贫
        3.2.4 新世纪扶贫开发纲要阶段
        3.2.5 新时代精准扶贫开发阶段
    3.3 绩效评价的理论内涵
        3.3.1 教育扶贫的价值分析
        3.3.2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3.3 绩效评价指标的逻辑关系
    3.4 新疆贫困问题现状调查分析
        3.4.1 研究思路
        3.4.2 家庭贫困现状调查分析
        3.4.3 县域贫困现状调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价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思路
        4.2.2 研究方法
        4.2.3 变量及数据说明
    4.3 实证分析过程
        4.3.1 描述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4.3.2 静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4.3.3 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4.3.4 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
        4.3.5 分地区回归估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效率评价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思路
        5.1.2 研究方法
        5.1.3 变量及数据说明
    5.2 静态效率评价结果
        5.2.1 静态效率的时序变化
        5.2.2 静态效率的县域比较
        5.2.3 规模报酬阶段的县域分布
    5.3 动态效率评价结果
        5.3.1 动态效率的时序变化
        5.3.2 动态效率的县域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公平性评价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思路
        6.1.2 研究方法
        6.1.3 指标选取
    6.2 公平性测度结果
        6.2.1 新疆教育扶贫政策总体差异及分解
        6.2.2 县域教育扶贫资源供给类型分析
    6.3 公平性演变特征及原因分析
    6.4 公平与效率的政策选择辨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7.1 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步骤与方法
        7.2.2 问卷信息及数据来源
    7.3 信效度检验
        7.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7.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7.3.3 模型恒等性检验
    7.4 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测度结果
        7.4.1 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基本情况
        7.4.2 不同贫困程度家庭的政策满意度
        7.4.3 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优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水资源约束下的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土地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相关基础理论
        1.3.1 资源稀缺理论
        1.3.2 土地区位理论
        1.3.3 人地协调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内涵特征
        1.4.1 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关概念
        1.4.2 土地资源承载力特征
        1.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方法
        1.5.3 数据来源与数据说明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社会资源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资源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哈密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2.2.1 哈密市水资源量分析
        2.2.2 哈密市水土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2.3 哈密市土地资源现状概况
第3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因素
        3.1.1 高程
        3.1.2 水资源因素
    3.2 社会经济因素
        3.2.1 人口
        3.2.2 经济
        3.2.3 道路
    3.3 生态环境因素
第4章 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含义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2 指标含义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4.4.1 指标值的归一化
        4.4.2 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
        4.4.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4.5.1 哈密一区两县各子系统承载力分析
        4.5.2 哈密市各子系统承载力分析
第5章 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及预测研究
    5.1 土地综合承载力障碍因素分析
    5.2 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
        5.2.1 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2.2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5.2.3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5.2.4 土地经济承载力分析
        5.2.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
        5.2.6 草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5.3 灰色预测
        5.3.1 初始数据的检验及处理
        5.3.2 G M(1,1)模型
        5.3.3 检验误差
    5.4 人口预测
    5.5 土地资源承载力预测
        5.5.1 建设用地可承载人口预测
        5.5.2 耕地可承载人口预测
        5.5.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预测
        5.5.4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预测
        5.5.5 草地资源承载力预测
    5.6 水资源承载力预测
        5.6.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5.6.2 不同情景模式下水资源工业经济承载力预测
    5.7 哈密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研究
        5.7.1 水资源节约利用方面
        5.7.2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以哈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评价模型
    2.1 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评价模型
第3章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价因子选取
    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第4章 实例研究——以哈密市为例
    4.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4.1.1 地理位置
        4.1.2 行政区划
    4.2 自然环境特征
        4.2.1 地质地貌
        4.2.2 气候
        4.2.3 水资源
    4.3 社会经济条件
    4.4 建设用地现状
第5章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1 指标权重确定
    5.2 单因子分级评价
        5.2.1 土地资源评价
        5.2.2 水资源评价
        5.2.3 地质灾害评价
        5.2.4 区位优势度评价
        5.2.5 气候评价
        5.2.6 环境评价
    5.3 综合评价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6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6.1 城镇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6.1.1 主要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6.1.2 发展方向结构分析
    6.2 布局优化建议
        6.2.1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总体思路
        6.2.2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调整
    6.3 主要用地布局调整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5)新疆老爷庙口岸新区外来从业人员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理论综述
        一、老爷庙口岸研究现状
        二、生计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巴里坤概况
        一、巴里坤的历史与地理
        二、巴里坤的人口与经济
    第二节 老爷庙口岸概况
        一、老爷庙旧口岸与口岸新区
        二、老爷庙口岸新区的发展
    第三节 外来从业人员的界定及其概况
        一、外来从业人员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二、外来从业人员的职业类型及其民族概况
        三、老爷庙口岸非外来从业人员的概况及其生计
第三章 老爷庙口岸新区外来从业人员的来源及生计现状
    第一节 外来从业人员从何而来
        一、来到口岸的外来从业人员
        二、在口岸运作体系中的外来从业人员
    第二节 外来从业人员为何而来
        一、经济因素
        二、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生计现状
        一、不同工作性质下外来从业人员的生计
        二、外来从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第四章 外来从业人员生计中的问题
    第一节 生计与家庭生活共存的矛盾
        一、生计在口岸但没有扎根口岸
        二、家庭生活的缺少
    第二节 关系网的构成与强化
        一、无处不在的关系网
        二、关系网的维护
    第三节 生计的不可持续性
第五章 对外来从业人员生计的反思及问题对策
    第一节 对现状的一些反思
        一、外来从业人员生计与口岸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
        二、外来从业人员与边疆
    第二节 对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研究 ——基于广东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对口援疆
        2.1.2 五大发展理念
    2.2 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的引领价值
        2.2.1 是新疆发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需求
        2.2.2 有助于实现全国的对口援疆工作思想和行动统一
        2.2.3 有助于对口援疆工作取得全面和长效效果
    2.3 主要理论依据
        2.3.1 区域经济理论
        2.3.2 协同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3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的历史回顾与实践总结
    3.1 广东省对口援疆的历史回顾
        3.1.1 以干部援疆为主的起步阶段(1998-2005)
        3.1.2 经济、科技、文化全方位援疆阶段(2005-2010)
        3.1.3 从“输血”到“造血”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2018)
    3.2 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广东省对口援疆的主要做法
        3.2.1 加强平台模式创新,开创援疆新格局
        3.2.2 重视规划示范建设,实现新疆协调发展
        3.2.3 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注重新疆的生态维护
        3.2.4 落实开放性智力援疆,实施双向互补合作
        3.2.5 扩大民生效益,使受援地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3.3 广东省对口援疆取得的效果
        3.3.1 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3.2 提升了新疆人才培养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3.3.3 巩固了民族团结,推动新疆长治久安
        3.3.4 形成了对口援疆的新模式和举措
    3.4 广东省对口援疆存在的问题
        3.4.1 干部人才援疆周期短,“传帮带”影响力不够
        3.4.2 援疆工作标准不一,相关制度不健全
        3.4.3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环保理念落实不到位
4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构建
    4.1 创新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活力激发机制
        4.1.1 激发创新思维活力
        4.1.2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4.1.3 激发市场活力
    4.2 协调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短板补齐机制
        4.2.1 增强新疆地区的发展能力
        4.2.2 提高新疆地区的生产技术
        4.2.3 开发新疆地区的人力资源
    4.3 绿色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生态保护机制
        4.3.1 增强大局观念,宣传生态保护理念
        4.3.2 结合精准脱贫,探索生态管护新模式
        4.3.3 注重生态工程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4.4 开放发展引领下的新疆空间拓展机制
        4.4.1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4.4.2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4.4.3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4.4.4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4.5 共享发展引领下的新疆民生增进机制
        4.5.1 以民主参与带动民生发展
        4.5.2 以政策托底保证民生发展
        4.5.3 以社会治理促进民生发展
5 对口支援新疆机制良性运行的对策建议
    5.1 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强化五大发展理念的认知和落实
    5.2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目标,发挥各方力量夯实基础性工作
    5.3 构建良好法治环境,保障五大发展理念在对口援疆工作中有效落实
    5.4 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结合的对口援疆工作考核体系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实际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目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技术路线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三) 边境口岸
        (四) 边境口岸经济
        (五) 地方经济
        (六) 协调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 协同理论
        (二) 经济系统理论
        (三) 国际贸易理论
        (四) 经济一体化理论
        (五)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变化历程及特征
    一、新疆边境口岸分布状况
    二、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变化历程
        (一) 各边境口岸经济和载体地州县市经济发展变化
        (二) 边境口岸整体经济和全疆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三、区域经济和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现状
        (一)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二) 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现状
    四、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变化特征
第四章 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双向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
    一、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双向影响机理
        (一) 边境口岸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机理
        (二) 地方经济对边境口岸经济的影响机理
    二、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联动影响实证分析
        (一) 边境口岸经济与全疆区域经济联动影响
        (二) 各边境口岸经济与载体地州县市经济联动影响
        (三) 结论
第五章 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度分析
    一、协调度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 测度方法说明
        (二) 关联度及协调度指标体系构建
    二、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关联度分析
        (一) 边境口岸经济与全疆区域经济关联度分析
        (二) 各边境口岸经济与载体地州经济关联度分析
        (三) 各边境口岸经济与载体县市经济关联度分析
    三、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度分析
        (一) 边境口岸经济与全疆区域经济协调度
        (二) 各边境口岸经济与载体地州经济协调度
        (三) 各边境口岸经济与载体县市经济协调度
    四、结论
第六章 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
    一、边境口岸在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度
        (一) 边境口岸战略优势度概念
        (二) 边境口岸地缘战略优势度评估方法
        (三) 边境口岸地缘战略优势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数据处理
        (四) 确定影响边境口岸地缘战略优势度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五) 各指标的实际影响程度及边境口岸在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度
    二、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构造
        (一) 边境口岸城镇化模式
        (二) 边境口岸国际合作示范区模式
        (三) 边境口岸基地模式
        (四) 边境口岸中心模式
    三、协调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 边境口岸城镇化模式实现路径
        (二) 边境口岸国际合作示范区模式实现路径
        (三) 边境口岸基地模式实现路径
        (四) 边境口岸中心模式实现路径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10)移民文化视野下巴里坤社火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巴里坤县的移民文化背景
    2.1 生态人文环境
    2.2 巴里坤县的移民文化
        2.2.1 移民历史概况
        2.2.2 移民与屯垦
        2.2.3 移民家族追踪
        2.2.4 移民分布的特点
    2.3 移民背景下的文化记忆
        2.3.1 烽燧
        2.3.2 古城
        2.3.3 古庙宇
3.巴里坤县社火的田野调查
    3.1 巴里坤县社火历史溯源
        3.1.1 社火的萌芽时期
        3.1.2 社火的繁荣时期
        3.1.3 社火的变化时期
        3.1.4 社火的丢失时期
        3.1.5 社火的复兴时期
        3.1.6 社火的兴盛时期
    3.2 巴里坤县社火的组织结构
    3.3 巴里坤县社火的人员构成
        3.3.1 节目负责人
        3.3.2 传承人
        3.3.3 主要演员
    3.4 巴里坤县社火表演实录
        3.4.1 “仪式”
        3.4.2 “拜年”
        3.4.3 “巡演”
        3.4.4 “汇演”
        3.4.5 “篝火晚会”
4.巴里坤社火的音乐与舞蹈构成
    4.1 巴里坤社火的音乐构成
        4.1.1 锣鼓音乐
        4.1.2 多媒体音乐
    4.2 巴里坤县社火的舞蹈构成
        4.2.1 汉民族特色舞蹈
        4.2.2 哈萨克族黑走马和动物模拟舞
5.巴里坤县社火民俗的社会文化分析
    5.1 社火民俗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5.2 社火的重要功能
        5.2.1 娱乐功能
        5.2.2 祭祀功能
        5.2.3 聚合功能
    5.3 社火民俗的文化认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实现巴里坤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巴里坤县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 牛志媛. 新疆大学, 2021
  • [2]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黄晋生.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3]水资源约束下的哈密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 皮青兰. 新疆大学, 2021
  • [4]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以哈密市为例[D]. 梁田田. 新疆大学, 2021
  • [5]新疆老爷庙口岸新区外来从业人员生计研究[D]. 魏渊博. 兰州大学, 2020(01)
  • [6]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对口援疆机制研究 ——基于广东的实践[D]. 晋清曼.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7]县级供电企业基于“小而精”的管理能力提升[A]. 王兴东,伍瑾盛,刘昕,刘思超. 2017年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2017年度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优秀论文大赛论文集(下册), 2018
  • [8]新疆边境口岸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穆沙江·努热吉. 新疆大学, 2018(12)
  • [9]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移民文化视野下巴里坤社火的调查与研究[D]. 董沐千.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实现八里坤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