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性心肌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肌,成形术,动力,心脏,心肌病,天佑,首例。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跃华[1](2003)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性心肌成形术 ( DC)是近 10余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辅助循环手术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对药物反应不佳的晚期心脏病。手术将自体背阔肌瓣移植入胸内 ,包裹、代替或修补无功能或功能低下的心肌 ,在起搏器的带动下与心脏同步收缩 ,进行辅助循环。1 背阔(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03年06期)
林昌锦,王天佑[2](2003)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远期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报道 3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接受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后的远期结果。 方法3例男性患者接受动力性心肌成形术 ,年龄分别为 36、45、6 2岁 ,术前心功能Ⅲ级 (NYHA) 1例 ,Ⅳ级2例。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 ,分析血液动力学参数、临床心功能及心脏形态等指标。 结果 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早期即出现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心脏扩大趋势减缓、临床症状缓解、活动耐力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3例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 1例患者术后 1年 7个月死于心律失常 ;2例长期存活者 3年后部分血液动力学指标下降 ,心脏呈扩大趋势 ,心功能减低。 1例患者存活 4年 6个月死于心力衰竭 ;1例现仍存活 ,心功能Ⅱ级。 结论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在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李海林,聂小莉[3](2001)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型心肌成形术是运用患者自身的背阔肌移植包绕在心脏上 ,利用埋植式心脏同步刺激器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起搏骨骼肌辅助心肌收缩 ,从而改善心衰及左室功能。自1985年 Carpentier等首次应用于临床后 ,这项研究性的外科手术对终末心力衰竭的治疗(本文来源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蒋月荣[4](1997)在《中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患者成活3年》一文中研究指出该院胸心血管外科王天佑教授成功实施的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包心术),患者至今已正常1作、生活3年。“包心术”已成为治疗晚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期刊1997年20期)
王立清[5](1997)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性心肌成形术主要是指将带蒂(含神经及血管)的背阔肌引入心包包裹心脏,并对其施以同步电刺激,使其与心脏同步收缩以达到辅助心肌收缩,改善心肌功能的一种手术方式。使背阔肌由Ⅰ型纤维向耐疲劳的Ⅱ型纤维转化,增强其耐疲劳性是这种技术的前提。此术主要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外科》期刊1997年05期)
王天佑,王志成,林昌锦,李科望,潘浩[6](1997)在《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报告了我国首例成功地接受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35岁,术前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NYHA),术前X线检查心胸比率0.59;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见房、室性早搏,左心劳损;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张,射血分数减低,室壁运动弱,二尖瓣轻度返流,手术在全麻气管插管下分叁步进行:1.完整游离左侧背阔肌,保留其血管神经蒂,并于近神经血管蒂端植入肌肉刺激电极,切除部分左第2前肋,将背阔肌瓣移入左侧胸腔;2.(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通讯》期刊1997年06期)
路霖[7](1997)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985年,Carpentien和Chachgues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动力性心肌成形术(DynamicCardiomyoplasty,DCM)的临床尝试[1]。此方法是将背阔肌(Latissimusdorsi,LD)包绕在心脏上,起搏LD使之与心室同步收缩(本文来源于《青海医药杂志》期刊1997年04期)
朱亚彬[8](1995)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研究进展朱亚彬综述顾懋栋,吴惠审校南京铁道医学院心胸外科210009国外近10年来对动力性心肌成形术(DynamicCardiomyoplastyDCM)做了大量的研究,已有临床应用的报告。现将这一领域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动力性心肌...(本文来源于《铁道医学》期刊1995年06期)
王天佑,林昌锦,李科望,陈淑恩,李冬梅[9](1995)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骨骼肌脉冲训练刺激方法的初步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应用的骨骼肌脉冲训练刺激方法。脉冲发生器为MedtronicModelSP1005A。采用序贯式渐进性脉冲训练刺激,由术后第3周起,开始为一个脉冲,每2周增加一个脉冲。术后第11周训练结束(6个脉冲),继续给予同步刺激,获得良好的心脏辅助效果。本文对骨骼肌耐疲劳训练转化原理,刺激器的选择,以及刺激过程中各种参数的调整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期刊1995年05期)
曾祥鸿[10](1995)在《动力心肌成形术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心肌成形术的进展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曾祥鸿综述,杜渊审校动力心肌成形术由于运用病人自身的背阔肌,不会发生排异反应,有永久的能源,自1985年Carpentier等首次用于临床后,这项研究性的外科手术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自1...(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1995年02期)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报道 3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接受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后的远期结果。 方法3例男性患者接受动力性心肌成形术 ,年龄分别为 36、45、6 2岁 ,术前心功能Ⅲ级 (NYHA) 1例 ,Ⅳ级2例。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 ,分析血液动力学参数、临床心功能及心脏形态等指标。 结果 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早期即出现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心脏扩大趋势减缓、临床症状缓解、活动耐力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3例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 1例患者术后 1年 7个月死于心律失常 ;2例长期存活者 3年后部分血液动力学指标下降 ,心脏呈扩大趋势 ,心功能减低。 1例患者存活 4年 6个月死于心力衰竭 ;1例现仍存活 ,心功能Ⅱ级。 结论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在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跃华.动力性心肌成形术[J].山东医药.2003
[2].林昌锦,王天佑.动力性心肌成形术远期结果[J].中华外科杂志.2003
[3].李海林,聂小莉.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
[4].蒋月荣.中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患者成活3年[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7
[5].王立清.动力性心肌成形术[J].现代外科.1997
[6].王天佑,王志成,林昌锦,李科望,潘浩.我国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成功[J].医学研究通讯.1997
[7].路霖.动力性心肌成形术[J].青海医药杂志.1997
[8].朱亚彬.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研究进展[J].铁道医学.1995
[9].王天佑,林昌锦,李科望,陈淑恩,李冬梅.动力性心肌成形术骨骼肌脉冲训练刺激方法的初步体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
[10].曾祥鸿.动力心肌成形术的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