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杰姜丽明朱孝芬(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361-02
口腔黏膜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和软组织上的疾病。有的是局部发生的独立病变,有的是全身疾病在口腔黏膜的表现。常见疾病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疱疹性口炎或白念珠菌病。
1口腔单纯性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对人体的感染甚为常见。疱疹可在咽喉、角膜、生殖器以及口腔周围颜面皮肤等处发生。在口腔黏膜处称为疱疹性口炎;单独发生在口周皮肤者称为唇疱疹。
1.1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病毒常潜伏于正常人体细胞内,当月经期、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存在局部因素刺激时,病毒可活跃繁殖,导致疱疹复发。传染途径为飞沫、唾液和接触疱疹液传染。胎儿还可经产道传染。
1.2护理评估
1)健康史了解病人近期有无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诱因,是否接触过患该类疾病的病人。
2)症状与体征
(1)疱疹性口炎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以6个月~2岁最易发生,且全身反应较重。初起时常发烧,患儿躁动、流涎、啼哭、拒食。2~4天后体温逐渐下降,随后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出现许多针尖大小透明水疱,散在或成簇分布于唇、颊、舌、腭等处黏膜上,咽颊部也可发生。水疱很快破溃形成表浅小溃疡,也可融合形成较大溃疡,其上覆盖黄白色假膜。3~5天病情缓解,约7~10天溃疡可自行愈合,不留瘢痕。
(2)唇疱疹常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唇红黏膜与皮肤交界处。开始时局部有灼热感,发痒,继之发生多数小水疱,直径1~3mm,常成簇。最初疱内为澄清液体,逐渐疱液变浑浊,最后破溃结痂。病程1~2周,痂皮脱落,局部留下色素沉着。疱疹若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
1.3护理措施
本病尚无特殊疗法,主要是保持口腔清洁,对症和支持治疗。严禁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1)让病人充分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餐后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可使用0.1%~0.2%氯己定溶液、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去除局部刺激。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
(2)用药指导,为便于进食,饭前可用1%~2%普鲁卡因溶液含漱或0.5%达克罗宁、1%丁卡因涂敷创面,可暂时止痛。饭后用2%金霉素甘油糊剂局部涂布,2小时1次,起防腐消炎作用。也可用锡类散、养阴生肌散、西瓜霜粉剂局部敷撒。氦氖激光照射,有止痒镇痛、收敛、缩短疗程的作用。
(3)全身治疗遵医嘱应用抗炎、抗病毒药物,同时给予大量的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进食困难者静脉输液,保证饮水量,维持体液平衡。
2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一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又称雪口病或鹅口疮。多发于婴幼儿和体弱儿童。
2.1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菌为白念珠菌,此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阴道、皮肤等处。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当口腔不洁、全身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菌群失调时,可引起发病。婴幼儿多通过分娩、哺乳被传染。
2.2护理评估
l)症状与体征
(1)症状①患儿常烦躁不安、啼哭、拒食,偶有低热、全身反应轻。当病损波及喉部可能出现呼吸、吞咽困难。②本病也常出现在口角区,张口时易出血并有疼痛。
(2)体征多发于婴幼儿的唇颊、舌、腭等黏膜处。开始黏膜充血,出现散在微凸的软白小点,随后融合成白色斑片,斑片继续相互融合成大的白色凝乳状斑块。斑块略为凸起,不易被擦掉,如强行擦除,可见其下是潮红溢血的创面。
2)社会及心理因素患儿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哭闹拒食,家属也表现出烦躁及焦虑情绪,求治心切。
2.3护理措施
(1)加强婴幼儿看护,嘱病人注意休息。给流质、半流质或软食,食物应富营养、易消化,不可过热,禁刺激性食物。饭前可用1%~2%普鲁卡因溶液含漱或用0.5%达克罗宁液、1%丁卡因液涂布溃疡面,暂时缓解疼痛,以利于病人进食。
(2)协助医生做好局部治疗用药的配合工作,如对复发性口疮、口腔念珠菌病的病人进行口腔局部涂敷散剂及含漱剂清洗口腔等,化学烧灼溃疡时应协助隔离唾液、压舌,以防伤及周围正常黏膜。
(3)加强口腔护理,嘱病人用3%硼酸溶液、0.1%~0.2%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等含漱。口腔念珠菌病者哺乳前用2%~4%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婴幼儿口腔及母亲乳头,嘱不能用布擦口腔黏膜白斑。
(4)介绍口腔黏膜病的发病原因、病程、防治及注意事项。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因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合理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积极治疗有关的局部及全身疾病,以去除诱因,减少发病。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食后漱口、早晚刷牙。教育在哺乳期要经常洗涤婴幼儿口腔及母亲乳头,哺乳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
参考文献
[1]唐玉梅.口泰在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中口腔感染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1996年09期.
[2]白碧荣,黄萍,龙兴敏.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