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配体论文_陈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亲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喹啉,胶束,衍生物,烷基化,氨基,纳米,羰基。

两亲配体论文文献综述

陈霞[1](2018)在《水油两亲性内盐型膦配体的合成及其在Au(Ⅰ)催化水合反应和A~3偶联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炔烃水合反应和A~3偶联反应(末端炔、醛、胺叁组分偶联反应)无废弃物产生,具有100%的原子经济性,且所合成的产物(羰基化合物、炔丙基胺)是现代有机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因而备受关注。金配合物具有的独特亲炔性,使其在催化炔烃水合反应和A~3偶联反应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在以金配合物为催化剂的炔烃水合反应和A~3偶联反应中,膦配体的结构和组成会显着影响金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另外,通常还需要额外加入银盐和/或强酸作助催化剂,且存在催化剂不稳定,难以循环使用的问题。针对金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催化炔烃水合反应和A~3偶联反应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首先构建了一种对空气不敏感的新型水油两亲性内盐型P,O-杂合配体L1,其结构中既含有既含有硬的(O-)给电子配体(-SO_3~-),又含有软的(P-)给电子配体(膦基碎片),还具有强吸电子作用的季鏻鎓([P(V)~+])。在无任何外加助剂条件下,研究考察了膦配体L1修饰的Au(I)催化剂对炔烃水合反应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膦配体L1中的具有Lewis酸性的季鏻鎓[P(V)~+]的强吸电子效应有利于L1配位的P-Au~+-Cl~-配合物中Au~+-Cl~-键的断裂,从而在无需外加助剂条件下形成P-Au~+活性物种,有利于炔烃水合反应的进行;L1配体中-SO_3~-的O原子能与P-Au~+形成弱配位(P-Au~(+…)O),起到稳定和保护P-Au~+的作用;膦配体L1的水油两亲性也有利于底物炔烃和水分子更好的与Au(I)催化剂的催化位点接触,从而实现了在无任何外加助剂条件下,膦配体L1修饰的Au(I)催化剂可高效催化炔烃水合反应,并在离子液体[Bmim]PF_6作共溶剂条件下,实现了Au(I)催化剂在炔烃水合反应中的5次循环利用。另外,在无任何外加助剂条件下,研究考察了膦配体L1修饰的Au(I)催化剂在A~3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膦配体L1修饰的Au(I)催化剂具有的亲炔性、Lewis酸[P(V)~+]的强吸电子效应、-SO_3~-基团的弱配位能力等特点,既有利于P-Au~+活性物种的形成与稳定,又具有促进醛和胺缩合反应的作用,实现了在无溶剂、无外加助剂条件下,膦配体L1修饰的Au(I)催化剂可高效催化A~3偶联反应,并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适性,可应用于各种炔烃(芳香族炔烃和脂肪族炔烃)、甲醛和二级胺的叁组分偶联反应。(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罗阳,张伟,廖正芳,左芳[2](2017)在《两亲配体包覆法制备水溶性Mn~(2+)掺杂NaYF_4:Yb~(3+)/Er~(3+)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以稀土硝酸盐为原材料合成了油酸(OA)包覆的Mn~(2+)掺杂Na YF_4:Yb~(3+)/Er~(3+)(Mn~(2+)dopedNa YF_4:Yb~(3+)/Er~(3+))纳米粒子(UCNPs),然后将氨基修饰的聚乙二醇与聚马来酸酐十八烯反应生成的两亲性聚合物m PEG-PMAO作为亲水性配体,通过两亲配体包覆法制备具有水溶性的Mn~(2+)掺杂Na YF_4:Yb~(3+)/Er~(3+)纳米粒子.随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仪(DLS)、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及热重分析仪(TGA)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 PEG-PMAO聚合物包覆的Mn~(2+)掺杂Na YF_4:Yb~(3+)/Er~(3+)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水分散性,且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7.25 nm.(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寇昌华[3](2013)在《含肝靶向糖基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和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几种恶性肿瘤之一。关于肝癌的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即为肝癌根治切除术,但不幸的是仅有20%的肝癌患者具备接受该类手术。约80%的患者因癌细胞迅速扩散或肝功能损伤严重而丧失接受根治术的机会,致死率较高。此外,权威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的肝癌患者整体的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肝癌治疗手段已迫在眉睫。肝癌在病理特点方面主要表现为发病隐匿、恶化速度迅猛、转移和复发率高等,给临床的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近年来的肝动脉栓塞化疗虽然可有效降低肝癌患者的复发率和5年死亡率,但由于经济费用高昂且细胞靶向性不理想,依然无法满足肝癌的临床治疗需求。纳米技术作为上世纪80年代新型的前沿技术,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关于智能特性的纳米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纳米药剂学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分支,目前在药剂学领域的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涉及纳米载体药物、纳米级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使靶向定位治疗和长效缓释治疗成为了可能。纳米载体药物主要包括纳米脂质体、纳米聚合胶束、纳米微球等,不仅能实现BCSI类药物的缓释释放和靶向定位释放,而且可以有效改善BCSII类药物的水溶性。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功能一旦发生大幅减弱,重则可危及患者生命,肝癌治疗过程中尽量降低对正常肝细胞的损伤是肝癌化疗过程中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靶向治疗对于肝癌患者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抗肝癌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而且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肿瘤周围正常肝细胞和其它器官的影响。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在肝实质和肝细胞表面均存在一些特异性受体如:半乳糖受体、甘露糖受体以及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等,这些受体的存在为肝靶向药物提供了天然的作用靶点。壳聚糖、海藻多糖、半乳糖等高分子材料因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用于修饰性载药的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且能够与肝脏细胞上的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进而实现对肝癌的靶向治疗。此外,人体肝脏血流丰富且对入血药物吸收速度较快,对于无法通过受体结合的靶向制剂而言,适宜的粒径依然能够顺利经肝脏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和单核吞噬系统(Mononuclearphagocytic system,MPS)而富集于肝脏实现靶向定位治疗。在靶向制剂的研究领域中,半乳糖和壳聚糖一直被作为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且能满足肝脏表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需求,经特异性高分子基团修饰的纳米系统均能够顺利实现肝靶向。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以将十四酸(Myristic acid, MA)作为疏水组分接枝到亲水的O-羧甲基壳聚糖(O-Carboxymethyl Chitosan, CC)上,通过上述聚合物在水中的自我组装,制备了具有两亲性的壳聚糖衍生物纳米粒。并分别使用含半乳糖残基的乳糖酸和含甘露糖残基的海藻多糖对其进一步修饰,最终制得乳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Lactose-tetradecanoyloxy-carboxymethyl chitosan, LMCC)、海藻多糖-海藻多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Algal polysaccharide-tetradecanoyloxy-carboxymethylchitosan, AMCC)这两种具有肝靶向性的纳米给药载体。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核磁共振(1HNMR)、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法(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TGA)等分析方法表征LMCC与AMCC的化学组成、晶型及热稳定性。并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对所制备的两种肝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肝靶向活性和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对上述两种纳米给药体系的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价。第一章含肝靶向糖基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将其与以酰氯法活化十四酸的羧基进行缩合,制备出纳米级的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MCC)。为使所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分别使用含半乳糖残基的乳糖酸和含甘露糖残基的海藻多糖进行修饰,制备出具有更好肝癌细胞靶向性的纳米级乳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LMCC)与海藻多糖-十四酰-羧甲基壳聚糖(AMCC),随后对其进行定性分析。FTIR和1H NMR对所制备纳米粒进行的结构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粒为均为目标物。其中1H NMR结果计算得LMCC中,十四酸的DS为63,乳糖残基的DS为44;AMCC中,十四酸的DS为54,海藻多糖残基的DS为43。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LMCC与AMCC由羧甲基壳聚糖的晶型结构转变为无定形结构,说明经修饰后纳米粒的水溶性将进一步增加,且能够满足靶向释药的需求。TGA结果表明,由于聚合反应的存在,LMCC和AMCC的热力学性质均与CC有很大差异,表明经过聚合枝接反应后,壳聚糖的原有热力学性能已被改变,其原有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第二章含肝靶向糖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纳米粒的性质和药剂学性能研究本章以阿霉素(Adriamycin, ADM)为模型药物,对所制备的LMCC与AMCC纳米粒的增溶效果和药剂学性能进行研究。LMCC与AMCC分子由于含有疏水性羧化壳聚糖链、亲水性羧基以及糖配体而具有两亲性,壳聚糖分子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被破坏后,由于结构刚性的改变使其能在水中自发组装成纳米粒子。制备LMCC与AMCC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察纳米粒的形态,所制备的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使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法(DLLS)进行测定。制备载ADM的LMCC与AMCC纳米粒,考察其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行为。采用透析法制备空白和载ADM的LMCC与AMCC纳米粒,TEM观察形态为较圆整的球形,平均粒径为20~30nm。DLLS法测定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的水化平均粒径分别为67.5±11.1nm,80.4±13.1nm;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在纯水中的Zeta电位分别为-17.5±3.7mV,-18.7±5.4mV。包载ADM后,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的粒径有所增大,分别达到86.8±10.3nm,102.5±18.9nm;Zeta电势均无明显变化。载ADM的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的包封率分别达到81.6%±1.2%,70.3%±0.6%;载药量分别为3.8%±0.3%,3.4%±0.2%;可有效地将ADM载入纳米粒内核,增加其水中溶解度。载ADM的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均表现出pH敏感性,在pH5.5释放介质中的释放速率明显大于pH7.4释放介质。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均呈现先突释后缓释的释放特征,在0~4h释放较快,累积可达50%~60%,在4~24h释放较慢,累积达70%~96%。同等条件下,LMCC纳米粒的释放速度略快于AMCC纳米粒。第叁章载阿霉素的肝靶向两亲性壳聚糖纳米粒的抗肿瘤作用、靶向性与安全性以异硫氰酸罗丹明B(Rhodamine B Isothiocyanate, RITC)标记LMCC纳米粒(RITC-LMCC)与AMCC纳米粒(RITC-AMCC),考察纳米粒在Huh人肝癌细胞中的摄取。以H22移植瘤小鼠为模型,考察载ADM的LMCC纳米粒、AMCC纳米粒的体内抑瘤效果和组织分布。溶血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考察LMCC与AMCC纳米粒的安全性。以肝癌细胞和HT22海马神经细胞为受试对象,载阿霉素的LMCC纳米粒与AMCC纳米粒对受试细胞进行的转染结果显示,转染1h、2h、4h时两组纳米粒在肝癌细胞中的荧光强度均高于HT22海马神经细胞。该结果表明,LMCC和AMCC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能够实现对肝癌的靶向治疗。使用高中低叁种剂量(浓度为2mg/mL,剂量为75μL、150μL、300μL)的载阿霉素纳米粒对肝癌细胞进行转染,结果显示肝癌细胞摄入的纳米粒的量随着转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该类纳米粒被肝癌细胞摄入的量呈浓度依赖型。在纳米粒摄取时间的评价结果显示,纳米粒对细胞转染1h时,细胞内的纳米粒摄入量较小,但在转染2h时,纳米粒的荧光强度增加较为明显,在4h时则增至最大。该结果表明,纳米粒的摄取量也呈时间依赖型,制备成缓释的纳米制剂更有利于纳米粒进入作用的靶器官。以H22移植瘤小鼠模型考察了载ADM的LMCC纳米粒与载ADM的AMCC纳米粒的抑瘤效果。结果显示LMCC纳米粒组的抑瘤率为62.7%±5.4%,显着高于盐酸阿霉素溶液组的51.2%±7.7%,具有较好的抑瘤效果;AMCC纳米粒组的抑瘤率为42.5%±14.7%,与盐酸阿霉素溶液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通过乳糖修饰的LMCC和AMCC纳米粒可增强对肝肿瘤细胞的靶向性,LMCC纳米粒的抑瘤效果较好,AMCC的则稍差一些。H22荷瘤小鼠的组织分布显示:相比于盐酸阿霉素溶液,乳糖修饰的LMCC纳米粒对肝肿瘤和肝脏均有良好的靶向性,海藻多糖修饰的AMCC纳米粒对肝脏具有不错的靶向性,对H22肝肿瘤未体现出靶向性;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在肺和脾中的ADM浓度也高于盐酸阿霉素溶液;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均可降低ADM对心和肾的毒性。最高浓度10mgL·mL-1的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的溶血率低于5%;小鼠分别给予2000mg·kg-1剂量的LMCC和AMCC均未见死亡,表明LMCC纳米粒和AMCC纳米粒作为注射给药载体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11-01)

张彦焘[4](2010)在《含肝靶向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两步反应制备了新型肝靶向聚合物胶束载体材料——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衍生物。首先,以甲磺酸为溶剂和催化剂,将疏水性脂肪酰基引入壳聚糖分子中,破坏壳聚糖分子致密晶体结构,改善其溶解性能,得到具有较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聚合物胶束材料;应用FT-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计算脂肪酰基取代度,测定了制得的一系列棕榈酰化壳聚糖及月桂酰化壳聚糖的溶解性能,获得在氯仿中具有良好溶解性能的脂肪酰壳聚糖。其次,以脂肪酰壳聚糖为原料,经EDC活化乳糖酸羧基,将具有肝靶向作用的分子接枝到脂肪酰壳聚糖分子中,使用FT-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的临界胶束浓度和溶解性能。通过合成不同分子量及不同脂肪酰基取代的半乳糖化壳聚糖衍生物,初步研究了其结构与临界胶束浓度和溶解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甲磺酸为溶剂和催化剂,将壳聚糖溶解之后进行脂肪酰化反应,可提高接枝反应效率,脂肪酰基的取代度直接影响脂肪酰壳聚糖的溶解性能及临界胶束浓度。所制备的半乳糖化脂肪酰壳聚糖具有较小的临界胶束浓度,有望作为主动肝靶向纳米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10-05-01)

袁欢欣,张惠敏,欧阳健明[5](2005)在《8-羟基喹啉两亲配体的合成、表征和单分子成膜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以8-羟基喹啉为亲水头基的两亲配体2-十二烷氧基羰基-8-羟基喹啉(H2A12)和2-十六烷氧基羰基-8-羟基喹啉(H2A16)。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UV-Vis光谱表征鉴定了这两个化合物。H2A12和H2A16及其LB膜可用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05年10期)

白钰,欧阳健明[6](2004)在《8-氨基喹啉两亲配体的光谱性质、Langmuir-Blodgett膜及其对铜离子的传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两亲配体2-十二烷基丙二酸二(8-氨基喹啉)酰胺(H2A)的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铜离子对配体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研究了H2A及其与铜的两类配合物的单分子成膜性能和LB膜的俄歇电子能谱。CuA的成膜性能明显比H2A好,俄歇电子能谱表明H2A单分子膜在膜/水界面与亚相Cu2+生成了1∶1的配合物。H2A的LB膜可以用作为Cu2+离子的传感材料,线性范围为0.1~1.0μmol/L。(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4年06期)

欧阳健明,白钰,李祥平,薛萍,郑文杰[7](2003)在《两亲8-氨基喹啉配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光谱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以 8 氨基喹啉为亲水头基的两亲配体 :2 十六烷基丙二酸二 (8 氨基喹啉 )酰胺 (H2 A)。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荧光和UV Vis光谱表征鉴定了这个化合物。在UV Vis光谱中 ,H2 A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紫移 ,F(n ,ε)函数 (ε为溶剂的介电常数 ,n为折射率 )对H2 A吸收带频率具有线性关系。H2 A在室温、中性条件下具有荧光现象 ,Zn2 + 离子使H2 A的荧光强度稍有增加 ,而Cu2 + 离子对H2 A的荧光具有强的猝灭作用。H2 A及其LB膜可被用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03年03期)

张丽群,向清祥[8](2002)在《两亲性大环多胺配体的设计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亚胺基二乙酸和二乙撑叁胺为原料 ,合成了一种侧链含羟基的新型两亲性大环多胺配体 .其结构经MS、1 HNMR、IR(KBr片 )和元素分析证实(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傅相锴,马学兵,李龙芹,陈静蓉[9](2001)在《含氮两亲膦配体N,N′-双(二苯膦甲基)哌嗪及钯配合物的合成和催化羰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和的条件下 ,以季 盐 [Ph2 P(CH2 OH) 2 ]+ Cl- 与胺的曼尼希反应 ,高产率合成了含 Ph2 PCH2 N=配位基团的两亲膦配体 N,N′-双 (二苯膦甲基 )哌嗪 .在正丁醇中于氮气保护下制备了 Ph2 P/Pd摩尔比为 2∶ 1和 1∶1的钯配合物 .该钯配合物对氯苄的常压羰基化反应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苯乙酸的产率可达 91%(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01年06期)

薛萍,欧阳健明,郑文杰[10](2001)在《亚相金属离子对两亲8-氨基喹啉配体成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研制有机纳米材料的光电器件 方法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含长链烷基的 8-氨基喹啉衍生物 ,2 -十二烷基丙二酸二 ( 8-氨基喹啉 )酰胺 (H2 A)两亲配体 ,研究了亚相不同金属离子对其成膜性能的影响 ,特别是不同浓度的亚相Cu2 +和不同铜盐对H2 A成膜性能的影响 结果 :Cu2 +离子对H2 A具有特殊的配位作用 结论 :新型配体与铜离子的特殊配位作用 ,可使其单分子膜或多层膜在化学传感器方面存在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01年01期)

两亲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水热法,以稀土硝酸盐为原材料合成了油酸(OA)包覆的Mn~(2+)掺杂Na YF_4:Yb~(3+)/Er~(3+)(Mn~(2+)dopedNa YF_4:Yb~(3+)/Er~(3+))纳米粒子(UCNPs),然后将氨基修饰的聚乙二醇与聚马来酸酐十八烯反应生成的两亲性聚合物m PEG-PMAO作为亲水性配体,通过两亲配体包覆法制备具有水溶性的Mn~(2+)掺杂Na YF_4:Yb~(3+)/Er~(3+)纳米粒子.随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仪(DLS)、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及热重分析仪(TGA)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 PEG-PMAO聚合物包覆的Mn~(2+)掺杂Na YF_4:Yb~(3+)/Er~(3+)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水分散性,且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7.25 n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亲配体论文参考文献

[1].陈霞.水油两亲性内盐型膦配体的合成及其在Au(Ⅰ)催化水合反应和A~3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罗阳,张伟,廖正芳,左芳.两亲配体包覆法制备水溶性Mn~(2+)掺杂NaYF_4:Yb~(3+)/Er~(3+)纳米粒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寇昌华.含肝靶向糖基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和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

[4].张彦焘.含肝靶向配体的两亲性壳聚糖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

[5].袁欢欣,张惠敏,欧阳健明.8-羟基喹啉两亲配体的合成、表征和单分子成膜性能[J].化学试剂.2005

[6].白钰,欧阳健明.8-氨基喹啉两亲配体的光谱性质、Langmuir-Blodgett膜及其对铜离子的传感作用[J].化学世界.2004

[7].欧阳健明,白钰,李祥平,薛萍,郑文杰.两亲8-氨基喹啉配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光谱性质[J].化学试剂.2003

[8].张丽群,向清祥.两亲性大环多胺配体的设计合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9].傅相锴,马学兵,李龙芹,陈静蓉.含氮两亲膦配体N,N′-双(二苯膦甲基)哌嗪及钯配合物的合成和催化羰化反应[J].分子催化.2001

[10].薛萍,欧阳健明,郑文杰.亚相金属离子对两亲8-氨基喹啉配体成膜性能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

论文知识图

亚相中金属离子对H2Aπ-A等温线的影响4 两亲膦配体催化剂分离循环过程示意图H2A合成路线Cu2+-hidf单分子膜的匹配和CuSO4·5H2...两亲配体H2A16和H2A12单分子膜...一8Eu一MAH一Phen的AFM图:(a)平面图(b)...

标签:;  ;  ;  ;  ;  ;  ;  

两亲配体论文_陈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