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论文_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酶,多酚,化物酶,莴笋,褐斑,桑叶,抑制剂。

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1](2019)在《不同处理方式对余甘子果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余甘子果在加工过程中的褐变问题,需对余甘子进行预处理工作。本研究以余甘子鲜果为原料,探究高温蒸汽、微波及沸水3种漂烫方式对过氧化物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蒸汽漂烫对POD和PPO的钝化效果较好,且耗时短。(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19期)

吴倩,余元善,刘淑媚,肖更生,徐玉娟[2](2019)在《橄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抑制剂筛选及其热失活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目研究了七种抑制剂(分别为亚硫酸钠、明矾、O-异抗坏血酸、EDTA-2Na、Ca Cl2、多聚磷酸钠、柠檬酸亚锡二钠)对橄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并采用两段模型分析了高温处理对橄榄果实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钝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橄榄中酚类化合物氧化分解与POD和PPO活性有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O-异抗坏血酸和柠檬酸亚锡二钠抑制橄榄PPO酶和POD酶活性效果最好,譬如,其浓度为0.20 g/L时,可完全抑制橄榄PPO酶和POD酶活力;热烫时间和温度对橄榄果实PPO和POD活性影响较大,并随着热烫时间和热烫温度的增加,橄榄果实PPO和P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处于平稳的趋势,故高温处理对橄榄PPO和POD的钝化过程符合两段模型。(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郝飞[3](2018)在《苜蓿褐斑病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12个不同苜蓿品种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同时观察苜蓿褐斑病发病状况,研究两种酶与苜蓿抗褐斑病的的关系,探讨POD、PPO在苜蓿抗褐斑病方面的积极作用,旨在为增强苜蓿抗褐斑病能力及其提高苜蓿产量等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8年08期)

康娟,庄尹宏,林碧英,温庆放,温文旭[4](2017)在《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普通丝瓜果肉为材料,PP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POD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研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及测量波长、底物的浓度、PPO提取酶液添加量对丝瓜PPO、POD活性的影响。丝瓜褐变相关酶提取和测定方法的优化:(1)PPO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08nm、反应温度是35℃、pH为6.0、酶液用量0.15mL,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底物浓度为0.056mol·L~(-1);(2)POD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10nm,反应温度为40℃,最佳pH为5.5,酶液用量0.1mL,底物是愈创木酚,浓度为0.067mol·L~(-1)。(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陈娟,邓福明,陈卫军[5](2016)在《热处理对椰子水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及色泽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热处理对新鲜椰子水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相对酶活力和色泽变化影响,探讨椰子水酶活力与其色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或时间的延长,椰子水的POD和PPO相对酶活力均随之降低,其中90℃和95℃热处理4 min后,可分别使POD和PPO的活力降低90%以上。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椰子水的色泽随之加深;椰子水的PPO和POD相对酶活力与色泽加深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显着性。该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椰子水色变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胡月英,李玲玲,陈文学[6](2015)在《黄灯笼辣椒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邻苯二酚、愈创木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氧化产物的方法对黄灯笼辣椒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PO的最适pH值为6.6,最适温度为30℃,75℃水浴处理5min后基本失活,100℃沸水浴处理30s可钝化PPO活性;POD的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35℃,在70℃水浴处理5min后基本失活,在沸水浴25s后酶基本被钝化;食盐、VC、EDTA-2Na对两种酶均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5年07期)

丰金玉,刘昆言,秦昱,熊硕,邓燕莉[7](2014)在《红茶加工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桃源大叶茶’1芽2叶为材料,研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工夫红茶加工工艺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加工叶水分含量对3种酶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高香高茶黄素红茶的加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延长,3种酶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萎凋14 h后,多酚氧化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9倍,过氧化物酶酶活性达到鲜叶的3.5倍,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鲜叶的2.1倍,在揉捻、发酵、干燥工艺中,3种酶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可推断,β-葡萄糖苷酶对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萎凋过程及发酵早期,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对红茶滋味品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发酵工艺,可依据萎凋叶中3种酶的活性变化程度及失水情况,确定萎凋适度的标准,依据发酵叶中的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比值变化情况,确定发酵适度的标准。(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孙小静,刘军,邹宇晓,刘凡,沈维治[8](2014)在《桑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是引起桑叶及其加工制品褐变的主要因素。解明桑叶中PPO和POD的酶学特性,有助于通过调整工艺条件抑制桑叶产品加工过程的酶促褐变。对桑叶PPO和POD活性的温度、pH稳定性以及超声波处理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40℃,高温(70℃)短时间(2 min)处理能明显抑制酶的活性;2种酶活性的最适pH均为7.0,弱酸(pH 6.0)或弱碱(pH 8.0)短时间(5 min)处理对酶活性的抑制效果不明显;用功率500 W,频率4 kHz的超声波处理30 min,仍不能使2种酶完全失活。进一步研究化学抑制剂对桑叶PPO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浓度为0.1~10.0 mmol/L的抗坏血酸、硫代硫酸钠和亚硫酸钠等抑制剂均可有效抑制2种酶的活性,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因此,为了保护桑叶中的营养活性成分及提升产品的感官品质,可选择高温(70℃)短时间(2 min)处理或添加适量的抑制剂来控制桑叶的酶促褐变。(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周向军,杨金龙,路宛如[9](2015)在《莴笋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特性及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莴笋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研究酶的稳定性、温度、p H、底物浓度及几种抑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建立相应酶促动力学方程,利用正交实验探讨最佳抑制条件。结果表明,PPO和POD最适温度分别为50℃和40℃,最适p H分别为6.0和6.5,随温度不断升高,PPO和POD活性逐渐下降。动力学方程分别为V=342.566[S]/(5.9×10-3+[S])和V=3403.008[S]/(6.88×10-4+[S])。对PPO抑制强弱为:VC>L-Cys>Na HSO3>柠檬酸>EDTA>苯甲酸>琥珀酸,对POD抑制强弱为:EDTA>VC>L-Cys>柠檬酸>Na HSO3>琥珀酸>苯甲酸。正交实验表明,对PPO最佳抑制条件为:Na HSO39mmol/L、L-Cys 5mmol/L及VC5mmol/L。对POD最佳抑制条件为:VC0.2mmol/L、EDTA 0.2mmol/L及L-Cys 1.4mmol/L。(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周丹,李颖佳,王建中,王丰俊,欧阳杰[10](2014)在《板栗酶促褐变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板栗去壳切片后,测定褐变度、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板栗果实内部的褐变比较缓慢,3 d后褐变程度提高了44%;总酚含量在2 d内下降了34%,然后保持小幅波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1 d之内先升高42%,之后迅速下降,第4天下降到原来的13%;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2 d内即下降到原来的50%,之后变化较小。因此催化板栗酶促褐变的主要酶是多酚氧化酶,而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较小,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底物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项目研究了七种抑制剂(分别为亚硫酸钠、明矾、O-异抗坏血酸、EDTA-2Na、Ca Cl2、多聚磷酸钠、柠檬酸亚锡二钠)对橄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并采用两段模型分析了高温处理对橄榄果实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钝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橄榄中酚类化合物氧化分解与POD和PPO活性有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O-异抗坏血酸和柠檬酸亚锡二钠抑制橄榄PPO酶和POD酶活性效果最好,譬如,其浓度为0.20 g/L时,可完全抑制橄榄PPO酶和POD酶活力;热烫时间和温度对橄榄果实PPO和POD活性影响较大,并随着热烫时间和热烫温度的增加,橄榄果实PPO和P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处于平稳的趋势,故高温处理对橄榄PPO和POD的钝化过程符合两段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不同处理方式对余甘子果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现代食品.2019

[2].吴倩,余元善,刘淑媚,肖更生,徐玉娟.橄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抑制剂筛选及其热失活动力学[J].现代食品科技.2019

[3].郝飞.苜蓿褐斑病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

[4].康娟,庄尹宏,林碧英,温庆放,温文旭.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7

[5].陈娟,邓福明,陈卫军.热处理对椰子水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及色泽变化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6

[6].胡月英,李玲玲,陈文学.黄灯笼辣椒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性质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5

[7].丰金玉,刘昆言,秦昱,熊硕,邓燕莉.红茶加工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农学学报.2014

[8].孙小静,刘军,邹宇晓,刘凡,沈维治.桑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学特性[J].蚕业科学.2014

[9].周向军,杨金龙,路宛如.莴笋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特性及抑制作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

[10].周丹,李颖佳,王建中,王丰俊,欧阳杰.板栗酶促褐变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J].食品科技.2014

论文知识图

菌株B203与出发菌株纤维素酶活性比较

标签:;  ;  ;  ;  ;  ;  ;  

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论文_谢征芸,谢杨,庄萌,何晶,代百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