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活动特征论文_刘元章,刘凯,刘久荣,王树芳,王丽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活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热,组分,断层,褶皱,帕米尔,金沙江,红河。

构造活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章,刘凯,刘久荣,王树芳,王丽亚[1](2019)在《基于地热钻孔资料探讨北京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热深井的地层资料,绘制了横穿黄庄-高丽营断裂带的地质剖面图,对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黄庄-高丽营断裂曾经至少有过4次正、逆构造转换,具有反复震荡性。认为断裂的成因是区域板块开裂,后由于板块间的水平运动方向多次转变,形成拉张与挤压的反复转变,不断产生上盘的下降及逆冲运动,而呈现出构造活动的反复震荡特征,分析认为其断裂形成时代约在1.6~1.4亿年间的晚侏罗世(J_3)。后来岩体的活动产生局部挤压和抬升,使得南、北两端上盘活动受限,产生掀斜抬升现象;而中段断块的活动自由度相对更大,根据水准监测当前中段上盘平均每年下降3 mm左右。结合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结果分析,认为应当注重对断裂带两侧板块的水平运移状况加以监测。(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靳亚勤,杨栋栋,蒋飞虎,靳锟锟[2](2019)在《东濮凹陷碎屑岩沉积充填特征及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濮凹陷为渤海湾盆地西南端的一陆相断陷湖盆,具有砂层薄、粒度细和非均质性显着的沉积特征。盆地在古近系的沉积演化受频繁构造活动影响显着。通过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尤其是盆缘的砾岩特征,分析不同构造变革期沉积物组成类型特征及变化,明确不同时期沉积充填对断裂活动的响应:盆地形成初期兰聊断裂的活动,东西两侧物源类型差异小,组成相对单一,均以中生界碎屑岩为主;随着构造活动频发和流域面积的增加,在沙叁下文西、卫西、观城、马寨、马厂和叁春集等断裂活动,湖盆水体加深,并出现多个沉降中心,东西两侧沉积体系和物源组成发生变化,砾石成分显示西侧物源中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生界火山岩和太古界基底变质岩逐渐增加,东侧上古生界物质比例增加;沙叁中长垣断层和黄河断层活动造成南北差异显着,出现多源混合,砾石成分复杂度最高;至沙二期北部文东、卫东、文明寨等断层活动,东部洼陷沉降幅度增加,东侧近源物质大量充填砾石成分以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沉积物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各时期构造活动的强弱记录了盆地的演化历史,对认识同沉积断裂活动影响下储层砂体的发育及烃源岩的展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3](2019)在《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着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伟[4](2019)在《天桥沟—黄羊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沿祁连山展布的近900 km长的祁连—海原断裂系是青藏高原东北扩展前缘最主要的边界构造带,也是青藏、鄂尔多斯和戈壁阿拉善3个构造块体的重要边界。该断裂系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由冷龙岭单条断裂带构成,东段分为南、北两支弧形断裂带。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人们根据断错构造地貌的遥感解译及相应地貌形成年代,估计断裂系东段北支弧(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常玉巧,陈立春,张琦[5](2019)在《金沙江断裂带构造地貌与断裂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川滇菱形块体的西部边界断裂,是一条近南北向的复杂构造带。然而,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区,地质地理环境极其恶劣,给该区活动构造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对于金沙江断裂带活动性的研究程度仍然比较低。特别地,对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对金沙江断裂带的组成(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朱天行[6](2019)在《东帕米尔盖孜河流域地貌特征及与区域构造活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作为地貌的重要组成单元,其形成演化过程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同时,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也是区域构造活动的记录器,记录了某个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与构造演化。因此,河流的地貌特征分析成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和地貌演化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帕米尔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其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持续挤压,其区域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地貌演变的控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位于中国境内的东帕米尔地区由于发育了一系列不同性质和不同走向的断层,其区域构造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空间差异性,构造活动对地貌的控制作用十分强烈。为了揭示东帕米尔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度差异性,本文选择了一条发源于东帕米尔、其流域跨域了东帕米尔的一系列主要断裂带的盖孜河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盖孜河流域特征及水系演化研究,探讨东帕米尔构造活动以及构造活动对水系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基于90米分辨率的DEM数据,通过对盖孜河流域河流地貌特征的提取,并与区域性断层的发育情况及活动历史相对比,揭示了东帕米尔构造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对盖孜河河流剖面特征的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了盖孜河的成因机制。本文的主要认识如下:(1)现今盖孜河流域内部相邻χ值不存在较大差异,分水岭基本不会发生移动,河流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河流形态不会发生太大变化。(2)盖孜河流域的河流陡峭指数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叁个特征:a.在公格尔山伸展系统的下盘和主帕米尔逆冲断层的上盘之间的区域,河流整体陡峭指数明显高于其对应断裂的上盘和下盘;b.公格尔山伸展系统的下盘和主帕米尔逆冲断层的上盘之间的区域,南部的河流整体陡峭指数要高于北部;c.这两个断层之间的盖孜河主干河段的河流陡峭指数为全流域内最高。(3)盖孜河流域的河流陡峭指数在公格尔伸展断层和主帕米尔断层之间的区域为最大,意味着公格尔伸展断层的伸展作用和主帕米尔断层的逆冲作用对这一区域的抬升作用具有较强的控制,导致该区域的抬升速率最大,河流侵蚀速率最强;公格尔伸展断层和主帕米尔断层之间的区域,南部的河流整体陡峭指数要高于北部,表明在此区域内,南部的抬升速率高于北部;公格尔山断层和主帕米尔断层之间的盖孜河主干河道及其相邻地区表现出全流域最高的河流陡峭指数,表明整个流域内该河段的侵蚀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最大。(4)公格尔伸展系统各分段处断层的垂直活动差异以及穹隆的隆升剥蚀在河流陡峭指数表现出来的空间分布特征图上得到了一致的对应。而各个活动断层的水平方向上的伸展与滑移活动等对河流陡峭指数的空间分布未有太大影响。(5)通过对比盖孜河干流和其相邻支流间河流形态以及河流陡峭指数的差异,论文提出了盖孜河可能是先存河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利用FastScape模拟软件对盖孜河作为先存河和袭夺河分别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盖孜河现今河流地貌特征进行对比,推断盖孜河现今的主河道可能在先前已经存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8-17)

王振南,鲁人齐,徐锡伟,何登发,蔡明刚[7](2019)在《龙门山中段山前彭县隐伏活动断裂叁维构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彭县隐伏断裂是龙门山中段山前的一条典型活动断裂,其构造特征对认识龙门山构造带向四川盆地生长的方式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其被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较厚地层所覆盖,该断裂的构造样式、叁维空间展布、形成机制以及发震能力等问题尚不明确。文中利用多条高精度叁维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与钻井资料,对彭县隐伏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叁维断层模型;同时根据断层相关褶皱与褶皱调节断层原理,对彭县隐伏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山前的浅层构造变形与中下叁迭统的滑脱层f1密切相关。该滑脱层一直向E延伸至四川盆地西部的龙泉山,彭县隐伏背斜为该滑脱层f1之上的低角度断层转折褶皱,彭县隐伏断裂则发育在彭县隐伏背斜膝折带的前翼,是一条高角度(50°~60°)的逆断裂,走向NE-SW,总长约50km;彭县隐伏断裂与龙门山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并不相连,非同一条断裂。彭县隐伏断裂与彭县隐伏背斜褶皱轴的走向一致且断距较小,该断裂的形成与背斜前翼褶皱变形有关,分析认为是一条褶皱调节性断层。文中系统地揭示了彭县隐伏活动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进一步分析断层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王云,冉华,李其林,赵慈平,郭丽爽[8](2019)在《滇西北裂陷区地热及构造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硅-焓模型估算了滇西北裂陷区58个地热温泉的热储温度,获得了以热储温度空间分布表达的浅层地热场。并在洱源、漾濞、宾川一带发现了一个热储温度高于200℃的地热异常区;近年来的中强以上地震(M≥5.0,1970~2017)的震中大多位于地热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地热梯度带上。结合地壳深部结构和地质构造资料,认为滇西北裂陷区的地热和地震不仅仅是断层活动的结果,而且还与区域动力学过程和地壳深部的物质特性有关,尤其是深部热物质(岩浆或流体)活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阳,李君,刘雷,冯兵[9](2019)在《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芦山地震震源机制、同震位移、区域构造运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芦山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南东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震中位于大川—双石断裂带和新开店断裂带之间,其底部滑脱带南东向滑动,带动其上方发生反转构造的古生代正断层逆向滑动,从而引发此次地震。研究认为汶川和芦山之间未破裂的区域仍存在地震危险性。(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于吉鹏[10](2019)在《东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壳形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可以在其近场周边地区造成同震位移,也可以通过介质的传递造成随时间变化的震后形变。自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至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形变特征如何,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提取了2011年日本M_W 9.0地震后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速度场以及中国东北和近场地区的震后位移,完成以下叁个工作:(1)给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在2011年日本M_W 9.0地震后现今地壳速度场空间特征,并对中国郯庐断裂带北段即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两侧在活动特征进行研究;(2)基于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解算应变率场,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研究了各GPS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的震后松弛响应特征和背景形变场特征。(3)利用Pollitz(1997)粘弹球体位错理论,将2011年日本东北Mw 9.0大地震近场和远场GPS数据震后位移作为约束,利用配套计算程序对中国东北地区震后位移进行计算,优化了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与地幔粘滞性因子。在速度场特征方面:若不扣除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松弛效应,相对欧亚板块中国东北主体上表现为东南方向运动,在依兰-伊通断裂和嫩江断裂带之间,地壳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其它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方向一致性较好,在敦化-密山断裂东侧速度大小明显增加。敦化-密山断裂和依兰-伊通断裂两侧拉呈现明显拉张,且两断裂南北拉张量差异明显,两条断裂的剪切运动不明显。在应变特征方面,面应变率显示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断裂南段、嫩江断裂带北端和俄罗斯远东东南部呈挤压状态。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侧以及俄罗斯远东东南部最大剪应变率相对较大。各GPS测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震后松弛的响应整体上表现为东南向运动,松弛形变量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松弛效应的面应变率总体上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敦化-密山断裂南段、嫩江断裂带北端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挤压特征,其它地区表现为拉张特征。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段存在一个明显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扣除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引起的松弛变形后,总体上面应变率仍然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最大值仍然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南段、第二松花江断裂带以及俄罗斯远东和中国边界最南段。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段,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段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仍然存在,表明这些地区应变积累较快,并且一直在持续。同时以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引起的日本北部近场GPS和中国东北地区远场GPS观测结果为约束,并考虑震后余滑影响,将震后2.5-4.5年的位移视为完全由粘滞性松弛效应,利用Pollitz(1997)粘弹球体位错理论对GPS观测结果进行拟合,给出了东北亚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上地幔等效粘滞系数的最优解分别为35 km和6×10~(18) Pa·s。(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9-06-24)

构造活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濮凹陷为渤海湾盆地西南端的一陆相断陷湖盆,具有砂层薄、粒度细和非均质性显着的沉积特征。盆地在古近系的沉积演化受频繁构造活动影响显着。通过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尤其是盆缘的砾岩特征,分析不同构造变革期沉积物组成类型特征及变化,明确不同时期沉积充填对断裂活动的响应:盆地形成初期兰聊断裂的活动,东西两侧物源类型差异小,组成相对单一,均以中生界碎屑岩为主;随着构造活动频发和流域面积的增加,在沙叁下文西、卫西、观城、马寨、马厂和叁春集等断裂活动,湖盆水体加深,并出现多个沉降中心,东西两侧沉积体系和物源组成发生变化,砾石成分显示西侧物源中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生界火山岩和太古界基底变质岩逐渐增加,东侧上古生界物质比例增加;沙叁中长垣断层和黄河断层活动造成南北差异显着,出现多源混合,砾石成分复杂度最高;至沙二期北部文东、卫东、文明寨等断层活动,东部洼陷沉降幅度增加,东侧近源物质大量充填砾石成分以上古生界碎屑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沉积物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各时期构造活动的强弱记录了盆地的演化历史,对认识同沉积断裂活动影响下储层砂体的发育及烃源岩的展布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活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元章,刘凯,刘久荣,王树芳,王丽亚.基于地热钻孔资料探讨北京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2019

[2].靳亚勤,杨栋栋,蒋飞虎,靳锟锟.东濮凹陷碎屑岩沉积充填特征及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J].地质力学学报.2019

[4].高伟.天桥沟—黄羊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常玉巧,陈立春,张琦.金沙江断裂带构造地貌与断裂活动特征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6].朱天行.东帕米尔盖孜河流域地貌特征及与区域构造活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王振南,鲁人齐,徐锡伟,何登发,蔡明刚.龙门山中段山前彭县隐伏活动断裂叁维构造特征[J].地震地质.2019

[8].王云,冉华,李其林,赵慈平,郭丽爽.滇西北裂陷区地热及构造活动特征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9].王阳,李君,刘雷,冯兵.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分析[J].高原地震.2019

[10].于吉鹏.东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壳形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

论文知识图

福建及周边地震分布图(1974-1998)【廖...小江断裂带分段示意图更新统古最小古沉积面南大巴山-川东北前陆突变型盆-山结构...四川盆地复合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耦合...渭河盆地及邻区深部结构与盆地构造图

标签:;  ;  ;  ;  ;  ;  ;  

构造活动特征论文_刘元章,刘凯,刘久荣,王树芳,王丽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