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室内空气对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室内空气,升力,层流,湍流,热源,污染源,模型。
室内空气对流论文文献综述
戴若夫[1](2014)在《空气筛滤除雾霾的室内空气对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受社会关注的雾霾大气污染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人性化的解决方案。详细分析了基于这种方案的空气筛产品的功能原理,展望了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来源于《住宅产业》期刊2014年Z1期)
高军,张旭,赵加宁,高甫生[2](2010)在《室内空气对流热运动的RNG改良模型及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室内普遍存在的空气热分层流现象及其空间湍流基本特征,提出了一种适用的湍流模型——改良型的RNG双方程模型,并配以改良的复合型壁面函数,以适应空气热分层对流运动中产生的空间湍流衰减问题,精确求解高、低Re数湍流共存的室内流场。在此基础上,采用方腔混合对流和AR=1/2双跨空间高Re数流动的实验数据,对湍流改良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期刊2010-11-09)
高军,张旭,赵加宁,高甫生[3](2010)在《室内空气对流热运动的RNG改良模型及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室内普遍存在的空气热分层流现象及其空间湍流基本特征,提出了一种适用的湍流模型——改良型的RNG双方程模型,并配以改良的复合型壁面函数,以适应空气热分层对流运动中产生的空间湍流衰减问题,精确求解高、低Re数湍流共存的室内流场。在此基础上,采用方腔混合对流和AR=1/2双跨空间高Re数流动的实验数据,对湍流改良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0年10期)
闵剑青[4](2007)在《室内空气对流的特征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和K-ε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了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作用下的房间空气对流结构。通过改变浮升力比Grc/GrT及自然对流与强迫对流强度比Gr/Re2值的大小,分析了浓度浮升力方向及其大小和Gr/Re2值对空气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rc/GrT改变时,热和污染源壁面附近的流体流动状态和热边界层厚度发生了改变;随着Gr/Re2的增大,室内空气流型由机械通风主导逐步变化到自然通风主导。(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07年04期)
邓启红[5](2003)在《室内空气对流的特征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建筑室内空气环境中对流问题的模拟方法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分为七章,研究要点如下:第一章探讨如何描述对流系统中热与质的传输过程?由于传统的温度与浓度等值线分布仅展示了对流传热传质系统所达到的最终状态,而没有提供热与污染物的传输信息或结构,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对流行为的本质特征。本章提出的对流传输过程模拟与可视化方法则是直接显示对流系统内部流体、热与污染物的传输结构或过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对流行为特征。作者在对流控制方程的基础上定义了描述流体、热、质传输统一的对流传输函数(流函数、热函数、质函数),并分析了传输函数及其传输路径(流线、热线、质线)的基本性质。应用算例充分说明了对流传输函数及其传输路径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是将对流传输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环境领域,为室内空气环境评价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工具与方法。室内热与污染物的传输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环境质量评价,如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室内有害的热与污染物能否尽快排除?有害的热与污染物是否对我们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何布置或控制热源与污染源,以避免它们对我们身体造成侵害或使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更好?作者以二维层流双扩散混合对流模型——置换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并利用上述对流可视化技术来观察热源、污染源、外部机械通风叁个因素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建筑室内热源表现出很大的特殊性:一方面呈离散分布状态,另一方面热源的大小、类型与强度各不相同。如何描述室内大小、类型与强度不同的离散热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即是第叁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提出了组合温度尺度法,它有效地将离散热源之间抽象的相互作用转换为边界条件之间明确的物理关系。其次,通过广泛意义上的贡献因子概念来描述/鉴别不同的离散热源。最后,在热源统一的传热特性基础上定义了热源强度概念,它决定了离散热源在相互作用中的地位。本章分别讨论了壁面离散热源之间及壁面离散热源与内部体积热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舒适性需要,建筑室内离散热源与污染源的位置与强度往往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对室内空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第四章研究了室内双扩散自然对流系统中离散热源与与污染源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强度与位置的变化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双扩散自然对流系统的空气流动与传热传质特性完全是由离散热源与污染源浮升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的:当离散热源与污染源浮升力协同作用时,自然对流呈比较稳定的单一流动结构;而当热源与污染源浮升力对抗作用时,自然对流系统随它们之间强度变化呈现出多种流动状态。第五章是讨论如何模拟室内复杂的对流问题?室内空气对流行为的复杂性与状态的多样性通常是多种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离散热源的热浮升力、离散污染源的浓度浮升力及机械通风等。因此,模拟室内空气对流传热传质系统最自然的方法是分析室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相互作用中明显占优的物理过程将决定室内对流的基本特性。本章提出的处理复杂对流问题的自然模拟法即是根据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对流的行为特征。第六章是研究对流问题求解的SIMPLE算法。作者从连续性守恒的本质出发,详细分析了压力修正方程的求解特殊性及其对SIMPLE算法收敛性能的影响。尽管从方程结构上看,压力修正方程与动量方程具有相同的离散形式,可以采用相同的迭代方法求解,但在迭代求解的叁个方面——迭代初值、边界条件、迭代过程——都表现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压力修正方程的迭代初值具有独立性而不象动量方程的迭代初值具有继承性;其次,压力修正方程的边界条件类型应该与动量方程的速度边界相反;最后,必须增加压力修正方程的内循环迭代求解次数,才能提高算法收敛过程的稳健性。作者通过无开口、局部开口与完全开口叁种典型流场来验证SIMPLE算法中压力修正方程特殊处理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第七章是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先进的粒子图像速度场PIV设备对室内空气对流进行实验研究并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作者根据无因次控制方程的解处处相等原则建立了小尺度水模型实验与大尺度空气真实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比较表明,水模型实验测试与空气模型数值模拟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3-04-24)
邓启红[6](2003)在《室内空气对流的特征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建筑室内空气环境中对流问题的模拟方法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分为七章,研究要点如下: 第一章探讨如何描述对流系统中热与质的传输过程?由于传统的温度与浓度等值线分布仅展示了对流传热传质系统所达到的最终状态,而没有提供热与污染物的传输信息或结构,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对流行为的本质特征。本章提出的对流传输过程模拟与可视化方法则是直接显示对流系统内部流体、热与污染物的传输结构或过程,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对流行为特征。作者在对流控制方程的基础上定义了描述流体、热、质传输统一的对流传输函数(流函数、热函数、质函数),并分析了传输函数及其传输路径(流线、热线、质线)的基本性质。应用算例充分说明了对流传输函数及其传输路径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是将对流传输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环境领域,为室内空气环境评价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工具与方法。室内热与污染物的传输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环境质量评价,如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室内有害的热与污染物能否尽快排除?有害的热与污染物是否对我们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何布置或控制热源与污染源,以避免它们对我们身体造成侵害或使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更好?作者以二维层流双扩散混合对流模型——置换通风——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并利用上述对流可视化技术来观察热源、污染源、外部机械通风叁个因素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 建筑室内热源表现出很大的特殊性:一方面呈离散分布状态,另一方面热源的大小、类型与强度各不相同。如何描述室内大小、类型与强度不同的离散热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即是第叁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提出了组合温度尺度法,它有效地将离散热源之间抽象的相互作用转换为边界条件之间明确的物理关系。其次,通过广泛意义上的贡献因子概念来描述/鉴别不同的离散热源。最后,在热源统一的传热特性基础上定义了热源强度概念,它决定了离散热源在相互作用中的地位。本章分别讨论了壁面离散热源之间及壁面离散热源与内部体积热源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舒适性需要,建筑室内离散热源与污染源的位置与强度往往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对室内空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第四章研究了室内双扩散自然对流系统中离散热源与与污染源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强度与位置的变化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双扩散自然对流系统的空气流动与传热传质特性完全是由离散热源与污染源浮升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诀定的:当离散热源与污染源浮升力协同作用时,自然对流呈比较稳定的单一流动结构;而当热源与污染源浮升力对抗作用时,自然对流系统随它们之间强度变化呈现出多种流动状态。 第五章是讨论如何模拟室内复杂的对流问题?室内空气对流行为的复杂性与状态的多样性通常是多种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离散热源的热浮升力、离散污染源的浓度浮升力及机械通风等。因此,模拟室内空气对流传热传质系统最自然的方法是分析室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相互作用中明显占优的物理过程将决定室内对流的基本特性。本章提出的处理复杂对流问题的自然模拟法即是根据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对流的行为特征。 第六章是研究对流问题求解的SIMPLE算法。作者从连续性守恒的本质出发,详细分析了压力修正方程的求解特殊性及其对SIMPLE算法收敛性能的影响。尽管从方程结构上看,压力修正方程与动量方程具有相同的离散形式,可以采用相同的迭代方法求解,但在迭代求解的叁个方面——迭代初值、边界条件、迭代过程——都表现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压力修正方程的迭代初值具有独立性而不象动量方程的迭代初值具有继承性;其次,压力修正方程的边界条件类型应该与动量方程的速度边界相反;最后,必须增加压力修正方程的内循环迭代求解次数,才能提高算法收敛过程的稳健性。作者通过无开口、局部开口与完全开口叁种典型流场来验证SIMPLE算法中压力修正方程特殊处理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第七章是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先进的粒子图像速度场PIV设备对室内空气对流进行实验研究并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作者根据无因次控制方程的解处处相等原则建立了小尺度水模型实验与大尺度空气真实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比较表明,水模型实验测试与空气模型数值模拟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3-04-24)
室内空气对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室内普遍存在的空气热分层流现象及其空间湍流基本特征,提出了一种适用的湍流模型——改良型的RNG双方程模型,并配以改良的复合型壁面函数,以适应空气热分层对流运动中产生的空间湍流衰减问题,精确求解高、低Re数湍流共存的室内流场。在此基础上,采用方腔混合对流和AR=1/2双跨空间高Re数流动的实验数据,对湍流改良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有效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室内空气对流论文参考文献
[1].戴若夫.空气筛滤除雾霾的室内空气对流系统[J].住宅产业.2014
[2].高军,张旭,赵加宁,高甫生.室内空气对流热运动的RNG改良模型及其验证[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2010
[3].高军,张旭,赵加宁,高甫生.室内空气对流热运动的RNG改良模型及其验证[J].建筑科学.2010
[4].闵剑青.室内空气对流的特征与数值模拟[J].能源工程.2007
[5].邓启红.室内空气对流的特征与模拟[D].湖南大学.2003
[6].邓启红.室内空气对流的特征与模拟[D].湖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