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减归脾汤对脾不统血型ITP模型小鼠免疫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侠[1](2021)在《归脾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机制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基于“脾主统血”的中医理论,选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经典方剂归脾汤,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细胞免疫发病机制入手,观察归脾汤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探讨归脾汤治疗ITP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归脾汤临床治疗ITP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SPF级BALB/c小鼠68只,豚鼠10只。适应性喂养7d后,20只BALB/c小鼠用于血小板抗原的制备,其余48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归脾汤低剂量组、归脾汤中剂量组、归脾汤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uinea pig anti-mice platelet serum,GP-APS)的免疫造模方法,建立慢性持续性的ITP小鼠模型。在造模第5d时,ITP小鼠给药干预。其中:归脾汤低、中、高剂量(8.44g·kg-1、16.88g·kg-1、33.76g·kg-1)组分别按归脾汤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西药对照组灌服醋酸泼尼松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服蒸馏水。连续给药10d。末次灌胃2h后,采用眼眶静脉取血法取血,无菌状态下,取脾脏,采用研磨法制备脾单细胞悬液;采用全自动多物种五分类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h17细胞数量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归脾汤对ITP小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的影响。结果:1 ITP小鼠模型的建立采用GP-APS法建立慢性ITP小鼠模型后,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表面出现瘀点、瘀斑,利用该造模方法建立ITP动物免疫模型进行实验研究。2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疗效显着(P<0.01)。3归脾汤对ITP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reg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Treg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更好。4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reg细胞数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脾Treg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脾Treg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更好。5归脾汤对ITP小鼠脾Th17细胞数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脾Th17细胞数量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脾Th17细胞数量均降低(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脾Th17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1)。6归脾汤对ITP小鼠血清TGF-β1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TGF-β1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1),其中,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更好。结论:1小鼠体内注射GP-APS的方法能成功复制ITP小鼠模型。2 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归脾汤可以有效提高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通过比较,归脾汤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呈量效依赖关系。3归脾汤可能通过提高Treg细胞的数量,下调Th17细胞的数量,提高TGF-β1的含量,抑制T细胞的激活,使Treg/Th17细胞趋于免疫平衡状态,从而有效防治ITP。
王攀[2](2019)在《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研究及益气摄血颗粒药效学探索》文中指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国内外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面部、四肢、脏器等常有出血现象,出血程度严重时可威胁到生命。中医将ITP分为血热妄行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4种证型,其中气不摄血证是中医临床上ITP最常见的证型。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方法也未能统一,若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相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的关键手段。因此,本课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ITP气不摄血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在此模型上对益气摄血颗粒(Yiqishexue Granules,YQSX)的药效学进行了初步探索。目的:模拟ITP气不摄血证患者的疾病和证候表现,建立ITP气不摄血证动物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动态研究,阐明其病理变化的过程,此外在该模型上对益气摄血颗粒的药效学进行初步探索,为ITP气不摄血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1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采用腹腔注射抗血小板血清(anti-platelet serum,APS)复合睡眠剥夺的方法建立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3周(正常组、模型组)、4周(正常组、模型组)、5周(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2只。3周模型组小鼠在第1周睡眠剥夺,第2、3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4周模型组小鼠在第1、2周睡眠剥夺,第3、4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5周模型组小鼠在第1、2、3周睡眠剥夺,第4、5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实验结束后,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出血情况、脾脏指数、脾脏T与B淋巴细胞亚群等相关疾病指标和体质量、抓力、脉搏幅度、舌象等相关证候指标,确定建立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最佳周期及方法。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动态研究在确定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最佳造模周期(3周)与方法(第1周睡眠剥夺,第2、3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的基础上,结合该模型特点选取7d、10d、21d 3个时间点进行动态观察。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9只)、模型组(45只),第7d、10d、21d后各取一批小鼠进行指标检测,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PLT计数、出血分级、骨髓巨核细胞分类及计数、脾脏指数、脾脏病理、脾脏T与B淋巴细胞亚群、肺脏病理等相关疾病指标,体质量、抓力、脉搏幅度等相关证候指标,以及PLT形态、活化与功能、凋亡等相关指标。3益气摄血颗粒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药效学的初步探索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YQSX高剂量组(15.22g生药/kg)、YQSX低剂量组(7.61g生药/kg)、醋酸泼尼松组,每组12只。第1次腹腔注射APS24h后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d。各给药组给药体积均为20ml/kg/d;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外周血PLT计数、出血分级、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脾脏T与B淋巴细胞亚群等相关疾病指标,体质量、抓力、舌象等相关证候指标和血小板活化、凋亡相关指标。结果:1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1)疾病指标与正常组比较,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外周血PLT计数均显着降低(P<0.01);脾脏指数均显着增大(P<0.01);3周、4周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5周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显着减小(P<0.01);CD3+T 细胞、CD4+T 细胞、CD8+T 细胞、CD4+/CD8+均显着降低(P<0.05-0.01),3周模型组小鼠CD19+B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4周、5周模型组小鼠CD19+B细胞明显降低(P<0.05)。(2)证候指标正常组小鼠毛色亮白光润,大便黄褐色、成条状;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毛色粗糙暗黄、有眯眼与竖毛情况,大便黑褐色或湿便。与正常组比较,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抓力均显着降低(P<0.01);3周、5周模型组小鼠脉搏幅度显着降低(P<0.01),4周模型组小鼠脉搏幅度无明显变化(P>0.05);3周、4周、5周模型组小鼠舌面R、G、B、R/B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3周模型组小鼠舌面R/G值明显降低(P<0.05)。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动态研究(1)疾病指标与正常组比较,7d时模型组小鼠无出血情况、脾脏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10d、21d时模型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现象、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PLT计数均显着降低(P<0.01);7d时模型组小鼠的颗粒巨、产板巨、巨核细胞总数明显降低(P<0.05),10d时模型组小鼠的幼稚巨明显降低(P<0.05),颗粒巨、裸核巨、巨核细胞总数均明显增高(P<0.05),21d时模型组小鼠的幼稚巨、颗粒巨、裸核巨、巨核细胞总数均显着增高(P<0.05-0.01);7d时模型组小鼠的CD3+T细胞显着增高(P<0.01),10d、21d时显着降低(P<0.01),7d、10d时模型组小鼠的CD4+T细胞均显着降低(P<0.01),21d时无明显变化(P>0.05),7d模型组小鼠的CD8+T细胞显着增高(P<0.01),10d、21d时无明显差异(P>0.05),7d、21d时模型组小鼠的CD19+B细胞显着增高(P<0.01),10d时无明显变化(P>0.05)。(2)证候指标正常组小鼠的毛色亮白、光润,大便黄褐色、成条状,精神状态良好,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毛色较暗、粗糙,有眯眼与竖毛情况,大便黑褐色或湿便。与正常组比较,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抓力、脉搏幅度均显着降低(P<0.01)。(3)PLT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7d、10d、21d时模型组小鼠TPO、TGF-β1、β-TG、PF4、ATP、ADP、CD62P、ROS-MFI 均显着增高(P<0.05-0.01);7d、10d 时模型组小鼠△屮m显着降低(P<0.01),21d时显着升高(P<0.01);7d时模型组小鼠PNA、PMA均无明显变化(P>0.05),10d时均显着降低(P<0.01),21d时PNA明显增高(P<0.05)、PMA显着降低(P<0.01)。3益气摄血颗粒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药效学的初步探索(1)疾病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有出血现象;外周血中PLT计数显着下降(P<0.01);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CD3+T 细胞显着下降(P<0.01)、CD4+T 细胞、CD8+T 细胞、CD4+/CD8+、CD19+B细胞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YQSX高剂量组小鼠出血现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YQSX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PLT计数明显增高(P<0.05);醋酸泼尼松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显着降低(P<0.01);醋酸泼尼松组小鼠CD3+T细胞、CD8+T细胞显着增高(P<0.01),CD4+/CD8+显着下降(P<0.01),CD4+T细胞、CD19+B细胞均无明显变化(P>0.05)。(2)证候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抓力显着下降(P<0.01);R/G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YQSX高、低剂量组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醋酸泼尼松组小鼠抓力无明显变化(P>0.05),YQSX高、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0.01);醋酸泼尼松组、YQSX高、低剂量组小鼠R/G值无明显变化(P>0.05)。(3)PLT相关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CD62P、AV无明显变化(P>0.05),但有明显升高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YQSX低剂量组小鼠CD62P均无明显变化(P>0.05),YQSX高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YQSX高、低剂量组AV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有明显降低趋势。结论:1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最佳建立周期为3周,建立方法为第1周睡眠剥夺,第2、3周腹腔注射APS复合睡眠剥夺。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病理变化为先形成气虚后出血又加重气虚的动态过程,符合中医气不摄血的病因病机。3益气摄血颗粒可提高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的抓力和外周血小板计数,抑制血小板活化,对其疾病和证候的主要指标有改善作用。
邓长翠[3](2019)在《沈冯君教授补肾活血法的内涵及治疗“痹病”的用药规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沈冯君教授补肾活血法的学术思想内涵,总结沈冯君教授对补肾活血法的认识及相关研究成果。2.总结沈冯君教授治疗“痹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从中总结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1.通过《中华医典》(光盘版,第5版)、近代中文学术期刊等检索相关经典条文及现代文献,总结历代医家对补肾活血的认识。2.通过文献考证与理论探讨,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从肾、血、其它脏三方面对补肾活血法的内涵进行归纳和分析,进而总结沈冯君教授对补肾活血法的认识及相关研究成果。3.回顾性收集2009年11月至2012年4月沈冯君教授及其弟子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痹病”患者的首诊处方129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从药物频次、分类及中药的性能方面,统计沈冯君教授处方用药的基本信息,并结合中医理论探析沈冯君教授治疗“痹病”的用药特点及辩证思路。结果:沈冯君教授治疗“痹病”的129首处方,药物使用频次统计可得,使用频次前十的药物依次是,当归、川芎、红花、甘草、仙灵脾、赤芍、杜仲、丹参、桃仁、熟地黄;药物功效使用频次显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使用最多,总频次达1450次,占用药总频次的77.4%,是构成治疗“痹病”的常用药;四气统计结果显示,按降序排列依次为温(1053)、平(390)、凉(236)、寒(159)、热(32);五味统计结果显示,多以甘、苦、辛为主,分别为942、849、846;归经药物使用频次结果显示,药物以入肝经(1304)、脾经(764)、肾经(732)为主,其次是心经(568)、肺经(325)。结论:1.从传统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来看,五脏与血液的生成、运行及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肾是心、肝、脾、肺四脏发挥生理效应的基础。2.沈冯君教授认为补肾活血法并不是单单运用补肾和活血的药物,而强调要以补肾为本,五脏同调,兼并以活血,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3.沈冯君教授治疗“痹病”使用频率前十的药物依次是:当归、川芎、红花、甘草、仙灵脾、赤芍、杜仲、丹参、桃仁、熟地黄。4.沈冯君教授处方用药以温性药为主,少用热性,五味以甘、苦、辛味药居多,药物归经多入五脏,以肝脾肾经为主。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沈冯君教授治疗“痹病”的用药规律符合沈冯君教授力主补肾活血法而取效,并且客观佐证了其对“痹病”的治疗倡导从“虚、瘀、邪”入手的用药规律相吻合。
吴晓勇,陈广雷,王云龙,毕莲,陈蕾蕾[4](2017)在《基于脾统血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文中研究说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中医学家将ITP中医病名称为"紫癜病"。慢性ITP中医病机多与"脾不统血"密切相关,文章基于"脾统血"理论浅析从脾论治IT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提示从脾论治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体现中医从脾论治ITP具有一定优势。
郝颖[5](2017)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失范与紫癜康颗粒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临床上多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结缔组织病,还可见患者皮肤、粘膜上有瘀点和瘀斑,也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等。当属中医血证中的“肌衄”“紫斑”“葡萄疫”。本病相当于中医内科学中的紫癜,中医对该病辨证论治,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优势。然而在权威文献之间、权威文献与学术界之间、学术界内部,辨证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临床辨证治疗、经验传承及相关中药新药研发都造成了很多困难。因此分析该病的辨证差异及利弊,寻找、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是十分必要的。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血小板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通过对ITP模型小鼠的观察,从整体、细胞、血小板、细胞因子等多个方面来研究ITP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应用由临床多年经验总结得到的有效方改良得来的紫癜康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影响,从而推测出紫癜康颗粒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通过对ITP辨证规范的权威文献包括《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简称《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简称《原则》)、6个版本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通过对以上几类权威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到权威文献中对该病在辨证问题上的差异情况。从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1996年1月至2016年12月这20年里关于中医治疗ITP的期刊文献。从中选取辨证比较明确的文献67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回顾性考察分析了学术界对ITP的辨证情况。通过免疫法造模,建立ITP小鼠模型。模型组与正常组每天给予蒸馏水0.4ml/20g的比例进行灌胃,其他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每日一次,共给药14天,于造模第十五天处死各组小鼠,获取血、骨髓等实验材料。对ITP模型小鼠整体状态、体重、紫癜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剂量紫癜康颗粒治疗及其他治疗组对ITP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及骨髓中多种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权威文献、学术界ITP辨证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证标准并不统一。表现在《标准》《原则》与各版本《中医内科学》教材之间,本病辨证大体比较集中,但不完全一致,没有统一的标准,症状复杂多样,互有异同。临床辨证各行其是,在权威文献辨证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离散。同证异名、同症异名现象十分普遍;各证所属的症状臃肿繁杂,且存在大量复合和交叉症状,关键是各证所属症状多数来历不清,使各辨证标准形同虚设。症状名称不规范。在该病的中医辨证症状中,多次出现不规范的中医症候名称,甚至将西医理化诊断指标参与中医辨证诊断,使得中医辨证上产生混乱。2.模型组小鼠体重较正常组小鼠明显下降,各给药组治疗后小鼠体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造模后ITP小鼠躯干近四肢处出现皮下肉眼可见的紫斑,经过给药组治疗后有所减轻;外周血小板计数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髓细胞中IL-3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均降低且有显着差异(P<0.05)。IL-6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高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11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TPO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组的含量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TGF-β1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紫癜康高剂量组、紫癜康低剂量组均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3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和高、中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6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和中、低剂量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IL-11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均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TPO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剂量组均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各剂量组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病辨证中,证名繁多,逻辑关系混乱,虽来自临床却存在脱离实际的状况。因此,学术界应该结合病情,去伪存真,统一称谓,删繁就简,尽快实现ITP证名和辨证数量的规范。只要剔除与该病无关的症状,理清证与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与证有从属关系的症状,剔除无关的症状。只有全面删除与该病毫无关联的症状,结合临床实际整理规范同症异名、交叉重叠的症状和舌苔脉象,把症状限控在合理、规范的范围内,自然会把那些空穴来风的证或数证兼杂的复合证一并减下来,才能实实在在把学术界纷杂混乱的证减下来,实现为证“减肥瘦身”的目的。接下来,再确定一个好的预调查量表,对实现前瞻性辨证规范十分重要。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明确各组症状集合,再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组症状集合的证的属性。在此基础上,经过学术界的反复验证,才可确定为普遍认可的辨证规范,进而上升为行业内的辨证标准。2.紫癜康颗粒可能是通过降低骨髓IL-3、IL-6、IL-11、TGF-β1含量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TPO浓度及其mRNA相对表达量来达到升高外周血小板计数的作用。
赵梦[6](2017)在《地柏止血胶囊抗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地柏止血胶囊由地黄、侧柏叶等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拟开发用于阴虚血热所致的血症及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评估其疗效,本课题主要观察了其抗血小板减少症的止血作用。目的:观察地柏止血胶囊对不同药物所致出凝血障碍的止血作用。方法:1地柏止血胶囊对抗癌药物所致小鼠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昆明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升血小板胶囊组1.4g/kg和地柏止血胶囊低剂量组0.6g/kg、中剂量组1.2g/kg、高剂量组2.4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OOmg/kg,连续造模给药3天,自造模第1天起开始药物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各组均灌胃给药,灌胃容积20ml/kg,连续14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应用毛细管法、剪尾法测定小鼠的凝血时间、止血时间;用血细胞仪测量血小板数目(PLT),观察地柏止血胶囊的止血作用。阿糖胞苷所致血小板减少模型采用腹腔注射阿糖胞苷50mg/kg连续5天的方法造模,分组、给药和观察指标同上。2地柏止血胶囊对华法林所致大鼠出凝血异常的影响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醋酸甲萘氢醌组2mg/kg、地柏止血胶囊低剂量组0.3g/kg、中剂量组0.6g/kg和高剂量组1.2g/kg。除空白对照组动物外,其余各组均灌胃给予华法林5mg/kg,每日一次连续5天,制备大鼠凝血障碍模型。自造模第一天起开始药物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溶媒0.5%CMC-Na,各组均灌胃给药,灌胃容积1ml/100g,连续14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应用毛细管法、剪尾法测定大鼠的凝血时间和止血时间,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变化,评价地柏止血胶囊的止血作用。3地柏止血胶囊对抗血小板血清(APS)诱发小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影响取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泼尼松组0.01g/kg、地柏止血胶囊低剂量组0.6g/kg、中剂量组1.2g/kg、高剂量组2.4g/kg组。从实验的第1天开始,除空白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APS,隔日1次,连续9天(1,3,5,7,9天),制备ITP模型。注射APS同时,每天灌胃给药,容积为100mg/kg体重,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容量溶媒,共给药10天。第11天眼眶静脉丛采血进行外周血计数,摘取并分离胸腺及脾脏,称重,计算脏器指数,观察地柏止血胶囊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结果:1地柏止血胶囊对抗癌药物所致小鼠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地柏止血胶囊1.2g/kg、2.4g/kg剂量能显着缩短抗癌药物(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导致的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延长(P<0.05,0.01),显着增加化疗药物所致的小鼠PLT的减少(P<0.05,0.01)。2地柏止血胶囊对华法林所致大鼠出凝血异常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地柏止血胶囊0.6g/kg、1.2g/kg剂量明显缩短华法林所致出、凝血时间改变(P<0.05),显着缩短大鼠凝血三项PT,APTT,TT的指标(P<0.05,0.01)。3地柏止血胶囊对APS诱发小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地柏止血胶囊1.2g/kg、2.4g/kg剂量显着提高ITP小鼠PLT数(P<0.05,0.01),2.4mg/kg剂量显着降低ITP小鼠胸腺、脾脏指数(P<0.05)。结论:地柏止血胶囊1.2g/kg、2.4g/kg对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抗癌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抗凝药物华法林导致的凝血障碍,以及APS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能有效升高血小板数,改善PT、APTT、TT和出凝血时间异常及胸腺、脾脏指数的异常,提示地柏止血胶囊有止血功效。
吴晓勇,陈广雷,王云龙,李成龙,毕莲,陈育,陈蕾蕾[7](2017)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文中指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不足,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中西医血液病专家共识将ITP的中医病名命名为"紫癜病"。ITP的中医病因复杂,外感内伤均可致病,病机主要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脾气虚损,气不摄血;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近年来研究表明,从中医临床实践到实验研究,中医药在治疗ITP的作用机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抑制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及改善血小板功能;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增多;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使其紊乱的免疫功能恢复平衡。本文就中医药干预ITP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为评价中医药治疗ITP的作用机制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汪四海,韩宁林,曹承楼,李雪苓[8](2013)在《中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本病以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及抗血小板抗体出现为特征。中医无此病名,据其症状,可归属"血证""发斑""衄血""葡萄疫""虚劳"等范畴。近年来,中药治疗ITP取得显着效
黄茜[9](2009)在《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肿瘤患者放、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损害,主要为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为了提高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生存机会及生存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寻求能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本实验选择临床运用中已初显成效的归脾丸对其补气益血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得到该复方在造血调控及机制等实验数据的支持,为其临床用药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骨髓抑制小鼠模型上,应用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组织切片、造血祖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技术,从外周血细胞、骨髓细胞及造血祖细胞的存活、增殖、细胞周期等多方面、多层次较为系统地探讨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补气益血的中医理论提供实验室依据。结果:1归脾丸能明显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骨髓有核细胞(BMC)数、造血组织面积、外周血白细胞(WBC)数、红细胞(RBC)数、血红蛋白(Hb)含量以及增加血小板(PLT),其中,中剂量组表现最佳;2归脾丸体内用药能促进骨髓抑制小鼠红系、粒系、巨核系三系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集落形成;3归脾丸能促使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使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归脾丸可增加骨髓细胞的增殖指数(PI);4归脾丸能增强骨髓抑制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活性;通过促进骨髓基质中FN、LN的表达,改善造血干/祖细胞的黏附和归巢,促进早期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结论:归脾丸确能改善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机能,具有促进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象及骨髓像恢复的作用;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并加速造血干/祖细胞G0/G,期细胞向S期细胞、S期细胞向G2/M期细胞转化;增强骨髓抑制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髓基质中FN、LN的表达,该复方通过以上途径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王缨[10](2007)在《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的研究显示免疫和内分泌的异常共同构成了发病的重要环节。鉴于本病西医尚无根治手段,寻求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法成为中医领域的努力方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学“血证”范畴,肝失疏泄以致气血失调、肝脾不和、瘀血内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现代研究表明肝主疏泄与内分泌-免疫网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针对病机和病理特点,我们确立“从肝论治”的治疗原则和“和肝化瘀”的治疗大法,选用《伤寒论》小柴胡汤加活血化瘀药组成加味小柴胡颗粒作为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方。本研究的目的通过理论研究、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从内分泌-免疫的角度探讨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作用机理。方法:1.临床试验以6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加味小柴胡颗粒联合泼尼松,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通过建立疗效标准、临床症候评分标准和激素副反应评定标准,观察近期疗效、6个月后的远期疗效以及平均起效时间、激素开始减量时间、临床症候改善率、激素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来分析评价加味小柴胡颗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实验研究分药效研究和机理研究两部分。选择ITP小鼠模型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T细胞亚群、血小板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皮质酮等指标探讨加味小柴胡颗粒对ITP模型小鼠的药效和对内分泌-免疫的作用机理。(1) ITP模型小鼠制作:采用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建立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按照100ul/10克体重于腹腔注入1:4稀释的抗血清。造模第6小时,血小板开始下降,到8小时降至最低。分别于第1、3、5、7、9、11、13、15、17、19天注射抗血清以维持血小板持续在低水平。造模第7天开始分组给药。(2)急性毒理实验:加味小柴胡颗粒按最大浓度、最大容积一次灌胃给药,剂量为98g生药/kg体重,小鼠未见死亡或其他明显异常表现,表明加味小柴胡颗粒毒性较低,无法测出LD50,改做一日内多次给药最大给药量实验。(3)对ITP模型小鼠的药效:于造模前及给药前、给药后4天、给药后7天、给药后14天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取小鼠股骨骨髓,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断尾法测出血时间,分别探讨激素干预前后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效。(4)对ITP模型小鼠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外周血细胞因子,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并求出小鼠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位点数,RT-PCR法测定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基因(GRmRNA)表达,明确内分泌-免疫异常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意义及加味小柴胡颗粒的干预作用。(5)对激素干预后ITP模型小鼠增效减毒作用:测激素干预后ITP小鼠GR、GRmRNA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测小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浆皮质酮(CORT),明确激素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分泌的影响和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调节作用。结果:1、临床试验: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R<0.05);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9.7±3.6天,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11.5±3.7天(P>0.05);观察组激素开始减量时间26.4±3.6天,对照组激素开始减量时间28±3天(P>0.05);6个月后血小板仍大于50×109的病例观察组占56.67%,对照组占26.67%(P<0.05);观察组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味小柴胡颗粒能提高激素疗效,缩短激素起效时间和减量时间,延长有效期和减少副作用发生。2、实验研究:(1)急性毒理实验:小鼠对加味小柴胡颗粒的最大耐受量在临床正常用量的194倍以上,说明该药无明显毒理反应,是安全可靠的。(2)对ITP模型小鼠的药效:激素干预前显示,ITP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出血时间延长,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产板巨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能提升血小板、缩短出血时间,使巨核细胞减少,产板巨增多,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并优于于维血宁组(P<0.05)。激素干预后显示,加味小柴胡颗粒激素组的作用优于单用激素组(P<0.05)。(3)对ITP模型小鼠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ITP模型小鼠血小板抗体水平上升;CD8升高,CD3、CD4、CD4/CD8下降;白细胞介素-2下降,白细胞介素-10升高,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转录基因水平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小鼠血清CD3、CD4、CD4/CD8、白细胞介素-2有上调作用,对小鼠血小板抗体、血清CD8、白细胞介素-10有下调作用,对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转录基因有明显上调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ITP模型小鼠内分泌-免疫异常,加味小柴胡颗粒有调节作用。(4)对激素干预后ITP模型小鼠的增效减毒作用:激素组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转录基因水平下降的同时肾上腺指数、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皮质酮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激素组均有上调作用,与激素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ITP经激素干预后出现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转录基因水平的进一步下降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减退,而加味小柴胡颗粒有调节作用。结论:1、临床试验:联合应用加味小柴胡颗粒和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延长有效期,缩短起效时间和激素减量时间,降低激素副作用。2、实验研究:加味小柴胡颗粒能明显提升ITP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抑制血小板抗体,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上调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转录基因mRNA,保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且无明显毒理反应。3、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激素具有增效减毒效应,推测可能与其调节内分泌-免疫有关。
二、加减归脾汤对脾不统血型ITP模型小鼠免疫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减归脾汤对脾不统血型ITP模型小鼠免疫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归脾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平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研究及益气摄血颗粒药效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气不摄血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气不摄血型ITP的临床研究 |
3 动物实验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制备APS |
2.2 实验分组与造模方法 |
2.3 小鼠疾病指标检测 |
2.4 小鼠证候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疾病指标 |
3.2 小鼠证候指标 |
4 讨论 |
4.1 ITP气不摄血证的西医、中医临床诊断 |
4.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的疾病和证候相关指标的结果及评价 |
4.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5 小结 |
实验二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动态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实验分组与方法 |
2.2 小鼠疾病指标检测 |
2.3 小鼠证候指标检测 |
2.4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疾病指标 |
3.2 小鼠证候指标 |
3.3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 |
4 讨论 |
4.1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疾病指标的动态变化 |
4.2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证候指标的动态变化 |
4.3 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血小板形态与功能的动态变化 |
5 小结 |
实验三 益气摄血颗粒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药效学的初步探索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分组与干预 |
2.3 小鼠疾病指标检测 |
2.4 小鼠证候指标检测 |
2.5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疾病指标 |
3.2 小鼠证候指标 |
3.3 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 |
4 讨论 |
4.1 YQSX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疾病指标的作用 |
4.2 YQSX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证候指标的作用 |
4.3 YQSX对ITP气不摄血证小鼠血小板相关指标的作用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3)沈冯君教授补肾活血法的内涵及治疗“痹病”的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医家小传 |
1 历代医家对补肾活血法的认识 |
2 补肾活血法的理论内涵 |
2.1 血与肝、心、脾、肺 |
2.1.1 肝与血 |
2.1.2 心与血 |
2.1.3 脾与血 |
2.1.4 肺与血 |
2.2 肾与血及其它脏 |
2.2.1 肾与血 |
2.2.2 肾与其它脏 |
2.2.2.1 肾与肝 |
2.2.2.2 肾与心 |
2.2.2.3 肾与脾 |
2.2.2.4 肾与肺 |
2.3 沈冯君教授对补肾活血法的认识与探索 |
3 沈冯君教授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痹病”的用药规律探究 |
3.1 研究资料 |
3.1.1 处方来源及筛选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病例信息采集 |
3.1.5 数据规范处理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用药频次分析 |
3.3.2 用药类别统计 |
3.3.3 中药性能频次统计 |
3.4 沈冯君教授对“痹病”的认识 |
3.4.1 肾虚是关键 |
3.4.2 瘀血是根本 |
3.4.3 风寒湿是外因 |
3.5 沈冯君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痹病”的用药结果分析 |
3.5.1 核心药物分析 |
3.5.2 药物分类分析 |
3.5.3 中药性能统计结果分析 |
3.5.4 沈冯君教授治疗“痹病”的用药规律总结 |
4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补肾活血法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致谢 |
附录三 个人简介 |
(4)基于脾统血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论文提纲范文)
1 从脾论治的理论探讨 |
1.1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
1.2 脾主统血 |
1.3 脾失统摄与ITP |
2 从脾论治ITP |
2.1 从脾论治ITP的实验研究 |
2.2 从脾论治ITP的临床实践 |
3 结语 |
(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失范与紫癜康颗粒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辨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 权威文献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辨证分析 |
2 学术界中ITP辨证的综合分析 |
3 对ITP辨证现状的思考 |
论文二 紫癜康颗粒治疗ITP模型小鼠的药效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紫癜康颗粒对ITP模型小鼠的药效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地柏止血胶囊抗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临床研究 |
3 动物实验 |
4 总结与展望 |
(8)中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治疗ITP机制研究 |
1.1 降低血小板抗体浓度 |
1.2 调节T细胞和B细胞免疫功能 |
1.3 下调炎性因子, 阻断免疫拮抗 |
1.4 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 |
2 结语 |
(9)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肿瘤及其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 |
1.1.2 中药补益剂在肿瘤放化、疗之后的辅助治疗 |
1.1.3 归脾丸的研究情况 |
1.2 立题依据 |
2 正文 |
第一部分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及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外周血细胞计数 |
2.4 骨髓组织学检查 |
2.5 骨髓有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评估 |
3.2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及有核细胞的影响 |
3.3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组织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 |
4.2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组织、细胞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骨髓有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
2.4 造血祖细胞培养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归脾丸体内用药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细胞周期和细胞调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骨髓有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
2.4 样品的制备 |
2.5 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分析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
3.2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基质细胞的培养 |
2.4 骨髓组织切片的制备 |
2.5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股骨FN和LN的表达 |
2.6 图像分析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归脾丸体内用药对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的影响 |
3.2 归脾丸对骨髓基质中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文献综述 |
归脾汤实验室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附件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图 |
(10)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病机探讨 |
一 对ITP西医发病机理的认识 |
(一) 体液免疫机制 |
(二) 细胞免疫机制 |
(三) 内分泌机制 |
二 对ITP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病名范畴 |
(二) 致病因素 |
(三) 发病机理 |
三 肝主疏泄与内分泌-免疫关系初探 |
第二节 "从肝论治"的治疗思想 |
第三节 加味小柴胡颗粒的组方特点 |
一 组方依据 |
二 组方分析 |
三 制备工艺 |
四 质量标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试验设计 |
第二节 临床观察表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 人口学及基线资料 |
二 治疗结果 |
三 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加味小柴胡颗粒的急性毒理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1 小鼠最大浓度、最大容积一次灌胃给药实验 |
2 小鼠一日内多次最大给药量实验 |
三 讨论 |
第二节 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药效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一) 对ITP模型小鼠的药效 |
1 对ITP小鼠体重的影响 |
2 对ITP小鼠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
3 对ITP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 |
4 对ITP小鼠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 |
(二) 对激素干预后ITP模型小鼠的药效 |
1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体重的影响 |
2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
3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 |
4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 |
三 讨论 |
第三节 加味小柴胡颗粒的作用机理研究 |
一 加味小柴胡颗粒对ITP模型小鼠内分泌-免疫调控机理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1 对ITP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2 对ITP小鼠血小板抗体的影响 |
3 对ITP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 对ITP小鼠细胞因子I1-2、I1-10的影响 |
5 对ITP小鼠CORT的影响 |
6 对ITP小鼠脾细胞GR的影响 |
7 对ITP小鼠脾细胞GRmRNA表达的影响 |
(三) 讨论 |
二 加味小柴胡颗粒对激素干预后ITP模型小鼠增效减毒机理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1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肾上腺指数的影响 |
2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ACTH、CORT的影响 |
3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脾细胞GR的影响 |
4 对激素干预后ITP小鼠脾细胞GRmRNA表达的影响 |
(三) 讨论 |
结语 |
附篇 文献综述 |
一 ITP中医研究进展 |
二 ITP西医研究进展 |
三 小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 |
四、加减归脾汤对脾不统血型ITP模型小鼠免疫学作用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归脾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机制的影响[D]. 吴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ITP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研究及益气摄血颗粒药效学探索[D]. 王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沈冯君教授补肾活血法的内涵及治疗“痹病”的用药规律探究[D]. 邓长翠.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于脾统血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J]. 吴晓勇,陈广雷,王云龙,毕莲,陈蕾蕾.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3)
- [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失范与紫癜康颗粒作用机制研究[D]. 郝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5)
- [6]地柏止血胶囊抗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D]. 赵梦.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7]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J]. 吴晓勇,陈广雷,王云龙,李成龙,毕莲,陈育,陈蕾蕾.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8)
- [8]中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进展[J]. 汪四海,韩宁林,曹承楼,李雪苓.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
- [9]归脾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调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黄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10]加味小柴胡颗粒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王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