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南村小学266735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
一、转变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1.“五个转变”是指:(1)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2)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4)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5)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2.“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1)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2)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3)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4)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现代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创设良好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利用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需教师提供观察、操作、自学、尝试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只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究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取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体验。教师应谨记: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绝不能反宾为主,剥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权利。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不是直接把得出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观察课本“课间操”插图,引导学生思考,插图上有几瓶牛奶?用什么方法数?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在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开始思绪涌动。有的说:“一瓶一瓶地数。”有的说:“两瓶两瓶地数。”有的说:“三瓶三瓶地数。”还有的说:“先数箱子里的9瓶,再加上箱子外面的4瓶。”最后的这个说法很接近结论,教师及时抓住闪光点,推波助澜,由此引入“凑十法”。然后让学生试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毫无疑问,学生的思路已被导入今天的学习主题,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