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简化会议

我们如何简化会议

一、我们是怎样精简会议的(论文文献综述)

赵前[1](2021)在《从官商合办到公私合营 ——中国实业银行研究(1937-1951)》文中提出本文聚焦“小四行”之一的中国实业银行(1937-1951),从权资关系互动的角度理解银行业的变迁。进而探讨不同时期政权组织对银行业的控制特点和方式,以及较长时段一般银行的因应之道。1937年4月,中国实业银行被国民政府增资改组,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不久抗战爆发,中国实业银行裁并分支行处,内迁至大后方,并响应大后方金融网的构建,重新设立行处,却由于国民政府取向的变化,业务发展及行处设立远逊于国家银行与省地方银行。为了突破经营困境,中国实业银行谋划增资改组,引入商股,清退官股,重新回归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最终由于国民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功败垂成。不过中国实业银行利用国民政府战时金融统制的弱效,顺利扩充商股,重新占据主动权,体现出战时国家权力与银行资本共同扩张的局面。战后中国实业银行回迁上海,接收、清理和复员中国实业银行。在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监管过程中,发现伪中国实业银行的诸多“非法”行为,甚至不乏总行的战后包庇,财政部最终竟以妥协告终。国民政府力求重建战后金融体系,监管银行业的清理和复员,却体现出“监而不管”的特点,为战后金融市场的乱序提供了某种历史解释。1949年5月份,上海解放,中国实业银行被中共接管改造为最早的一批“公私合营”银行之一。中国实业银行不同于过去排拒官股的表现,反而积极配合国家银行,力求转型为国家银行政策的执行者,背后原因远非过去仅仅认为的中共的强行改造。公私合营银行的业务发展与顺利改造,得益于政治权力的倾向,以及职工群体的动员。总体来说,国民政府对于银行业往往采取资本和人事进行双重控制,银行股东争夺股本的属性,意味着银行权力需要凭依资本,甚至国家权力渗透到商业银行,也要有资本的形式包裹。而中共建政后的银行业改造,资本的权力化不断被边缘,组织控制和政治动员成为中共控制银行业的新着力点。中国实业银行拥抱国家银行体系,既是符合时宜的逐利使然,也是新的经济体制下的无奈选择。

刘洋[2](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姜信宇[3](2020)在《基层减负问题初探》文中认为近些年,基层负担沉重的问题引发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基层减负年”更是将基层减负的迫切性、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正确认识基层负担,从纷繁复杂的负担表象中把握基层负担实质,并为优化基层减负路径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基层减负涉及的繁文缛节、行政负担、社区减负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方式,纵向上分析了从中央到A区四级政策文件,横向对比了山东省与其他省政策文件,从政策文本角度分析哪些“负担”被各级政府位于“被减”之列。随后,通过与基层干部深度访谈了解基层减负的实施与效果,基层负担主要集中在文会、督查检查考核、职责权限、人员经费、工作程序、工作待遇、问责压力等方面,以及分析改善基层负担的困难等问题。进而,从行政学角度分析基层负担的来源,并将基层负担划分为“不应该、不必要、不能胜任”三种类型,同时指出,基层负担是一种主观感受,并对基层负担的影响展开分析。最后,基于三种类型的基层负担以及基层负担的主观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干部满意度等基层减负的优化路径。

李雪玲[4](2020)在《平湖针织厂精简职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湖县袜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以来,平湖针织厂经历了“大跃进”运动以及国民经济的调整,其职工人数出现了大幅波动。为实现“赶超英美”的工业计划,政府下放招工权限到地方,全国职工人数出现较大增长,随后却面临严峻的粮食危机。政府出台支援农业的调整计划,压缩城镇人口与精简职工成为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作为平湖地区重要的经济产业——平湖针织厂,其职工人数、结构急剧变化。建国前后,大大小小的袜厂生产经营困难,私私联营之后艰难存续,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方向性引导后公私合营为平湖针织厂。“大跃进”期间,全国大办工业企业,工资改革与“增产节约”运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热情,大量周边地区劳动力涌入,针织厂扩充为千人职工的大厂。但由于原料供应紧张,针织厂内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全国范围内粮食供应紧张的矛盾影响着职工的生活。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针织厂从千人职工在三年时间内减至230人左右,比公私合营初期减少超过一半。整个精简时期,针织厂无论从思想动员工作抑或精简安置中都具有普遍性意义,分析其每一阶段的精简过程,反映出针织厂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面对精简职工生活困难的问题,针织厂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下听上达的作用,而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精简遗留问题,长远的影响了受众群体。

高雨桐[5](2020)在《塑“苦”:接管时期天津市节约运动(1948-1950)》文中指出艰苦奋斗是中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倡导和培育出的优良精神作风,也是其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政治优势。在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艰苦奋斗成为中共接管城市的重要法宝。凭借衣冠不改旧家风的精神风貌,中共平稳实现了对天津的接收。但天津享乐浮华的城市文化及市民和接管干部出现“畏苦”心理,与中共长期遵循的“吃苦”文化产生了矛盾。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避开李自成式失败,将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成为中共接管城市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接管天津初期,针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随意滥用水电等物力资源的现象,中共尝试通过开展小范围的节约运动予以纠正。为有效应对汛期天津及周边地区发生的水灾,中共又及时开展了节约救灾运动以帮助灾民渡过灾荒。中共倡导的节约理念也随着初期节约主题活动的进行得以在天津初次亮相。1949年末,为恢复发展天津生产事业支援国家财政,同时进一步纠正天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倾向,中共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了全面的节约运动。通过展开本次节约运动,既教育引导各机关团体干部职工树立了节约观念,又以建立新的节约制度的方式解决了节约检查中所暴露出种种问题和错误倾向。在运动进行中,将节约与树立新作风、认购公债等运动相结合,丰富了节约的内涵,扩大了影响范围,在城市中宣传普及了节约的精神理念。本次节约运动是中共将自身政治文化中的“苦”转化为城市所能接受的文化符号的成功尝试,奏响了中共在城市中“塑苦”的序曲。

尹亮[6](2020)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文中研究说明形式主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从抗战时期的“延安整风”到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再到现在的“反四风运动”都未彻底将形式主义问题从政治体制内部清除。不仅如此,形式主义问题还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生成出新的种类和类型,成为现在政府效率提高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形式主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为首的“四风问题”,中央政府也在近期出台了包括《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在内的一系列专门针对基层形式主义问题的文件。学术界现在也对政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形式主义问题的最新表现形式、危害、成因和应对之策。与大多数学者从领导干部作风角度来研究形式主义问题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压力型体制这一分析框架和选择一个乡镇政府进行实证调研来回答以下这些问题: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主要形式主义问题目前在中国乡镇政府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有哪些?压力型体制是不是造成中国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原因?压力型体制下中国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机制是怎么的?治理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路径有哪些?等等。通过实地调研和与乡政府领导干部进行交谈发现在X乡政府中存在四大方面的形式主义问题。一是在传达上级政策过程中存在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形式主义问题;二是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选择性执行、一刀切和痕迹管理严重等形式主义问题;三是在上级对乡政府督查检查考核中存在重“材料”轻“实效”的导向和趋势等形式主义问题;四是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政治学习的材料和学习分数,忽视实际学习效果等形式主义问题。这些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影响乡政府的行政效率、破坏政府公信力和污染政治生态,还有可能造成乡政府财政上的损失进而削弱该乡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后还会溢出到社会层面危害社会风气。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的实际运行过程及其出现的一些的变异是导致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根源。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承受来自上级政府、民众和同级政府等各方面的压力。而职责同构和属地管理的双重加持,将压力型体制的加温加压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由于乡镇政府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包括地位低、资源少、权力小和责任大等,导致乡镇政府无法完全将承受的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为了减压和自保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形式主义的手段,最后造成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乡镇政府领导干部的主观态度与工作作风也只是起到次要推动作用而非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彻底治理乡镇政府的形式主义问题就必须从抑制压力型体制的负面效应、弥补乡镇政府先天不足和增强乡镇干部积极性三方面同时着手,具体包含五项措施:一是精简会议与发文,改革文风会风;二是改进检查考核,慎用“一票否决”;三是减少路径依赖,引导民众参与;四是打破职责同构,放权乡镇政府;五是完善问责制度,重视干部关怀。

王奋平[7](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认为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谭斯颖[8](2019)在《县级党政“会海”现象的成因和治理研究 ——以G省H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任何一种人类活动都需要在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控制活动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成效。会议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活动,在使用合适的会议方法时,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有效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议越来越多,会议时间越来越长,开会时间甚至占据了各种管理者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在党政机关系统条块分割的背景下,在一定时间内,会议多表现为多领导多部门召开会议,交叉要求下级多领导、多部门参加会议。会议从两个方面造成浪费,一是会议中耗费时间多、会议目标实现程度低;二是会议多造成总体会议时间占比大,挤占其他工作形式。本文以会议学、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秘书学为理论基础,对H县党政“会海”现象展开研究。以会议时间作为衡量单位,重点分析会议多对各个会议主体在会议流程中引起的时间浪费。从时间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会议活动原则,研究如何在时间受控的情况下提高会议的质量。经研究发现,H县党政会议存在会议规格高、会议准备不充足、参会人员会议积极性程度低等问题;在一个会议中没有达成的会议目标,又企图通过召开另一个会议来达成,只会把工作范围限制在会议室,不能得到落实。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会议多的成因、造成的时间浪费,通过机构改革、健全会议制度,并从借助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入手,建立由上至下的监测机制,出台会议有关指标,通过减少会议倒逼会议质量。以盼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讨论。

孙超[9](2019)在《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研究(1950-1958)》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其工作重心也由夺取政权转向巩固政权,由革命战争转向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要建设新中国就需要有大量政治觉悟高、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而当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团结、改造旧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将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知识分子,成为新中国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本文以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为考察对象,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求其历史经验与启示。第一章,主要论述工农速成中学的历史渊源。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教育救国”为宗旨的平民教育运动,平民教育最终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逐渐转变为以改造社会,进行政治启蒙为目的的工农教育运动。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农村,带有速成性质的工农教育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起到了动员、组织、教育广大工农革命的重要作用。苏区工农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工农教育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工农教育既有速成性、为革命战争服务等工农教育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各个时期工农教育的阶段性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创办工农速成中学,一定程度上是革命根据地时期工农速成教育的延续并加以正规化的过程。第二章,主要分析工农速成中学创办的社会背景。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是教育向工农开门,教育为工农服务的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这种教育方针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农阶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激发了工农阶层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而当时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上;再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学习苏联,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办学模式深刻影响中国教育,工农速成中学也是学习苏联教育的产物。第三章,主要从纵向上历史地考察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沿革历程。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发展轨迹基本上与整个国家工农速成中学的发展演变相似,大概经历了试办、定型、推广、附设、停办等几个发展阶段。所不同的是,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与国家有关工农速成中学政策调整之间并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被动执行,而是存在着更加紧密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形成了双向的共同演进机制。无论从附设于高等院校还是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都可以看出北京工农速成中学的实践探索与国家顶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北京市各个工农速成中学又都在相对统一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从而为世人展现丰富多元的办学景象。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深入工农速成中学内部分析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和组织管理情况。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改革实验既不能脱离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又要在升学任务的驱动下实施有利于“速成”的教学计划,这种两难选择使得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一方面需要在总体上进行课程、教材、教法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上又要保持各个学科的教学特色。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上,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由于承担着实验的任务,因此在招生管理、学生管理、师资待遇、毕业生等办学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具有新意的探索和尝试,为中央教育部制定全国性的工农速成中学组织管理措施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在招生上,依据国家规定的招生条件严格加以执行落实;在学生管理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妥善解决学生入学待遇以及学生退学问题,解决工农学员的后顾之忧;在师资管理上,优先保障工农速成中学教师的待遇和编制,为工农速成中学的成功举办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这些举措为工农速成中学最终取得办学成效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第六章,主要对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办学模式进行总结与反思。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教育对象是带有浓厚政治底色的工农成人青年;二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学员升入高等学校做准备;三是,教育的方式强调“速成”,用3-4年的时间完成中学6年的课程任务。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办学基本经验是:加强党对工农速成中学的领导;认真贯彻“试验先行,稳步推进”的办学思路;建设一支热爱工农教育事业、又红又专的教职工队伍;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放在激励学生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上。在历史上,北京市及其他地区的工农速成中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农阶层受教育的权利,巩固和维护了新生的国家政权;提高了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制度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其历史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工农速成中学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制约因素。首先,工农速成中学是苏联“学术性”教育模式和延安“革命性”教育模式的简单糅合下产生的,但这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自然而然”地形成合力;其次,将革命“速胜”的思维简单地转变为教育“速成”,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虽然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较高,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学业负担过重,使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学质量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王晓强[10](2019)在《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组织法作为内部行政法,在整个行政法体系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包括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在内的诸多基础性理论命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虽然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基本政策要求,但是如何认识和推进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仍然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具体而言,应包括:如何理解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行政机构设置为何需要法定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范围的划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位阶的确定、行政机构设置法定程度的判断,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了本文分析、探讨的逻辑框架与基本主题。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对象进行分析,即如何理解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分析探讨,前者主要从主体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行政机构进行类型化划分,后者则主要从行为角度对设置的范围进行界定,所谓行政机构设置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内设机构及派出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规格变更、名称变更等一系列行政组织行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源于传统的法律保留、制度性法律保留、行政组织法定主义等,但是又与其存在差别,其将法律、法规、规章一并纳入法定化的调整范围。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必要性。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总体上经历了萌芽、初创、发展、改革四个阶段,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存在法律、制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行政机构设置之所以要实现法定化,主要是因为我国行政机构设置领域所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法定化的方式予以解决,规则是减少混乱、建立秩序的最有效方式,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是解决行政机构设置随意化、碎片化、行政化、同质化的最有效途径;此外,在理论方面的原因则主要基于法律保留学说的发展、行政组织规范作用的提升、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的要求、财政预算理论的推动,以及法规范所具有的一致性、稳定性、权威性等法的一般性特征。第三章,对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域外经验进行分析。着重就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法规范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在行政机构设置领域实现预算控制、行政机构设置的法规范内容尽可能详尽、立法主导行政机构设置、行政机构设置的动态控制机制以及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数量控制等制度和措施,都对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推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四章,主要划分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即哪些行政机构的设置需要法规范依据,哪些行政机构的设置则不需要法规范依据。重要性理论应作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划分的理论依据,其在法定化范围的判断上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行政机构实施行政职责范围的不同,所有的行政机构可以划分为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业务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业务机构的内设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业务机构的派出机构四种类型;内设机构可以根据机构功能、结构的不同,再划分为业务、事务、辅助、监督机构及行政职位五种,并以行政机构设置是否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产生影响为标准,将业务类行政机构的全部设置行为纳入法定化范围,其他行政机构的设置行为则排除在法定化范围之外。第五章,主要确定了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与法定化程度。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的确定应当参照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范中有关行政处罚事项等的设定,对划入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事项分别予以分析,尝试在行政机构设置领域建立多元多级的法规范体系;而法定化程度的判断,则认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意味着行政机构设置的过程需要尽可能实现法定化,因而将行政机构设置领域的法规范分为程序方面的要素与其他方面的要素,具体包括提案、方案的编制、审核、决定、备案、监督等程序要素和机构设置的规则要素、结构要素、设置的形式要素等,并且从准则性与单行性法规范并行、明确机构设置的程序要素、数字化表达三方面来增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

二、我们是怎样精简会议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是怎样精简会议的(论文提纲范文)

(1)从官商合办到公私合营 ——中国实业银行研究(1937-195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材料与方法
    五、中国实业银行简介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国实业银行内迁与改组
    第一节 战时中国实业银行的经营情况
    第二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内迁困境
    第三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增资改组
    小结
第二章 战后中国实业银行的监管与清理
    第一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接收与复员
    第二节 财政部对中国实业银行的监管
    第三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清理与回应
    小结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中国实业银行的改造与转型
    第一节 解放后中国实业银行的经营
    第二节 中国实业银行的公私合营改造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政治动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基层减负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基层减负减什么?——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2.1 从中央到地方:“减负”政策文本的纵向梳理
        2.1.1 中央层而
        2.1.2 山东省层面
        2.1.3 烟台市层面
        2.1.4 A区层面
    2.2 横向对比山东省与其他省政策文件
        2.2.1 精文减会方面
        2.2.2 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方面
        2.2.3 基层职责权限方面
        2.2.4 激励关怀方面
    2.3 基于政策文本的基层负担分析
第3章 基层减负的实施与效果:基于访谈的研究
    3.1 访谈设计与实施
        3.1.1 访谈内容
        3.1.2 访谈对象
        3.1.3 访谈数据的初步分析
    3.2 基层减负的实施与效果
        3.2.1 文会方而
        3.2.2 督查检查考核方面
        3.2.3 职责权限方面
        3.2.4 人员经费方面
        3.2.5 工作程序方面
        3.2.6 干部待遇方面
        3.2.7 问责压力方面
        3.2.8 基层减负的总体效果
    3.3 改善基层负担的困难
第4章 基层负担的学理思考:来源、类型与影响
    4.1 基层负担的来源
    4.2 基层负担的内涵及分类
    4.3 基层负担的影响
第5章 基层减负的优化路径
    5.1 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减少“不应该”的基层负担
    5.2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基层负担
    5.3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减少“不能胜任”的基层负担
    5.4 提升基层干部满意度,削弱对基层负担的感知
结语
附录
    一、基层减负政策文件列表
    二、关于基层减负问题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平湖针织厂精简职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资料来源和说明
第一章 平湖针织厂的概况
    一、从私私合营到公私合营
    二、平湖针织厂的职工与经营
第二章 “大跃进”运动与职工膨胀
    一、工资改革、增产节约与整风运动
    二、“大跃进”运动
    三、“跃进”乏力与职工膨胀
第三章 经济调整与精简职工
    一、初步精简
    二、全面精简
    三、精简收尾
第四章 精简遗留问题
    一、平湖针织厂精简后
    二、精简问题在浙江、全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塑“苦”:接管时期天津市节约运动(1948-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资料概况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接收天津中的“苦”与“甜”
    第一节 “艰苦朴素”——中共城市工作思想的不变内涵
    第二节 “衣冠不改旧家风”:接收天津中的艰苦本色
    第三节 “畏苦思甜”——接管天津初期的社会心态
        一、天津市民的复杂心态
        二、中共接管干部的心态变动
第二章 接管初期的小规模节约运动
    第一节 初期机关团体内部的节约运动
        一、接管初期的浪费现象
        二、早期开展的节约主题活动
    第二节 接管初期的节约救灾运动
第三章 天津市节约运动的全面发起
    第一节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统一节约运动的背景
        一、国家财政经济的困窘
        二、贪污享乐思想的萌芽
        三、工作作风的敷衍涣散
        四、密切关系加强团结的需要
    第二节 全市节约运动的酝酿与发起
        一、刘秀峰副市长作节约运动报告
        二、全市节约运动的前期准备
第四章 节约运动的动员与检查
    第一节 全面准备阶段
        一、思想动员
        二、思想检查
        三、制定节约计划
    第二节 实际检查阶段
        一、工作业务中的浪费现象
        二、人事编制中的浪费现象
        三、财政开支中的浪费现象
        四、部分人员的生活作风问题
第五章 节约运动的发展与收获
    第一节 建立新的节约制度
        一、人事编制精简化
        二、财政物品管理规范化
        三、业务工作开展制度化
    第二节 开展新作风运动
    第三节 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第四节 节约运动的收效
        一、机关经费的节省
        二、财政工作方案的建立
        三、节约精神的社会普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对压力型体制的研究
        (二)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四、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五、调研情况简介
        (一)样本介绍
        (二)调研材料获取
第二章 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的实际运作及其效应
    一、压力型体制的形成
        (一)历史因素
        (二)现实因素
    二、压力型体制的实际运作
        (一)常规化的压力型体制
        (二)异变化的压力型体制
    三、压力型体制在乡镇政府运行的效应分析
        (一)常规压力型体制运行的效应
        (二)压力型体制异变的后果
第三章 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现状和危害
    一、形式主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趋势
        (一)形式主义问题的表现类型多
        (二)形式主义问题的分布主体广
        (三)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领域宽
    二、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现状及特征
        (一)形式主义问题呈现泛滥趋势
        (二)反形式主义陷入困境
    三、X乡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危害分析
        (一)政治层面的危害
        (二)经济层面的危害
        (三)社会风气层面的危害
第四章 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机制
    一、根本因素:乡镇政府压力的积聚
        (一)政治压力
        (二)竞争压力
        (三)社会压力
    二、直接因素:乡镇政府自身的限度
        (一)“夹心层”—乡镇政府尴尬的位置
        (二)职责同构下乡镇政府责与权不匹配
        (三)乡镇政府领导干部人数和能力有限
    三、控制因素:乡镇政府中干部群体对形式主义问题的态度
        (一)乡镇党政一把手与形式主义问题产生
        (二)乡镇政府部门领导与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
        (三)乡镇政府普通干部与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
    四、具体过程:三重因素叠加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生成
        (一)萌芽阶段
        (二)助长阶段
        (三)最终产生阶段
第五章 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的治理路径
    一、治标之策:精简会议与发文,改革文风会风
        (一)精简会议数量,改革会风
        (二)精简发文数量,改革文风
    二、重要之策:扩权乡镇政府,激发干部积极性
        (一)打破职责同构,放权乡镇政府
        (二)完善问责制度,重视干部关怀
    三、治本之策:更新治理观念,破除压力型体制
        (一)改进检查考核,慎用“一票否决”
        (二)减少路径依赖,引导民众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范围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思路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3.4 教学实验设计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反思和建议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外文文献
中文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编着作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获奖
致谢

(8)县级党政“会海”现象的成因和治理研究 ——以G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县级党政会议的理论解析和治理实践
    (一)县级党政会议相关概念
    (二)县级党政会议的理论分析工具
    (三)会议治理的有关政策文件和成效
第二章 H县级党政“会海”的概况
    (一)H县级党政会务机构设置及会议议事规则
    (二)H县党政“会海”现状及特点
第三章 H县党政“会海”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H县会议相关体制机制合理性不足
    (二)行政决策体制系统不完善
    (三)情景因素导致会议多
第四章 县级党政“会海”现象的治理对策
    (一)进行办公室机构改革
    (二)加强减会提质制度建设
    (三)建立自上而下监管机制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研究(1950-19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一)文献概述
        (二)研究内容的分析
        (三)对目前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工农速成中学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工农速成教育的思想源流
        一、五四运动前后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
        二、中国共产党对平民教育运动的改造
        三、建党初期工农教育运动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时期党的工农教育实践
        一、苏区时期的工农教育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工农教育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工农教育
第二章 工农速成中学创办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文化翻身:教育为工农服务,向工农开门
        一、体现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
        二、满足工农阶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
        三、对知识分子的成分和结构进行改造
    第二节 建设国家: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
        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
        二、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
    第三节 以俄为师:苏联工农速成模式对工农教育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苏联的创造性发展
        二、工农速成中学在苏联的实践
        三、“以俄为师”教育思潮在中国
第三章 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
        一、积极响应国家建立工农速成中学号召
        二、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
        三、配备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和师资力量
        四、多方协调解决校舍问题
    第二节 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发展
        一、推广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经验
        二、进一步规范工农速成中学办学行为
        三、为工农速成中学确定制度依据
        四、附设于高等学校政策的执行
    第三节 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终结
        一、工农速成中学办学过程出现的问题
        二、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过程
        三、工农速成中学的善后工作
        四、工农速成中学的短暂恢复
第四章 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实验
    第一节 课程、教材、教法上的探索
        一、以精简为主要导向的课程设置调整
        二、工农速成中学教材的设计和编排
        三、工农速成中学教法上的改革和探索
    第二节 工农速成中学在各学科教学改革上的探索
        一、语文教学中采取文学、语言分科教学策略
        二、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三、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
        四、历史教学中取消抄写笔记,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
第五章 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工农速成中学的招生工作
        一、工农速成中学的招生条件
        二、工农速成中学招生办法
        三、工农速成中学的生源状况
    第二节 工农速成中学的师资管理
        一、工农速成中学的师资状况
        二、工农速成中学教师的待遇及管理
    第三节 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管理
        一、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充分保障学生生活待遇
        三、妥善处理学生退学问题
    第四节 工农速成中学的毕业升学工作
        一、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升学政策的演变
        二、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状况
        三、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升学后的教育
第六章 工农速成中学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工农速成中学的性质、特点及办学经验
        一、工农速成中学办学的性质及特点
        二、工农速成中学基本办学经验
    第二节 工农速成中学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一、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建设的人才
        三、为教育制度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第三节 工农速成中学办学模式的反思
        一、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的“泛政治化”问题
        二、没有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经验之间的关系
        三、在办学实践中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10)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我国行政组织法的构建
        (二)有利于发展我国行政组织法学理论
        (三)有利于指导行政机构改革的实践
        (四)有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三、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的结构与思路
第一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对象
    第一节 静态层面的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一、机构的内涵
        二、行政机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作为行政法学术语的行政机构
        四、类型化的行政机构
    第二节 动态层面的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一、行政机构设置权及设置的外延
        二、机构设置与职权配置的关系
        三、机构设置与职位、编制设置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理论变迁
        一、行政组织法中的法律保留
        二、法律保留不能承受之重
        三、从法律保留原则到行政法定原则
        四、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中法的内涵
第二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依据
    第一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理论依据
        一、法律保留学说的发展
        二、行政组织规范作用的提升
        三、基本权利的客观价值秩序
        四、财政预算理论的推动
        五、法规范的一般性特征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实依据
        一、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实状况
        二、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所面临的问题
        三、个案分析:环境保护领域的行政机构设置
第三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现状
        一、美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二、德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三、日本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四、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第二节 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的基本经验
        一、预算控制行政机构设置
        二、行政机构设置的规定应尽可能详尽
        三、立法主导行政机构设置
        四、行政机构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五、对行政机构设置进行数量限定
第四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
    第一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判断标准
        一、从法律保留原则到制度性法律保留原则
        二、法律保留范围的判断标准:从干涉、全面保留到重要性理论
        三、重要性理论应为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我国大部分行政机构设置非法定化
        一、中央层面
        二、地方层面
    第三节 判断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时须考虑的因素
        一、行政保留产生的影响
        二、行政机构设置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产生的影响
        三、行政机构设置对行政任务正确、有效实施产生的影响
        四、行政机构设置行为本身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范围的确定
        一、区分行政决策机构与行政执行机构?
        二、业务类行政机构的设置应纳入法定化范围
        三、行政机构的所有设置行为应纳入法定化范围
第五章 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与程度
    第一节 法律规范密度的双重性
        一、区分法定化位阶与法定化程度
        二、法律规范密度在我国法律中的表现
        三、法律规范密度确定的不同标准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位阶
        一、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的不同模式
        二、我国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位阶的现状
        三、如何确定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位阶
    第三节 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程度
        一、比较借鉴:域外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分析
        二、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程度的现状
        三、行政机构设置的内容要素
        四、如何加强行政机构设置的法定化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附件:行政组织法规范汇总目录(1949~1999)

四、我们是怎样精简会议的(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官商合办到公私合营 ——中国实业银行研究(1937-1951)[D]. 赵前.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3]基层减负问题初探[D]. 姜信宇. 山东大学, 2020(10)
  • [4]平湖针织厂精简职工问题研究[D]. 李雪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塑“苦”:接管时期天津市节约运动(1948-1950)[D]. 高雨桐. 南开大学, 2020(04)
  • [6]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政府形式主义问题研究 ——基于X乡的实证调研[D]. 尹亮.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县级党政“会海”现象的成因和治理研究 ——以G省H县为例[D]. 谭斯颖. 吉林大学, 2019(12)
  • [9]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研究(1950-1958)[D]. 孙超.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基本理论研究[D]. 王晓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我们如何简化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