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沿海区域论文_罗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东南沿海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沿海,东南,中国,成矿作用,成矿,银矿,海啸。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罗诚[1](2018)在《清代中国东南沿海的移民活动与区域开发——以浙江瑞安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处于开发或再开发过程中的区域,其开发程度提高的过程,也是外地移民迁入、区域内部人口迁移以及区域内人口对外迁移这叁种类型移民依次发生的过程。而这叁种类型移民的发生,又都受到区域内部和外部的人地关系尤其是人口密度的影响。本文以浙江瑞安为例,探讨了该地有清一代人口的迁入、内部迁徙至外迁的完整过程,并简略探讨了影响移民迁移与分布的人地关系。研究表明,清前期瑞安的移民规模和空间分布基本延续了明后期的趋势,但因美洲作物的广泛种植,该时期的移民以迁往山区为主,且这些移民又主要来自县内及周边区域,移民在区域开发的范围和深度上要远甚于明后期;乾隆、嘉庆时期是瑞安县内及周边移民迁移为主转向大规模对外移民的重要时间段,浙西地区是瑞安对外移民的重要区域;清后期瑞安境内流民群体增加、地方风俗恶化、百姓生活普遍贫困化等可能源自该地区人地关系失衡。清代瑞安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的历程,与同时期整个东南沿海区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对推进东南沿海地区的移民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历史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江沛霖[2](2018)在《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区域微塑料附着微生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料垃圾是海洋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较大体积的塑料垃圾不仅会逐渐分解成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对海洋环境产生危害,而且这些微塑料会快速的被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所占据,共同构成海洋“塑料圈”微生态,对海洋环境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在海洋“塑料圈”的组成微生物中,其中就包括致病微生物、有毒微生物、入侵微生物以及与塑料降解有关的微生物,当前“塑料圈”中微生物对于海洋微塑料的影响以及塑料聚合物类型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尚不明确,微塑料与附着微生物共同构成的“塑料圈”亟需我们展开研究。潮间带是海洋塑料垃圾大量聚集的区域,水产养殖海域受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程度较高,也是与人类水产品卫生密切相关的区域。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方法对长江口及周边海域潮间带中的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不同区域的研究对比,以及对东南沿海地区水产养殖海域中的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研究对比。首次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我国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对长江口及周边海域潮间带的微塑料附着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组成类别、潜在病原菌、关键细菌类群和代谢通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该研究海域内微塑料附着细菌的组成和结构在不同区域内具有显着性差异,其组成群落与微塑料所处的沉积物环境和水环境具有紧密相关性,同时存在少量潜在病原菌。2.利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塑料圈”中微生物组成进行筛选,预测了“塑料圈”中关键的细菌类别,例如:红细菌(Rhodobacterales),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和根瘤菌(Rhizobiales),而其它的细菌,例如潜在病原微生物则在“塑料圈”微生物中的属于机会型的“旅客”。3.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对塑料表面的附着生活方式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微塑料表面“细胞运动”的代谢通路表达较少,同时“外来物质的降解与代谢的代谢通路”的表达丰度较高。该研究说明了海洋微塑料表面具有多样性丰富的细菌群落,提高了我们对“塑料圈”生态的理解。为了明确海洋微塑料携带的潜在病原菌在水产养殖海域中的分布状况,微塑料附着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和区域下的差异,揭示“塑料圈”微生物对于海洋环境和水产品健康的潜在风险。我们对我国东南沿海水产养殖区域中的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冬季和夏季两个季节的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在当前研究区域中,微塑料样品及海水样品中存在多种潜在病原菌,并且部分类别的细菌丰度较高,例如弧菌(Vibrio)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其中一个微塑料样品中Vibrio含量高达41.03%,同时在本次研究部分采样点中,我们发现海水样品中未检测到的潜在病原菌类别,在海洋微塑料样品中有该类别的潜在病原菌的存在,水产养殖区域中微塑料表面潜在病原菌的丰度在夏季显着高于冬季。2.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与周围水体中的细菌群落在组成上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显着区别,同时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具有区域差异,塑料聚合物类型与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3.通过热力图对环境因子与微塑料附着优势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解释了不同季节和区域环境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中优势细菌具有差异性的原因。4.利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组成进行筛选,预测了“塑料圈”中关键的细菌类别,例如:红细菌(Rhodobacteraceae)、放线菌(Actino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和海杆菌(Marinobacter)。该研究表明,在我国东南沿海水产养殖海域,微塑料附着微生物中潜在病原菌普遍存在,夏季水产养殖海域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中病原菌的丰度较高,海洋微塑料作为病原菌的一种传播介质,我们应当关注其对海洋环境以及水产品安全的潜在危害。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与水环境、季节、地理位置有关,与塑料的聚合物种类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8)

刘也[3](2018)在《中国东南沿海海啸危险性区域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沿岸分布众多重大工程,这些地区一旦遭受海啸袭击,将产生严重后果。近年来,我国海啸防灾减灾相关研究工作已逐步展开,针对中国东南沿海的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PTHA)已逐渐成熟,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啸危险性已得到充分认识。但目前绝大多数海啸危险性的研究仅针对某个城市展开,尚未有研究对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展开全面的海啸危险性分析工作,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如下工作:(1)考虑中国近海八个局地海啸潜源和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的影响,采用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PTHA),给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啸危险性图。结果显示,福建省沿海地区海啸危险性最高,广东省次之,浙江省和海南省受海啸影响较小。以香港、澳门、厦门、泉州为例计算海啸波高超越概率和重现期,分析不同海啸潜源对PTHA计算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厦门、泉州的海啸危险性较高,波高超过1m的海啸重现期分别为281年、539年,香港、澳门危险性较低,波高超过1m的海啸重现期均超过千年;马尼拉海啸潜源对香港、澳门、厦门、泉州的影响小于局地海啸潜源,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啸危险性区域化差异明显,海啸潜源与目标场地的相对位置是影响PTHA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2)采用确定性方法分析不同地震情景下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对中国东南沿海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震源位置位于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第一段和第二段时,引发海啸对东南沿海产生危险较大;当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发生9.0级地震诱发海啸时,台湾海峡以北地区海啸波高不超过1m,台湾海峡以南地区海啸波高不低于2m,部分地区海啸波高超过6m。说明我国沿海地区应重视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产生的地震海啸危险。(3)研究震级上限对PTHA结果的敏感性。以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为例,分析海啸潜源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的危险性随震级上限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重现期越长,波高对震级上限改变越敏感。(4)针对传统PTHA方法中,海啸波高分布拟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在PTHA计算中采用截尾对数正态分布代替对数正态分布对海啸波高进行拟合,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截尾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波高得到的PTHA结果小于传统PTHA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8-05-01)

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课题组,陈贵,林钧跃,郭凯军,尚伟龙[4](2016)在《中国各大区域CEI报告 珠叁角及东南沿海地区CEI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广东省广东省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与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广西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接壤,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截至2014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10724.0万人,占全国人口数的7.84%。广东省的经济实力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并超越新加坡、台湾省和香港特区。2014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469元,排在第9位。(一)整体商业信用环境: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2015年,广东省的CEI得分为69.336分,比全国平均得分(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发布会暨首届全国信用城市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1-16)

王静爱,雷永登,周洪建,尹衍雨,常晟[5](2012)在《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区域规律与适应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和财富最集中的地区,然而台风及由其引发的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链时有发生,对区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尊重自然规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适应是以协调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为出发点,即人类要在充分尊重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基础上,合理调适自身行为,实现"与风险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适应行为又可分为工程性和非工程两大类,工程性适应侧重防灾减灾工程(如海堤、水库)等能力建设,非工程性适应侧重减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如分区分时的人员转移安置,灾害分级响应和纵横协调,多主体风险共担等)。综上各项工程和非工程性适应对策,有助于大大提升区域灾害风险防范和综合适应能力,有效减轻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损失。(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刘向培,王毅,石汉青,龙智勇,姜祝辉[6](2010)在《基于统计特征的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云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检测是卫星资料应用的基础,其结果直接影响相关定量反演的精度。通过对21.0°N~27.0°N,117.0°E~123.0°E范围的MODIS数据进行数字滤波,根据遥感原理统计得到目标区域云、水体、平原、山地等不同下垫面辐射特性,将其与多通道阈值法相结合,依据统计结果选定通道1、6、31、32数据为云检测特征量并设定相应阈值。检测实验表明其对厚云的检测效果较好,但对薄云、卷云检测能力有限。依据大气辐射传输特性,以通道26数据和分裂窗通道差值为特征量检测卷云、薄云以作为补充,得到理想的检测效果。将检测结果与MODIS云检测业务算法得到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在目标区域的云检测更为精确。(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石汉青,王毅,刘向培[7](2009)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MODIS数据云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检测是卫星资料应用的基础,其结果直接影响相关定量反演的精度。通过对(21.0°N~27.0°N,117.0°E~123.0°E)范围的MODIS数据进行数字滤波,根据遥感原理统计得到目标区域云、水体、平原、山地等不同下垫面辐射特性,将其与通道阈值法相结合,依据统计结果选定通道1、6、31、32数据为云检测特征量并设定相应阈值。检测实验表明其对厚云的检测效果较好,但对薄云、卷云检测能力有限。依据大气辐射传输特性,以通道26数据和分裂窗通道差值为特征量检测卷云、薄云以作为补充,得到理想的检测效果。将检测结果与MODIS云检测业务算法得到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在目标区域的云检测更为精确。(本文来源于《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期刊2009-05-01)

伍世代,王强[8](2008)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东南沿海地区市55个地区市的1995-2005年间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数据,对东南沿海地区总体、局部的空间差异变化、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1995-2005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序分布和地区内部"极化"态势同向,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②东南沿海地区在1995-2003年间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叁大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水平分布层次不齐,呈现南高北低的渐变趋势,表明这一阶段性的地区差异变动主要是由广东省、福建省内部差异构成;2003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缩趋势,同时期,叁大地区经济差异均有收缩态势,与东南沿海地区整体差异变化趋势同向,主要是由于长叁角地区均衡发展驱动地区整体差异的缩小;③地区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地区经济差异时序波动吻合,相应地在空间上呈现出"极化→扩散"现象。(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王文斌,周汉民,朱韶华[9](1988)在《中国东南沿海金、银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南沿海的金、银(银铅锌)矿床平行东海岸线分带,东带以银矿化为主,西带以金矿化为主。金、银矿床(点)明显地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所控制,矿床类型主要有变质热液型、火山(含次火山)热液型、地热水溶滤型和岩浆—热液型。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或古大陆壳。成矿水介质除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以变质水为主外,其他类型矿床大气降水起着重要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区域金、银矿床的成矿作用,提出成矿作用图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期刊1988年04期)

王文斌,周汉民,朱韶华[10](1988)在《中国东南沿海金、银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南沿海的金、银(银铅锌)矿床平行东海岸线分带,东带以银矿化为主,西带以金矿化为主。金、银矿床(点)明显地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所控制, 矿床类型主要有变质热液型、火山(含次火山)热液型、地热水溶滤型和岩浆—热液型。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或古大陆壳。成矿水介质除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以变质水为主外,其他类型矿床大气降水起着重要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区域金、银矿床的成矿作用,提出成矿作用图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6)》期刊1988-06-30)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塑料垃圾是海洋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较大体积的塑料垃圾不仅会逐渐分解成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对海洋环境产生危害,而且这些微塑料会快速的被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所占据,共同构成海洋“塑料圈”微生态,对海洋环境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在海洋“塑料圈”的组成微生物中,其中就包括致病微生物、有毒微生物、入侵微生物以及与塑料降解有关的微生物,当前“塑料圈”中微生物对于海洋微塑料的影响以及塑料聚合物类型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尚不明确,微塑料与附着微生物共同构成的“塑料圈”亟需我们展开研究。潮间带是海洋塑料垃圾大量聚集的区域,水产养殖海域受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程度较高,也是与人类水产品卫生密切相关的区域。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方法对长江口及周边海域潮间带中的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不同区域的研究对比,以及对东南沿海地区水产养殖海域中的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研究对比。首次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我国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对长江口及周边海域潮间带的微塑料附着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组成类别、潜在病原菌、关键细菌类群和代谢通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该研究海域内微塑料附着细菌的组成和结构在不同区域内具有显着性差异,其组成群落与微塑料所处的沉积物环境和水环境具有紧密相关性,同时存在少量潜在病原菌。2.利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塑料圈”中微生物组成进行筛选,预测了“塑料圈”中关键的细菌类别,例如:红细菌(Rhodobacterales),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和根瘤菌(Rhizobiales),而其它的细菌,例如潜在病原微生物则在“塑料圈”微生物中的属于机会型的“旅客”。3.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对塑料表面的附着生活方式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微塑料表面“细胞运动”的代谢通路表达较少,同时“外来物质的降解与代谢的代谢通路”的表达丰度较高。该研究说明了海洋微塑料表面具有多样性丰富的细菌群落,提高了我们对“塑料圈”生态的理解。为了明确海洋微塑料携带的潜在病原菌在水产养殖海域中的分布状况,微塑料附着微生物在不同季节和区域下的差异,揭示“塑料圈”微生物对于海洋环境和水产品健康的潜在风险。我们对我国东南沿海水产养殖区域中的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进行了冬季和夏季两个季节的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在当前研究区域中,微塑料样品及海水样品中存在多种潜在病原菌,并且部分类别的细菌丰度较高,例如弧菌(Vibrio)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其中一个微塑料样品中Vibrio含量高达41.03%,同时在本次研究部分采样点中,我们发现海水样品中未检测到的潜在病原菌类别,在海洋微塑料样品中有该类别的潜在病原菌的存在,水产养殖区域中微塑料表面潜在病原菌的丰度在夏季显着高于冬季。2.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与周围水体中的细菌群落在组成上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显着区别,同时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具有区域差异,塑料聚合物类型与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3.通过热力图对环境因子与微塑料附着优势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解释了不同季节和区域环境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中优势细菌具有差异性的原因。4.利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组成进行筛选,预测了“塑料圈”中关键的细菌类别,例如:红细菌(Rhodobacteraceae)、放线菌(Actino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和海杆菌(Marinobacter)。该研究表明,在我国东南沿海水产养殖海域,微塑料附着微生物中潜在病原菌普遍存在,夏季水产养殖海域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中病原菌的丰度较高,海洋微塑料作为病原菌的一种传播介质,我们应当关注其对海洋环境以及水产品安全的潜在危害。海洋微塑料附着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与水环境、季节、地理位置有关,与塑料的聚合物种类相关性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罗诚.清代中国东南沿海的移民活动与区域开发——以浙江瑞安为中心[J].历史地理.2018

[2].江沛霖.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区域微塑料附着微生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刘也.中国东南沿海海啸危险性区域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

[4].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课题组,陈贵,林钧跃,郭凯军,尚伟龙.中国各大区域CEI报告珠叁角及东南沿海地区CEI报告[C].2015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发布会暨首届全国信用城市论坛论文集.2016

[5].王静爱,雷永登,周洪建,尹衍雨,常晟.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区域规律与适应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刘向培,王毅,石汉青,龙智勇,姜祝辉.基于统计特征的中国东南沿海区域云检测[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0

[7].石汉青,王毅,刘向培.中国东南沿海区域MODIS数据云检测方法研究[C].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2009

[8].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

[9].王文斌,周汉民,朱韶华.中国东南沿海金、银矿床区域成矿规律[J].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8

[10].王文斌,周汉民,朱韶华.中国东南沿海金、银矿床区域成矿规律[C].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6).1988

论文知识图

MODIS云检测业务算法检测结果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因子差异系数变...中国年降雨侵蚀力趋势系数空间分布图中国年降雨侵蚀力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图越集中于45°

标签:;  ;  ;  ;  ;  ;  ;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论文_罗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