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穗型论文_游慧,向珣朝,杨博文,黎怀成,许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穗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杂交稻,密度,性状,物质,基因,生理。

重穗型论文文献综述

游慧,向珣朝,杨博文,黎怀成,许亮[1](2019)在《重穗型变异材料爪哇稻22的生理性状和遗传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穗型是超级稻(Oryza sativa)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能使单株各产量因子达到最优配置,是实现单位面积高产的基础。重穗型变异材料爪哇稻22 (Oryza sativa ssp. javanica)是由香大粒(Oryza sativa ssp.javanica)自然变异产生,其生理性状和遗传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其利用价值。本研究对爪哇稻22与其野生型香大粒的主要生理性状以及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进行了比较,用20对典型的籼粳分型SSR标记鉴定其籼粳遗传特性,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SSR指纹图谱,用分子标记Wx M1进行糯性鉴定。结果显示,爪哇稻22单穗重为7.70 g,为重穗型变异材料;与香大粒相比,虽然爪哇稻22的千粒重极显着降低(P<0.01),但其他生理性状显着改善,特别是实粒数、结实率和单穗重极显着提高(P<0.01),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均有所改善,品质较好。籼粳遗传分析表明,爪哇稻22含粳型特异标记8对,含籼型特异标记12对;爪哇稻22为籼粳混合偏籼型,而其野生型香大粒为籼粳混合偏粳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爪哇稻22与荆糯6号(Oryza sativa ssp. indica)同属一群,遗传相似系数为0.63;而其野生型与京糯8号(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同属一群,遗传相似系数为0.81。分子标记糯性鉴定显示,爪哇稻22蜡质基因第2外显子有23 bp插入,为wxwx基因型,是典型糯稻,其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仅1.42%,比其野生型香大粒(3.80%)更低。比较变异材料和野生型的DNA指纹图谱可知,爪哇稻22发生了多位点变异。重穗型变异体爪哇稻22具有优良的生理性状,其遗传背景为籼粳混合偏籼特性,因此可作为优异种质用于超级稻选育和籼粳交的桥梁亲本。本研究结果在超级稻育种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唐东南,陈琛,赵步洪,舒小伟,徐杰姣[2](2019)在《重穗型遗传群体水稻株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条件下,以遗传背景相似的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单穗重将供试群体分为6种不同类型,研究不同穗重类型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供试群体单穗重和产量差异均较大,单穗重变幅为2.74~5.73 g,产量变幅为4 676.10~11 450.25 kg·hm~(-2)。随着单穗重的增加,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两者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②重穗型(高单穗重类型)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大,单位面积穗数较小;③重穗型水稻LAI(抽穗期、成熟期)、叶片重、库容量、库容量形成速率均较高,单位干重库容量和单位氮素库容量大,单位叶面积库容量中等;④重穗型水稻结实期干物质生产量、成熟期生物产量优势明显,经济系数、抽穗期粒叶比和结实期期净同化率均高于其他类型;⑤重穗型水稻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主要指标均较高,吸氮量大与其吸氮强度高有密切关系。通过遗传改良,有可能实现水稻氮素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同步提高。(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大双,彭强,吴建强,宫彦龙,张习春[3](2019)在《重穗型水稻恢复系黔恢35的选育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黔恢35是贵州省水稻研究所采用当地强恢复系R 785和重穗型恢复系R 894杂交选育而成的重穗型水稻新恢复系,具有穗粒数多、千粒重高、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植株壮实、花粉量大、花粉活力强、制种产量高等特性;利用自育抗稻瘟病不育系黔79 A与重穗型黔恢35所配组合黔优35经过2年区试及生产试验,于2018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5期)

张习春,李佳丽,张大双,彭强,姜雪[4](2019)在《重穗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成优33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进贵州水稻生产上品种的新老更替,同时满足西南稻区特殊生境对重穗型水稻品种的需求,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自育恢复系黔恢33与引进不育系成丰A配组选育成重穗型水稻新品种成优33(单穗重量达5.05g)。该品种在2016—2017年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660.93kg/667m~2,比对照品种F优498增产3.84%,平均增产点率80.0%。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67.2kg/667m~2,比对照F优498增产2.54%,增产点率达66.7%。成优33于2018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黔审稻20180006),适宜在贵州省中、低海拔地区种植。(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石光,周雷,涂斌,钦鹏,马炳田[5](2018)在《重穗型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498的重穗抗倒特性的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江上游"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环境,以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为指导,选用亲缘关系远、性状差异大的国外优良种质或改良的中间材料为基础,利用无花粉核不育材料ABCG15为桥梁,构建轮回群体,扩大有益基因重组,提高优良基因频率,育成了重穗型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498,组配了系列重穗型杂交稻,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是重穗由哪些基因控制,其分子遗传基础不清楚。本研究以重穗抗倒的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498为主要研究材料,结合RIL群体,构建了一张含有2806个bin的遗传距离总共为1408.23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复合区间作图(CIM)进行QTL分析,检测到4个单穗重相关的QTL位点,其中多年多点检测到的qGWP1为主效QTL,贡献率达20%以上,进一步分析表明该QTL是控制穗粒数主效基因qNSP1/qNGP1。片段代换系精细定位显示,控制穗粒数基因为细胞分裂素氧化酶Gn1a的等位变异,蜀恢498携带缺失11bp无功能的gn1a位点,结合基因敲除和基因互补,表明gn1a是蜀恢R498重穗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RFGB)中已公布的3000份水稻资源的测序数据和17份野生稻资源的重测序数据对Gn1a基因进行系统进化网络分析,发现Gn1a基因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且籼稻中的Gn1a单倍型主要来源于Or-Ⅰ和Or-Ⅱ而粳稻中的Gn1a单倍型主要来源于Or-Ⅲ,且所有3014份分析品种中只发现一份材料IRIS 313-11968和R498一样在Gn1a的第叁外显子上存在相同的11bp缺失,表明R498中的gn1a基因型是一个稀有的单倍型。同时,利用片段代换系对蜀恢498抗倒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比较茎秆物理特性、形态细胞学结构差异及组分分析表明,蜀恢498的抗倒伏能力强主要因茎秆直径粗和维管束大,基部节间短;遗传分析表明蜀恢498抗倒也因gn1a的主要遗传效应。综合上述,蜀恢498携带无功能的稀有单倍型gn1a是其重穗形成和抗倒伏能力的内在关键遗传因子,在重穗型杂交水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穗重抗倒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与指导。(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8)

秦俭,蒋开锋,张涛,熊洪,徐富贤[6](2017)在《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_0、N_(120)、N_(165)、N_(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_1、D_2、D_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_(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_(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期刊2017-08-17)

杨国涛,赵祥,韦叶娜,王学春,张杰[7](2017)在《重穗型水稻品种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重穗型杂交水稻的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以冈优188、菲优188、蓉18优188、金优188、福伊188、川绿优188、成丰优188等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所有乐恢188系列重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以Ⅱ优838作对照,研究重穗型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乐恢188系列重穗型水稻品种之间在产量性状和物质积累方面具有显着差异,该系列组合穗大粒多,平均穗长25.33 cm,平均穗着粒数205.80粒,平均产量达10.39 t/hm~2,较对照高13.44%,差异均达显着水平;乐恢188系列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和抽穗后穗的干物质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品种,孕穗后各生育时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高31.40%、14.11%、23.52%、14.79%,抽穗和成熟期穗干重分别较对照高38.31%和19.38%。相关性分析表明,该系列品种营养生长期的物质积累与产量显着正相关,影响乐恢188系列重穗型水稻品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灌浆期穗重,因此生产上在注重前期田管的同时,必须加强后期肥水管理,保证灌浆充足。(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秦俭,蒋开锋,张涛,熊洪,徐富贤[8](2017)在《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7年04期)

袁小珍,李耘,刘洁,付唯,刘兴义[9](2016)在《重穗型籼稻迟熟恢复系泸恢23的选育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泸恢23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泸恢602与万恢88的杂交后代与绵恢725杂交后系谱选择育成的重穗型迟熟恢复系,具有农艺性状优良、稻米品质较优、抗性较强、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等特点。该恢复系所配组合川谷优23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应性广,于201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6年06期)

周伟[10](2016)在《栽插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STA/ILR1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对未来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加之农业资源的匮乏更给我国维护粮食安全增加了压力。因此通过育种及栽培耕作手段来提高水稻单产从而实现我国水稻产量的整体增长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栽插密度对于重穗型杂交水稻生长发育以及干物质动态等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以期为高产栽培密度的确定、高产形成机理的探索及具有高产潜力的种间杂交稻组合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试验针对水稻高产目标,以自主选育的重穗型部分种间杂交稻组合STA/ILR1,以及超级稻品种籼型叁系杂交稻品种Q优6号、籼型两系杂交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甬优15等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的密度处理,叁次重复,研究不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特性、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及产量形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穗型杂交稻株高、上叁叶的长、宽及剑叶角度受环境、气候、栽培条件及自身遗传因子影响较大,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差异不显着。茎蘖数随生育进程呈现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缓慢下降的过程,双本条件下茎蘖数增加速度和下降速度都较单本快。单株茎蘖数移栽后前期受密度影响不大,后期随密度降低呈现显着增加的趋势,最低密度下最终茎蘖数较最高密度多72.0%;群体总茎蘖数在分蘖初期和分蘖盛期以高密度下茎蘖数较多,低密度下较少,各密度下最终茎蘖数差异不显着,分蘖能力FLYX1>QY6≥STA/ILR1>YY15;分蘖成穗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高低密度间相差10%左右。2.重穗型杂交稻单穴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消长动态趋势一致,单穴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变小,各密度处理间群体叶面积指数表现为高密度下大,而低密度下相对较小。在齐穗期及齐穗后剑叶SPAD值随密度增加呈现减小趋势,SPAD值衰减率表现与之相反,不同水稻品种(系)的剑叶SPAD值及衰减率差异显着,其中部分种间杂交组合STA/ILR1较其他材料齐穗期后SPAD值较高、衰减率较低,表现出较好的持绿性。3.重穗型杂交稻干物质在生育进程内呈现“S”型曲线增长,不同密度下单茎干物质重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间具有显着差异,成熟期部分种间杂交组合 STA/ILR1单茎干物质重较籼型叁系杂交稻QY6高14.8%,较籼型两系杂交稻FLYX1高18.5%;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单穴干物质积累动态趋势类似,但对不同密度处理的结果响应有差异,随密度降低单穴干物质重增加,单位面积干物质重减少。产量与总干物质重呈显着线性相关。4.不同密度处理下各品种(系)的产量、日产量表现规律一致,均基本呈现出高密度(2.00万穴/亩或1.75万穴/亩)下较高,低密度下较低的趋势,但不同品种(系)、不同年份、不同基本苗条件下产量、日产量有所差异。部分种间杂交组合STA/ILR1较同熟期籼型叁系杂交稻QY6产量高15.6%;日产量高20.1%,与相对生育期稍长的籼型两系杂交稻FLYX1产量接近;日产量高5.3%。5.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位面积产量与单位面积总干物质重、单位面积实粒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呈极显着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904、0.952、0.884),而与单株产量没有显着相关关系,说明大面积增产的决定性因素是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单位面积实粒数的提高,不应过分强调单穴稻谷生产的产量贡献。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单株生物量的积累是单株产量的决定性因子;单位面积籽粒充实率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株高等群体结构因子亦有重要贡献。分析表明,密度通过影响单株生物量进而影响单株产量,其后进一步通过影响单位面积实粒数间接影响单位面积产量。6.本试验从群体结构、干物质生产、产量及产量形成等方面,研究了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的影响,明确了在试验设置密度范围内(1.0万-2.0万穴/667m~2),几个重穗型杂交稻以密度1.75万-2.0万穴/667m~2左右、单本插植更有利于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重穗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大田条件下,以遗传背景相似的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单穗重将供试群体分为6种不同类型,研究不同穗重类型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供试群体单穗重和产量差异均较大,单穗重变幅为2.74~5.73 g,产量变幅为4 676.10~11 450.25 kg·hm~(-2)。随着单穗重的增加,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两者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②重穗型(高单穗重类型)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大,单位面积穗数较小;③重穗型水稻LAI(抽穗期、成熟期)、叶片重、库容量、库容量形成速率均较高,单位干重库容量和单位氮素库容量大,单位叶面积库容量中等;④重穗型水稻结实期干物质生产量、成熟期生物产量优势明显,经济系数、抽穗期粒叶比和结实期期净同化率均高于其他类型;⑤重穗型水稻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主要指标均较高,吸氮量大与其吸氮强度高有密切关系。通过遗传改良,有可能实现水稻氮素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同步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穗型论文参考文献

[1].游慧,向珣朝,杨博文,黎怀成,许亮.重穗型变异材料爪哇稻22的生理性状和遗传特性[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2].唐东南,陈琛,赵步洪,舒小伟,徐杰姣.重穗型遗传群体水稻株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征[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3].张大双,彭强,吴建强,宫彦龙,张习春.重穗型水稻恢复系黔恢35的选育及应用[J].种子.2019

[4].张习春,李佳丽,张大双,彭强,姜雪.重穗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成优33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19

[5].王石光,周雷,涂斌,钦鹏,马炳田.重穗型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498的重穗抗倒特性的遗传解析[C].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8

[6].秦俭,蒋开锋,张涛,熊洪,徐富贤.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C].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2017

[7].杨国涛,赵祥,韦叶娜,王学春,张杰.重穗型水稻品种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7

[8].秦俭,蒋开锋,张涛,熊洪,徐富贤.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7

[9].袁小珍,李耘,刘洁,付唯,刘兴义.重穗型籼稻迟熟恢复系泸恢23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16

[10].周伟.栽插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STA/ILR1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份水稻材料的聚类分析各组合类型强优势组合百分率率_引穗角与产量的关系不同穗重型品种茎秆结构横切面图(1-冈优...四类亲本平均杂种优势H一16不同穗重型品种节间长度与株高

标签:;  ;  ;  ;  ;  ;  ;  

重穗型论文_游慧,向珣朝,杨博文,黎怀成,许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