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个快乐的“陀螺”(论文文献综述)
陈栋[1](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白雪[2](2016)在《中日两国小学生活课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活课程是20世纪以来新出现的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生活为基础,使学生掌握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课程。生活课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提高都有显着的作用。我国于2001年设置了小学生活课程《品德与生活》,和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于1989年设置了小学生活课程《生活科》。中日两国小学生活课程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日本《生活科》发展的更为完善。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对中日两国现行小学生活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根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顺序,本研究对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第一部分对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对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内容框架、呈现形式和呈现方式进行比较;第三部分则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师资情况、课程安排和资源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第四部分对课程评价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第五部分根据中日两国小学生活课程的异同,从中得到对我国小学生活课程发展的反思和启示。
杨剑桥,陈俊池[3](2015)在《关于海南“候鸟”老人体育锻炼项目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在海南的"候鸟"老人的体育锻炼要求,吸引更多的"候鸟"老人群体来海南定居和旅游,文章通过分析"候鸟"老人的基本情况、海南气候条件等,推荐适用海岛特色体育锻炼项目、民族特色体育锻炼项目、"康乐候鸟"老人的一般性锻炼项目等,旨在探索结合海南岛地域优势,帮助在海南的"候鸟"老人健康生活或度假养生,并为海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陶虹飞[4](2015)在《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说人物形象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总体想象物,能够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变迁。在时代转型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代社会,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越来越受到作家们的关注,并成为书写对象。从新时期伊始张贤亮、王蒙、戴厚英等创作的知识分子小说,到八、九十年代徐坤、王朔、邱华栋等笔下的青年知识者形象,再到新世纪张者、阿袁、孙频等新生代作家的青年知识分子题材作品,我们从中感知到青年知识分子书写的承传和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发生变化,逐渐呈现出人格的失落与退化。本文以小说文本为立足点,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扫描,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引言部分对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进行界定,并依据不同时期的时代语境简要分析、评价青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变化,以及对论文行文思路进行说明。第一章,80年代“归来”作家笔下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特点,体现为“九死未悔”,对知识分子道德理想的坚守。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青年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启蒙立场。且在此基础上讨论苦难体验是作为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价值砝码。第二章,分析9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动摇与焦虑的特点。分析社会转型期现实的冲撞对青年知识分子供求倒错的影响,同时阐发“无父”的创作趋向体现了这一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迷茫虚无的价值立场。第三章,在世俗功利冲击下,新世纪青年知识分子在世俗中沉沦,道德操守和理想信仰趋于幻灭。试图从青年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危机与主体精神的溃退方面,探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以此,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作品中,青年知识分子沉迷声色背后所隐藏的人性惨淡。第四章,阐明新时期以来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和创作空间,分析这一形象对现实人生的意义和重建知识分子社会公共关怀的重要性,对作家创作这一形象的终极关怀与现实的审美文化提出希望。结语部分总结新时期以来小说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变化的特征,并对当下社会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思考。
吴微[5](2014)在《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比较》文中提出大陆、台湾自启动新一轮课改以来,教材的编写日趋多元化。双方多年的教材编写经验对彼此不无借鉴的意义。在两岸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对比研究大陆和台湾国语教材编撰体例的异同,对于当代语文教材改革乃至语文教育改革亦是颇有裨益的。虽然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两岸教材的文章见诸期刊,但一方面,研究者所涉及研究的教材面相对比较窄,多集中在康轩、翰林版的语文教材,而忽略了台湾其他出色的民编本,这些版本同样能给大陆的教材编写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另一方面,研究者多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教材的整体宏观研究,泛泛而谈,而较少进行微观剖析。如果能选取一些大陆较少涉及研究的台湾教材与大陆教材进行比较,并且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切入,这对于未来两岸教材的改革来说是很有裨益的。本文首先介绍两套教材的基本信息;其次从阅读部分,结合教材内部结构的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进行细致地纵向、横向的研究;最后简要探讨了教科书的写作部分。全文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细致比较了两套教材的异同,并总结双方有益的教材编写经验,从而进一步对未来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思考。
肖磊冰[6](2014)在《古人过年怎么玩》文中提出许多人说,过年真没有什么好玩的。可你知道吗,古人过年时可有着很多有趣的玩法,只是在世事变迁中渐渐失传了。古代大富翁——升官图麻将无疑是过年最流行的游戏。古人过年其实也是打牌的,只不过玩的不是历史才区区
吴荻[7](2013)在《成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 ——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教师专业认同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与内在动力,近些年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教师专业认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身为一名教师的感知、理解和看法,是教师感知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小学品德教师作为学校中边缘化的教师群体,难以建构其作为小学品德教师的概念、意义和信念;在专业认同的形成上,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惑与问题。本研究以个案叙事研究方法,以R小学品德教师容老师为个案,通过容老师的专业认同故事,探究其专业认同的内涵与形成历程。通过工作动因、专业准备、自我形象、专业认知、未来展望这五个维度揭示了容老师专业认同不断演化发展的历程。最后,本研究分析了容老师专业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从学校、教师教育者、教师三方面给出了促进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的建议。
潘虹斐[8](2010)在《快乐着,我是班主任》文中指出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说,班主任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人。当我从师范大学的校门走出,走上了我的从教生涯,我便开始拥有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可爱的学生们。每天,我面对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体差异独一无二的学生。我就
黄凰,刘德有[9](2009)在《震殇》文中研究指明灾难带来不幸与痛苦,也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老陆想,如果明天李进真的开着推土机来推他的小院,那么自己将会与他同归于尽陆家小院位于县城东头,面对青山,紧邻泯江,这是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是从老陆父亲手上传下来的小院,差不多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老陆又付出多年的汗水,把这个简朴的小院经营得有声有色。
张永英[10](2007)在《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变革之路探寻》文中认为幼儿教师的儿童学习观是幼儿教师儿童教育观念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亟待自知识技能取向向成长取向的根本性变革。而变革需要怎样的方法、途径呢?本研究首先对当前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持有的儿童学习观进行实地研究,并揭示幼儿园场域中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的文化型塑机制;接着对西方教育史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大家对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范式的梳理,获得认识和理解儿童学习的指导原则、方法及途径的启示;在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中,通过参与合作行动研究尝试探寻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变革之路。本研究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对幼儿园教师儿童学习观现状及其文化型塑的实地研究。主要通过对关于幼儿园教材的话语分析,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教研活动及管理活动的话语分析,呈现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儿童学习观“实际如何”及“何以如此”。中编是对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儿童学习研究范式流变的历史梳理。从直观猜测到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科学实证主义,再到诠释学。从大的脉络来看,儿童学习研究的范式流变是和整个西方社会哲学发展的两次转向(即认识论转向和实践转向)相一致的。但我们也能看到,在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上,卢梭、杜威、蒙台梭利都突破了他们时代的主导范式的制约,为我们昭示了研究儿童学习问题不仅需要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也需要超越主客二分认识模式的交往性实践,我们需要理性地实践、反思,更需要超越理性的想象、领悟和理解。下编是研究者参与的行动研究。在对行动研究小组行动的写实描摹以及对幼儿园关于“课程实施方式”的对话纪实中,展现走向解释学范式的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变革之路。
二、做个快乐的“陀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个快乐的“陀螺”(论文提纲范文)
(1)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
一、婚姻 |
二、丧葬 |
三、生育 |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
一、教育维稳 |
二、教育支边 |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中日两国小学生活课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对日本小学生活课程的研究 |
2.关于国内小学生活课程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比较研究法 |
3.定性分析法 |
(四)中日现行小学低年级生活课程的简介 |
1.生活课程 |
2.《品德与生活》简介 |
3.《生活科》简介 |
一、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一)框架结构的比较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框架结构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框架结构 |
3.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框架结构的比较 |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目标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课程目标 |
3.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比较 |
(三)课程内容的比较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内容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课程内容 |
3. 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比较 |
(四)实施建议的比较 |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实施建议 |
2.《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的实施建议 |
3. 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 |
二、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
(一)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的比较 |
1.教科书编写人员组成 |
2.教科书编写思想的比较 |
3.教科书审定的比较 |
(二)内容框架的比较 |
1.《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框架 |
2.《新生活》的内容框架 |
3.内容框架的比较 |
(三)教科书呈现形式的比较 |
1.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活动的特点 |
2.东京版《新生活》中活动的特点 |
3.教科书呈现形式的比较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比较 |
1.插图的比较 |
2.语言的比较 |
3.版式的比较 |
4.印刷工艺的比较 |
三、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实施的比较研究 |
(一)重视程度的比较 |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视程度 |
2.《生活科》的重视程度 |
3.重视程度的比较 |
(二)师资力量的比较 |
1.中国《品德与生活》课的师资情况 |
2.日本《生活科》的师资情况 |
3.师资力量的比较 |
(三)课程安排与资源利用的比较 |
1.我国《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安排与资源利用情况 |
2.日本《生活科》课程安排与资源利用情况 |
3.课程安排和资源利用的比较 |
(四)课堂教学的比较 |
1.我国《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 |
2.日本《生活科》的课堂教学 |
3.课堂教学的比较 |
四、中日小学生活课程课程评价的比较研究 |
(一)中国《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制度 |
(二)日本《生活科》的评价制度 |
1.日本小学的评价指标 |
2.日本小学的评价方法 |
(三)中日小学生活课评价制度的比较 |
1.课程评价体系不同 |
2.课程评价指标不同 |
3.课程评价方法不同 |
4.评价语言不同 |
五、反思与启示 |
(一)小学生活课程课程标准的反思与启示 |
1.应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与生存 |
2.在课程内容描述时可以既分内容又分学段 |
3.可适当简略,给教师留下发展空间 |
4.突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地位 |
5.定期制订课程标准 |
(二)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内容的反思与启示 |
1.完善教科书编写人员组成 |
2.及时更新教科书 |
3.完善教科书中的活动 |
4.考虑低年级儿童的语言水平 |
5.根据具体内容改进教科书的版式和插图 |
6.提高教科书的印刷水平 |
(三)小学生活课程课程实施的反思与启示 |
1.提高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视程度 |
2.培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专职教师 |
3.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
4.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
5.合理运用多种形式教学 |
(四)小学生活课程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启示 |
1.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
2.多采取积极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
3.改变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念 |
4.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
5.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 |
6.有效利用课程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生活科)》翻译 |
附录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 |
致谢 |
(3)关于海南“候鸟”老人体育锻炼项目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候鸟”老人的基本情况 |
2 海南气候、环境及资源优势对“候鸟”老人的影响 |
3 海南“候鸟”老人的体育锻炼项目 |
3.1 滨海沙滩运动 |
3.2 自行车运动 |
3.3 室外瑜伽 |
3.4 高尔夫球运动 |
3.5 热带雨林登山运动 |
3.6 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及其他体育锻炼项目 |
(4)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1980年代人格坚守型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第一节 九死未悔:艰难境遇中的“执着者”形象 |
第二节 启蒙自觉:青年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立场 |
第三节 苦难体验:自我实现的不二法门 |
第二章 1990年代精神动摇型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第一节 “死”在路上:欲望都市中的“迷失者”形象 |
第二节 现实冲撞:青年知识分子供求倒错的失落 |
第三节 “无父”书写:迷惘虚无的价值注脚 |
第三章 新世纪价值幻灭型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
第一节 世俗舞者:消费热潮中的“沉沦者”形象 |
第二节 认同危机:青年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溃退 |
第三节 雪隐鹭鸶:声色沉迷的人性惨淡 |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青年知识分子塑造的意义与空间 |
第一节 青年知识分子形象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青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创作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
第一节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简介 |
第二节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 |
第三节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内部结构比较 |
第一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 |
第二节 助学系统 |
第三节 知识系统 |
第四节 练习系统 |
第五节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异同举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口语交际比较 |
第一节 人教版与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比较 |
第二节 人教版与南一版口语交际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附录2 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附录3 2011年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全六册完整构架 |
附录4 2011年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书目微调情况 |
附录5 南一书局作文书籍示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古人过年怎么玩(论文提纲范文)
古代大富翁——升官图 |
元宵节做个小偷——相偷戏 |
(7)成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 ——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教师专业认同的文献综述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历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访谈的进行 |
(四)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二章 故事的描述与分析 |
一、容老师的人生经历 |
(一)小时候没想当老师 |
(二)对“教师”职业由陌生到认同 |
(三)没想过走品德学科专业发展道路 |
(四)参与品德课程实验中的改变与成长 |
二、容老师专业认同的样貌与分析 |
(一)工作动因:容老师为何坚持作一名小学品德教师? |
(二)专业准备:容老师如何胜任一名小学品德教师? |
(三)自我意象:容老师是一名怎样的小学品德教师? |
(四)专业认知:小学品德教师是否是一门专业? |
(五)未来展望:容老师眼中的未来 |
第三章 总结与建议 |
一、容老师专业认同形成的脉络 |
二、容老师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一)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三、促进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建议 |
(一)学校方面:增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
(二)教师教育者方面:提供有效的引领和培训 |
(三)教师方面:自我叙述 |
附录一:对容老师的访谈提纲(节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快乐着,我是班主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能够积极接受是快乐的源泉 |
二、用智慧做个快乐的“懒惰汉” |
三、享受着学生带给我的快乐 |
(10)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变革之路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关键词: |
ABSTRACT |
Key words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对研究者个人生活实践的反思 |
2、梳理西方近现代儿童学习观形成过程所获的启示 |
3、选择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变革为研究内容的理由 |
二、相关概念分析及界定 |
1、关于"学习"的词源分析 |
2、学习及儿童学习概念界定 |
3、儿童学习观、儿童学习观变革及儿童学习观变革之路 |
4、"文化"及"文化型塑" |
5、"范式"及"范式流变" |
6、"解释学范式的行动研究" |
三、文献综述 |
1、西方近代以来儿童学习观的演变与学习理论的发展 |
2、国内学者关于"儿童学习"及"儿童学习观"的研究 |
3、国内关于教育观念(变革)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及反思 |
1、研究方法 |
2、对方法的反思 |
上编 彷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现状及其文化型塑机制研究 |
引子 "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和"文化型塑" |
1、相关概念辨析及界定 |
2、本编研究思路 |
3、关于本编研究对象及研究资料的说明 |
第一章 关于幼儿园教材的话语分析 |
一、教材的选择 |
1、"好玩、好准备、好操作"——自主选择教材的标准 |
2、"众口难调"——某些改制后幼儿园选择教材遭遇的窘境 |
二、教材的使用 |
1、"写计划就是抄教案"——教材作为操作手册的作用 |
2、"幸好我们还有教材"——教材作为"最后的庇护所"的作用 |
三、关于幼儿园教材对教师成长所起作用的讨论 |
1、园长在叙说中觉悟 |
2、专家的"激进"观点 |
3、"台湾教材"引入内地的遭遇 |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话语分析 |
一、教学活动中的话语分析 |
1、"眼睛要看老师"的常规教学活动 |
2、"包装华美"的公开展示活动 |
二、生活活动话语 |
1、餐桌文化的隐性传递 |
2、"我们是老师不是阿姨" |
第三章 幼儿园教研活动话语分析 |
一、"园本教研"种种 |
1、"园本教研"研什么? |
2、"园本教研"怎么研? |
二、园外培训 |
1、区教研组参与式培训 |
2、现场观摩活动 |
3、专家讲座 |
第四章 幼儿园管理话语分析 |
一、"企业化"管理的幼儿园 |
1、"十个统一" |
2、"贯标" |
3、"效益" |
二、"专业化"管理的幼儿园 |
1、计划本和观察记录本 |
2、"光环"还是"箍"? |
3、觉醒的声音 |
本编小结:我们当前的状况 |
一、"实际如何" |
1、儿童学习的内容以教师选择的基本知识、技能为主 |
2、儿童学习的方式以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为主 |
讨论:儿童究竟应该学什么?究竟应该怎么学? |
二、"何以如此" |
1、以教材为本的课程实施以及以"课"为主的教研 |
2、"目标—策略"导向的课研 |
3、"规训"体系的形成 |
中编 从直观猜测到诠释学——儿童学习问题研究范式历史考察 |
引子 关于"范式"——概念辨析及概念界定 |
第五章 儿童学习问题研究范式流变 |
一、直观猜测——柏拉图和西塞罗的智慧 |
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以及上帝——夸美纽斯的"新工具" |
1、理性的力量——怀疑和"探源" |
2、归纳与演绎——"上升到原理,降落到事功" |
三、理性之外的遐想——卢梭的"浪漫" |
1、听从良心的呼唤:"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 |
2、"我感故我在" |
四、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先驱——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实验 |
五、思想、行动以及"理想的善"——杜威的"从做中学" |
1、"思想中的思想家"——杜威的认识论改造及儿童中心思想的提出 |
2、"行动中的思想家"——创办"杜威学校" |
3、以"宗教的态度"寻求"理想的善" |
六、"临床医学的方法"以及"爱"和"谦逊"——蒙台梭利"向孩子学习" |
1、医生临床观察方法的运用 |
2、"一种消除冲突的方法" |
3、"洗涤我们的内心" |
七、科学心理学对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及启示 |
八、"走向现象学的儿童教育学"——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机智" |
1、"教育机智" |
2、"反思" |
3、"敏感地聆听和观察" |
本编小结 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学习 |
下编 让我们出发吧——走向解释学范式的行动研究 |
引子 行动研究的历程回顾及本编研究的相关说明 |
第六章 找寻生活中失落的教育意义 |
一、幼儿园教育合作行动研究的倡议及参与人员简介 |
二、拷问日常生活 |
1、敞亮我们的"前设"——"添蛋"事件带给我们的"震惊" |
2、洗涤我们的内心——我们关注的是"鸡毛蒜皮"吗? |
三、我们的行动 |
1、要不要在圈上做操? |
2、"站在黄线上才能有水喝" |
3、"我们要成为实验者" |
4、快乐的点心时间 |
5、我们究竟该怎样用中餐?——"C老师的故事" |
第七章 关于我们的"课程"的对话 |
一、我和L都是的对话 |
二、我和园长XX的对话 |
三、XX和T1、T2、T3的对话 |
四、关于如何实施我们的"课程"的集体对话(2007.3.6) |
本编小结 解释学范式的儿童学习观变革之路 |
一、现象学的方法——"中止判断" |
二、态度的准备——"洗涤我们的内心" |
三、反思性实践——"行动" |
四、重建我们的生活方式——"对话" |
附录一 N市幼儿园园长问卷调查(06.12) |
附录二 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做个快乐的“陀螺”(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2]中日两国小学生活课程的比较研究[D]. 白雪.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3]关于海南“候鸟”老人体育锻炼项目的探究[J]. 杨剑桥,陈俊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4]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D]. 陶虹飞. 安徽大学, 2015(12)
- [5]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南一版初中语文教材比较[D]. 吴微.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6]古人过年怎么玩[J]. 肖磊冰. 八小时以外, 2014(02)
- [7]成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 ——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D]. 吴荻.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8]快乐着,我是班主任[J]. 潘虹斐.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0(05)
- [9]震殇[J]. 黄凰,刘德有.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09(03)
- [10]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变革之路探寻[D]. 张永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