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酰化论文-彭万才

氨基酰化论文-彭万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酰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迁移,拟肽,构效关系,多样性合成

氨基酰化论文文献综述

彭万才[1](2019)在《苯甲酰化3-(2-氨基噻唑)-吡唑-5-AWD*I拟肽细胞迁移抑制剂的多样性合成及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具有易转移、难以治愈等特点。而癌症的转移是建立在细胞迁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如果能够研发出抑制癌细胞迁移的药物,配合目前的治疗手段,将会降低癌症转移、复发的几率。拟肽类化合物由于具有低毒、不易降解、易于多样化衍生等特点,是目前迁移抑制剂中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苯甲酰化3-(2-氨基-噻唑)-吡唑-5-AWD*I细胞迁移抑制剂的基础之上,设计并通过噻唑成环、Boc保护氨基、克莱森缩合、吡唑成环、去保护、多样化酰胺缩合、酯水解反应,成功的衍生出10个不同取代基的杂环有机酸中间体。最后通过中间体和AWD*I四肽在液相中缩合,获得了10个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酰化3-(2-氨基-噻唑)-吡唑-5-AWD*I拟肽目标化合物。在生物活性研究方面,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细胞毒性较低,说明化合物抑制细胞迁移可能是通过影响相关迁移信号分子来实现的。另外,划痕实验和迁移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都显示了以下趋势:1)在4-H、4-CH_3、4-OCH_3、4-tBu取代基的化合物中,抗迁移活性先减小后增大,4-OCH_3的抗迁移活性最小,显示出在一定尺寸内,取代基尺寸大、给电子能力强的化合物抗迁移活性差,但超过一定尺寸后,尺寸大的化合物抗迁移活性反而变好;2)在4-F、4-Cl、4-Br、4-I取代基的化合物中,抗迁移活性逐渐减小,显示出电负性大、原子半径小的化合物抗迁移活性好;3)在4-Br、3-Br、2-Br取代基的化合物中,3-Br取代基的化合物抗迁移活性最好,这可能是由于苯环间位有利于形成疏水等作用。最后通过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反向寻找靶标。发现化合物与整合素α_νβ_3的亲和力趋势,基本与化合物抗迁移活性趋势一致。这说明α_νβ_3有可能为化合物作用的靶标、信号分子。鉴于细胞迁移在癌症复发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靶向抗癌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Xia-Di,He,Wei,Gong,Jia-Nong,Zhang,Ji,Nie,Cui-Fang,Yao[2](2019)在《赖氨酸氨基酰化感知并传递氨基酸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一道构成叁大营养物质,其水平如何被细胞感知长期未知。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蛋白质合成的tRNA合成酶家族是各种氨基酸对应的氨基酰转移酶,将氨基酸修饰到底物蛋白质的赖氨酸上并调控底物蛋白的活性。特定氨基酸因此被感知,其信号传递到氨(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9年02期)

朱振亚,白成玲,王磊,王旭东,郭利妍[3](2019)在《氧化石墨烯-氨基酰化酶/聚偏氟乙烯复合膜的制备及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静电吸附法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氨基酰化酶(GO-acylase)颗粒。将GO和GO-acylase颗粒分别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GO/PVDF和GO-acylase/PVDF复合膜。结果显示,GO-acylase/PVDF复合膜的粗糙度最低(Ra=8.21nm),表面最平滑。GO/PVDF和GO-acylase/PVDF复合膜的接触角较小(73.72°和71.31°),说明复合膜的亲水性优于纯PVDF膜。由于GO的添加会增强溶质和非溶质之间的转化过程,从而导致GO/PVDF复合膜的纯水通量最大(69.0L/(m~2 h))。经过测定,GO-acylase/PVDF复合膜的生物活性在4℃下可以持续4周左右。研究结果表明,GO-acylase/PVDF复合膜的成功制备为抗生物污染膜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继宗,赵静,顾晓菲[4](2018)在《低温酰化工艺在7-氨基头孢烷酸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低温酰化工艺应用于7-氨基头孢烷酸的生产,提高7-氨基头孢烷酸质量。方法降低7-氨基头孢烷酸生产过程中,酰化步骤的反应温度,由(13±1)℃改为(10±1)℃。结果 D-7-ACA和单杂两项杂质,分别由0.30%和0.15%降低至0.25%和0.10%。结论该工艺改进简单可行,可有效提高7-氨基头孢烷酸质量,适用于产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姚晓阳,薛苗,桂铁军,马晨芸,蒋秀娣[5](2018)在《血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自身抗体定量检测微阵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自建检测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 P)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该方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并探讨该指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建抗Car P抗体定量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的精密度、最低检测限、线性范围、特异性等。以12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清抗Car P抗体水平的第95分位为临界值,分析RA组、非RA组抗Car P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分析RA组抗Car 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该方法检测高值和低值样本的精密度均<15%;线性范围可达(3. 31~1448. 18) AU/m L,抗Car P抗体与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几乎不存在交叉反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组、抗CCP抗体阳性RA组和关节痛组患者抗Car P抗体水平显着升高,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组也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抗Car P抗体5%阳性率相比,RA患者的阳性率达28. 21%,抗CCP抗体阳性RA组阳性率达32. 2%;关节痛组阳性率为38. 89%,均显着升高;其余疾病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RA患者抗Car P抗体水平与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血沉(ESR)均呈弱相关,与CRP和Ig G水平均呈中等相关。结论建立的定量检测抗Car P抗体的蛋白芯片化学发光法具有良好的检测精密度和较宽的线性范围,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抗Car P抗体检测对RA诊断和疾病的活动性评价有价值。(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黄驿胜,王竞枫,林枫,叶启文,李林立[6](2018)在《氨基酰化酶-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氨基酰化酶-1(ACY-1)在肝细胞癌(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HCC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ACY-1 mRNA表达进行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癌和癌旁标本中ACY-1蛋白的表达,同时结合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了ACY-1蛋白的表达与HCC的关系。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癌旁组织中ACY-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高于肝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另外,通过对ACY-1免疫组化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分析发现,ACY-1蛋白表达与AFP水平密切相关。结论 ACY-1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张晓利[7](2017)在《青霉素酰化酶催化N-溴乙酰-7-氨基头孢烷酸合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头孢硫脒是目前我国唯一自主研发的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其抗菌谱广且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类细菌感染。N-溴乙酰-7-氨基头孢烷酸(N-溴乙酰-7-ACA)是合成头孢硫脒的关键中间体,目前该关键中间体主要采用化学法制备,反应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活性的溴乙酰溴、反应条件苛刻、工艺较复杂,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物,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酶催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步骤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酶法制备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次探索了青霉素酰化酶催化7-ACA溴乙酰化合成N-溴乙酰-7-ACA的可行性,并系统地研究了该酶反应特性;随后,针对底物7-ACA在缓冲液体系中的低溶解度问题,采用加碱促溶的策略,以提高反应体系中底物溶解度,并优化了在高底物浓度下酶反应工艺,进而研究了酶反应过程中的各种副反应。结果表明,各种青霉素酰化酶均能识别不带芳香环的侧链——溴乙酸甲酯(乙酯)作为酰基供体,催化7-ACA进行溴乙酰化反应合成N-溴乙酰-7-ACA。其中,来源于Bacillus megaterium的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PGA-750)为最适生物催化剂。随后,研究了酰基供体、底物摩尔比等关键因素对该酶反应的影响。酶法合成N-溴乙酰-7-ACA的最适酰基供体、底物摩尔比(酰基供体/7-ACA)、pH、温度、7-ACA浓度和加酶量分别为溴乙酸甲酯、3、7.5、20℃、50 mM和4 U/mL。在最适条件下,反应2 h后,酶催化7-ACA和溴乙酸甲酯反应合成N-溴乙酰-7-ACA的产率为85%,合成水解比(S/H)为1.5。而且,PGA-750表现出良好的操作稳定性,重复使用7批次后,催化目标产物合成的相对产率可达90%。考察了不同种类的碱对7-ACA的溶解度及PGA-750催化N-溴乙酰-7-ACA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碳酸氢钠的效果最佳。随后研究了碳酸氢钠添加量和有机溶剂等关键因素对高底物浓度下酶促N-溴乙酰-7-AC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反应溶剂体系、碳酸氢钠添加量、底物摩尔比(溴乙酸乙酯/7-ACA)、7-ACA浓度和加酶量分别为去离子水、400 mM、2、200 mM和5 U/mL。在最适条件下,反应6 h后,N-溴乙酰-7-ACA的产率为77%。上述结果表明仅通过工艺优化并不能大幅度提高产物的产率,故我们探索了青霉素酰化酶催化N-溴乙酰-7-ACA合成中的副反应,以期为后续提高N-溴乙酰-7-ACA产率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酶促N-溴乙酰-7-ACA合成反应中存在以下副反应:(1)在酶的催化作用下,7-ACA会水解产生3-脱乙酰-7-ACA和乙酸;随后,3-脱乙酰-7-ACA在酶催化作用下与乙酸发生酰化反应,合成N-乙酰-3-脱乙酰-7-ACA;在酶催化N-乙酰-3-脱乙酰-7-ACA合成的同时,促进3-羟甲基与4位羧基间的内酯化反应,生成其内酯衍生物;最后,该内酯衍生物在酶作用下,逐步水解为N-乙酰-3-脱乙酰-7-ACA。(2)在青霉素酰化酶催化作用下,3-脱乙酰-7-ACA和溴乙酸乙酯发生酰化反应合成N-溴乙酰-3-脱乙酰-7-ACA的内酯衍生物;同时,3-脱乙酰-7-ACA和溴乙酸乙酯会发生非酶季铵化反应,产生相应的季铵盐,进而该季铵盐与NaHCO3反应生成N-(2-乙氧基-2-氧乙基)-3-脱乙酰-7-ACA。对用于制备固化酶PGA-750的原酶液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除青霉素酰化酶中典型的α和β亚基外,还含有多种杂蛋白,故这些副反应的发生可能是由杂蛋白催化作用导致的。本研究成功实现了纯水相体系中酶法合成头孢硫脒关键中间体——N-溴乙酰-7-ACA,并初步阐明了青霉素酰化酶催化N-溴乙酰-7-ACA合成的反应特性及规律。本研究将为头孢硫脒大规模绿色生产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且对头孢硫脒关键中间体的高效酶法制备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6)

胡礼珍[8](2017)在《TIR区密码子选择对D-氨基酰化酶表达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缬氨酸,化学名为D-2-氨基-3-甲基丁酸,是合成抗生素、生理活性肽、农药等多种产品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和农业等研究领域,D-缬氨酸应用带动了其制备技术研究的发展。D-型氨基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酶或化学不对称合成,二是通过化学法外消旋后进行手性拆分。N-酰基-D-氨基酸酰胺水解酶(D-氨基酰化酶,3.5.1.81)催化的手性拆分是目前制备D-型氨基酸的主要途径。不同来源的D-ANase对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差别较大,其最适作用底物一般为D-Met、D-Leu及D-Phe的N-酰基衍生物,但是对于手性合成领域中作为重要有机手性源的D-缬氨酸的N-酰基衍生物,部分D-ANase转化效率较低。以D-缬氨酸作为衡量指标,Alcaligenes属来源的D-氨基酰化酶活力最高。将来源于Alcaligenes A-6的D-氨基酰化酶基因用大肠杆菌中的丰沛密码子替换,利用化学和基于PCR技术的酶促方法进行基因全合成,利用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trx-dan,转化进E.coli 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经SDS-PAGE、Western-blot和活性测定,D-ANase可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高效表达。利用CLC Main Workbench 6预测非融合表达载体pET-dan转录mRNA的TIR区二级结构,统计起始密码子ATG下游连续四个氨基酸同义密码子替换后144种序列的ΔG值、ATG区域以及RBS区域形成的双键数量。挑选出ΔG值高、中、低叁组序列,每组各6个,构建非融合表达载体并检测外源蛋白的表达和D-ANase活性。ΔG绝对值低组可明显的外源蛋白表达,也能检测到较高的菌体内酶活,为工业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汪洋[9](2017)在《路易斯酸/碱催化[n+2]环化、C(sp~2)-C(sp~3)键活化和氨基甲酰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小分子催化因其成本低、选择性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而对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反应机理及其高立体选择性的探索更是得到了理论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按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可以将有机小分子催化分为四类,即路易斯酸催化、路易斯碱催化、质子酸催化和质子碱催化。本论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其中两类最常见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即路易斯酸催化和路易斯碱(氮杂环卡宾)催化,从理论上揭示了路易斯酸/碱催化剂在不同反应中的具体作用,为设计更高效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论文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从理论上对五个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路易斯酸催化的烯酮和烯烃的[2+2]环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其非对映选择性。本章一共研究了四条可能的反应通道,包括两条非催化的反应通道(通道A和B)和两条路易斯酸二氯乙基铝(Et Al Cl2)催化的反应通道(通道C和通道D)。对于非催化通道来说,计算结果表明通道A(生成R构型的环丁酮类产物)要比通道B(生成S构型的环丁酮类产物)在能量上更占优势。在路易斯酸催化条件下,生成S构型产物的反应通道D要比生成R构型产物的反应通道C在能量上占优势。以上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结果相一致,说明路易斯酸不仅能够大大降低烯酮的环加成反应能垒,而且能有效改变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为了进一步探索路易斯酸催化剂在这类烯酮与C=X(X=O,CH2和NH)的[2+2]环加成反应中的作用,我们分别跟踪并比较了在非催化条件下和路易斯酸催化条件下的[2+2]环加成反应涉及到的前线轨道重迭方式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路易斯酸催化剂是通过改变前线轨道的重迭模式来降低烯酮和C=X(X=O,CH2和NH)[2+2]环加成反应的能垒。2.NHC催化的烯醛和α-羰基胺的[3+2]环化反应机理及其立体选择性。计算结果表明,能量最占优势的反应通道主要由七个步骤构成:催化剂的吸附、Breslow中间体的生成、Enolate中间体的生成、C-C成键过程、质子转移过程、闭环反应和催化剂的再生。在质子转移过程中,除了直接的质子转移机理,我们同样也研究了碱TMEDA和原位生成的Br?nsted酸TMEDA·H+帮助的质子转移机理。研究发现,TMEDA·H+能够显着降低质子转移这一关键转移步骤的反应能垒。结果表明C-C成键这一步是立体选择性决定步骤。全局反应指标分析结果证实催化剂NHC在反应过程中的角色是路易斯碱催化剂。除此之外,变形/相互作用能分析、NCI分析、NBO分析的结果说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反应活性位点的电子离域作用决定了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从而导致RR构型产物的优先生成。3.NHC催化的γ-氧化烯醛和偶氮二甲酸酯的[4+2]环加成反应。计算结果表明整个催化循环可以概括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NHC亲核进攻烯醛,第二步是分子内的氢转移生成Breslow中间体。在这一阶段中,除了直接的氢转移机理,我们还研究了水和碳酸氢根帮助的氢转移机理;经计算研究发现对于第一阶段中这一关键的质子转移过程,碳酸氢根帮助的质子转移机理的能垒是最低的。第二阶段包括离去基团的脱去和C-C单键的旋转从而生成cis-Dienolate中间体两个步骤。第叁阶段则包括endo/exo的[4+2]环加成和催化剂从产物中脱去两个过程。计算结果证明[4+2]环加成步骤是立体选择性决定步骤,CH-π相互作用是产生立体选择性的关键因素,并导致优先生成R构型产物。4.NHC催化的环丁烯酮的C(sp2)-C(sp3)键活化及其与亚胺的[4+2]环加成反应机理及其立体选择性。根据计算结果,整个反应机理包含四步:NHC与环丁烯酮的亲核加成、C-C键的活化生成Enolate中间体、Enolate中间体与亚胺的[4+2]环加成反应和催化剂与产物的解离。此外,计算结果表明第二步是速率决定步骤,第叁步是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决定步骤。对于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决定步骤来说,我们考虑了四种可能的进攻模式。亚胺中的C=N键与Enolate中间体的[4+2]环加成反应要比C=O双键与Enolate中间体的环加成反应更占优势。而且,亚胺的Re面与Enolate中间体的Re面加成生成SS构型的含氮杂环产物是最占优势的进攻模式,这主要是由于SS构型的过渡态有着更大的离域稳定化能。更进一步地说,通过跟踪速率决定步骤的C-C键断裂过程的前线轨道变化,我们发现该过程遵循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5.NHC和Br?nsted酸/碱(BA/BB)协同催化的N,O-缩醛和α,β-不饱和醛的氨基甲酰化反应机理及其立体选择性。计算结果显示该反应包含如下七个步骤:N,O-缩醛中的C-O键活化,伴随着生成真正的活性催化剂NHC和Br?nsted酸Et3N·H+;NHC亲核进攻α,β-不饱和醛;Breslow中间体生成;β-质子化反应生成Enolate中间体;活化的亚胺阳离子从Re面或者Si面亲核进攻Enolate中间体;酯化反应并伴随着Et3N·H+的重新生成;催化剂NHC和产物的解离。亚胺阳离子从不同方向亲核进攻Enolate中间体是立体选择性的控制步骤,并在这一步中形成了α-碳手性中心。此外,NBO分析、GRI分析和FMO分析揭示了催化剂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立体选择性的起源。同时,我们的计算结果还表明该反应是NHC-BA/BB多重协同催化而不是实验中推测的NHC-BA的双重协同催化。本论文的第六章总结了上述研究并展望了未来工作。(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3-01)

戴云亮[10](2016)在《C_(3,6)-酰化壳聚糖缩氨基硫脲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缩氨基硫脲是一类希夫碱化合物,自其被发现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以来便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合成并探究了各种各样的缩氨基硫脲衍生物的抗氧化、抗病毒、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由于该类化合物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考虑到壳聚糖无毒、抗氧化活性强等特点,尝试将二者结合合成新的低毒性、高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本文首次利用定位保护技术制备了新型壳聚糖酰基缩氨基硫脲类衍生物共计30种。具体方法为:在邻苯二甲酸酐保护氨基的条件下,使用乙酰氯(氯乙酰氯、苯甲酰氯)进行定位羟基酰化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含不同取代基团的缩氨基硫脲反应,成功地制备出了C3,6-位乙酰化(氯乙酰化、苯甲酰化)的取代苯胺基缩氨基硫脲壳聚糖,并利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另外,测定了新型壳聚糖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包括对于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及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新型壳聚糖衍生物具有相对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因此该类衍生物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抗氧化试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氨基酰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简介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一道构成叁大营养物质,其水平如何被细胞感知长期未知。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蛋白质合成的tRNA合成酶家族是各种氨基酸对应的氨基酰转移酶,将氨基酸修饰到底物蛋白质的赖氨酸上并调控底物蛋白的活性。特定氨基酸因此被感知,其信号传递到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酰化论文参考文献

[1].彭万才.苯甲酰化3-(2-氨基噻唑)-吡唑-5-AWD*I拟肽细胞迁移抑制剂的多样性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2].Xia-Di,He,Wei,Gong,Jia-Nong,Zhang,Ji,Nie,Cui-Fang,Yao.赖氨酸氨基酰化感知并传递氨基酸信号[J].科学新闻.2019

[3].朱振亚,白成玲,王磊,王旭东,郭利妍.氧化石墨烯-氨基酰化酶/聚偏氟乙烯复合膜的制备及特性[J].复合材料学报.2019

[4].杨继宗,赵静,顾晓菲.低温酰化工艺在7-氨基头孢烷酸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5].姚晓阳,薛苗,桂铁军,马晨芸,蒋秀娣.血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自身抗体定量检测微阵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应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8

[6].黄驿胜,王竞枫,林枫,叶启文,李林立.氨基酰化酶-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18

[7].张晓利.青霉素酰化酶催化N-溴乙酰-7-氨基头孢烷酸合成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胡礼珍.TIR区密码子选择对D-氨基酰化酶表达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9].汪洋.路易斯酸/碱催化[n+2]环化、C(sp~2)-C(sp~3)键活化和氨基甲酰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7

[10].戴云亮.C_(3,6)-酰化壳聚糖缩氨基硫脲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氨基酰化论文-彭万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