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咯烷硫酮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咯烷,衍生物,甲基,乙酰,化合物,萘酚,吡咯烷酮。
吡咯烷硫酮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莫丽,李淼,刘莉,张金生,陈治明[1](2019)在《手性吡咯烷酰胺催化合成羟甲基噻喃酮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手性吡咯烷酰胺催化四氢噻喃-4-酮与芳香醛的不对称aldol反应,绿色合成了一系列手性羟甲基噻喃酮衍生物,对其经FT IR、~1H NMR、~(13)C NMR结构表征,并对催化条件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研究表明,选用15 mmol%的催化剂I,以二氯甲烷作为溶剂,在0℃下反应25 h,得到较高的产率(83%)及较好的立体选择性(ee 84%)。(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田金金,郭红云,邵鸿斌[2](2011)在《酸性离子液体[Hnmp]HSO_4催化下一锅叁组分反应合成N-(2-羟基-1-萘基)(苯基)甲基-吡咯烷-2-酮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溶剂条件下,利用廉价无毒的酸性离子液体[Hnmp]HSO4为催化剂,醛、2-萘酚和吡咯烷酮一锅叁组分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N-(2-羟基-1-萘基)(苯基)甲基-吡咯烷-2-酮衍生物.与现有的方法相比该方法避免使用有机溶剂,且反应时间短,产率高,离子液体廉价易制备,且可回收重复再利用.(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1年11期)
庞怀林,阳海,尹笃林,雷满香,黄明智[3](2007)在《N-取代-6-(3-氯-4-氯甲基-2-氧吡咯烷-1-基)-7-氟-3,4-二氢-2H-1,4-苯并恶嗪-3-酮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物活性基团拼接的分子设计方法,将活性基团2-氧吡咯烷引入到2H-[1,4]苯并恶嗪-3(4H)-酮分子结构的苯环上,设计并合成了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N-取代-6-(3-氯-4-氯甲基-2-氧吡咯烷-1-基)-7-氟-3,4-二氢-2H-1,4-苯并恶嗪-3-酮衍生物6a~6p,其结构经IR,1H NMR,LC/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除草和杀虫活性,如6c~6f等化合物在用量为150g/hm2时对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和藜(Chenopodium album L)等阔叶杂草具有90%以上的抑制率,6l和6o在500mg/L浓度下对蚕豆蚜(Aphis fabae)具有90%以上的致死率,个别化合物还兼具除草及杀虫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7年09期)
张义英[4](2007)在《吡咯烷-2-酮衍生物合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二羰基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活泼的亚甲基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碱的作用下,生成碳负离子,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可以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典型的例子是与卤代烃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本文是让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与溴代苯乙酮发生化学反应,由于溴代苯乙酮是含有羰基的卤代烃结构,它可以发生亲电取代和亲核加成反应,当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为乙酰乙酸乙酯和β-二酮时,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发生单取代和双取代两种产物;当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为乙酰乙酰芳胺类化合物来反应时,溴代苯乙酮中的羰基与氨基会发生分子内的关环反应生成吡咯烷-2-酮衍生物,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没有发现的。本论文合成了10多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对它们进行了1HNMR,13CNMR和IR等表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陈晓生[5](2006)在《1-(4-甲基-6-烃基环己-3-烯羰基)吡咯烷-2-酮衍生物的质谱裂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5种1-(4-甲基-6-烃基环己-3-烯羰基)吡咯烷-2-酮衍生物的电子轰击质谱(EI-MS),从所得的质谱数据,探讨了在70 eV下该类化合物的碎片断裂机理.(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胡炳成[6](2004)在《吡咯烷硫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环状四吡咯化合物包括卟啉、卟吩、细菌卟吩、异菌卟吩、高饱和氢卟啉和可啉等,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生命活性物质,其合成和应用研究是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热点。本文通过对卟吩化合物的各种合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采用“3+1”法来合成环状四吡咯化合物的依据;在分析光合作用和光动力治疗的作用过程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光合作用模拟系统和新一代光敏剂的设计原则和发展方向。 根据“3+1”合成法,设计出卟吩模型、叶绿素a(卟吩)和托尼卟吩结构模型(细菌卟吩)的全合成路线,对卟吩模型A环结构单元2-氰基-2,3,3-叁甲基-5-硫酮-吡咯烷、叶绿素a D环结构单元2-氰基-2,3-二甲基-3-苄胺酰氧甲基-4-(2’-甲氧甲酰)乙基-5-硫酮-吡咯烷和托尼卟吩结构模型A环结构单元2-氰基-2,3-二甲基-3-甲氧甲酰甲基-5-硫酮-吡咯烷等吡咯烷硫酮衍生物的合成进行研究,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1H和~(13)C核磁共振光谱(NMR)以及质谱(MS)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合成所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性能指标与设计要求一致,各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简捷、反应的选择性较好;卟吩模型A环结构单元的合成只需六步反应便可以完成,而且每步反应的收率都在80%以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托尼卟吩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天然托尼卟吩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其A环结构单元的合成路线设计新颖、方案切实可行。(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4-09-01)
吡咯烷硫酮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无溶剂条件下,利用廉价无毒的酸性离子液体[Hnmp]HSO4为催化剂,醛、2-萘酚和吡咯烷酮一锅叁组分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N-(2-羟基-1-萘基)(苯基)甲基-吡咯烷-2-酮衍生物.与现有的方法相比该方法避免使用有机溶剂,且反应时间短,产率高,离子液体廉价易制备,且可回收重复再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咯烷硫酮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莫丽,李淼,刘莉,张金生,陈治明.手性吡咯烷酰胺催化合成羟甲基噻喃酮衍生物[J].化学世界.2019
[2].田金金,郭红云,邵鸿斌.酸性离子液体[Hnmp]HSO_4催化下一锅叁组分反应合成N-(2-羟基-1-萘基)(苯基)甲基-吡咯烷-2-酮衍生物[J].有机化学.2011
[3].庞怀林,阳海,尹笃林,雷满香,黄明智.N-取代-6-(3-氯-4-氯甲基-2-氧吡咯烷-1-基)-7-氟-3,4-二氢-2H-1,4-苯并恶嗪-3-酮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J].有机化学.2007
[4].张义英.吡咯烷-2-酮衍生物合成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陈晓生.1-(4-甲基-6-烃基环己-3-烯羰基)吡咯烷-2-酮衍生物的质谱裂解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胡炳成.吡咯烷硫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