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识别微卫星位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粪便,个体,标记,蛤蚧,位点,物种,分子。
个体识别微卫星位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应远,刘楠,左清秋,仁青彭措,谢飞[1](2014)在《基于粪便DNA的藏狐微卫星位点筛选及个体识别(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狐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最主要的野生动物终末宿主。棘球绦虫会导致一类称为棘球绦虫病的致死性人兽共患疾病,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是该病重要的流行区。因此作为终末宿主,评估藏狐种群的棘球绦虫感染率对于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意义明显。而要获取这方面信息,首先必须了解藏狐的种群数量。为此,我们基于非损伤取样的原则,使用藏狐新鲜粪便作为研究材料,从已发布的藏狐及近缘种的48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了11个用于藏狐粪便DNA多态性分析。对2011-2012年7-8月间收集的128份有效藏狐粪便样品(2011年68份,2012年60份)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引物标记法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位点的基因型数(N),期望杂合度(H e)、观测杂合度(H o)、多态信息含量(PIC)以及不同个体基因型相同概率值(PI)。结果发现,各位点N介于4-7,H e为0.66-0.80,H o为0.17-0.68,PIC为0.5496-0.7623。11个位点的累积PI值满足个体识别的需要(PI biased=1.283×10-11;PIsibs=7.572×10-5)。但是,由于粪便DNA质量差异较大,不同位点的扩增成功率差异较大(0.176-0.926)。我们发现,按照扩增成功率由高到低排列,前6个微卫星位点(P03,CXX172,CPH6,CPH8,P01i,P08)的扩增成功率均超过0.6,且累积PI值小于0.004(PI biased=2.775×10-7;PI sibs=3.606×10-3),表明这6个位点可以对藏狐进行个体识别。因此,针对本研究的数据,制定了如下的个体识别原则:(1)只有粪便DNA至少成功扩增出前6个微卫星位点的样品可以进入下一步分析;(2)所有位点的信息均相同的两个样品被认为是来自同一个体;(3)保险起见,如果仅有一对位点信息不相等,此两个样品依然被判定来自同一个体。在此基础上,我们从2011年样品中识别出30个藏狐个体,从2012年样品中识别出21个个体。(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杨应远[2](2014)在《基于粪便DNA的藏狐微卫星位点筛选及个体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狐是(Vulpesferrilata)人畜共患病包虫病(Echinococcosis)在青藏高原东部主要的野生终末宿主,估算藏狐种群大小对于探究藏狐在包虫病传播机制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宏观生态学的方法调查藏狐种群大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分子生物学手段为估计藏狐种群大小提供了新的可行性途径。微卫星位点在真核生物中分布广泛,而且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近缘物种间可以通用,对DNA样品的损耗较少等很多优点,使得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为此,我们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基于非损伤取样的原则,使用藏狐新鲜粪便作为研究材料,从48个已发布的藏狐及近缘种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到了11个(P03,CXX172, CPH6, CPH8, POli, P08, P02d, CPH1, DBI, P05h, ATH-142)可用于藏狐粪便DNA多态性分析的微卫星位点,从2011-2012年7-8月间收集的202份类似藏狐粪便中成功提取到128份藏狐DNA(2011年68份、2012年60份),对这128份粪便DNA特异性PCR扩增,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染料标记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位点的基因型数(N),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多态信息含量(PIC)以及不同个体基因型相同概率值(PI)。结果显示,各位点N介于4-7,He为0.66-0.80,Ho为0.17-0.68,PIC为0.7623-0.5496。按照扩增成功率由高到低排列,前6个微卫星位点(P03, CXX172, CPH6, CPH8, POli, P08)的联合PI值小于0.004(PIbiased=2.775×10-7,Plsibs=3.606×10-3),表明这六个位点足以对藏狐进行个体识别。最终,我们从2011年68份藏狐粪便DNA样品中鉴定出30个藏狐个体,从2012年60份藏狐粪便DNA样品中鉴定出21个个体。(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高赛飞[3](2010)在《蛤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微卫星标记在穿山甲个体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野生濒危动物的贸易量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尤其是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动物资源被大量的消耗,例如蛤蚧、穿山甲和巨蜥等,由于其重大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遭到乱捕滥猎,加上栖息地的破坏,导致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半个世纪以来,上百个物种濒于灭绝。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了解这些濒危物种的种质资源现状、群体遗传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遗传学意义。微卫星标记已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分子遗传标记,近年来在濒危动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微卫星DNA具有的高度多态性提供了高分辨率遗传信息,使其不仅适合在个体水平的研究,而且也已成为种群遗传结构与多样性分析的有效分子标记。另外微卫星分析时所需的DNA量极少,用非损伤性方法获取的极少量样品或陈旧样品就可以用于有效分析,方便了濒危动物野外调查工作的开展。另外,某些微卫星DNA大小在近缘物种间可相互区分,这使得部分物种的DNA分子鉴别将更为简便。本研究利用磁珠富集法原理,通过富集串联重复序列(CA)12筛选蛤蚧物种特异的多态微卫星位点,通过实验从蛤蚧的部分基因组文库中,分离得到12个多态微卫星。并用来自广州市森林公安分局查获收集到的22只蛤蚧,对这些多态位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由GENEPOP3.4分析软件对微卫星检测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计算出蛤蚧群体各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A)、观测杂合度(Ho)及期望杂合度(He)。结果表明,蛤蚧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4,观测杂合度(Ho)介于0.5000与0.6364之间(平均值0.5530);期望杂合度(He)介于0.7812与0.9070之间(平均值0.8541)。经过P值检验只有1个位点偏禺Hardy-weinberg平衡。本实验分离的多态微卫星位点,丰富了蛤蚧的微卫星标记,可为蛤蚧的种群遗传学、生态学研究以及制定长远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在保护遗传学方面,为有效避免穿山甲种群的种质衰退,最大限度的保持现有的遗传多样性,有必要对现有种群进行个体识别,筛查稀有等位基因及其携带个体。在司法鉴定方面,对穿山甲非法走私和捕杀的犯罪案件研究中,所涉及的穿山甲个体数量是量刑的重要依据,然而对于一些穿山甲鳞片、肉块及其深加工产品,从形态学上却无法进行个体识别。微卫星标记已证实是一种用于动物个体识别的可靠的遗传标记。本研究从已发表的34对穿山甲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6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用于穿山甲鳞片的个体识别。结果表明:6个位点的观测值杂合度(Ho)为0.653~0.234;期望值杂合度(He)为0.926~0.861;MJA03的PIC最高(0.918),MJA13的PIC最低(0.852),平均PIC为0.884。单个座位的个体识别能力在0.826~0.956之间,累积个体识别能力为99.9999%,这对今后进行大量穿山甲个体的分子标记识别和群体的遗传谱系建立等工作将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11-01)
个体识别微卫星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藏狐是(Vulpesferrilata)人畜共患病包虫病(Echinococcosis)在青藏高原东部主要的野生终末宿主,估算藏狐种群大小对于探究藏狐在包虫病传播机制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宏观生态学的方法调查藏狐种群大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分子生物学手段为估计藏狐种群大小提供了新的可行性途径。微卫星位点在真核生物中分布广泛,而且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近缘物种间可以通用,对DNA样品的损耗较少等很多优点,使得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为此,我们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基于非损伤取样的原则,使用藏狐新鲜粪便作为研究材料,从48个已发布的藏狐及近缘种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到了11个(P03,CXX172, CPH6, CPH8, POli, P08, P02d, CPH1, DBI, P05h, ATH-142)可用于藏狐粪便DNA多态性分析的微卫星位点,从2011-2012年7-8月间收集的202份类似藏狐粪便中成功提取到128份藏狐DNA(2011年68份、2012年60份),对这128份粪便DNA特异性PCR扩增,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染料标记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位点的基因型数(N),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多态信息含量(PIC)以及不同个体基因型相同概率值(PI)。结果显示,各位点N介于4-7,He为0.66-0.80,Ho为0.17-0.68,PIC为0.7623-0.5496。按照扩增成功率由高到低排列,前6个微卫星位点(P03, CXX172, CPH6, CPH8, POli, P08)的联合PI值小于0.004(PIbiased=2.775×10-7,Plsibs=3.606×10-3),表明这六个位点足以对藏狐进行个体识别。最终,我们从2011年68份藏狐粪便DNA样品中鉴定出30个藏狐个体,从2012年60份藏狐粪便DNA样品中鉴定出21个个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识别微卫星位点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应远,刘楠,左清秋,仁青彭措,谢飞.基于粪便DNA的藏狐微卫星位点筛选及个体识别(英文)[J].兽类学报.2014
[2].杨应远.基于粪便DNA的藏狐微卫星位点筛选及个体识别[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高赛飞.蛤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微卫星标记在穿山甲个体识别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