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耦合系统论文_胡军中,汤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刚柔耦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柔,系统,动力学,哈密尔顿,运动学,航天器,罐车。

刚柔耦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胡军中,汤珍[1](2018)在《约束刚柔耦合系统的叉车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基于约束刚柔耦合的叉车动力学模型,其主要是应用多体动力学的方法,将叉车的车架作为空间柔性体,最大限度地考虑到路面对叉车的动态性能所产生的影响,在叉车行驶过程中对其动态性能进行仿真和评价。依据相应的实验数据来证实叉车动力学理论模型和叉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关于叉车座椅的垂直振动做出对叉车系统的改进方法是:使用椭圆形的转轴作为转向桥,用两处橡胶块把发动机和车架连在一起。在同样的条件下,仿真将改进之后整车系统并且通过试验来进行验证。近期的实验结果表明了此研究非常有价值,因此对其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杜超凡[2](2017)在《基于无网格法的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中的复杂系统通常由多个独立物体组成,是通过一系列的几何约束连接起来的,并能完成预期动作的一个整体。其中很多都属于柔性附件搭载于刚性主体的刚-柔耦合结构,如空间机械臂、人造卫星天线、直升机旋翼、太阳能帆板以及航空发动机叶片等。上述实际工程问题都可以简化为转动的中心刚体-柔性悬臂梁或悬臂板模型等典型的刚-柔耦合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而能否正确合理地描述柔性体的变形场将对仿真结果的精度及计算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变形场的离散方法研究一直是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工程和科学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对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离散方法进行研究,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无网格法和光滑有限元法引用到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中,以期丰富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变形场离散理论。基于浮动坐标系方法,采用无网格点插值法、径向基点插值法、光滑节点插值法、有限元法和假设模态法对中心刚体-柔性悬臂梁的变形场进行描述并用统一的矩阵形式表示,运用第二类Lagrange方程推导得到作大范围运动中心刚体-柔性悬臂梁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将各离散方法的仿真结果在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假设模态法的局限性,验证无网格法的正确性以及可推广性。此外,对叁种求解动力学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做了简要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计算效率。对作大范围运动矩形板的建模理论进行了研究。基于薄板理论,采用假设模态法和使用矩形单元和叁角形单元的有限元法建立了作大范围运动矩形薄板的一次近似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Mindlin板理论,采用径向基点插值法、移动最小二乘法和光滑有限元法描述板的变形场,建立了能处理不同厚长比的作大范围运动矩形板的一次近似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此外,计及被忽略的耦合变形量的高阶项,建立了作大范围运动矩形板的高次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Mindlin板理论,采用径向基点插值法和光滑有限元法对作定轴转动的中心刚体-悬臂板系统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给出了避免出现剪切闭锁现象的方法,并与传统的基于经典薄板理论并采用有限元法和假设模态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了零次近似模型、一次近似模型和高次模型之间的差异,说明各自的适用范围。详细研究了绕定轴做匀速转动的中心刚体-悬臂板的自由振动特性,比较了各结构参数对频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系统的频率转向现象。(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程顺[3](2017)在《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科技在20世纪取得较为辉煌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航天科技和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本身结构以及航天器运行的环境被考虑得更加复杂和精细。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航天器在空间的运动特性,航天工程对结构动力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器柔性附属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太阳辐射、航天器姿态调整、空间碎片冲击等干扰,而这些干扰激发的动力学响应很难自行衰减。为了应对当前航天器面向大型化、复杂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航天器的使用寿命、运行精度和工作效率,考虑轴向运动柔性梁和航天器主体之间的刚-柔耦合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对不考虑刚-柔耦合作用的传统轴向运动悬臂梁模型进行研究,采用假设模态法和多尺度法求解轴向运动悬臂梁末端位移的近似解。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与其他研究者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算法的可行性。然后,通过浮动坐标系法建立航天器主体-轴向运动柔性梁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考虑轴向运动柔性梁与航天器主体之间的耦合作用,采用Hamilton原理推导出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采用分离变量法和假设模态法求解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利用四阶Runge-Kutta法进行数值计算。分析航天器主体半径、航天器主体面密度和柔性运动梁轴向速度对柔性梁横向振动以及航天器姿态角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半径范围内的航天器主体半径值对柔性梁的末端位移以及对航天器姿态角的影响是不相同的。航天器主体半径小于无规律半径上限值时,随时间变化,柔性梁末端位移和航天器姿态角做幅值有增有减的振动;航天器主体半径处于有规律半径区间时,随时间变化,柔性梁伸展时,柔性梁末端位移和航天器姿态角做幅值递增振动;柔性梁收缩时,柔性梁末端位移和航天器姿态角做幅值递减振动;航天器主体半径大于无影响半径下限值时,可以不考虑轴向运动柔性梁和航天器主体之间的刚-柔耦合作用。(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石怀龙[4](2016)在《铁道车辆刚柔耦合系统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动车组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辆-轨道系统相互作用加剧,轨道激扰频率提高,车辆结构振动响应激增,对运动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货运车辆轴重大且运行线路条件差,因此其轮轨动作用力显着,由于罐车会装载液体,货物的相对运动会影响车辆运行安全性。本文基于柔性多体系统动力理论研究铁道车辆刚柔耦合系统振动问题,围绕动车组的车体弹性及其与车下设备的耦合振动、铁路罐车的罐体弹性及其内部液体晃动行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抑制动车组车体的弹性振动为目标,提出车下设备布置、悬挂参数优选和模态匹配的建议,分析悬挂参数对结构自身振动和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橡胶元件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建模方法,采用试验数据来拟合模型参数,通过实验室台架试验和线路跟踪试验验证仿真结果。(2)推导柔性体受离心力作用的表达式,与刚体受离心力作用进行对比;以旋转梁受离心力作用为例,研究了柔性体在不同边界条件和运动约束条件下的离心力差异,给出柔性体变形和离心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3)基于浮动节点坐标的柔性多体系统描述方法,研究了铁路罐车的罐体弹性变形,并集成到罐车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研究了罐体弹性及罐体厚度对轮轨接触、车轮磨耗、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平衡速度和安全性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4)提出基于绝对节点坐标和浮动节点坐标理论的液体晃动研究方法,考虑液体内部粘性力、体积不可压约束、表面张力和运动约束等,建立液体运动方程并组建系统运动微分-代数方程组,通过液体滴落地面、矩形和罐体容器内的液体晃动等算例验证方法可行性。建立液体与罐体接触作用模型,定义液体与罐体接触关系和液体几何构型,并集成到罐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分析液体晃动对车辆系统惯量变化、轮轨力、运动稳定性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12-01)

王军民,郭雅平[5](2016)在《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模型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刚柔耦合系统在航空航天、机器人、高速机构以及车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描述负载在旋转刚体上的柔性梁的运动。对旋转刚柔耦合系统施加控制使得整个闭环系统达到:1)旋转刚体以预期的旋转角速度运动;2)负载在刚体上的柔性梁镇定。本文将从控制器设计的角度出发,介绍目前在旋转刚柔耦合系统控制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数学建模及其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郭雅平[6](2016)在《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镇定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一类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镇定性与控制设计问题.研究对象由转盘和柔性梁两部分组成,其中梁的一端是自由的,另一端依附在转盘的中心,并且与转盘所在的平面垂直,转盘在其所在的平面绕着自身的轴转动,而梁在与转盘垂直的平面内振动.在航天器、车辆、机器人等工程建设应用中,常见的刚柔耦合系统例如机械臂,其是一种通过柔性关节连接中心刚体和柔性附件(如梁)组成的.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是机械臂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所在.调姿或外部扰动带来的振动,将影响系统的稳定度和指向精度,所以需要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动态行为作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叁方面:第一方面,用自抗扰控制来设计外部带有干扰的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控制器,并分析闭环系统的动态特征.第二方面,考虑在非均匀柔性梁上引入非线性阻尼项,转盘施加扭矩控制的系统的镇定性问题.最后,考虑研究在环状区域中Schrodinger和热方程耦合系统的指数稳定性.论文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工程背景和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主要结果以及后面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自抗扰控制.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带有干扰的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镇定性问题.我们主要运用自抗扰控制(ADRC)方法来处理干扰.首先,通过常数增益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将扰动在线估计.然后,基于干扰的估计值,对梁的自由端施加边界控制,对转盘施加扭矩控制.最后,我们证明当时间趋于无穷,调节参数很小以及转盘的角速度小于梁的第一本征值的平方根的时,所设计的控制是抗干扰的,即:梁的振动衰减至零,而转盘以给定的角速度转动.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具有干扰的旋转柔性非耗散结构在扭矩和剪切力下的稳定性,同样我们采用自抗扰控制(ADRC)的方法.但是本章相比第二章而言,所设置的控制器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系统算子可生成紧半群;第二,对转盘施加非线性控制,削弱了柔性梁对转盘的影响作用.第四章主要研究了非均匀柔性梁—转盘的镇定性问题.为使系统稳定,我们在转盘和梁上分别施加扭矩控制和非线性分布控制.当转盘的角速度不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我们证明所设计的控制可以抑制系统的振动,即闭环系统是指数稳定的.第五章研究在环状区域中Schrodinger和热方程耦合系统的指数稳定性,其中Schrodinger和热方程之间的联接面具有自然传输条件.首先通过极坐标转换,把二维耦合系统转变为等价的一维耦合系统.由于热方程部分是整个系统的耗散阻尼,因而热方程可以看成整个系统的控制器.接着对系统进行谱分析,得出系统的特征值和特征函数的渐进表达式,其中特征值关于直线Reλ=-Imλ渐进对称.最后证明系统是指数稳定的,并且系统算子生成δ>2的Gevrey半群.最后一部分,给出了本文的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郭小炜[7](2016)在《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航空航天、旋转机械、车辆工程、军工器械、机器人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中,这类工程中系统的各个柔性部件存在大范围的刚体运动,同时其自身发生弹性变形,这就涉及结构部件的刚体运动与弹性变形相互耦合的问题。运动与变形耦合动力学系统涉及到刚体动力学与变形体力学之间的统一,柔性体在作大范围运动时呈现出的动力过程非常复杂。随着刚柔耦合系统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及其运行速度要求不断加快,对系统在不同的约束、不同的受力与控制环节等工况下的运行过程的精确掌握,这些都成为工程预研与设计的重大难题。目前对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建模、计算求解、柔性多体系统的接触与碰撞问题和多物理场下的运动与变形耦合效应等方面,然而对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尤为关键,要求所建模型既能反映系统的耦合效应,同时能够在无刚体运动时退化为经典弹性力学,而在不考虑弹性体变形时能够退化成刚体动力学。对于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中存在动力刚化效应的机理,目前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涉及到几何非线性、运动非线性以及材料非线性等大变形理论,这些问题的探讨仍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含偶应力线弹性理论的不断完善,将物质点的旋转变形考虑于弹性体的变形,并计及其产生的偶应力对弹性体的影响,以含偶应力线弹性理论为基础,研究弹性体的刚柔耦合动力学过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微观尺寸下柔性体的动力学研究带来较大突破。首先,本文对质量弹簧离心振动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数值求解及其动力学响应分析等作了重点阐述,解析了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本质、惯性效应及其动力学特性,并研制出离心振动复合实验装置来验证该理论模型;其次,考虑弹性体的平动变形和旋转变形,将偶应力理论应用于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中,建立了广义弹性体作定轴刚体转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有限元计算程序;最后,基于广义弹性体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旋转悬臂梁、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风轮叶片以及超大吨位起重机臂架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作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针对单质点双自由度的质量弹簧离心振动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过程进行重点研究,建立了已知刚体转动情况时质量弹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对其进行计算求解,并对其解析解进行详细、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尤其针对其动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响应作了专门研究,为探究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耦合的本质,对各种惯性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相关研究。为验证刚柔耦合系统中质点出现花瓣形状的运动轨迹,设计并研制出离心振动复合实验装置,通过对比分析得到刚柔耦合系统模型的合理性。(2)以Mindlin线弹性偶应力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含叁个材料参数的广义弹性理论,并结合质量弹簧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通过哈密尔顿原理推导出作定轴刚体转动的广义弹性体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计及了相对惯性力、离心力、科氏力和切向惯性力。考虑以弹性体的位移和变形转角为独立变量,利用约束变分原理建立了广义弹性体作定轴刚体转动的有限元控制方程,其中单元离散采用8个节点48个自由度的叁维六面体实体等参元或4个节点24个自由度的叁维四面体单元。对广义弹性体的有限元分析可以考虑各种惯性力因素对其内力分布造成的影响,也能够给出其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还可以考虑结构的尺寸效应。(3)数值分析旋转悬臂梁的动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响应,得到旋转悬臂梁在不同恒定转速下动频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同旋转姿态、不同恒定转速等工况时悬臂梁的等效应力、等效偶应力及其位移等动力学响应。特别指出了花瓣形状的质点运动轨迹和旋转系统最大转速概念等新的结论。进一步对旋转微梁进行动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响应分析,突出旋转变形对整个计算结果的影响,体现出广义弹性理论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微观结构部件进行动力分析时的合理性和精确性。(4)计算选取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刚柔耦合系统,对系统最大转速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从而为结构的控制提供新的途径。考虑刚柔耦合系统中柔性梁受到不同外力载荷作用时,柔性梁在整个旋转过程中的动力学响应,更加准确和合理地模拟出柔性梁的动力学过程,精确解析了系统结构部件在离心场中的刚柔耦合机理,为更好地数值仿真工程实际结构的运转过程及控制旋转系统结构部件的位移值和应力值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5)建立风轮叶片的力学模型,采用广义弹性体作定轴刚体转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数值模拟了风轮叶片从启动加速阶段至额定转速工作阶段的动力学过程。计算还考虑了不同载荷作用时风轮叶片的动力学响应存在的差异,为更精确和合理地仿真风轮叶片的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6)用经典弹性理论以及传统梁,杆单元去仿真求解刚体-柔性多体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以超大吨位轮式起重机臂架作大范围回转运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过程作为依托,建立其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并编写相关程序对其进行计算求解,仿真了轮式起重机通过钢丝绳提起吊物,然后回转吊臂使得吊物在空中摆动的整个过程,计算得出吊物的偏摆角和吊臂不同位置的等效应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型在建模思想和方法上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3-01)

刘威[8](2015)在《液压支架刚柔耦合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型号掩护式液压支架为工程对象,基于Pro/E、ANSYS和ADAMS联合构造的协同仿真平台,建立了液压支架刚柔耦合多体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研究,得到液压支架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如前连杆销轴应力过大、刚度不足等,为支架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明确的量化依据,有助于在支架物理样机制造前较全面地掌握其动态性能,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5年10期)

王亮[9](2015)在《面向刚柔耦合系统的SiPESC平台仿真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现代化机械系统朝着高速、高精度的趋势不断发展,传统的多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没有考虑构件弹性变形,对多体系统性能的分析计算很难满足产品设计要求。然而,结合刚柔耦合动力学、有限元技术、基于集成优化分析系统SiPESC.OPT结构优化技术的联合仿真一体化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首先,针对机械产品精密、轻量化的发展要求以及仿真中考虑构件变形的特殊情况,利用有限元分析与多体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刚柔耦合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通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Nastran,生成柔性体的模态中性文件,并导入到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中,对多体机构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计算。然后,利用SiPESC的JavaScript脚本驱动多软件联合仿真,生成结果数据,对多刚体系统模型与刚柔耦合系统模型动态性能的差异进行高效地比较。同时,基于集成平台SiPESC的JavaScript脚本语言驱动实现数值仿真与优化一体化分析,并通过利用Patran、Adams的参数化建模方法,调用有限元计算软件以及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结合SiPESC.OPT集成优化分析系统,对工业产品进行轻量化以及性能的改进设计,并为刚柔耦合系统联合仿真与优化提供一体化分析解决方案。最后,通过若干机械工程构件设计算例对联合仿真优化方法进行测试与应用。对二连杆刚柔耦合机构的可靠性进行优化,得到合理的截面设计;对大变形旋转柔性悬臂梁的驱动函数和材料参数进行性能优化;采用多种优化算法对汽车转向系统的驱动函数、横拉杆、转向轴、转向柱截面设计进行优化分析,轻量化设计的同时,改进了刚柔耦合系统的可靠性与平稳性;对太阳翼基板加筋结构进行优化,降低翼板锁死时刻惯性力对连接机构的冲击。(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朱洪林,丁渭平,杨明亮,黄海波,邢天龙[10](2015)在《基于ADAMS与iSIGHT的刚柔耦合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刚柔耦合模型优化分析计算量大与计算周期长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可提高优化效率的方法;在详细阐述此方法流程的基础上,以某型车前麦弗逊独立悬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柔化处理流程的详细说明,对相关弹性部件进行柔化处理,建立研究对象的刚柔耦合模型,拟合系统的响应面近似模型,进而完成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分析,最后将优化结果代入原模型中进行仿真对比,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期刊2015年01期)

刚柔耦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程中的复杂系统通常由多个独立物体组成,是通过一系列的几何约束连接起来的,并能完成预期动作的一个整体。其中很多都属于柔性附件搭载于刚性主体的刚-柔耦合结构,如空间机械臂、人造卫星天线、直升机旋翼、太阳能帆板以及航空发动机叶片等。上述实际工程问题都可以简化为转动的中心刚体-柔性悬臂梁或悬臂板模型等典型的刚-柔耦合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而能否正确合理地描述柔性体的变形场将对仿真结果的精度及计算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变形场的离散方法研究一直是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工程和科学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对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离散方法进行研究,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无网格法和光滑有限元法引用到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中,以期丰富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变形场离散理论。基于浮动坐标系方法,采用无网格点插值法、径向基点插值法、光滑节点插值法、有限元法和假设模态法对中心刚体-柔性悬臂梁的变形场进行描述并用统一的矩阵形式表示,运用第二类Lagrange方程推导得到作大范围运动中心刚体-柔性悬臂梁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将各离散方法的仿真结果在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假设模态法的局限性,验证无网格法的正确性以及可推广性。此外,对叁种求解动力学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做了简要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计算效率。对作大范围运动矩形板的建模理论进行了研究。基于薄板理论,采用假设模态法和使用矩形单元和叁角形单元的有限元法建立了作大范围运动矩形薄板的一次近似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Mindlin板理论,采用径向基点插值法、移动最小二乘法和光滑有限元法描述板的变形场,建立了能处理不同厚长比的作大范围运动矩形板的一次近似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此外,计及被忽略的耦合变形量的高阶项,建立了作大范围运动矩形板的高次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Mindlin板理论,采用径向基点插值法和光滑有限元法对作定轴转动的中心刚体-悬臂板系统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给出了避免出现剪切闭锁现象的方法,并与传统的基于经典薄板理论并采用有限元法和假设模态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了零次近似模型、一次近似模型和高次模型之间的差异,说明各自的适用范围。详细研究了绕定轴做匀速转动的中心刚体-悬臂板的自由振动特性,比较了各结构参数对频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系统的频率转向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刚柔耦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胡军中,汤珍.约束刚柔耦合系统的叉车振动[J].工程技术研究.2018

[2].杜超凡.基于无网格法的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17

[3].程顺.航天器—轴向可伸展梁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D].燕山大学.2017

[4].石怀龙.铁道车辆刚柔耦合系统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5].王军民,郭雅平.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模型及控制[J].数学建模及其应用.2016

[6].郭雅平.旋转刚柔耦合系统的镇定与控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7].郭小炜.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6

[8].刘威.液压支架刚柔耦合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煤矿机械.2015

[9].王亮.面向刚柔耦合系统的SiPESC平台仿真与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0].朱洪林,丁渭平,杨明亮,黄海波,邢天龙.基于ADAMS与iSIGHT的刚柔耦合系统优化方法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5

论文知识图

节点1和节点28位移响应时程曲线水平轴风力机主要机械振动Figure6-1...各体角位移运动规律3刚柔耦合系统仿真流程Fig.3...刚柔耦合系统采样头质心的角速度刚柔耦合系统

标签:;  ;  ;  ;  ;  ;  ;  

刚柔耦合系统论文_胡军中,汤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