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其贮藏稳定性

醋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其贮藏稳定性

一、醋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其贮存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1](2021)在《基于蛋白质-酯化淀粉乳液构建辣椒红素/叶黄素微胶囊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辣椒红素和叶黄素是两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颜色鲜艳、安全性高、具有极大的生物学功能优势。辣椒红素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类色素,在使用中不加以限量;叶黄素是存在于人眼视网膜黄斑区的主要色素。但由于结构中的多个共轭双键,导致水溶性和稳定性差,限制在工业上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材料(壁材)把气、液或固体材料(芯材)包覆成微小颗粒,可减少环境的干扰、减弱对机体的直接刺激、掩盖或延缓风味物质释放、提高芯材稳定性、转化为易处理的固体物质等功能。本研究用三种酯化改性方式(辛烯基琥珀酸酐、醋酸和柠檬酸酯化)处理淀粉,不同比例复配乳清蛋白和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蛋白质与酯化淀粉的比例分别为:10:0、9:1、7:3、5:5、3:7、1:9、0:10),制备水包油型的辣椒红素/叶黄素乳液,利用喷雾干燥技术构建微胶囊。研究调控蛋白质和淀粉酯组分比例对微胶囊微观结构、理化性质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为拓展辣椒红素/叶黄素在食品、生物、制药等工业上的应用,提高其他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水分散性等提供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单一改性淀粉做乳化剂乳化效果较差,水包油型乳液体系呈现出较大液滴和聚集体;大部分微胶囊颗粒表面较光滑,相对完整,改性淀粉含量高的微胶囊产品表面出现孔洞和破损,蛋白质含量高的体系中无明显裂纹或孔隙。(2)微胶囊得率最高可达82.18%,随着壁材中蛋白质含量的减少而降低;水分含量均低于应用在食品领域干粉的最大含水量值3.00%~4.00%,达到较低水平;辣椒红素和叶黄素经微胶囊化后,溶解度显着提高至49.71%以上,且随着壁材中改性淀粉含量的减少,溶解度逐渐增大;本研究中三种壁材浸润于水的时间长短:酪蛋白酸钠>改性淀粉>乳清蛋白;微胶囊中改性淀粉含量最高的产品负载率较低,蛋白质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微胶囊整体的负载率,改善包埋效果;负载率较高的微胶囊粉末产品的明度L*值也较高;辣椒红素微胶囊和叶黄素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60μm和1~180μm,壁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较小,d(4,3)和d(3,2)值较为接近;微胶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室温,在一般的贮存条件下可以保持较稳定状态,且蛋白质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微胶囊的热力学稳定性;乳液体系均是典型的非牛顿流体,稠度系数K(25°C)>K(50°C),流体指数n(25°C)<n(50°C)。(3)光照和高温均可显着影响辣椒红素和叶黄素微胶囊的稳定性。三种辣椒红素微胶囊中,以乳清蛋白复配OSA马铃薯淀粉构建形成的微胶囊的保留率较高,贮藏稳定性较好;在三种叶黄素微胶囊中,以酪蛋白酸钠和醋酸绿豆淀粉复合作为壁材的叶黄素微胶囊贮藏稳定性较好,贮藏15天后保留率较高。

苏春燕[2](2021)在《基于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塑料在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以及食品包装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塑料降解缓慢而给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因此对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就应运而生。纯聚乙烯醇(PVA)塑料机械性能差且降解速率低而限制了应用,而资源丰富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可降解的优点但其亲水性较大,因此本研究将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行疏水改性后与聚乙烯醇和蛋白质共混来进一步扩大可降解塑料的应用。本文将马铃薯淀粉、绿豆淀粉、壳聚糖和魔芋葡甘聚糖分别进行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醋酸酐酯化、交联和脱乙酰反应,再分别与麦醇溶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和聚乙烯醇共混通过流延法制备复合塑料,其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比例为0:4、1:3、1:1、3:1和4:0,且多糖和蛋白质整体替代聚乙烯醇的比例为25%、50%和75%。研究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进一步探究多糖、蛋白质和聚乙烯醇对复合塑料理化和功能特性的贡献,并探讨复合塑料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与纯聚乙烯醇塑料相比,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和PVA制备的复合塑料表面有少量不相容颗粒浮于连续组分之外,当OSA淀粉:麦醇溶蛋白为1:1,且替代聚乙烯醇的比例为25%时复合塑料表面组分相容性最好。当淀粉和麦醇溶替代率增大到75%时复合塑料的透光率和色度值较小。OSA淀粉含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复合塑料的吸水率和水蒸气透过性。当替代PVA达到50%时复合塑料的机械特性最佳。通过在PVA塑料中添加OSA淀粉和麦醇溶蛋白可以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率。(2)由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和聚乙烯醇制备的复合塑料表面为均一平整的表观结构,且其粗糙度值低于纯PVA塑料粗糙度值。与纯聚乙烯醇塑料相比,复合塑料的透光率均减小。当醋酸酐酯化淀粉和麦醇溶蛋白整体替代率为75%时,复合塑料的吸水率最低。当醋酸酐酯化淀粉和麦醇溶蛋白整体的替代率为50%时,复合塑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通过在塑料中添加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和麦醇溶蛋白可以显着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率。(3)当交联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比例为1:1和1:3且替代PVA的替代率为50%和75%时复合塑料表面光滑平整。与纯PVA塑料相比,复合塑料的吸水率和水蒸气透过性均减小,且复合塑料的吸水率随着交联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整体替代PVA替代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交联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比值的增加,复合塑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弹性模量逐渐下降。通过在塑料中添加交联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掩埋后复合塑料表面存在数量较多的孔洞和裂缝,且在前三周内迅速降解,随后降解速度减缓。(4)由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和PVA制备的复合塑料表面有相分离现象,当复合塑料中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比值为9:1时三个组分之间相容性最好。魔芋葡甘聚糖脱乙酰后复合而成的复合塑料具有比原魔芋葡甘聚糖复合塑料更低的L*和更高的a*、b*、c*和ΔE值。与纯PVA塑料相比,复合塑料有更低的吸水率、水蒸气透过系数和拉伸强度,以及较高的弹性模量和热特性。通过在塑料中添加魔芋葡甘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后可以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率。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和PVA经流延法制备复合塑料其表面光滑平整,理化和功能特性方面都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复合塑料有较低的吸水性和水蒸气透过率,有较高的热特性,且可生物降解性显着提高。多糖、蛋白质和聚乙烯醇作为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其独特的理化和功能特性为食品包装材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为今后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周凤超,杨庆余,林国荣,方超逸,李丹,邓仕彬,王丽霞[3](2021)在《疏水改性淀粉基皮克林乳化液在乳化肉糜制品中的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淀粉(starch)可作为乳化剂或脂肪替代物在乳化肉糜制品中添加,但其需要与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 MP)及脂肪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才能使肉糜乳化体系达到良好的乳化效果,从而有效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构特性。因此,在乳化肉糜制品中添加具有亲脂性的疏水改性淀粉是提高乳化效果的有效途径。目前,疏水改性淀粉作为颗粒乳化剂制备的皮克林乳化液在食品领域应用广泛,但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却鲜见报道。该文综述了辛烯基琥珀酸酐(ocentyl succinic anhydride, OSA)改性淀粉(OS-Starch)的制备,对OS-Starch皮克林乳化液的特性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并阐述了OS-Starch皮克林乳化液与MP相互作用形成更好乳化和凝胶效果的机理,为OS-Starch皮克林乳化液在乳化肉糜制品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戴理民[4](2020)在《淀粉纳米晶的高效制备及其复合涂膜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淀粉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其在农业、造纸业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淀粉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纳米尺度。其中具有高结晶度、高机械强度等优点的淀粉纳米晶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针对淀粉纳米晶传统制备方法效率低下、易损果蔬在采后机械设备作用下损伤率较高等问题,本文重点探索了淀粉纳米晶制备的改进方法,构建了新型的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涂膜,并以皇冠梨作为易损果蔬的代表,滚子输送作为果蔬采后机械加工处理中的代表性环节,研究该纳米复合涂膜的组分优化及其在果蔬机械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达成易损果蔬采后机械处理减损保质的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其中,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是以淀粉为成膜基质,淀粉纳米晶为增强剂和阻隔剂所制备的纳米复合膜。由于淀粉纳米晶与淀粉在化学结构上极为相似,两者之间有较好的界面相互作用,因此当刚性的淀粉纳米晶添加到柔性的淀粉基质中,可实现较好的增强效果,即自增强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球磨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效率。与传统酸水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使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时间从5天缩短为3天,制备得率从15.8%上升至19.3%。(2)采用湿热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效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了最佳的湿热处理条件。与传统酸水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使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时间从5天缩短为4天,制备得率从15.8%上升至26.7%。(3)通过对9种不同类型的淀粉膜在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颜色等指标上的表征,确定交联木薯淀粉在作为成膜基质方面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4)利用自增强效应可制备出淀粉纳米晶增强的淀粉基纳米复合膜,经机械性能、水蒸气透过率等指标的表征,所获得的纳米复合膜具有显着提升的理化性质,且6%的淀粉纳米晶含量为最适添加量。将其作为涂膜材料应用在皇冠梨的滚子输送过程中,可显着提升皇冠梨的减损保质效果。(5)使用六偏磷酸钠对淀粉纳米晶进行交联改性,利用自增强效应可制备出交联淀粉纳米晶增强的淀粉基纳米复合膜。所获得的纳米复合膜相比较于前文中淀粉纳米晶增强的纳米复合膜,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理化性质,且10%的交联淀粉纳米晶含量为最适添加量。将其作为涂膜材料应用在皇冠梨的滚子输送过程中,可进一步提升皇冠梨的减损保质效果,该研究可为易损果蔬采后的机械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沈艳琴,杨树,武海良,王忠梁[5](2019)在《浆纱用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及降低产品加工成本的需要,中低温浆纱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淀粉作为纺织浆料的主体,其中低温条件下水可溶是实现中低温调浆、上浆的关键。通过物理或化学变性的方法可赋予淀粉浆料中低温水溶性能。回顾了中低温水溶淀粉浆料制备方法及最新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中低温水溶淀粉浆料的物理制备方法和化学制备方法,分析了预糊化淀粉、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羟丙基淀粉、羧甲基淀粉、磷酸酯淀粉及醋酸酯淀粉浆料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和关键制备工艺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最后从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制备过程的环保性角度对中低温可溶淀粉浆料制备方法进行了展望,指出物理制备方法中的超声波辅助、球磨研磨法,化学制备方法中的干法、半干法以及超声-微波辅助制备中低温水溶淀粉浆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杨丽萍[6](2019)在《三种马铃薯淀粉物化性质、精细结构及其酸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主食园产品,以淀粉成分为主。近年,彩色马铃薯广泛种植,但目前对彩色马铃薯的研究局限于花色苷等功能成分上,而对彩色马铃薯淀粉理化性质、支链淀粉精细结构等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尚未得到关注。因此研究彩色马铃薯淀粉的物化性质、结构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指导马铃薯产品的深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红色、紫色、黄色马铃薯的淀粉为研究对象,对淀粉的物化性质、结构特征及支链淀粉精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分析了淀粉酸处理后的物化性质及其结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淀粉中磷酸含量分别为0.1301%、0.1519%和0.1473%,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5.23%、20.26%和23.30%,差异显着。三种马铃薯淀粉的物化性质差异显着,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淀粉表观黏度高于黄色马铃薯淀粉,这是由于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具有较高比例B1链,且其φp,β-限制糊精的长B链比例高。黄色和紫色马铃薯淀粉的冻融稳定性优于黄色马铃薯淀粉,主要归因于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的B3链比例高,且φ,β-限制糊精的平均外部链长较小。此外由于黄色马铃薯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的平均外部链长较长,使其透明度显着低于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淀粉。2、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淀粉颗粒的中值粒径d(0.5)分别为34.88、39.12和41.39μm,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形态无差异,生长环明显;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淀粉颗粒的双折射更明显。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淀粉均属于B型结晶,相对结晶度分别为20.33%、22.25%和21.70%。黄色马铃薯淀粉重均分子量为4.279×l06 g/mol,A/B链比例为0.24;红色马铃薯淀粉重均分子量为8.806×106 g/mol,A/B链比例为0.23;紫色马铃薯淀粉重均分子量为1.138×107g/mol,A/B链比例为0.29;但长/短链比例差异不显着。3、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中支链淀粉的平均聚合度大小分别为24.31、17.95、25.01,Afp链比例分别为12.01、5.21、9.73,其中黄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的长链比例明显高于红色马铃薯支链淀粉。4、支链淀粉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的building blocks结构分析表明:黄色、红色和紫色支链淀粉cluster中φp,β-限制糊精的Mw分别为3.06×104、1.48×104、1.74×104 g/mol;支链淀粉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Bfp链的分布模式不同,黄色、红色和紫色支链淀粉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的Bfp链摩尔百分比分别为58.01%、63.60%、60.78%,且B2链比例非常低,分别为0.61%、0.51%、0.56%,B3链降至0.00%。黄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的平均外链长分别为21.63、22.29,均大于红色马铃薯支链淀粉平均外链长(15.01)。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的分支度差异显着,分别为23.39、21.41、22.70,黄色马铃薯支链淀粉分支度最高。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的building blocks平均聚合度分别为13.43、11.28、12.02,而分支度分别为 16.75%、14.71%、15.64%。5、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分析表明: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的Mw分别为4.32×104、3.24×104、5.65× 104g/mol,高于支链淀粉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的Bfp链的含量分别为53.02%、54.18%、51.56%。黄色马铃薯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中B3链降到了 0.00%,而红色和紫色则分别为5.74%和8.07%。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的BL链比例以及内部链长均高于支链淀粉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的值。三种支链淀粉外部链长及分支度差异显着,黄色马铃薯支链淀粉的外部链长及分支度最高。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中的building blocks的平均聚合度分别为15.01、14.65、14.92,高于从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分离得到的building blocks。6、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特征分析表明:黄色、红色和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的平均聚合度分别为16.03、16.18、15.25,明显高于从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和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中分离得到的building blocks。黄色马铃薯支链淀粉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的NC最高,为3.70,其次是红色马铃薯,为3.68,紫色马铃薯,为3.62;紫色马铃薯支链淀粉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的分支度最高,达到17.18。7、四种方法分析三种马铃薯支链淀粉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特征这两种方法能更好地解释马铃薯淀粉之间的性质差异,并能总结出支链淀粉精细结构对淀粉性质的影响规律。8、利用2.2N盐酸溶液在35℃条件下处理三种马铃薯淀粉,结果发现三种马铃薯淀粉均呈现两相水解模式,红色马铃薯淀粉水解速率最高,主要是因为其支链淀粉短链比例高,对酸更敏感;lintners颗粒表面被侵蚀,粒径较原淀粉显着减小,一些淀粉颗粒的双折射消失;酸解后,lintners颗粒从脐点向颗粒边缘有明显的裂纹出现,且颗粒无定形壳层与半结晶壳层间之间的对比变得不明显,但仍为B型结晶,结晶度较原淀粉显着增加,且淀粉的短程有序程度降低,分子量显着降低,Rz值减小;脱支前后lintners的分支链长分布相似。与天然马铃薯淀粉相比,三种马铃薯lintners黏度大幅度降低,溶解度、透明度等得到显着改善,因此,较原淀粉具有不同的工业应用领域。

杨莹琦,赵仁勇,田双起,陈一枚[7](2019)在《淀粉酯的制备及其对面团特性与面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可循环再生的天然物质,淀粉是目前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通过酯化对淀粉改性可以改善原淀粉性能的不足,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本文综述了目前应用较多的柠檬酸淀粉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醋酸淀粉酯、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磷酸淀粉酯、硫酸淀粉酯的合成制备工艺以及酯化淀粉对面团特性和面制品品质的影响,并展望了今后淀粉酯的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

孔静[8](2019)在《酯化对脱支蜡质玉米淀粉物化性质及消化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天然淀粉是食品系统中良好的质地稳定剂和调节剂,但同时存在很多限制如低抗剪切性、低耐热性、高热分解和高退化趋势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工业食品中的应用推广。其中由蜡质玉米(糯玉米)制得的蜡质玉米淀粉,其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5%以上。本研究将脱支技术与酯化技术相结合,制备具有不同取代度和不同功能特性的化学改性淀粉。首先,使用普鲁兰酶作用于蜡质玉米淀粉,通过外切作用缓慢水解支链淀粉得到酶解的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并将其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原料。然后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不同原料进一步改进酯化方法,深入探究改性淀粉所具有的独特理化特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体外消化、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激光粒径分析、光学法微流变等多种手段对实验得到的柠檬酸酯化和醋酸酯化的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分别进行了表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节pH控制柠檬酸酐与酶解脱支蜡质玉米淀粉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柠檬酸酯化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实验发现当柠檬酸酐与酶解脱支蜡质玉米淀粉质量比为2:5,酯化温度为150℃时,其取代度为0.483。颗粒外观呈微小球状结晶体的堆积状态,表面略粗糙,还有一小部分颗粒粘连在一起。在体外消化实验中,柠檬酸酯化的脱支淀粉表现出较强的抗消化能力,且表现稳定。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其结晶结构为A型,结晶度有所升高,同时其热稳定性下降,焓变值所需能量减小,在沸水中基本不溶解且粒径增大,平均粒径为244.40μm。2.通过滴加碘做为催化剂并加入氯化钠溶液,控制醋酸酐与酶解脱支蜡质玉米淀粉进行酯化反应,得到醋酸酯化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实验发现,在醋酸酯化后按照溶液1:1的体积比例加入无水乙醇,得到的白色透明状胶体,其取代度为0.286。颗粒外观形态为表面有大小不均匀的孔洞,且该孔洞只出现在醋酸酯化脱支蜡质玉米淀粉的表面,未进入其内部。在体外消化实验中,醋酸酯化脱支淀粉也有明显的抗消化能力。其X射线广角图中淀粉特征衍射峰趋于平缓,结晶峰消失,但在21°左右出现碘的特征吸收峰,在32°出现氯化钠的特征吸收峰。同时其热稳定性下降,焓变值所需能量减小,在沸水中只有少量样品溶解,大部分为淡黄色絮状或颗粒状沉淀。醋酸酯化脱支蜡质玉米淀粉颗粒的粒径明显减小,平均粒径为22.85μm。实验产品主要为液体性质,表现出较强的粘性,测得其固液平衡点为0.68,粘度170100 cp。

刘星[9](2017)在《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全绿色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愈演愈烈的21世纪,聚乳酸(PLA)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塑料,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其韧性差、结晶速率慢、热稳定性差等缺陷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纤维素是自然界最古老、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具有无毒、可再生、可降解、聚合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以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还具备纳米材料的优势,如大的比表面积(150-170m2/g)、强的吸附能力以及较高的杨氏模量和抗张强度等。将纳米纤维素用于聚乳酸改性是一条兼顾性能和环保的新途径。值得提出的是,本文所用的纳米纤维素制备跳出了普通的适用于实验室的效率低、成本高的途径,探索了一条适于工业化批量制备纳米纤维素(Nanocellulose,NC)的新途径。以亲水性NC为增强材料,疏水性PLA为基体材料,制备NC/PLA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NC的疏水改性与否、NC与PLA的复合方式、NC添加量等因素对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等的影响规律。具体内容包括:1)以纤维素粉为原料,通过尿素预处理~磷酸溶解~洗涤~球磨路径,成功制备了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丝状纳米纤维素,其横向尺寸为20~40 nm,长度为400~2000 nm;2)以DMF为溶剂,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NC/PLA纳米复合膜。拉伸测试结果表明:NC的加入对PLA起到了微弱的增韧作用。当NC添加量为3.5 wt%时,PLA纳米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较纯PLA提高了1.3倍,但PLA的强度和模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SEM结果显示,NC在PLA基体中有明显团聚。这些结果说明疏水性PLA和亲水性NC之间相容性差,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的NC/PLA纳米复合材料性能不理想;3)为改善NC与PLA之间的相容性,对NC进行了醋酸酯化疏水改性,得到了可在丙酮中稳定分散的醋酸酯化纳米纤维素(ANC)。以氯仿为溶剂,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ANC/PLA纳米复合膜。结果表明:ANC在PLA基体中的分散均匀性明显好于NC,但是复合膜拉伸性能的改善不明显,比如,当ANC添加量为3.5 wt%时,PLA纳米复合膜的屈服强度较纯PLA膜提高了18.1%,与此同时断裂伸长率降低了50.5%。DSC等温结晶测试结果表明,由于ANC/PLA纳米复合膜是在室温条件下制备的,因此,PLA的结晶度较低。如纯PLA膜的结晶度为13.3%,PLA-ANC3.5的结晶度为21.2%。但ANC的存在可以显着提高PLA的结晶速率,比如,ANC添加量为3.5 wt%时,110°C下PLA的完全结晶时间由14.2 min缩短到7.2 min,表现出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4)采用溶液浇铸法得到的两种PLA纳米复合膜性能并不理想,且制备过程不环保,溶剂回收成本高,因此,充分利用PLA具有的热塑性,探索在熔融态下与纳米纤维素填料的复合方式显然更具现实意义。先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NC/PLA纳米复合膜,剪碎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在180°C-40°C/min的条件与PLA下共混挤出、造粒,再利用注塑机得到NC/PLA-z纳米复合材料。拉伸测试结果表明NC/PLA-z纳米复合材料基本保持了纯PLA的强度和模量,韧性得到了显着提高。如在NC添加量为3.5wt%时,断裂伸长率比纯PLA提高了12.6倍。DSC测试结果证明NC/PLA-z的结晶较完善,同时TG结果表明NC的存在对改善PLA的热稳定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舒野,高振华,王明媚,张欢[10](2017)在《淀粉胶粘剂的化学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淀粉胶粘剂在建筑、包装等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采用化学改性法可得到不同性能和用途的改性淀粉胶粘剂。综述了淀粉胶粘剂的不同化学改性方法,主要按照氧化、酯化和交联等方法进行分类,并且对淀粉胶粘剂在化学改性及应用方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醋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其贮存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醋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其贮存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蛋白质-酯化淀粉乳液构建辣椒红素/叶黄素微胶囊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辣椒红素
        1.1.1 辣椒红素简介
        1.1.2 辣椒红素性质与功能
    1.2 叶黄素
        1.2.1 叶黄素简介
        1.2.2 叶黄素来源与分布
        1.2.3 叶黄素性质及功能
    1.3 微胶囊技术概述
        1.3.1 微胶囊介绍
        1.3.2 微胶囊技术介绍
        1.3.3 喷雾干燥技术介绍
        1.3.4 食品中的微胶囊壁材
    1.4 活性成分微胶囊化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清蛋白-OSA马铃薯淀粉酯-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2.3.2 辣椒红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2.3.3 辣椒红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2.3.4 辣椒红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2.3.5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2.3.6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2.3.7 辣椒红素微胶囊颗粒的晶体特性
        2.3.8 辣椒红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2.3.9 辣椒红素微胶囊色度值
        2.3.10 辣椒红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2.3.11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2.3.12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2.3.13 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乳清蛋白-柠檬酸绿豆淀粉酯-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3.3.2 辣椒红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3.3.3 辣椒红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3.3.4 辣椒红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3.3.5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3.3.6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3.3.7 辣椒红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3.3.8 辣椒红素微胶囊色度值
        3.3.9 辣椒红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3.3.10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3.3.11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3.3.12 主成分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酪蛋白酸钠-醋酸小麦淀粉酯-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4.3.2 辣椒红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4.3.3 辣椒红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4.3.4 辣椒红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4.3.5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4.3.6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4.3.7 辣椒红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4.3.8 辣椒红素微胶囊色度值
        4.3.9 辣椒红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4.3.10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4.3.11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4.3.12 主成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酪蛋白酸钠-OSA绿豆淀粉酯-叶黄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5.3.2 叶黄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5.3.3 叶黄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5.3.4 叶黄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5.3.5 叶黄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5.3.6 叶黄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5.3.7 叶黄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5.3.8 叶黄素微胶囊色度值
        5.3.9 叶黄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5.3.10 叶黄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5.3.11 叶黄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5.3.12 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酪蛋白酸钠-醋酸绿豆淀粉酯-叶黄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材料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6.3.2 叶黄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6.3.3 叶黄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6.3.4 叶黄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6.3.5 叶黄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6.3.6 叶黄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6.3.7 叶黄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6.3.8 叶黄素微胶囊色度值
        6.3.9 叶黄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6.3.10 叶黄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6.3.11 叶黄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6.3.12 主成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乳清蛋白-柠檬酸马铃薯淀粉酯-叶黄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剂与材料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7.3.2 叶黄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7.3.3 叶黄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7.3.4 叶黄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7.3.5 叶黄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7.3.6 叶黄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7.3.7 叶黄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7.3.8 叶黄素微胶囊色度值
        7.3.9 叶黄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7.3.10 叶黄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7.3.11 叶黄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7.3.12 主成分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可生物降解塑料
    1.2 多糖概述
    1.3 蛋白质概述
        1.3.1 小麦醇溶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3.2 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3.3 玉米醇溶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4 可生物降解复合塑料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2.3.2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2.3.3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2.4 相关性分析
    2.5 主成分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试验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3.3.2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3.3.3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3.4 相关性分析
    3.5 主成分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试验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4.3.2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4.3.3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4.4 相关性分析
    4.5 主成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2.4 试验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魔芋葡甘聚糖/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5.3.2 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5.3.3 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5.4 相关性分析
    5.5 主成分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疏水改性淀粉基皮克林乳化液在乳化肉糜制品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OS-Starch的制备
2 疏水改性淀粉基Pickering乳化液
    2.1 Pickering乳化液概述
    2.2 OS-Starch皮克林乳化液的特性
3 OS-Starch皮克林乳化液在乳化肉糜制品中的应用前景
    3.1 乳化肉糜概述
    3.2 OS-Starch皮克林乳化液在乳化肉糜制品中的应用前景
4 结语与展望

(4)淀粉纳米晶的高效制备及其复合涂膜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淀粉
        1.1.2 淀粉纳米晶与淀粉纳米颗粒
        1.1.3 常见的果蔬保鲜方法
        1.1.4 果蔬的采后机械处理与挑战
    1.2 淀粉纳米晶的制备、改性及应用
        1.2.1 淀粉纳米晶的制备进展
        1.2.2 淀粉纳米晶的应用进展
        1.2.3 淀粉纳米晶的改性及应用进展
    1.3 果蔬涂膜保鲜的原理及应用
        1.3.1 果蔬采后的腐败原理
        1.3.2 果蔬涂膜保鲜原理
        1.3.3 果蔬涂膜保鲜的分类
        1.3.4 淀粉基涂膜保鲜应用进展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球磨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制备淀粉纳米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蜡质玉米淀粉的球磨处理
        2.3.2 球磨淀粉的酸水解处理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4 颗粒尺寸分布及ζ电位分析
        2.3.5 形貌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球磨时间后淀粉的XRD图谱分析
        2.4.2 不同球磨时间后淀粉的扫描电镜分析
        2.4.3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得率分析
        2.4.4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相对结晶度分析
        2.4.5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粒度及ζ电位分析
        2.4.6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湿热预处理结合酸水解的方法制备淀粉纳米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湿热处理的单因素实验
        3.3.2 相对结晶度分析
        3.3.3 响应面分析
        3.3.4 湿热处理淀粉的酸水解
        3.3.5 颗粒尺寸分布及ζ电位分析
        3.3.6 湿热处理淀粉及酸水解产物的形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
        3.4.2 响应面分析实验
        3.4.3 湿热处理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分析
        3.4.4 湿热处理对淀粉形貌的影响分析
        3.4.5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得率分析
        3.4.6 湿热处理淀粉在酸水解过程中的相对结晶度分析
        3.4.7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粒度及ζ电位分析
        3.4.8 淀粉酸水解产物的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植物来源原淀粉及变性淀粉膜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天然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4.3.2 淀粉基可食膜的制备
        4.3.3 淀粉成膜液的防霉测试
        4.3.4 淀粉膜的厚度测定
        4.3.5 淀粉膜的颜色测定
        4.3.6 淀粉膜的透明度测定
        4.3.7 淀粉膜的AFM测试
        4.3.8 淀粉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4.3.9 淀粉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天然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4.4.2 淀粉成膜液的防霉性测试
        4.4.3 淀粉膜的颜色分析
        4.4.4 淀粉膜的透明度分析
        4.4.5 淀粉膜的AFM分析
        4.4.6 淀粉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4.4.7 淀粉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1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5.3.2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理化性质测定
        5.3.3 皇冠梨的自动输送与涂膜过程
        5.3.4 皇冠梨的失重率测定
        5.3.5 皇冠梨的表面颜色测定
        5.3.6 皇冠梨的脆度和硬度测定
        5.3.7 皇冠梨的细胞膜透过性测定
        5.3.8 皇冠梨的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5.3.9 皇冠梨的POD、PPO酶活性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颜色与透明度分析
        5.4.2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XRD图谱分析
        5.4.3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5.4.4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分析
        5.4.5 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AFM分析
        5.4.6 皇冠梨的失重率与细胞膜透过性分析
        5.4.7 皇冠梨的颜色分析
        5.4.8 皇冠梨的脆度和硬度分析
        5.4.9 皇冠梨的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析
        5.4.10 皇冠梨的POD和 PPO酶活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2.3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与步骤
        6.3.1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制备
        6.3.2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6.3.3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表征
        6.3.4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理化性质测定
        6.3.5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细胞毒性测试
        6.3.6 皇冠梨的自动输送与涂膜过程
        6.3.7 皇冠梨的新鲜度指标测定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形貌分析
        6.4.2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溶胀度分析
        6.4.3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XRD分析
        6.4.4 交联淀粉纳米晶的FTIR光谱分析
        6.4.5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AFM分析
        6.4.6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XRD分析
        6.4.7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颜色分析
        6.4.8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6.4.9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分析
        6.4.10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接触角测试
        6.4.11 改性淀粉基自增强纳米复合膜的细胞毒性测试
        6.4.12 皇冠梨的失重率与细胞膜透过性分析
        6.4.13 皇冠梨的颜色分析
        6.4.14 皇冠梨的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析
        6.4.15 皇冠梨的POD和 PPO酶活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浆纱用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变性中低温水溶淀粉
    1.1 预糊化淀粉
    1.2 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
2 化学变性中低温水溶淀粉
    2.1 羟丙基淀粉
    2.2 羧甲基淀粉
        2.2.1 湿法
        2.2.2 有机溶剂法
        2.2.3 干法
    2.3 磷酸酯淀粉
    2.4 醋酸酯淀粉
3 结语与展望

(6)三种马铃薯淀粉物化性质、精细结构及其酸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淀粉概述
        1.1.1 淀粉分类
        1.1.2 淀粉组成
        1.1.3 淀粉改性
        1.1.4 淀粉结构
    1.2 支链淀粉精细结构的研究进展
        1.2.1 支链淀粉cluster模型
        1.2.2 φ,β-限制糊精
        1.2.3 Building blocks
        1.2.4 支链淀粉精细结构对淀粉性质的影响
    1.3 淀粉酸水解的研究进展
        1.3.1 酸水解淀粉的性质及应用
        1.3.2 酸水解淀粉研究现状
    1.4 马铃薯淀粉现状
        1.4.1 马铃薯资源分布
        1.4.2 马铃薯的品种
        1.4.3 马铃薯加工概况
        1.4.4 马铃薯淀粉的特性
        1.4.5 马铃薯淀粉的应用
        1.4.6 国内外马铃薯淀粉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种马铃薯淀粉基本成分及物化性质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制备
        2.3.2 基本成分测定
        2.3.3 热力学性质测定
        2.3.4 糊化性质测定
        2.3.5 老化性质测定
        2.3.6 静态流变学测定
        2.3.7 动态流变学测定
        2.3.8 冻融稳定性测定
        2.3.9 透明度测定
        2.3.10 溶解度及溶胀度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基本成分
        2.4.2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热力学性质
        2.4.3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性质
        2.4.4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老化特性
        2.4.5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静态流变学特性
        2.4.6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动态流变学性质
        2.4.7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冻融稳定性
        2.4.8 三种马铃薯淀粉糊的透明度
        2.4.9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溶解度
        2.4.10 三种马铃薯淀粉的溶胀度
    2.5 讨论
第三章 三种马铃薯淀粉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淀粉颗粒粒径分布测定
        3.3.2 淀粉颗粒表观结构测定
        3.3.3 淀粉颗粒偏光十字现象观察
        3.3.4 淀粉颗粒生长环结构测定
        3.3.5 淀粉结晶结构测定
        3.3.6 淀粉有序和无序结构比例测定
        3.3.7 淀粉分子量测定
        3.3.8 淀粉分子链链长分布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三种马铃薯淀粉颗粒粒径分布
        3.4.2 三种马铃薯淀粉颗粒表观结构
        3.4.3 三种马铃薯淀粉颗粒偏光十字现象
        3.4.4 三种马铃薯淀粉颗粒生长环结构
        3.4.5 三种马铃薯淀粉结晶结构
        3.4.6 三种马铃薯淀粉短程有序结构
        3.4.7 三种马铃薯淀粉分子量
        3.4.8 三种马铃薯淀粉分子链链长分布
    3.5 讨论
第四章 三种马铃薯支链淀粉精细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直链与支链淀粉分离纯化
        4.3.2 直链与支链淀粉纯度鉴定
        4.3.3 直链与支链淀粉分子量测定
        4.3.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测定
        4.3.5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分析
        4.3.6 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分析
        4.3.7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直链与支链淀粉的分子量分布
        4.4.2 直链与支链淀粉X-衍射
        4.4.3 直链与支链淀粉分子量比较
        4.4.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分析
        4.4.5 支链淀粉cluster中φ,β-限制糊精的building blocks结构特征
        4.4.6 支链淀粉φ,β-限制糊精中building blocks结构特征
        4.4.7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特征
    4.5 讨论
第五章 三种马铃薯支链淀粉精细结构与其淀粉物化性质间的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原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对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5.3.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对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的影响
        5.3.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对淀粉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5.3.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对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的影响分析
        5.3.5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5.3.6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的影响
        5.3.7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5.3.8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的影响分析
        5.3.9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5.3.10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的影响
        5.3.11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5.3.12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的影响
        5.3.13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5.3.14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的影响
        5.3.15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5.3.16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对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的影响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与淀粉热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2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与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与淀粉流变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4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与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之间的相关性
        5.4.5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热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6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7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流变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8 支链淀粉cluster的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之间的相关性
        5.4.9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热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10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11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流变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12 支链淀粉中φ,β-限制糊精链长分布及其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之间的相关性
        5.4.13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热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14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糊化和老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15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流变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5.4.16 Cluster中building blocks结构与淀粉冻融稳定性、溶解度、溶胀度及透明度之间的相关性
    5.5 讨论
第六章 酸改性马铃薯淀粉结构及其性质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原料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主要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淀粉酸水解率测定
        6.3.2 不同酸水解时间lintners的制备
        6.3.3 Lintners颗粒粒径分布测定
        6.3.4 Lintners颗粒表观结构观察
        6.3.5 Lintners颗粒偏光十字现象观察
        6.3.6 Lintners颗粒生长环结构测定
        6.3.7 Lintners结晶结构测定
        6.3.8 Lintners短程有序结构测定
        6.3.9 Lintners淀粉分子量测定
        6.3.10 Lintners脱支前后链长分布测定
        6.3.11 Lintners热力学性质测定
        6.3.12 Lintners流变学性质测定
        6.3.13 Lintners溶解度及溶胀度测定
        6.3.14 Lintners糊透明度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三种颜色马铃薯淀粉酸水解速率
        6.4.2 马铃薯lintners颗粒粒径分布
        6.4.3 马铃薯lintners颗粒表观结构
        6.4.4 马铃薯lintners颗粒偏光十字现象
        6.4.5 马铃薯lintners颗粒生长环结构
        6.4.6 马铃薯lintners结晶结构
        6.4.7 马铃薯lintners短程有序结构
        6.4.8 马铃薯lintners的分子量
        6.4.9 马铃薯lintners脱支前后链长分布
        6.4.10 马铃薯lintners的热力学性质
        6.4.11 马铃薯lintners的流变学性质
        6.4.12 马铃薯lintners的溶解度
        6.4.13 马铃薯lintners的溶胀度
        6.4.14 马铃薯lintners糊的透明度
    6.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淀粉酯的制备及其对面团特性与面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酸淀粉酯
    1.1 柠檬酸淀粉酯
    1.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1.3 醋酸淀粉酯
    1.4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
2 无机酸淀粉酯
    2.1 磷酸淀粉酯
    2.2 硫酸淀粉酯
3 复合酯化淀粉
4 酯化淀粉的应用
5 对面团特性的影响
6 对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7 结语与展望

(8)酯化对脱支蜡质玉米淀粉物化性质及消化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淀粉概况
        1.1.1 蜡质玉米淀粉
        1.1.2 脱支蜡质玉米淀粉
    1.2 抗性淀粉的概念
    1.3 变性淀粉的概念
        1.3.1 变性淀粉的发展与应用
        1.3.2 化学改性淀粉
    1.4 酯化淀粉
        1.4.1 柠檬酸酯化淀粉
        1.4.2 醋酸酯化淀粉
        1.4.3 乙酰化淀粉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酶解脱支蜡质玉米淀粉的制备
        2.3.2 柠檬酸酯化淀粉的制备
        2.3.3 醋酸酯化淀粉的制备
        2.3.4 柠檬酸酯化淀粉取代度DS的测定
        2.3.5 醋酸酯化淀粉取代度DS的测定
        2.3.6 淀粉颗粒形态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2.3.8 热重分析
        2.3.9 体外消化性测定
        2.3.10 X射线衍射测定
        2.3.1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12 热溶性质测定
        2.3.13 淀粉粒径分布
        2.3.14 微流变特性测定
        2.3.15 粘度性质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柠檬酸酯化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实验分析
        3.1.1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的取代度
        3.1.2 柠檬酸酯化对脱支淀粉形态的影响
        3.1.3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的红外图谱表征
        3.1.4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的热重分析
        3.1.5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的消化率分析
        3.1.6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的X射线衍射分析
        3.1.7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的差示扫描量热特性分析
        3.1.8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热溶性质分析
        3.1.9 柠檬酸酯化脱支淀粉粒径分布分析
    3.2 柠檬酸酯化天然蜡质玉米淀粉实验对比分析
        3.2.1 柠檬酸酯化天然蜡质玉米淀粉的取代度
        3.2.2 柠檬酸酯化天然蜡质玉米淀粉的消化率
    3.3 醋酸酯化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实验分析
        3.3.1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的取代度
        3.3.2 醋酸酯化对脱支淀粉形态的影响
        3.3.3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的红外图谱表征
        3.3.4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的热重分析
        3.3.5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的消化率分析
        3.3.6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的X射线衍射分析
        3.3.7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的差示扫描量热特性分析
        3.3.8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热溶性质分析
        3.3.9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粒径分布分析
        3.3.10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微流变特性分析
        3.3.11 醋酸酯化脱支淀粉粘度性质分析
    3.4 醋酸酯化天然蜡质玉米淀粉实验对比分析
        3.4.1 醋酸酯化天然蜡质玉米淀粉的取代度
        3.4.2 醋酸酯化天然蜡质玉米淀粉弹性因子
        3.4.3 醋酸酯化天然蜡质玉米淀粉粘度性质分析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9)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全绿色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应用
        1.1.1 纤维素
        1.1.2 纳米纤维素
        1.1.3 纳米纤维素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1.2 纳米纤维素的改性
    1.3 聚乳酸
    1.4 聚乳酸的纳米复合改性
        1.4.1 黏土基PLA纳米复合材料
        1.4.2 碳纳米管基PLA纳米复合材料
        1.4.3 其他纳米填料与PLA的复合
        1.4.4 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发展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2章 NC/PLA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NC的制备
        2.2.3 NC/PLA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2.3 测试及表征
    2.4 NC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2.4.1 NC的微观形貌
        2.4.2 NC的分散情况
        2.4.3 NC的红外分析
        2.4.4 NC的XRD分析
    2.5 NC/PLA纳米复合膜的性能分析
        2.5.1 NC/PLA纳米复合膜的透光性
        2.5.2 NC/PLA纳米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2.5.3 NC/PLA纳米复合膜的断面形貌分析
        2.5.4 NC/PLA纳米复合膜的DSC分析
        2.5.5 NC/PLA纳米复合膜的DMA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纳米纤维素的醋酸酯化改性
        3.2.3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3.3 测试及表征
    3.4 ANC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3.4.1 ANC的红外分析
        3.4.2 ANC的分散情况
        3.4.3 ANC的微观形貌
        3.4.4 ANC的 XRD分析
    3.5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性能分析
        3.5.1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透光性
        3.5.2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3.5.3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断面形貌分析
        3.5.4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DSC分析
        3.5.5 ANC/PLA纳米复合膜的TG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熔融复合法制备NC/PLA-z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NC/PLA-z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测试及表征
    4.4 NC/PLA-z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4.4.1 NC/PLA-z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4.2 NC/PLA-z纳米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
        4.4.3 NC/PLA-z纳米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4.4.4 NC/PLA-z纳米复合材料的TG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10)淀粉胶粘剂的化学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淀粉胶粘剂的改性机制
2 淀粉胶粘剂的化学改性
    2.1 氧化改性
        2.1.1 双氧水氧化法
        2.1.2 次氯酸钠氧化法
        2.1.3 高锰酸钾氧化法
    2.2 酯化改性
    2.3 交联改性
3 木材淀粉胶粘剂的应用
    3.1 多异氰酸酯改性淀粉胶粘剂的应用
    3.2 乙酸乙烯改性淀粉胶粘剂的应用
    3.3 双醛淀粉胶粘剂的应用
4 结语

四、醋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其贮存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蛋白质-酯化淀粉乳液构建辣椒红素/叶黄素微胶囊及其性质研究[D]. 张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苏春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疏水改性淀粉基皮克林乳化液在乳化肉糜制品中的应用前景[J]. 周凤超,杨庆余,林国荣,方超逸,李丹,邓仕彬,王丽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21)
  • [4]淀粉纳米晶的高效制备及其复合涂膜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戴理民. 浙江大学, 2020
  • [5]浆纱用中低温水溶性淀粉浆料的研究进展[J]. 沈艳琴,杨树,武海良,王忠梁. 纺织学报, 2019(06)
  • [6]三种马铃薯淀粉物化性质、精细结构及其酸改性研究[D]. 杨丽萍.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淀粉酯的制备及其对面团特性与面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杨莹琦,赵仁勇,田双起,陈一枚.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3)
  • [8]酯化对脱支蜡质玉米淀粉物化性质及消化性的影响[D]. 孔静.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5)
  • [9]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全绿色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星.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10]淀粉胶粘剂的化学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J]. 李舒野,高振华,王明媚,张欢. 中国胶粘剂, 2017(08)

标签:;  ;  ;  ;  ;  

醋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其贮藏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