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质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质,地下水,地球化学,岩溶,尼日尔,水文,规律。
水质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柳凤霞,史紫薇,钱会,冯文文[1](2019)在《银川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水质评价,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银川地区1991—2016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运用经典统计学、Piper叁线图解法、Gibbs图解法、离子比值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62个水样点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6年来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为偏碱性硬水.多年地下水中各离子含量排序一致,阳离子含量排序为:Na~+>Mg~(2+)>Ca~(2+)>K~+,阴离子含量排序为HCO~-_3> Cl~->SO■.当前银川地区地下水水质基本满足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区水质良好,丰登镇及北部地区水质最差,部分井孔的TDS大于2000 mg·L~(-1).地下水水质在1996年最差,自2006年以来得到明显改善.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及水质受到水文地质条件、蒸发浓缩作用、岩石风化作用、补给水成分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9期)
何炜[2](2019)在《渭河流域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渭河流域内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演化特征及成因,对该流域水源及城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其水质演化特征及成因,得出渭河流域地表水水质除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外,还受到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具有类似的同位素特征,说明浅层地下水水质受地表水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8期)
SIDIBE,Aboubacar,Modibo[3](2019)在《气候变化和污染影响下尼日尔盆地地下水水质成因、演化及开发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研究区人口的主要饮用水资源。研究区年人口增长率为3%,所以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严重影响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地下水水质的降低是由于人类活动和缺乏环境保护政策所造成的。目前,不受控制的城市化、工业活动、农业和矿产活动正在破坏研究区内的水资源。农业活动是该地区的主要活动之一,导致大量的矿物肥料和农药渗入到地下水中。其次,矿业活动以及不受控制的传统淘金也是近年来研究区内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对于环境保护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生态灾难和挑战。事实上,这些活动在没有任何修复措施的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据报道,许多采矿作业区域的地下水均受到了铅,镉,氰化物,铬,汞和砷等重金属的污染。除了多源污染之外,研究区的气候变化也是对水资源的一大严重威胁。研究区的地下水储量很大,但在目前的气候条件影响下,地下水的开采已经不能满足不同目的供水需求。对研究区内钻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地下水枯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后果之一。本研究利用DRASTIC模型对地下水的脆弱性进行了探讨,以评估潜在的地下水污染区域。通过硝酸盐证实了生活垃圾、下水道泄漏、液体废料、固体垃圾、其他城市垃圾以及农业污染所导致的地下水脆弱性。本研究除了运用典型的与人为污染相关的硝酸盐进行验证之外,还使用了来自工业活动的重金属进行验证。本研究旨在探究气候变化以及污染条件下,确定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源,矿化过程以及可开采量,以便决策者更好地进行地下水管理。本研究采用经典的水化学方法,结合多元统计法,对地下水类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含水层中大多数的地下水是HCO3-Ca·Mg-和HCO3-Na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Mg2+和Ca2+可与HCO3-反应沉淀为方解石和白云石,HCO3-型地下水类型表明地下水年龄较低。HCO3-Na型地下水主要是由于离子交换过程形成的。HCO3-Na+-型地下水表明含水层是古海洋沉积环境或通过古海洋通道时,Na+与HCO3-Ca型地下水中的Ca2+进行了交换。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到水岩作用的影响,表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受矿物溶解作用的调节。2H和18O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了盆地中的蒸发的重要性,且该地区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等多元统计方法,确定了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将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成分分为叁个聚类,两种地下水类型。本研究在研究区首次使用DRASTIC模型,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结合多源污染,评估了地下水污染的潜在区域。在GIS模型中通过迭加影响地下水污染的水文地质参数来评估地下水脆弱性。在研究区随机采取了超过500个钻孔的硝酸盐地下水水样,在矿区采了约30个重金属地下水水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6.43%的面积为超高脆弱性区,52.12%的为高脆弱性区,36.89%是中等脆弱性区,4.57%是低脆弱性区,0.004%是超低脆弱性区。研究区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地下水水位埋深、补给条件以及包气带的影响是控制脆弱性的最关键的环境因素。研究区硝酸盐浓度均高于国际标准,在超高脆弱区硝酸盐的最大浓度为94.71mg/L,高脆弱性区硝酸盐的最大浓度为92.65 mg/L,中等脆弱区硝酸盐的最大浓度为72.77 mg/L。此外,有310个砂矿区和2个采矿作业区位于高度脆弱性地区,109个砂矿和3个采矿作业区位于超高脆弱性地区,重金属对地下水产生了影响,铅浓度最高可达0.702 mg/L,铬浓度最高可达0.059 mg/L,砷浓度最高可达0.54 mg/L,均高于国际标准。同时检测到低浓度的镉以及氰化物,浓度分别为0.0013 mg/L以及0.006 mg/L,浓度均未超过国际标准。本研究通过设定每个省每年的开采量以及需水量,探究地下水开发问题,重点估算不同用途供水的可开采量。研究区的大多数村庄和城镇都没有对地下水开采进行量化,因此没有地下水的开采记录。不同用途的地下水开采量和需水量是根据供水系统数量、开采率和抽水时间以及人和牲畜每天的需求量所计算得出的。本研究运用地下水水流模型估算研究区的水均衡,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由基岩裂隙含水层和松散含水层两个主要类型含水层系统迭加组成,这两个含水层系统之间具有水力联系,所以在模拟中将其视为单层含水层。由于在该地区开展的水文地质工作很少,所以缺少水动力参数。含水层的主要排泄主要是通过穿过研究区的永久河流、间歇性溪流以及沼泽低地进行天然排泄的,其次,在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一些地区,蒸发以及蒸腾作用也是含水层水均衡中的一个重要排泄方式。地下水的开发策略需要考虑到地下水水质以及人为污染。本研究成果可作为地下水监测的重要工具,用于协助规划人员、决策者、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根据不同用途进行供水。决策者还可以根据水化学特征制定水资源综合管理政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元斌[4](2018)在《郭里集单斜岩溶水水质演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内岩溶地下水的水质特征时间、空间的变化主要是岩溶水的存储、补给、循环径流、开采等条件的变化造成的。岩溶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直接补给、第四系孔隙水的越流补给、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及上游的侧向径流补给。(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4期)
陶虹,丁佳,郑苗苗,李文莉,贺旭波[5](2018)在《渭河平原地下水质演化规律及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渭河平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近20年地下水质监测数据,探讨了地下水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地下水质综合评价,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平原区域地下水质量总体尚好,秦岭山前和渭河上游局部地区水质综合评价为优良等级,渭北黄土塬部分地区及渭河下游卤泊滩地区水质综合评价为较差或极差等级;不同地区超标物质各有不同,主要超标项归纳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叁氮、氟化物等;主要城市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质受开采量影响较大,水位埋深与硫酸根、硝酸根、总硬度等污染物质含量高度正相关。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工开采、天然背景值、局部污染、大气降水等。研究结果对渭河平原地下水水质保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方迎春[6](2018)在《大凌河河流系统水质时空格局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和完善河流系统水质演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文章详细分析了河流系统耗散结构基本原理,对河网系统耗散结构进行了识别,运用模糊分析理论和信息熵值理论,建立了河流系统水质演化规律分析模型;以大凌河为例,运用模型对大凌河流域河流系统格局演化规律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研究成果可对大凌河河流系统水质时空格局演化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准确的表征。(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8年06期)
张晗[7](2018)在《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及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导致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和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问题也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再生水循环利用需求日益强劲。再生水地下储存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和策略,尤为值得关注。然而在该储存过程中,由于水质标准的不完善及水岩反应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水质风险问题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实验室试验和数学模型模拟,以理论结合实际、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揭示了在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水质的变化及其水文地球演化过程。实验室试验模拟了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它是将污水厂中水作为再生水回灌于装填野外砂土的一维土柱。利用PHREEQC建立数学模型,拟合试验结果,调整验证弥散度、阳离子交换量等参数,分析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溶质运移机理,发现在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存在着化学反应,土壤可溶盐弥散,矿物溶解沉淀,吸附作用和阳离子交换反应等一些作用机理。并且,通过改变模型迁移长度预测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这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实践指导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表明,在159小时的实验过程中,由于淋滤、离子交换和矿物溶解/沉淀等作用,导致HCO_3~-等离子含量逐渐增加至进水含量,使得以酸性土壤可溶盐为背景的系统pH值从6.31逐渐变化为7.77,趋近碱性再生水溶液。研究用土是含有大约13.7%的黏土矿物成分,以硅铝酸盐矿物为主的砂质壤土。在整个淋滤过程的初始阶段,对于Al,Zn,Fe来说长石矿物和赤铁矿的溶解占主导地位;而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导致了As和Se在出水中浓度一直趋于0。在初始阶段,矿物的溶解使通过化学配位或沉积作用固定其表面的TN和DOC重新释放进入水流,变成了“附加的”污染物质。利用叁维荧光光谱测定淋出液中溶解性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富里酸和腐殖酸各类物质)的组分变化,表明了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土壤中的腐殖质(腐殖酸和富里酸)对于地下水水质来说存在潜在的威胁。(2)水文地球化学变化是影响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环境过程,本文利用PHREEQC软件建立数值模型,通过试验数据拟合、验证调参,我们得到模型的运移参数:离子扩散系数和物理弥散度分别为3×10~(-10)m/s和0.015m;渗透系数为5.6×10~(-3)m/s;孔中水流速度为0.25m/hr。分析得出Na~+、K~+、Ca~(2+)和HCO_3~-经历了淋滤、阳离子交换和矿物沉淀作用,Na~+在后40小时仅发生了淋滤作用。相反的是,Mg~(2+)发生了矿物溶解、淋滤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其中,SO_4~(2-)和NO_3~-离子和Cl~-离子一样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在整个试验中仅经历了淋滤作用。(3)在确定后的数值模型基础上,更改迁移长度即运移模块中的剖分单元数和迭加轮换次数,预测不同迁移长度条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从各离子的变化规律中发现了2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和规律,按迁移长度归类划分为5m和10m,15m、20m和25m。这是由于迁移长度的变化导致接触反应时间及运移路程的增加和矿物介质总含量间变化程度的关系而决定的。最终达到平衡状态的pH值约为8.05,硬度约为7.7°。根据我国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当迁移长度为25m时,出水水质满足I类地下水标准。(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任娟[8](2018)在《亚高山旅游景区岩溶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下水是岩溶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岩溶地下水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人类活动和外部环境造成的微小变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活动。旅游活动发生时,往往历时短、强度大,不合理的旅游活动势必会对脆弱的岩溶水文系统造成影响。研究旅游活动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对预防岩溶地下水污染和及时制定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合理开展旅游活动,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亚高山旅游景区重庆金佛山水房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2008年、2016年不同水文年水房泉共有理化组分(包括物理指标水温、pH、DO、SpC等和化学指标HCO_3~-、Ca~(2+)、Mg~(2+)、K~+、Na~+、PO_4~(3-)、Cl~-、NO_3~-、SO_4~(2-)等)浓度的年际变化状况,以及2016年新增水化学参数(包括微量元素Ba、Sr、Fe、Mn、Si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浓度的年内波动特征,运用各理化组分浓度增降比例和地球化学敏感性指数计算等方法,识别出地下水各理化组分的来源和受影响过程,揭示旅游活动影响下岩溶地下水水质演变特征及其机制。得出结果如下:(1)旅游活动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微生物所需的有机质,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会排放CO_2。微生物作用产生的CO_2和自然环境中的CO_2共同构成了地下水的CO_2来源,其浓度变化是造成2008年至2016年地下水中HCO_3~-、Ca~(2+)、Mg~(2+)等碳酸盐岩溶蚀物浓度上升的主要因素,贡献率达81.15%;同时,旅游活动排放的污水中还含有致酸成分,这些成分在地下水中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硝酸和硫酸等污染物,而该类污染物浓度变化也会导致地下水碳酸盐岩溶蚀速度产生相应变化,其对HCO_3~-、Ca~(2+)、Mg~(2+)等酸性污染物浓度上升的贡献率为18.15%,远低于CO_2。(2)景区内产生的餐饮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下,造成水房泉中Cl~-、NO_3~-上升幅度最高,浓度增幅分别达到了80.53%和64.93%,水化学类型从2008年的Ca-HCO_3型向2016年的Ca-HCO_3·Cl·NO_3型演变,水质趋向恶化。而住宿污水通过2013年景区新建化粪池的沉淀降解后再排入地下,又降低了水房泉中K~+、Na~+、PO_4~(3-)等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房泉的污染状况。(3)由于旅游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游客量差距逐渐缩小,故2016年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敏感指数普遍低于2008年,显示旅游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强度变低,但影响时间变长。此外,2008年水房泉各理化组分的敏感性指数大小与当量浓度大小基本一致,而2016年却较为混乱,这可能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稳定性遭到了破坏。(4)2016年水房泉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旱季平均浓度低于雨季。微量元素浓度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土壤淋滤下渗和稀释效应共同影响,其中水-岩相互作用是影响微量元素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方差贡献率占51.8%。(5)水房泉泉域内各注水点与泉口之间的距离短,水力联系强,大气降水可以快速补给地下水。低温天气时大气降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受云下二次蒸发的影响微弱,当降水强度过大时,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可以完全继承大气降水同位素信息。结合旅游高峰期内地下水的δ~(18)O-δD值,得到水房泉水线方程(δD=3.09δ~(18)O-27.19,R~2=0.3)的斜率、截距和δ~(18)O-δD相关性系数远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和区内地下水水线;去除旅游高峰期δ~(18)O-δD值后,得到水房泉水线方程(δD=4.72δ~(18)O-13.10,R~2=0.77)的斜率、截距和δ~(18)O-δD相关性系数十分接近于区内地下水水线,反映了旅游活动高峰期间旅游活动排放的污水深刻地改变了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信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张天翼,董建伟[9](2017)在《西部河湖连通水质时空演化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西部原有生态系统敏感脆弱,若采用河湖连通势必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从河湖连通后会对养殖水域水质可能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氟化物、非离子氨、凯氏氮、生化耗氧量、硫酸盐与硫化物、氮磷比、本底性污染、河流湖泊退化等多个因素分析了河湖连通后潜在的生态危机,以及灌区退水及鱼产力影响西部河湖连通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切实改善西部河湖连通生态影响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7年12期)
李永胜[10](2017)在《呼和浩特市承压水水质演化及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源,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有重要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实现地下水开发与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水样采集,结合地下水流动系统、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年际变化分析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市承压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其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市区承压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地下水中各检测指标含量的年际变化较小,适合居民生活饮用及农田灌溉;呼和浩特市西南部郊区承压水水质较差,氨氮、铁和锰等出现严重超标,成为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从地下水流动系统来看,氨氮高浓度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地下水排泄区的后本滩-白庙子-台阁牧一带,断层控制、地表强污染源与承压地下水强还原环境是该区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11-03)
水质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分析了渭河流域内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演化特征及成因,对该流域水源及城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其水质演化特征及成因,得出渭河流域地表水水质除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外,还受到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具有类似的同位素特征,说明浅层地下水水质受地表水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质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柳凤霞,史紫薇,钱会,冯文文.银川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及水质评价[J].环境化学.2019
[2].何炜.渭河流域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及成因[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3].SIDIBE,Aboubacar,Modibo.气候变化和污染影响下尼日尔盆地地下水水质成因、演化及开发利用[D].吉林大学.2019
[4].刘元斌.郭里集单斜岩溶水水质演化探析[J].华北国土资源.2018
[5].陶虹,丁佳,郑苗苗,李文莉,贺旭波.渭河平原地下水质演化规律及评价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
[6].方迎春.大凌河河流系统水质时空格局演化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
[7].张晗.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及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8].任娟.亚高山旅游景区岩溶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
[9].张天翼,董建伟.西部河湖连通水质时空演化对渔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
[10].李永胜.呼和浩特市承压水水质演化及分布规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