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台海危机论文-奚庆庆

第二次台海危机论文-奚庆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第二次台海危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二次台海危机,英国,沿海岛屿,外交

第二次台海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奚庆庆[1](2019)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与英国对美的外交因应及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后,尽管英国判定新中国意在利用"危机"而非想要"战争",但是英国认为在中美双方并不清楚彼此意图的情况下,台海危机也极有可能会无意间滑向全面战争而使英国卷入。为此,英国一度为维护和平需要而进行过些许外交努力,但成效甚微。面对美国在台海问题上贯穿始终的强硬态度,为修复英美特殊关系因苏伊士运河事件所形成的裂隙,英国最终调整其在台海问题上与美国分歧的立场,选择偏向于美国的政策。在深入预估台海危机不大可能升级成全面战争后,英国彻底倾向于支持美国,英美在台海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最终趋于一致。英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政策转轨既是其对台海危机所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权衡后所做出的抉择,也是英国在与新中国及台湾当局的接触交往中形成反差的后果。整体而言,第二次台海危机中,英国基于平衡英美、中英关系的需要而致使其台海政策充满复杂性、矛盾性,并由此限制了英国在台海问题上积极有效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4期)

韩志强[2](2013)在《“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8年中国政府炮击金门,导致台海局势再度紧张,最终引发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介入,使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同时这也使中苏双方原本就存的矛盾与分歧在此次危机中逐渐凸显出来,并且最终成为影响中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此次军事行动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直接导火索。本文就以“第二次台海危机”为背景,分析了在此危机影响下的中苏关系发展情况。本文总共分为叁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详细分析了引发“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原因。首先是美国,为了遏制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继续实行“扶蒋反共”的方针,牵制中国。蒋介石凭借美国支持,继续推行“反攻大陆”政策,并不断对中国的沿海进行骚扰。中共为了打击蒋介石的反共政策,戳穿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定,决定采取军事行动,给以教训。再次是苏联。就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在对待美国的政策上发生变化,开启了所谓的“和平外交”,主张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在和平条件下与美国展开竞争,即“和平竞赛”。与此同时,苏联也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管与控制,这不仅造成中苏双方在对待外交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的严重分歧,更使得中国开始有意的脱离苏联的控制,独立自主的制定国家政策,包括此次的军事行动,都是摆脱苏联的干预,提升中国在国际共产运动中的地位的重要表现。第二和第叁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尤其是第叁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在危机爆发后苏联出于友好盟友的关系,不得不在舆论和行动上给中国以支持,但在实际中,苏联对于中国的军事行动充满了不满与排斥,因为它不仅打乱了苏联的对外政策,更是把苏联推向核战的边缘。因此,在危机中,苏联与中国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大,造成两党还有领导人之间严重的分歧与不信任,中苏关系貌似神离。危机结束后,中苏双方在此次危机中暴露出的分歧与矛盾日益公开化和扩大化,这为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埋下重大阴影。另一方面也因为此次危机双方在台海地区以及核武器的合作上出现严重分歧,最终苏联终止了对中国有关核技术的援助,不久之后又单边撕毁中苏合作条约,最终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由此,1958年中共炮击金门引发的台海危机成为影响中苏关系发展的重大因素,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2)

苗伟东[3](2011)在《浅析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台海危机"的形成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美国的支持下,从1957年开始,蒋介石加紧对大陆进行骚扰和破坏。为了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支援中东地区人民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使台海和中东两个地区的斗争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中国政府决定炮击金门和马祖,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苗伟东[4](2010)在《浅析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毛泽东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反应,也是其将新的外交理论付诸实施的重大行动。由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不断革命"外交理论以及由此越来越明显的中国外交的"激进"色彩,使得中国同苏联外交政策的分歧不断加大。第二次"台海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两难境地,不仅在中苏同盟关系上投下阴影,还加深了中苏在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同时也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核技术。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苏关系的走向影响至深。(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金朝晖[5](2008)在《浅析第二次台海危机与中共和平解放台湾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本文来源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张伟[6](2007)在《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与新中国的内政、海峡两岸关系、外交诸因素的综合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这一事件的各项研究,经历了从政治事件到学术研究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9-01)

柳德军[7](2007)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中苏间分歧、矛盾及其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台海危机不仅对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进一步拉大了中苏同盟关系中本已存在的裂痕。中苏两国之所以在这一涉及中国安全与领土完整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分歧重重,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国在外交战略上的背道而驰以及在对待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帆[8](2006)在《从二次台海危机看美台军事合作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台联盟关系实际上陷入了合作困境,一方面由于联盟的约束力,美国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又不希望台湾的自行其是将美国拖入更大的风险。因此,美国对台湾采取了既扶持又抑制的做法,并采取各种手段将自身风险减至最小。(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期刊2006年10期)

曾勇[9](2005)在《结构与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广为接受的看法是:台湾问题的解决一直深受结构性原则的制约;由于中国一直以来不是主导结构的大国,因此中国只能通过逐步增长实力的方式,在成为主导结构的大国之后才能完满地解决该问题;否则中国只能接受结构的制约。这是一种基于结构现实主义的看法。 结构现实主义特别推崇两极结构。结构现实主义及其两极结构稳定论认为:1.两极的实力是超群的,当代只有美苏才能称为“极”;2.两极对世界重大事务的管理具有垄断性;3.世界重大事务的发展在两极控制之下。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美苏两极结构下的世界重大事务。以该事件为案例,结合历史方法,运用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认识到,即使受到两极结构的强大制约,中国仍具有极强的行动能力。因此,得出如下结论:第二次台海危机并不适用于结构现实主义及其两极结构稳定论。 深受结构现实主义影响的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的改进理论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也不能令人信服地充分解释该事件。事实上,第二次台海危机反映了一个新的理论问题:结构与国家是相互造就的。一种不妨称之为进取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在基本遵循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在结构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之间持折中立场,既不忽视结构性原则、又充分重视国家的主动性。它认为国家应采取稳步提升实力、运用战略智慧和结构性原则相结合的办法,以稳妥的方式推进本国战略,实现结构的稳定或转变。 基于该理论,本文提出叁点对台政策建议:1.大力促进制约台独的各种实力要素的发展。2.进一步加强对台战略研究。3.充分运用有利于制约台独、促进统一的结构性原则。(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程惠丽[10](2004)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整个过程,毛泽东和周恩来实行的是“一手打炮,一手谈判,一武一文”,进行“武力侦察”和“外交侦察”合作的策略。 1958年8月23日的万炮轰金门,令蒋美始料不及。蒋军的金门补给中断,美国也陷入了困境。由于蒋美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不包括金马,协防金马没有理由,反而会引起中美战争的危险。但一旦国(本文来源于《福建党史月刊》期刊2004年06期)

第二次台海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8年中国政府炮击金门,导致台海局势再度紧张,最终引发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危机爆发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介入,使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同时这也使中苏双方原本就存的矛盾与分歧在此次危机中逐渐凸显出来,并且最终成为影响中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此次军事行动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直接导火索。本文就以“第二次台海危机”为背景,分析了在此危机影响下的中苏关系发展情况。本文总共分为叁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详细分析了引发“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原因。首先是美国,为了遏制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继续实行“扶蒋反共”的方针,牵制中国。蒋介石凭借美国支持,继续推行“反攻大陆”政策,并不断对中国的沿海进行骚扰。中共为了打击蒋介石的反共政策,戳穿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定,决定采取军事行动,给以教训。再次是苏联。就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在对待美国的政策上发生变化,开启了所谓的“和平外交”,主张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在和平条件下与美国展开竞争,即“和平竞赛”。与此同时,苏联也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管与控制,这不仅造成中苏双方在对待外交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的严重分歧,更使得中国开始有意的脱离苏联的控制,独立自主的制定国家政策,包括此次的军事行动,都是摆脱苏联的干预,提升中国在国际共产运动中的地位的重要表现。第二和第叁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尤其是第叁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在危机爆发后苏联出于友好盟友的关系,不得不在舆论和行动上给中国以支持,但在实际中,苏联对于中国的军事行动充满了不满与排斥,因为它不仅打乱了苏联的对外政策,更是把苏联推向核战的边缘。因此,在危机中,苏联与中国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大,造成两党还有领导人之间严重的分歧与不信任,中苏关系貌似神离。危机结束后,中苏双方在此次危机中暴露出的分歧与矛盾日益公开化和扩大化,这为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埋下重大阴影。另一方面也因为此次危机双方在台海地区以及核武器的合作上出现严重分歧,最终苏联终止了对中国有关核技术的援助,不久之后又单边撕毁中苏合作条约,最终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由此,1958年中共炮击金门引发的台海危机成为影响中苏关系发展的重大因素,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二次台海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奚庆庆.第二次台海危机与英国对美的外交因应及政策[J].安徽史学.2019

[2].韩志强.“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苗伟东.浅析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4].苗伟东.浅析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J].许昌学院学报.2010

[5].金朝晖.浅析第二次台海危机与中共和平解放台湾政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张伟.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C].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7].柳德军.第二次台海危机中中苏间分歧、矛盾及其实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

[8].王帆.从二次台海危机看美台军事合作困境[J].历史教学.2006

[9].曾勇.结构与国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程惠丽.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时[J].福建党史月刊.2004

标签:;  ;  ;  ;  

第二次台海危机论文-奚庆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