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方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二实验小学252400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学资源社会活动
德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占据第一位,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才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加强小学德育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重智轻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都是重视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德育课,不仅是学校老师这样,包括家长也认为孩子的文化成绩比较重要,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教育思想偏差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2.德育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小学德育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发扬我国传统美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品质,以便于长大后为社会做贡献。学校的教育方向往往是美好的,但是缺乏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模式在现代化教育中是难以维持下去的,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的理论教育用于社会根本发挥不了很大的实际价值。
3.社会负面信息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影响。网络信息的快捷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并且大众媒体上宣传的都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但是也有不法分子借用网络进行黄色、暴力等内容的宣传,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重,又不懂得分辨事物的好坏,他们一旦从小养成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坏习惯,长期缺乏与人沟通交流,不仅影响学习而且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很容易因为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误入歧途。
二、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优化
1.借助学校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是专门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主阵地。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他们对老师的信任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母,教师要巧妙地对学生的德育施加影响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再加上小学生同伴之间的影响,他们在学校非常容易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造成影响。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需要依托自身的教育环境上的优势,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氛围,从而为小学生的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小学生心中的精神家园。首先,教师要利用班级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实现德育的目标。同时积极开展班队主题活动,以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给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如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助人为乐、勤奋学习等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小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其次,通过各种宣传标语、宣传画在校园内营造德育的氛围。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沉浸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
2.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庭德育功能的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在学生教育中共同发挥主要作用,如果说学校是引导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家庭作为安居和休憩的场所,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渗透性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因此,要想搞好小学德育工作,加强家校联系,让学校和家庭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更加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多方位接受思想道德的教育。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并不要求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教育工作者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要把学校、家庭和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建立相结合的德育体系,这样才能为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波浅述对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魅力中国,2017,(46)。
[2]潘玉梅新课改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究[J].中外交流,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