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上海中学东校,201306)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的“一言堂”式、“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本身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学重心,因材施教,以激活学生对体育科目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个性发展;实践

1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首先,初中生体育的基础水平有限。初中生的身体发育仍然没有成熟,理解判断力也较为有限。但是,体育运动必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基本功。这就导致了学生身体发展特征与体育基础要求间的矛盾与冲突,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体育战术和技术的把握。其次,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依赖的是体育教师主观判断,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本就没有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从而使得体育教学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初中生无法充分调动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加之初中阶段的教学以理论课教学为主,体育教学的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很难在短期内掌握较好的体育实践战术。最后,体育教学的场地设施还不够齐备。初中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还离不开完备的体育教学场地与设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初中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严重不足,体育教学设施也不够完备,这就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无法让初中生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条件。

2初中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积极意义

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载体,形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以及学习兴趣的不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学会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认识了解学生独特的个性,体育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都会付出行动,兴趣也就成为了学生行为的核心动力。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活动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更加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天性。初中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让身心综合发展,才能更好的去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3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3.1丰富体育教学的模式和体育项目内容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体育古板的教学模式及单一枯燥的体育项目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上体育课。比如,教师在训练学生跑步时,可以增加跑步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组队举行比赛,并制定奖励机制,也可以改变跑步地点和方向,将绕着操场跑改成对着操场斜角跑等,从而增加跑步的新鲜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悟出跑步技巧,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此外,对于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增加一些新的运动项目,如瑜伽、武术、竞走、花式排球等,让体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将体育课与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树立学生的体育精神。

3.2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个性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唤醒,它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自我意识的成熟稳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被激发后,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趣味性、对抗性的比赛活动,按照学生的性别、个性进行分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订比赛规则,其他事情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荣誉感,提高能力。这样的个性教学可以从整体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质

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就不一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例如,从心理角度来说,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很自信,心态上有优越感,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有自卑心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有不同表现的学生,特别是对于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斥责、多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而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提高对他们的体育考核标准,即高标准、严要求;对于那种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的学生,教师应督促他们按规范化的标准完成动作和训练。总之,只要实行有效的个性化体育教学,每个学生的体育素质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4有效运用游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课堂的授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在游戏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会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放松关节,以防止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不必要的危险。与此同时,充足的准备工作可以减轻学生活动时的心理负担。例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蛇形跑、拉绳比赛、踢毽子等准备活动,这些活动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准备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能主动地投身于后续的游戏运动中。例如,在“障碍跑”这堂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掌握跨越障碍物的技巧,训练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这节课中设置了接力游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教师示范游戏规则,学生模仿并明确游戏的方法:单足跳,跨越1.2米的障碍,跳过垂直的高度,钻过设置的栏架,快速地跑40米。接着就分组进行友谊赛,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勇夺第一。为了提高学生跨越障碍物的能力,结合教学目标,设置这样的小游戏,活跃了体育课堂的氛围,为学生掌握好后读的运动技巧打下了基础。所以,在精选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要围绕体育教学目标开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3.5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开课前体育教师要精心的编写教案,设计上课的每一个环节,这对教师来说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案的编写中会不断的修改完善,查阅资料,有助于教师熟能生巧,纯熟的讲解体育知识,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另外,教师运用合作探究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开发,比如在进行排球教学中,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摸索,教师要根据学生运动情况及时指导,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质量的提高。

4结束语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分类教学计划、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多元化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明函.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3:113+115.

[2]孙传连.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5:72+74.

[3]戴轶人.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6,1426:112-113.

标签:;  ;  ;  

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