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生[1]2003年在《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垂体腺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细胞发生的常见良性肿瘤,肿瘤人群发生率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尸检中发现率为10%~25%,且近年有逐渐增多趋势。根据垂体腺瘤的大小,将其分为微腺瘤、大腺瘤及巨大腺瘤叁种。而巨大垂体腺瘤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是临床研究和治疗的重点。 垂体腺瘤的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而巨大垂体腺瘤由于与周围解剖结构尤其是视神经及下丘脑等关系密切,放射治疗产生的放射性水中常引起病人失明、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而不能首先采用放射治疗,只是手术治疗后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虽然能够部分控制垂体腺瘤过渡的激素分泌及短时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不能达到长期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巨大垂体腺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按照手术途径的不同,分为经颅及经蝶入路两种。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垂体腺瘤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1907年Schloffer首先应用经鼻—筛—蝶窦入路成功切除了一例垂体腺瘤,由于当时手术器械落后、术野照明差等原因,使肿瘤切除不彻底及术后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发生率很高,导致病人死亡率很高,极大限制了经蝶手术的开展。Horsley于1889年采用经额入路,作了第一例经颅垂体腺瘤手术,由于经蝶手术的缺点而使经颅
张荣伟[2]2007年在《扩大经蝶入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文中提出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是指肿瘤组织突破海绵窦内壁侵入窦内,侵袭窦内结构。是垂体腺瘤治疗中最为棘手的一种情况。对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尤其侵袭到海绵窦,治疗方法存有争议,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献多为少数病例或个案报告,手术均经颅切除,难以全切,死亡率高。90年代以后经蝶手术切除增多,但全切除率低,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对哑铃型或明显向前、中、后颅窝及侵犯海绵窦的肿瘤或质硬的肿瘤多主张首选经颅入路切除。亦有采用经蝶、经颅联合人路一期切除肿瘤。无论是开颅还是经蝶窦入路,均难以将肿瘤切除干净。近年来,扩大经蝶入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成为热点。在传统经蝶入路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切除鞍结节和蝶骨平台后部、蝶鞍两侧骨质,为鞍上结构与肿瘤鞍上部分和侵入海绵窦部分的显露提供了很好的术野,同时避免了脑牵拉。目前,扩大经蝶入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用于处理向前到蝶骨平台、向侧方侵及海绵窦、向后达鞍背、中上斜坡的肿瘤均已成为可能。本研究首先进行解剖学研究,对9例尸头正中矢状面切开共18侧,显微镜下解剖相关结构并测量;3例完整尸头,分别行CT、MR冠状扫描,用标准的经蝶手术器械在尸头上手术,镜下测量所切除鼻甲、蝶窦前壁和鞍底的大小,测量海绵窦完全显露后窦内动脉、神经的解剖数据以及两侧海绵窦相同结构之间的距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数据。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扩大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人22例(侵袭组),采用常规经蝶入路治疗非海绵窦侵袭垂体腺瘤病人32例(非侵袭组);按照蝶鞍中段MRI冠状扫描上Knosp E的分级标准,符合3、4级为侵袭性组;0~2级为非侵袭组。对比分析二组MRI冠状位片上颈动脉间距、鞍底变异率以及肿瘤全切率和术后内分泌正常率,对这种新的手术方法进行评价。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二组标本中Ki67、PCNA、p53、c-erB-2的表达情况。探讨Ki67、PCNA、p53、c-erB-2与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发生、侵袭性及预后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以前鼻棘为入路起点,至蝶窦口、筛后孔、蝶腭孔、翼管前口、Dorello管硬膜入口的距离分别为(59.61±4.67)mm、(67.88±4.43)mm、(53.12±2.20)mm、(57.94±3.31)mm、(61.00±2.73)mm。以鼻腔底平面为基线,与上述诸结构间的矢状面夹角(矢状角)分别为(33.1±3.7)°、(36.3±7.43)°、(19.1±3.6)°、(12.9±3.3)°、(28.1±3.6)°。2.视神经隆起仅位于蝶窦内的27.3%,隆起仅位于筛窦内31.8%,同时位于蝶筛窦内40.9%;蝶窦内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出现率68.2%,鼻前棘至隐窝距离(76.16±5.32)mm,矢状角(33.8±4.2)°。3.眼动脉起始点距鼻前棘分别为(72.88±6.78)mm、矢状角(30.3±3.7)°,鼻前棘至破裂孔距离(79.38±5.32)mm、矢状角(32.7±3.9)°,蝶窦内颈内动脉隆起出现率68.2%,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海绵窦腹侧、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视神经管后部以及岩尖部分骨质可较充分游离颈内动脉,尤其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海绵窦内及前床突周围分支发出点均可探及。4 . Dorello管硬膜入口双侧距离(19.76±1.98)mm ,与后床突垂直距离(18.07±2.83)mm,咽结节颅内投影点与后床突垂直距离(25.66±4.68)mm,鼻前棘至基底动脉分叉部距离(95.70±7.53)mm。5.鞍结节与筛板后缘垂直距离(22.72±3.64)mm,双侧嗅束中部内缘距离(15.12±1.84)mm,鼻前棘至圆孔距离(76.94±3.76)mm,矢状角(20.7±3.2)°。6.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以通过适当去除后组筛窦、鞍结节和蝶骨平台,显示额叶底部、视交叉前池、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通过切开海绵窦前内侧壁可以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通过去除鞍背和蝶窦后壁,撕开中上斜坡硬膜,可以显示桥脑、基底动脉及分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结构。7.Ki67、PCNA、P53的阳性着色部位在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核染色,c-erB-2阳性着色部位在细胞膜和胞质内,呈灶性、片状和散在分布。8.Ki67、PCNA在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阳性率(68%、64%)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4%、28%)〔p<0.01)。侵袭组Ki67、PCNA表达阳性病例中以‘++’、‘+++’为多,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的核染色,着色重且均匀;非侵袭组以‘+’、‘++’为多,棕黄色核染色轻且散在。9.c-erB-2在两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59%、28%,相差明显〔p<0.05〕,侵袭组表达阳性病例中以‘++’、‘+++’为多,呈棕黄色胞浆染色,着色重且均匀。p53在二组肿瘤中的表达阳性率(27%、22%)无显着性差异(p>0.05)。10.垂体瘤病人颈内动脉间距比正常人(16.98±3.45mm )的明显增宽(p<0.01),3级侵袭组(23.12±4.33mm)与非侵袭组之间(23.08±4.61mm )无明显差别(p>0.05),但与4级侵袭组(31.28±4.23mm)比较,4级侵袭组颈内动脉间距明显增宽(p<0.01),左右颈内动脉直径4级侵袭组比其他3组明显小(p<0.05),其他3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11.海绵窦侵袭组除了3例鞍底完全被破坏,无法在冠状位MRI片上观察鞍底情况外,其余19例中有7例鞍底向一侧明显倾斜,其中3例肿瘤属于微腺瘤范围,最大倾斜角度>30°;而非侵袭组中有3例有鞍底轻微不对称(倾斜<10°)。二组鞍底倾斜例数所占百分比比较有明显差别(X2检验,p<0.05),说明鞍底倾斜与肿瘤侵袭海绵窦有关。12.侵袭组22例中肿瘤全切13例,7例次全切,2例大部切除,全切率59%。非侵袭组32例,肿瘤全切26例,次全切6例,全切率(81%)。二组全切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别(X2检验,p>0.05),13.侵袭组PRL腺瘤降为正常者6例,下降大于术前水平的50% 3例。GH腺瘤2例正常,2例下降大于术前水平50%。1例ACTH腺瘤降为正常,1例FSH腺瘤下降术前水平的50%。非侵袭组PRL腺瘤降为正常者8例,下降大于术前水平的50% 3例。GH腺瘤3例正常,2例下降大于术前水平50%。2例ACTH腺瘤降为正常,1例下降大于术前水平的50%。二组PRL腺瘤和GH腺瘤术后激素正常率对比无明显差别(X2检验,p<0.05)。通过对上述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参考文献,本研究尚得出以下结论:1.扩大经蝶窦入路向鞍前扩展,可处理前直至筛板后缘,两侧到视神经管内侧壁和纸样板范围内病变,突破蛛网膜,可显露额叶底部、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等;经蝶视神经管减压可行;2.向鞍旁扩展,可处理原发或侵及海绵窦病变、颈内动脉海绵窦内段动脉瘤等病变是可能的;3.向鞍后扩展,可处理双侧Dorello管内侧的中上斜坡病变,切开硬膜、蛛网膜则可显露桥脑、基底动脉及其上段分支大脑后、小脑上动脉等;处理该区域病变应为可能。4.临床上向蝶鞍侧方扩大切除骨质大于颈内动脉间距的入路,可良好显露侵入海绵窦内的肿瘤。这种扩大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5.Ki67、PCNA及c-erB-2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对垂体瘤组织进行Ki67、PCNA及c-erB-2的检查有可能发现具有海绵窦侵袭潜能的肿瘤。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性还与鞍底发育倾斜有关。
崔敏[3]2013年在《215例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15例病例回顾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垂体腺瘤、资料完整。统计资料内容包括有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鞍区MRI平扫+增强、鞍区薄层CT扫描、头颅CTA)、病理学检查结果、手术入路选择、肿瘤全切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处理、术后内分泌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临床特征:女性肿瘤质软的发生率86.3%(107/124),男性肿瘤质软的发生率68.1%(62/91),p<0.05;女性肿瘤质韧的发生率3.2%(4/124),男性肿瘤质韧的发生率15.4%(14/91),p<0.05;功能型腺瘤质软的发生率84.3%(113/134),无功能型腺瘤质软的发生率69.1%(56/81),p<0.0167;功能型腺瘤质韧的发生率5.2%(7/134),无功能型腺瘤质韧的发生率13.6%(11/81),p<0.0167。微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发生率4.7%(2/43),大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发生率18.9%(28/148),巨大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发生率54.2%(13/24),叁种不同大小腺瘤的侵袭生长发生率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侵袭性腺瘤卒中的发生率20.9%(9/43),非侵袭腺瘤卒中的发生率9.3%(16/172),p<0.05;无功能型腺瘤卒中的发生率18.1%(19/81),功能型腺瘤卒中的发生率5.5%(6/134),p<0.05。手术结果:经蝶入路全切率82.0%(150/183),经颅入路全切率71.9%(23/32),p>0.05;微腺瘤全切率97.7%(42/43),大腺瘤全切率78.3%(116/148),巨大腺瘤全切率62.5%(15/24),微腺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大腺瘤和巨大腺瘤(p<0.0167);质软的腺瘤全切率88.2%(149/169),质软韧混合的腺瘤全切率67.9%(19/28),质韧的腺瘤全切率27.8%(5/18),叁种不同质地腺瘤的全切率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侵袭性腺瘤全切率55.8%(24/43),非侵袭性腺瘤全切率86.6%(149/172),p<0.05。结论:本组资料垂体腺瘤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以肿瘤压迫症状为主。女性及功能性肿瘤质地偏软,男性及无功能性肿瘤质地偏韧。肿瘤直径越大,越易出现侵袭性生长。无功能性及侵袭性生长肿瘤容易出现卒中。入路的选择是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关键,肿瘤大小、质地及生长方式影响手术效果。
贾杉[4]2012年在《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总结25例手术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疾病的治愈率。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5例鞍区肿瘤患者资料,平均年龄40.5岁。其中包括巨大垂体瘤20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脊索瘤2例,颅咽管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本文对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特点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无死亡病例。肿瘤全切除17例(68%),次全切除5例(20%),部分切除3例(12%)。主要并发症为脑脊液鼻漏7例(28%)、术后一过性尿崩症13例(52%)。鼻腔出血1例(4%)。颅内感染1例(4%)。其中出现脑脊液漏的患者,给予腰椎置管引流后症状消失,所有脑脊液漏患者均不需再次手术修补。1例脑脊液漏患者出现颅内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痊愈。1例尿崩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弥凝治疗,其余术后出现尿崩症者经过治疗,症状基本在1月内消失。鼻出血1例行重新填塞出血控制。随访5月到2年,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减轻,无复发肿瘤。结论: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切除鞍区巨大肿瘤及侵袭性肿瘤。此切除术步骤简化,手术时间短。
马林[5]2006年在《垂体腺瘤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手术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nucleostemin、ASPP2基因mRNA和Ki-67抗原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卒中及性别等临床资料的关系,进一步分析nucleostemin、ASPP2基因在垂体腺瘤细胞增值和垂体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5年8月间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标本71例。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垂体腺瘤标本中nucleostemin和ASPP2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垂体腺瘤石蜡切片中Ki-67抗原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1)本组7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均有nucleostemin基因mRNA表达,其中nucleostemin在PRL腺瘤中表达水平最高,在无功能腺瘤中表达最低,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均有ASPP2基因mRNA表达,其中在PRL腺瘤中表达水平最低,在GH腺瘤中表达最高,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Ki-67LI在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PRL腺瘤中表达最高,在无功能腺瘤中最低,泌乳素腺瘤和无功能腺瘤的Ki-67LI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泌乳素腺瘤和促性腺细胞腺瘤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无功能腺瘤和生长激素腺瘤、多激素腺瘤的Ki-67LI之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垂体腺瘤中,患者的年龄之间存在差异(P<0.05),促性腺细胞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最高,ACTH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最低。促性腺细胞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和ACTH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之间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促性腺细胞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和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nucleostemin、ASPP2mRNA及Ki-67LI在卒中垂体腺瘤和非卒中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6)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患者年龄、肿瘤平均长径、nucleostemin和ASPP2mRNA表达以及Ki-67LI均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非侵袭垂体腺瘤和侵
秦军[6]2007年在《经鼻蝶入路至鞍区、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的手术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经鼻蝶入路至鞍区的内镜解剖研究,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和形态学依据。方法:测量40例成人颅骨干标本的解剖数据,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手术入路,内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蝶窦口与鼻底夹角(31.80±5.20 )o。蝶窦口直径(11.0±1.70)mm,其中心距鼻前棘、正中线、蝶鞍前壁、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之间的距离分别为(55.00±4.50)mm、(3.00±2.20)mm、(16.00±3.50)mm、(11.00±2.30)mm、(13.50±2.00)mm;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隆起在蝶窦外侧上隆起率分别为30 %和70 %。鞍底中线距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管隆起、鞍隔、视交叉、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内动眼神经、海绵窦内滑车神经、海绵窦内外展神经之间的距离分别为(5.67±1.53 ) mm、(5.39±1.38 ) mm、(9.97±1.42 ) mm、(14.96±1.91)mm、(11.05±1.99)mm、(13.81±1.82)mm、(15.15±1.53)mm、(12.70±1.63 )mm。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可清晰显露蝶窦开口,在蝶窦内可显示蝶窦内的隐窝及视神经、颈内动脉的骨性隆起及鞍底骨质。打开鞍底骨质可见鞍底硬脑膜,向后延续为斜坡硬膜,两侧可见海绵窦内侧壁。切开鞍底硬膜可见垂体,鞍隔以上,能清晰显示第叁脑室底、视神经、视交叉及鞍旁结构等。结论: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露蝶窦口,蝶窦内及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内、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第二部分: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研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数和形态学依据。方法测量40例成人颅骨干标本的解剖数据,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手术入路,用内镜对斜坡区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鞍结节中心、鞍背中心、颈动脉管、视神经管颅口和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5.62±4.23)mm、(71.50±6.21)、(79.02±4.97 )mm、(81.04±8.02 )mm、(68.39±6.42 )mm、(67.96±6.45)mm、( 91.08±5.20)mm;以鼻腔底平面为基线,与上述结构之间矢状面夹角分别为(32.09±3.90 )o、(31.34±6.02 )o、(35.02±4.03 )o、(34.65±3.23 )o、(32.01±3.02 )o、(36.55±5.20 )o、(39.04±8.02 )o ;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内侧缘距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23.30±1.97 )mm、( 10.56±2.39 )mm、( 25.07±2.77 )mm、( 16.98±1.99 )mm。斜坡的长、高、分别为(32.43±5.46 )mm、(35.01±4.12 )mm ;上、中、下部的厚度分别为(17.23±3.12 )mm、(9.96±3.10 )mm、(6.35±2.95)mm。枕骨大孔前后径(31.4±13.3)mm ,枕骨大孔左右径(28.8±2.4)m m,枕骨大孔前缘的厚度为(3.8±0.4)mm。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在内镜下硬膜外可显露从鞍底到斜坡、枕骨大孔的中线附近结构。在硬膜下可显露基底动脉分叉、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结论内镜下行经蝶入路可以通过良好的视角显露鞍后-斜坡解剖结构,适用于鞍后-斜坡区病变的手术治疗。第叁部分: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治疗鞍区、斜坡区病变的临床研究目的实施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治疗鞍区、斜坡区病变,探讨神经内镜在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经鼻腔-蝶窦手术入路切除16例垂体瘤;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治疗垂体瘤35例,脑脊液鼻漏2例;斜坡脊索瘤2例。结果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对蝶窦、鞍区等结构显露良好,内镜可弥补显微镜的盲区。内镜辅助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全切13例,近全切3例;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治疗垂体瘤35例,手术全切30例,近全切5例;脑脊液鼻漏修补2例,效果良好;斜坡脊索瘤2例,手术全切1例,近全切1例;55例病人中17例出现一过性尿崩,5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鼻漏,3例出现视力恶化,经治疗后好转。术后无鼻中隔穿孔及其它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内镜下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治疗鞍区、斜坡区病变微创、安全、疗效确切;采用内镜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在经鼻腔一蝶窦入路手术中切除术中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微创手术的目的并可提高手术疗效。
周世聪[7]2009年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大腺瘤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优缺点、术后的并发症和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大腺瘤病人13例,从术前准备、手术过程、结果、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方面分析研究。结果:全部13例病人术中定位准确,切除顺利。术后全切10例,占77%;2例次全切,占15%;1例大部分切除,占8%。9例有内分泌改变的病人,7例术后3天化验升高激素下降80%,占78%;2例下降50%,占22%。5例病人术后出现尿崩,其中4例为一过性尿崩;1例病人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大腺瘤手术具有安全、创伤小、术中暴露充分、全切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垂体腺瘤切除的理想术式。
王焕宇[8]2011年在《经蝶人路处理海绵窦肿瘤的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干性颅骨标本,获得蝶窦气化类型的分布。通过尸头模拟经蝶手术过程,观察手术各个阶段中不同操作的解剖学意义,并对有意义的解剖学标志进行测量,对其解剖学关系进行分析统计。包括切除中鼻甲的意义,蝶窦开口的大小及位置。蝶窦内的解剖学标志的观察及其定位意义。海绵窦内侧壁的大小以及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的类型。为经蝶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和参考。对象和方法:1.采用国人成人干性颅骨标本15例,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蝶窦内的分隔情况的分布类型。蝶窦及蝶骨的毗邻关系。2.应用灌注有彩色硅胶的湿性尸头标本10例,模拟经蝶手术的过程。揭示中鼻甲切除的意义,鼻中隔粘膜切开的方法,蝶窦内的主要解剖学标志及其定位意义,海绵窦内侧壁的大小及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的类型分布及其对手术切除海绵窦病变的影响。研究经蝶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的限制及应用条件。3.测量结果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以均数(x±s)(最小值mmin-最大值max) mm表示。结果:1.蝶窦的气化程度、间隔类型、数量及方向变化较大。15例标本中,甲介型1例,鞍前型1例,其余为全鞍型。蝶窦中隔变化较大,3例中隔接近中线,其余分隔不规则。2.蝶窦开口一般位于中鼻道后方,呈“八”型对称。两侧大小分别为3.65±0.31mm、1.63±0.41mm、3.69±0.32mm、1.55±0.38mm。其最下缘距前棘的距离分别为59.98±2.05mm、60.15±2.14mm。3.通过切除中鼻甲可以有效增加手术视野的角度,左侧和右侧分别增加的角度为19.2±2.1度和19.4±2.2度。4.鼻中隔后部的蝶窦的腹侧壁为非承重部分,手术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切除其骨质,但手术尽可能选择后部少血管区。5.蝶窦内最恒定的解剖学标志是鞍底、斜坡和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蝶窦内的定位应该依据他们进行分区定位。6.海绵窦内侧壁的大小测量。其左右的最大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8.78±3.09mm/7.23±1.53mm:18.99±3.55mm/7.30±1.62mm。7.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位置分布类型居中型6例,外侧型1例,内侧型3例,其形状可分为叁种,其中S型3例,中间弯曲型6例,直线型1例。结论:1.国人成人蝶窦气化较好(14/15),绝大部分可以符合经蝶手术的要求。2.蝶窦内分隔变异较大,不能以蝶窦中隔最为中线的标志,由于蝶窦内存在副隔的情况,注意辨别。3.蝶窦开口的位置相对恒定,大小相对均匀,可以作为解剖学标志进行手术操作中,是经蝶入路的重要参照点。4.鼻腔阶段的操作应遵循“跷跷板”原理,即在经蝶入路的直线通道上,以鼻中隔后部为中心,切除部分鼻中甲后,可以增加到达海绵窦区的角度。同时可以减轻鼻中隔的损伤程度。5.以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为蝶窦内定为标志将蝶窦内分为五区,更有利于肿瘤的术中定位。6.海绵窦内侧壁为神经稀少区,手术操作损伤小7.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直线型不利于经蝶入路处理海绵窦病变。8.对于较大的>2cm的肿瘤不适合经蝶入路。
祝熹[9]2006年在《神经导航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经鼻蝶垂体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BrainLab公司的VectorVision神经导航仪辅助经鼻蝶入路切除21例垂体瘤,导航系统全程应用来定位中线结构、蝶窦前壁、鞍底和监测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 21例在神经导航引导下均能精确定位,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5例。所有病人症状均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短暂尿崩。结论 神经导航定位准确、安全、简便。可为术者提供实时叁维信息,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
屈浙[10]2016年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38例神经内镜经蝶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复习和总结,以期望提高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特点进一步认识。通过对垂体腺瘤激素类型、术前侵袭程度、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等因素的分析,总结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特点及讨论对内镜下经蝶手术切除此肿瘤的方法、技巧、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因素及处理的治疗经验,以提高此类疾病的手术全切除率或近全切除率,使患有此类疾病的病人获得长期的症状缓解和延缓或避免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间在我院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切除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38例IPA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病例均通过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切除肿瘤,术前均有激素水平检查,系统的临床查体,以及完备的影像学检查。同时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总结,对IPA的特点、内镜下经蝶手术的方法、技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的治疗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本组38例IPA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切除的肿瘤中,其中达到影像学治愈者33例(86.84%),术后内分泌检查生长激素、泌乳素仍较高,需长期应用激素药物替代治疗者4例(10.52%)。术后内分泌检查各项指标正常,监测内分泌检查指标再次异常者3例(7.89%),术后激素水平低下者1例(2.63%)。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出现视力下降1例(2.63%);嗅觉丧失者1例(2.63%);脑脊液鼻漏3例(7.89%),2例经放置腰大池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另1例继发颅内感染再次应用内镜经蝶进行修补手术后放置腰大池引流并应用抗感染药物后治愈;尿崩者4例(10.52%),3例为暂时性尿崩症(7.89%),经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为永久性尿崩并伴垂体功能低下(2.63%),术后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替代治疗;垂体功能低下者1例(2.63%),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替代治疗;术前各种症状出现不同程度改善30例(78.94%);复发者3例(7.89%),肿瘤均包绕颈内动脉超过50%,Wilson-Hardy分级C级28例,26例完全切除(92.85%),2例肿瘤部分残留,1例复发(3.57%);Wilson-Hardy分级D级2例,术后肿瘤部分残留,1例复发(50%);Wilson-Hardy分级E级1例,术中未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复发(100%),二次手术切除复发肿瘤;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logistic回归分析,在a=0.05水平上,只有size和两个hardy考查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应的P值分别是0.0113,0.0433,所对应的OR值分别为7.732,4.778。hrdy的OR=4.778就说明“肿瘤分级高的不能被完全切除”是“肿瘤分级低的不能被完全切除”的4.778倍,故肿瘤分级高的不容易被完全切除。由size的OR=7.732就说明“肿瘤大的不能够被完全切除”的几率是“肿瘤小的不能够被完全切除”的7.732倍。结论: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中视野清晰、对鼻腔黏膜损伤小等等优点,内镜下手术有效的避免了肿瘤残余,进而提高了一次手术成功率。对于绝大多数侵袭性垂体腺瘤,均可采用神经内镜下经蝶切除,同时可以看到手术的疗效与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及其所具备的解剖学知识关系密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hardy分级高的不容易被完全切除。故此对于分级较高的侵袭性垂体腺瘤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不断的提高术者自身的神经解剖学知识、熟练的掌握神经内镜下手术操作的技巧、积累更多的经蝶手术经验,使神经内镜经蝶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后治疗倾向于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以期达到满意的生物学治愈或控制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D]. 刘海生. 吉林大学. 2003
[2]. 扩大经蝶入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研究[D]. 张荣伟. 第叁军医大学. 2007
[3]. 215例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分析[D]. 崔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13
[4]. 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D]. 贾杉.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5]. 垂体腺瘤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手术治疗的研究[D]. 马林. 天津医科大学. 2006
[6]. 经鼻蝶入路至鞍区、斜坡区的内镜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秦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 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大腺瘤手术的临床研究[D]. 周世聪. 大连医科大学. 2009
[8]. 经蝶人路处理海绵窦肿瘤的解剖学研究[D]. 王焕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9]. 神经导航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临床应用研究[D]. 祝熹. 安徽医科大学. 2006
[10].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研究[D]. 屈浙. 河北医科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