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系提水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系,提水,水势,作用,抗旱性,干旱,苜蓿。
根系提水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玉芳,李世清[1](2019)在《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特征及提水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2个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为制定旱地作物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抗旱型长武134(CW134,R)和水分敏感型西农979(XN979,S)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上下分层隔离式土培箱装置(分为上室(0~20cm)和下室(20~60cm)),设2个水分处理,分别为上层中度水分胁迫(M,上室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下室为70%~75%)和上层重度水分胁迫(D,上室为田间持水量的35%~40%,下室为70%~75%);对CW134设不施肥(N)、上层施肥(U)、下层施肥(L)3个施肥处理,对XN979仅设上层施肥(U)1个施肥处理,通过时域反射计(TDR)对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深度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土壤体积含水量、耗水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品种和施肥深度显着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长度(RL)、根系表面积(RSA)和根系体积(RV)(P<0.05)。M和D条件下,上层施肥处理冬小麦CW134的RL、RSA和RV分别较XN979显着增加。2个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提水量变化均呈单峰状,除不施肥处理根系提水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外,其余施肥处理提水量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M条件下上层处理冬小麦CW134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23:00左右开始上升,至第2天凌晨01:00-05:00均保持高水平,随后又开始迅速下降;而XN979土壤体积含水量只在01:00-03:00出现峰值,随后也迅速下降。D条件下上层施肥处理CW134和XN979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与M条件下类似,只是CW134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03:00-05:00出现峰值。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受作物品种、水分处理和施肥深度共同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显着性差异。与M相比,D条件下CW134和XN979的全生育期提水总量均降低,但相同水肥条件下CW134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XN979。【结论】在旱作农业中可利用抗旱型冬小麦品种较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生育期提水作用来充分发掘深层土壤水分;施肥深度也可以调节作物根系分布特征及提水作用,能进一步促进作物对有限水分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管建慧,蒋阿宁[2](2015)在《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及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栽培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具有不同的效果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水资源供应日益加剧的环境下,通过水力提升作用能够是作物的根系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本文以北方干旱地区的小麦作物为例,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及施肥对冬小麦生长及全生育期根系提水利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期刊2015年08期)
郭宁[3](2011)在《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长及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农业生产力和全球粮食需求量的增加,如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等各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以黄土高原为主体的西北旱作农区,是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但黄土高原土壤土层深厚,蓄水能力强,形成“上干下湿”的土壤水分环境。因此,对上干下湿的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如何充分发掘深层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是仍然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达到高产高效具有深刻的意义。本论文欲从自身角度发掘抗旱机制,并与肥料施用相结合,探索作物在上层水分亏缺条件下,如何利用深层水肥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促进水肥耦合、稳产高效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与新途径,并期为抗旱鉴定指标或育种指标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试验以“不同水分、养分条件会影响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生长和提水作用”为科学假设,以长武134(CW134,抗旱型)和西农979(XN979,水分敏感型)两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供试作物,采用自行设计的分根土培装置(0~20cm为上层,20~60cm为下层),通过时域反射计(TDR)对上下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进而分析上层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及不同深度施肥对作物及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水分胁迫及施肥深度显着影响冬小麦地上部生物学性状和生物量,影响程度因品种抗旱性不同而异。对抗旱型冬小麦CW134,同一水分胁迫处理下,有效分蘖数和叶面积均是下层施肥处理﹥上层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而株高和生物量均是上层施肥﹥下层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两种水分胁迫下,水分敏感型XN979的株高和叶面积均显着低于抗旱型CW134。(2)施肥条件下,抗旱型冬小麦CW134根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均在中度水分胁迫水平下略高于重度胁迫水平;从施肥深度来看,相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上层施肥处理CW134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及根系干物质重均高于下层施肥处理,高于不施肥处理;但不同土层施肥同样显着增加了施肥土层根系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分配比例。相同水肥条件下,与水分敏感型冬小麦XN979相比,抗旱型冬小麦CW134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均显着增加。(3)对土壤含水量日变化监测中发现,试验抗旱品种CW134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23点左右开始上升,至第二天凌晨1点至5点间均保持高水平,随后又开始迅速下降,而水分敏感品种XN979的土壤水分体积含量只在短时间出现峰值(分别为1点和3点),随后又开始迅速下降。(4)试验发现,两个品种冬小麦各生育期提水量大小变化趋势线均呈单峰状,除不施肥处理根系提水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外,其余施肥处理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全生育期提水总量表现为:RML处理﹥RMU处理﹥RDL处理﹥RDU处理﹥SMU处理﹥SDU处理﹥RD处理﹥RM处理,其中RML处理在整个生育期提水总量达492.38g;是最小值RM的2.49倍。水分利用效率是下层施肥处理﹥上层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总体来看,与重度水分胁迫下相比,中度水分胁迫水平下冬小麦提水作用较强,籽粒产量较高,但水分利用效率仍较低。(5)施肥深度和品种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冬小麦各器官氮、磷累积量。总体来看,冬小麦不同器官氮累积量表现为:籽粒﹥茎秆﹥叶片﹥颖壳﹥根系,平均为427.78、58.68、53.52、44.62、21.79 mg/柱。磷累积量表现为籽粒﹥颖壳﹥叶片﹥茎秆﹥根系,平均为65.59、2.95、2.18、1.70、1.50 mg/柱。(6)与中度水分胁迫相比,重度水分胁迫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籽粒及地上部总氮、总磷累积量,但对其它各器官的影响不一。施肥处理显着增加了冬小麦籽粒和叶片中的氮素累积量,但肥料施用深度对其影响较小。而籽粒和地上部总磷累积量,中度水分胁迫水平下,上层施肥处理时高于下层施肥处理;而重度水分胁迫水平下,则是下层施肥处理时显着高于上层施肥处理。不同品种看,抗旱品种CW134各器官氮、磷素累积均高于水分敏感型XN979。而从不同品种个器官分配比例看,中度水分胁迫下,与水分敏感型XN979相比,抗旱型CW134冬小麦的籽粒分配氮、磷比例增加;重度水分胁迫下,则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黄洁[4](2010)在《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及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把发展节水和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现行灌溉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且灌溉效率较低,近40%的灌溉水经蒸散等损失(FAO,2002)。因此采取一定措施利用作物自身生长生理特性节水,是目前和将来重要研究方向。水力提升作用使植物根系能较好地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有较强的生存和生产能力,且可节约灌溉用水。研究表明植物群落中的深根植物通过根系提升作用,可供给相邻植物,特别是浅根植物水分,从而增加在生态系统进化中的竞争力。深根植物通过根系提水作用,增加浅层根系活性,从而提高根系效率,以较少的碳消耗而增加对土壤资源的获得,增加作物生长和生态网最初生产力。但如何将这一研究结果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农业生态系统中根系提水作用的灌溉功能研究,并未得到应有关注。因此深入作物提水作用研究,有效结合利用有效养分与黄土区“土壤水库”深层储水,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生产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发展节水农业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科学意义。且对调节黄土区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养分空间错位矛盾,充分调动深层水分和浅层养分效率以维持上层根系生存和活性策略有一定理论意义。本论文基于“在浅土层干旱胁迫条件下施肥通过影响根系而影响根系提水作用,且根系提水作用因生育期不同而异”这一科学假设和“深根作物根系提水作用是否可为浅根作物受水分胁迫时的生物灌溉器”这一科学问题,分别以冬小麦品种小偃22、玉米品种郑单958号和大豆品种晋豆19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自制分室土培装置,通过时域反射计(TDR)对上下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及施肥对冬小麦生长及全生育期根系提水利用的影响,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生长及提水作用的影响。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处理冬小麦株高、分蘖、籽粒重、籽粒数、上层生物量、收获指数等生理指标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性。总体上表现为,NP处理和P处理较CK处理和N处理表现出优势。对籽粒数,NP处理最高,是N处理的2.39倍,CK处理的2.42倍。对籽粒重,NP处理分别为CK及N处理的3.25倍和3.18倍,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2)实验进一步确证了上、下土层存在一定水势差是根系发生提水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冬小麦小偃22在土层上干下湿水分控制条件下(即上下层土壤存在一定水势差时)均存在明显的根系提水作用,而在土层上下均干、上下均湿水分控制条件几乎没有观测到根系提水作用。3)根系提水量随冬小麦生长推进逐渐增加,施N和CK处理根系提水作用均在扬花期均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施NP和施P处理根系提水作用在扬花期和灌浆期一直较强,且峰值最高。不同上干下湿水分处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不同,M水分处理(上层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下层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条件下根系提水总量显着高于D水分处理(上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0-35%,下层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条件。NP处理下M水分处理提水量是D处理的1.66倍,而P、CK和N处理下分别是2.19、1.99和1.24倍。在M和D两种水分条件下,NP配施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每盆提水总量最高,分别为1820.3g和1099.0g,分别是单施P处理的1.09和1.44倍、CK的2.53和3.03倍,以及单施N处理的3.90倍和2.92倍。4)除CK水分条件下,试验冬小麦耗水量均表现为H水分处理>M水分处理>D水分处理。从不同肥料处理看,总体上表现为施NP处理耗水量最高,其次为施P处理,施N处理和CK相当。但与总耗水量相反,上干下湿水分处理(M和D)比整体湿润处理(H)冬小麦的WUE高,但差异不明显。从不同肥料处理看,NP处理模式与P处理模式的WUE显着高于N处理模式和CK处理。NP处理平均的WUE为1.38g/L,是CK的1.37倍,是N处理的1.68倍。5)间作栽培模式促进了大豆、玉米籽粒产量,并导致氮、磷累积量增加。间作大豆果实12.8%,玉米果实增加35.6%;大豆果实氮累积量增加12.1%,玉米增加20.2%;大豆果实磷累积量42.9%,玉米磷累积量增加70.2%。6)试验测定条件下,单作夏玉米和大豆均有明显的提水作用,但至少在试验测定时间范围内,两种作物提水作用随生育期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夏玉米根系提水作用,随生育期推进,增加明显,达到顶峰后下降;但大豆根系提水作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平缓。总体看,试验生长期内间作条件下的作物根系提水作用强于单作作物根系提水作用,具明显的协调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张扬[5](2009)在《干旱胁迫及施肥对作物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环境下植物和水分关系,一直是植物生理与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中,由于连续不断耕作和施肥,浅土层(耕层)聚集着大量植物必需营养物质,但常处于干旱胁迫状况;深层水分较为充分,但养分相对匮乏,形成严重的水分养分剖面空间错位;同时在农作物生产中,约有一半根系分布在浅土层,因此浅土层水分状况显着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因此,如何利用干旱剖面深层水分是旱地农业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浅层干旱胁迫条件下根系提水作用是深层根系功能表达方式之一,根系提水作用是指植物在蒸腾降低情况下,处于深层湿润土壤中的部分根系吸收水分,并通过输导组织运送至浅层根系,进而释放到周围较干燥土壤中的一种现象,提水作用对维持浅层根系正常生长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过去对农作物根系提水作用虽然有大量研究,但大部分仅局限于苗期,将提水作用与生育期及施肥联系起来的研究更少。阐明上部干土层施肥对根系提水作用有何影响,作物根系提水与根系参数、作物冠层生物量、籽粒产量等有何关系,对进一步理解旱地农作物充分利用土壤剖面深层水分而维持上层根系生存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科学和生产价值。本论文基于“在浅土层干旱胁迫条件下施肥通过影响根系而会影响根系提水作用,且根系提水作用因生育期不同而异”这一科学假设,分别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号、冬小麦品种小偃22和谷子品种晋谷2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室分根土培装置,通过时域反射计(TDR)对上下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研究干旱胁迫及施肥对作物全生育期根系提水及浅层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回答不同施肥处理对根系提水作用的效应。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实验进一步确证了上、下土层存在一定水势差是根系发生提水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叁种供试作物(郑单958号、小偃22和晋谷22号)在土层上干下湿水分控制条件下(即上下层土壤存在一定水势差时)均存在明显的根系提水作用,而在土层上下均干、上下均湿水分控制条件下几乎没有观测到根系提水作用。2.发现根系提水作用随生育期推进呈现规律性变化。从作物拔节期开始,根系提水量随生育期推进呈单峰变化:玉米各施肥处理以吐丝期最大,冬小麦除单施P处理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外,其余施肥处理在扬花期达到最大,谷子各施肥处理也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玉米以NP处理根系提水量最大,每夜最大提水量为52.4g/pot,分别是单施P、单施N处理和CK的159%、655%和236%;小麦也以NP施肥处理根系提水量最大,在最大提水量期,NP、P、CK和N施肥处理每夜提水量分别是45.0g/pot、41.0g/pot、35.2g/pot和13.3g/pot;谷子同样以NP处理根系提水量最大,在最大提水期NP、P、CK和N施肥处理每夜提水量分别为29.0g/pot、26.8g/pot、16.3g/pot和16.4g/pot。3.实验证明了上层施肥对作物根系提水作用具有显着调节作用。玉米整个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表现为NP配施>单施P>CK>单施N,NP配施处理全生育期每盆提水总量(1948.6g)分别是单施P处理、CK和单施N处理的1.5倍、3.1倍和3.5倍;冬小麦NP施肥处理整个生育期每盆提水总量达1329.0g,分别是单施P的1.01倍、CK的1.36倍、单施N的3.49倍;谷子施NP的提水效果也最为明显,整个生育期每盆提水总量为905.3g,分别是单施P的1.08倍,单施N的1.70倍,CK的1.58倍。4.阐明了作物全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与根系及冠层的相互关系,发现根系提水作用与根系参数的关系在供试叁种作物中具有共性,大部分呈极显着或者显着相关性;与冠层参数的相关性与供试作物有关,对玉米,其关系比较密切,而对冬小麦和谷子,其相关性较差,总体上看,根系提水作用与根系的关系比与冠层的关系更加密切。玉米整个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与收获期上土层根系干重、下土层根系干重、土层根系干重/下层根系干重、上土层根系体积、下土层根系体积和上层根系体积/下层根系体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780、0.736、0.921**、0.787和0.398,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千粒重、籽粒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0.962**和0.987*。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与收获期上土层根系干重、下土层根系干重、上层根系干重/下层根系干重、上土层根系体积、下土层根系体积和上层根系体积/下层根系体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854、0.734、0.856、0.830和0.956*,与植株地上部生长、千粒重、籽粒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0.979*和0.840。谷子整个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与收获期上土层根系干重、下土层根系干重、上层根系干重/下层根系干重、上土层根系体积、下土层根系体积和上层根系体积/下层根系体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95**、0.588、0.997**、0.915和0.431,与地上部生物量、千粒重和穗粒重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2、0.952*和0.861。5.发现不同土层水分分布模式对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因作物类型及肥料类型不同而异。尽管WW水分处理模式供水量显着大于DW水分处理模式,但对冬小麦,两种水分模式间磷肥利用效率差异不显着,二者却显着高于DD水分处理模式;氮肥利用效率却以WW水分处理模式显着大于DW及DD水分处理模式,这一结果间接揭示,由于根系提水作用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对上层磷素的吸收利用,而对上层氮素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对谷子WW和DW水分处理模式下氮肥利用效率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却显着高于DD水分处理模式;磷肥利用效率却以WW水分处理模式显着大于DW及DD水分处理模式,这一结果间接揭示,由于根系提水作用的存在,有利于促进谷子对上层氮的吸收利用,而对上层磷素吸收利用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张扬,沈玉芳,李世清[6](2009)在《施肥对干旱胁迫下夏玉米根系提水的调节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耐旱性玉米品种郑单958号为材料,采用两室分根土培装置,通过时域反射计(TDR)对上下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研究施肥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在土层上干下湿条件下(即上下层土壤存在一定水势差时)存在明显提水作用;玉米根系提水量在整个生育期呈单峰变化,并以吐丝期最大;上层土壤施肥可以调节玉米根系提水作用强弱,整个生育期根系总提水量表现为NP配施>单施P>CK>单施N,NP配施处理全生育期单株提水量(1 948.6 g)分别是单施P处理、CK和单施N处理的1.5倍、3.1倍和3.5倍.玉米整个生育期根系总提水量与收获期不同层次根系干重和体积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也与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关系.可见,玉米根系的提水作用强弱因生育期和施肥处理而变化,施肥主要通过影响根系生长来调节其提水作用;在一定水分环境条件下,玉米根系提水作用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其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薛小红[7](2008)在《沙打旺根系提水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提水是指在低蒸腾条件下(主要在夜间),植物根系不同部位与土壤水势差异而形成的,处于湿润区域的根系部分吸收水分后运输到干燥区域的根系,并通过这部分根系将其中一部分水分释放到根际周围的干土中去的水分运动现象。当前,有关牧草的根系提水作用报道较少。本文利用上下桶分根装置鉴定沙打旺根系的提水现象,并初步探讨其根系提水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上下桶的分根装置有效的证明了沙打旺的根系提水现象。在保持下桶土壤体积含水量在19.0±1.73%的条件下,当上桶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水势分别下降到14.9%、-1.28MPa左右时,出现根系提水现象;上桶植物组织刈割后,当上桶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水势分别下降到17.2%、-0.41MPa左右时,也出现根系提水现象。其数量分别为217g/6株、362g/6株2、在连续测定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势7:00~16:00急剧下降,16:00~22:00上升较快,22:00达到最大,之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势缓慢下降;上桶植物组织刈割后,7:00~16:00土壤水势急剧下降,16:00降至最低点,16:00~7:00(第二天)持续上升,7:00上升至最高点。3、植物发生根系提水时,植物组织水势和土壤水势之间有:下桶土壤水势>下桶根水势>上桶的根水势>上桶土壤水势的梯度趋势。4、根中K~+、N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白天促进下桶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保护沙打旺上桶根不至释放水分过多而受到伤害;夜间维持了上桶根水势与上桶土壤水势之间的差值,促进上桶根水分的释放。5、沙打旺从深层土壤中吸水,再通过根系提水作用,使水分转移到上层释放,被浅根系植物早熟禾吸收利用,从而缓解了早熟禾的水分胁迫。(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5-01)
李唯,胡自治,杨德龙,倪郁,李尚忠[8](2008)在《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测定的影响因素——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机理研究I》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种上干下湿的分根装置,应用中子水分仪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苜蓿和玉米根系提水作用测定中几种相关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总提水作用的概念和测算模式.结果显示,夜间9 h(20∶00~5∶00)的表观根系提水量(Qm),一龄苜蓿为8.02 g,开花期的中单2号和豫玉22玉米分别为7.52 g和4.76 g.但其蒸腾失水量(Qt)平均分别为90.26 g4、6.94 g和48.07 g,供试土壤表面的自然蒸发量和上下土层之间隔水层的毛管升水量,苜蓿处理为6.60 g和6,58 g,玉米处理为5.20 g和6.66 g.分别占每株供试苜蓿表观根系提水量(Qm)的11.25倍、82.3%和82.1%,中单2号玉米的6.24倍、69.1%和88.6%,豫玉22玉米的10.1倍、109.2%和139.9%.表明被测植株的蒸腾速率、供试土壤表面水分的自然蒸发和隔水层的毛管作用对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测定有着及其显着的影响.因此,植物总根系提水量QT应由实际提水量Qp与植株的蒸腾量Qt两部分构成,其中Qp为表观提水量Qm与上层土壤的蒸发量Qe之和再减去隔水层的毛管升水量Qc,即:QT=Qp+Qt=(Qm+Qe-Qc)+Qt.(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李唯,胡自治,万长贵,李胜,孙旭武[9](2008)在《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与土壤水势——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机理研究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植物根系提水作用发生的机制,利用503DR型中子水分仪对1龄苜蓿、中单2号和豫玉22号玉米夜间发生根系提水作用时浅、深层土壤水势进行成对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龄苜蓿夜间总根系提水作用发生时的浅层土壤水势在-0.640~-1.520 MPa,中单2号在-0.359~-1.327 MPa,而豫玉22号玉米则在-0.502~-1.429 MPa,其高低顺序为:中单2号>豫玉22号>1龄苜蓿;出现根系提水作用时的浅、深层土壤水势差,1龄苜蓿平均为0.620 MPa,中单2号和豫玉22号玉米分别平均为0.431和0.531 MPa,其高低顺序为1龄苜蓿>豫玉22号>中单2号;较低的浅层土壤水势和较大的浅、深层土壤水势差促进植物根系的提水作用。但在较低的浅层土壤水势和较大的浅、深层土壤水势差情况下才出现根系提水作用的植物,其根细胞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和相对较小的根系提水作用。(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李唯,胡自治,倪郁,李尚忠,倪胜利[10](2007)在《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与耐旱性的关系——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机理研究Ⅱ》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植物根系提水作用与抗旱性的关系,选用抗旱性较强的苜蓿和2个旱作型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利用中子水分仪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其蒸腾速率和根系特性与根系提水作用大小及其抗旱性强弱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供试材料的蒸腾速率与其单位叶面积气孔数和气孔开度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8 7和0.999 9,而与单株每夜的表观根系提水量(Qm)则呈弱负相关,r仅为-0.490 0,表明较低的蒸腾速率促进根系提水作用。2种玉米根系特性测定相比,耐旱性较强的豫玉22玉米无论是上层干燥土壤中根系的体积、鲜重、干重和根数,还是下层湿润土壤中根系的体积和干重都明显大于中单二号,但每夜单株的Qm却仅为后者的63.34%,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较为发达的根系和相对较低的根系提水作用,是植物具有较强耐旱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根系提水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的栽培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具有不同的效果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水资源供应日益加剧的环境下,通过水力提升作用能够是作物的根系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本文以北方干旱地区的小麦作物为例,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及施肥对冬小麦生长及全生育期根系提水利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系提水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沈玉芳,李世清.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特征及提水作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管建慧,蒋阿宁.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及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J].福建农业.2015
[3].郭宁.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长及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黄洁.栽培条件对作物生长及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张扬.干旱胁迫及施肥对作物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张扬,沈玉芳,李世清.施肥对干旱胁迫下夏玉米根系提水的调节作用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
[7].薛小红.沙打旺根系提水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
[8].李唯,胡自治,杨德龙,倪郁,李尚忠.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测定的影响因素——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机理研究I[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
[9].李唯,胡自治,万长贵,李胜,孙旭武.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与土壤水势——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机理研究Ⅲ[J].草地学报.2008
[10].李唯,胡自治,倪郁,李尚忠,倪胜利.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与耐旱性的关系——植物根系提水作用机理研究Ⅱ[J].草地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