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娴(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226300)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具有两重性。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正确的做法是:扬长避短,让信息技术为学生发展服务。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弱化基本技能的趋向,应根据学科特点强化学生的基本功
先进的教育媒体代替人承担了大量的劳动,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许多复杂的工作都可以依托媒体来迅速地完成。在感受现代教育的优越性时,人们是否会发现现代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在弱化人的正常功能,正在一步步剥夺人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人变得越来越懒惰,似乎一切工作都要依靠现代媒体来完成,离开了媒体人就无法完成任务。由于计算器等现代设备的引入,学生从繁重的运算训练中解脱出来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与此同时,学生的运算能力却大大下降了。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基本功相结合是扬长避短的最佳选择。例如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和快读,从信息技术角度看,阅读速度与信息技术关系最大。信息时代的阅读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整合泛读和精读二者的特点,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
笔者总结了阅读教学的历史经验,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发现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这些文学性不是很强的课文往往比较适合用课件来展示思路、利用实物图片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也便于使学生及时做好课堂笔记、积累知识。而对于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文大义,一些“说话听声,锣鼓听音”的言外之意,就只能用传统的讲读法,非要让学生理解不可。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多多益善的趋向,应根据内容需要该用则用
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多媒体交相更迭,各种“新颖、刺激”的独特表现,引起学生的精力迁移,不能集中思想领悟知识。据有关专家统计,一节课45分钟,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仅不过20~25分钟,如若这段时间里学生多是沉溺于多媒体之中,没有思考探究的空间,那么学生智能发展就可能受到影响。
新课程所倡导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多媒体的滥用,信息量的增大,学生的学习只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得到什么深刻的印象。这种形式既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创造活动,需要师生在互动中随时调整教学内容,随机变化教学手段。
可是预设的课件却使这种灵动走向僵化。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经过几次试教后,课件已经像数理化的解题步骤一样固化下来,上课只是走程序而已。教学是动态的课堂行为,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科学安排无意注意。过多地不加选举地使用多媒体,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使一些原本有效的无意注意变成无用信息,教学目的反到成为次要问题了。
多媒体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多媒体使用是否能取得教学实效。而要讲求实效,就必须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围绕“实效”,引起注意,恰到好处。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以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扩大课堂容量,转化课本知识信息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人———机疏远”的趋向,应更多加强师生的情感互动
现代媒体传递的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人的情感、情绪、态度和内心感受却无法通过媒体直接传递,使学习者之间,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逐渐疏远,感情越来越冷漠。有资料显示,人类长期面对现代媒体会严重增加他的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通过电视广播进行远程教育时,学习者天天面对的都是冰冷生硬的电视机,而不能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也缺乏学习者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前进的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就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学的心理,必然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初中学生正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期,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创造出了诸多良好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可以突破课堂、突破校园,诸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远距离教学、网上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等等。这些在教育、教学方面带来的新气象和新格局,必须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完美整合,才能尽量避免“人———机疏远”的趋向。
“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的教室、校园乃至国界的束缚,使人类的学习资源实现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益,降低了人均教育成本。“网上通讯”教学模式,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人际交流,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单向的远距离教育模式,成为双向的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可以预见,随着视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机疏远”的局面一定会被“人———人”系统所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会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