痂下水肿液论文_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

导读:本文包含了痂下水肿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肿,烧伤,动力学,细胞,抗菌素,霉素,炎症。

痂下水肿液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1](2010)在《核因子-κB在痂下水肿液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因子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STF)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探讨STF激活单核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收集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和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STF、烧伤患者STF+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s(依次分为对照组、STF组、STF+PDTC组)。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单核细胞NF-κB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含量。结果:刺激PBMCs后0.5 h,STF组NF-κB活性迅速升高,0.5 h达(32.23±4.12)×104积分灰度值,1 h达(36.44±5.01)×104积分灰度值,达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刺激2 h后NF-κB活性逐渐回复基础状态;STF刺激PBMCs后1h,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含量即升高达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上清液中IL-8含量在刺激后4 h达峰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TF+PDTC组较STF组NF-κB活性、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8含量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STF可通过活化NF-κB,从而刺激PBMCs对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活化在STF诱导PBMCs分泌细胞因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王震[2](2010)在《家兔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机体受到热力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烧伤早期体液渗入第叁间隙并潴留在其中,引起第叁间隙异常。这部分体液中白蛋白含量较大,是造成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急剧下降和组织液COP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加强了烧伤后水肿的形成,且进一步引发烧伤后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STF)的聚集是烧伤局部第叁间隙异常的典型表现之一,其间蛋白含量与血清含量相近,约为血浆蛋白量的80%,以白蛋白为主。那么,渗入痂下水肿液中的白蛋白是否一定处于静止不动的滞留状态?或否如同小分子物质那样能够渗出与吸收同时共存?若存在回吸收,那么回吸收的速度与量怎样?以及回吸收后的白蛋白是否依然可以发挥相应生理功能?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回答。本研究为了揭示烧伤后痂下水肿液白蛋白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建立家兔局部皮肤深度烧伤模型并在其痂下组织注射“示踪”用人白蛋白,以便模拟伤后痂下水肿液白蛋白的渗出,连续检测兔血液中示踪白蛋白的浓度,观察伤后早期示踪白蛋白含量动态变化,同时分析其药代动力学变化,从而部分揭示其分布规律,为今后临床上我们趋利避害,探讨减少蛋白外渗或促进其重吸收的方法打下理论基础。因此,研究白蛋白等大分子在烧伤痂下水肿液中的分布规律对于烧伤病人的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通过建立家兔局部皮肤深度烧伤模型并在其痂下注射人白蛋白作为示踪,检测血液中示踪白蛋白浓度,以观察烧伤早期白蛋白动态,同时分析标本中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变化,从而推测烧伤后痂下水肿液等第叁间隙中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及分布规律。实验方法1、家兔8% TBSAⅢ度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3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体质量(2.8±0.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家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家兔饲养1周,背部备皮(先剪毛,后使用硫化钠脱毛),按45mg/kg由家兔耳静脉缓慢注入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实验组使用电烫伤仪100℃烫伤家兔背部15s,制成约8%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模型。随即在痂下注射人白蛋白溶液5ml(含1g人白蛋白)作为示踪。家兔自由饮水。于伤后2、4、8、16、24、48、72h分别在家兔后肢胫静脉剪毛抽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标本静置2h后,21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兔抗人白蛋白血清抗体、二抗为羊抗兔IgG抗体)检测示踪白蛋白浓度,另使用生化分析仪(意大利LOGOTECH公司)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2、家兔40% TBSAⅢ度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4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体质量(2.8±0.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家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家兔饲养1周,背部备皮(先剪毛,后使用硫化钠脱毛),按45mg/kg由家兔耳静脉缓慢注入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使用电烫伤仪100℃烫伤家兔背部15s,制成约40% 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模型。随即在痂下注射人白蛋白溶液5ml(含1g人白蛋白)作为示踪。家兔自由饮水。于伤后2、4、8、16、24、48、72、96、128h分别在家兔后肢胫静脉剪毛抽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标本静置2h后,21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兔抗人白蛋白血清抗体、二抗为羊抗兔IgG抗体)检测示踪白蛋白浓度,使用生化分析仪(意大利LOGOTECH公司)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1、对照组注射示踪白蛋白后,出现一个较小的吸收峰,以8-48小时为明显,16h该白蛋白浓度达峰值,但示踪白蛋白总的吸收量(用曲线下面积表示)与兔白蛋白含量比值约为10-3。2、家兔被制成8% TBSAⅢ度烫伤后,实验组家兔伤后8h示踪白蛋白浓度为(421±10)μg/L,达峰值;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以二房室模型为最佳(权重W=1/C2)。实验组示踪白蛋白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4.0271h,明显短于对照组t1/2α(12.0907h);实验组AUC为22336.38μg·h/ml,明显大于对照组(5827.77μg·h/ml)。3、家兔被制成40% TBSAⅢ度烫伤后,实验组家兔伤后24h示踪白蛋白浓度为(423±27)μg/L,达峰值;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以二房室模型为最佳(权重W=1/C2)。实验组示踪白蛋白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1.7326h,明显短于对照组t1/2α(8.8182h),同时也明显短于8% TBSAⅢ度烫伤组t1/2α(4.0271h);实验组AUC为88814.84μg·h/ml,明显大于对照组(13738.47μg·h/ml),同时也明显大于8% TBSAⅢ度烫伤组(22336.38μg·h/ml)。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一、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亦存在皮下组织的吸收现象,但其吸收速度和吸收的数量均较小,吸收的白蛋白量远远不足以影响血浆白蛋白含量(两者相差103倍)。二、在家兔烫伤后分布相半衰期t1/2α明显缩短,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大,说明在烧伤等损伤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局部伴有炎症反应,皮下组织的大分子物质的吸收更早,吸收速度与数量会成倍增加。叁、随着伤情的加重,实验组吸收相半衰期t1/2α明显缩短,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大。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伤情越重,皮下组织对大分子的吸收更早,吸收的速度与数量会更大。(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期刊2010-03-01)

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3](2007)在《严重烧伤后万古霉素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万古霉素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10例严重烧伤患者在60分钟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痂下水肿液,利用TDx 以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 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显示,在静脉滴注500mg 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药物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最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t1/2α为(3.74± 2.64)h,t1/2 β为(92.18±11.73)h,Vc 为(25.64±5.68)L,AUC(1279.42±256.12)μ g·h·m1~(-1), CLs 为(0.4048±0.0788)L·h~(-1)。结论万古霉素在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的总体清除率明显减少,半衰期明显延长,为正常健康者血清半衰期的18.75~34.87倍,单剂使用后其有效抗菌浓度可维持24h 以上,说明早期短程用药即能长时间潴留在第叁间隙,在创面基底和创周形成有效的抗生素屏障,有利于防治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7-11-01)

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4](2007)在《严重烧伤后万古霉素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万古霉素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10例严重烧伤患者在60min 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痂下水肿液, 利用 TDx 以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 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显示,在静脉滴注500mg 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药物浓度(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后脏器损害的临床救治论文汇编》期刊2007-06-01)

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5](2007)在《严重烧伤后阿米卡星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米卡星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10例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在60min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mg,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痂下水肿液,利用TDx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显示,静脉滴注400mg阿米卡星后,痂下水肿液药物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最佳,阿米卡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4.35±1.66)h,t1/2β=(80.04±9.52)h,Vc=(13.17±1.32)L,AUC=(1802.49±285.68)μg·h·ml-1,CLs=(0.2272±0.0383)L·h-1。结论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的总体清除率明显减少,半衰期明显延长,为正常健康者血清半衰期的(28.20 ̄44.78)倍,单剂使用后其有效抗菌浓度可维持24h以上,说明早期短程用药即能长时间潴留在第叁间隙,在创面基底和创周形成有效的抗生素屏障,有利于防治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梁鹏飞,张丕红,杨兴华,黄晓元[6](2004)在《烧伤患者血清与痂下水肿液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血清 (以下称烧伤血清 )、痂下水肿液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 4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ECV30 4随机分为 :A组 ,用含体积分数 30 %正常人血清的培养基培养 ;B、C组 ,分别用含烧伤血清、痂下水肿液 (体积分数同A组 )的培养基培养。 6、12、2 4、36h后采用Hochest 332 5 8荧光染色观察 3组细胞核形态学改变 ,并计算细胞凋亡百分率。培养 12h后采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检测试剂盒测定caspase 3、8、9的活化情况。培养 12、2 4h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特征性DNA梯状条带。 结果 A组各时相点下可见胞核呈弥散均匀荧光 ,B、C组细胞培养 2 4h后胞核呈现深染、致密的颗粒块状荧光。培养12~ 36hB、C组的凋亡百分率均高于A组 (P <0.0 1),其中 36h时B、C组的凋亡百分率分别为 (38.9± 7 3) %、(4 9.5± 6 .5 ) % ,明显高于A组 (2 .2± 0 .3) % (P <0.0 1)。B、C组培养 12h后caspase 3、8、9活性均高于A组 (P <0.0 1)。B、C组DNA琼脂糖电泳出现明显梯状条带 ,A组未见此现象。  结论 烧伤血清、痂下水肿液通过同时激活死亡受体信号通路和线粒体信号通路导致ECV30 4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华烧伤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荣新洲[7](2004)在《痂下水肿液对烧伤机体的利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烧伤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 ,烧伤救治过程中的许多难题陆续被攻克 ,许多复杂的发病机制也纷纷被发现和掌握。作为烧伤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副产品———烧伤痂下水肿液 ,在烧伤后的较长时间内一直存留于机体 ,其对机体的影响也逐步被广大烧伤医务工作者所(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4年10期)

荣新洲,李庆辉,黄晓桦,贝春花,刘志强[8](2004)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部分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评估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方法 8名严重烧伤患者中分别采集伤后16、24、32、40、48h 5个时相点的血液和痂下水肿液标本,对其炎症介质 TNF-α、IL-6、IL-8的含量 (ELISA);白细胞总数 WBC;免疫球蛋白 IgA、IgG、IgM 及补体 C_3、C_4含量(常规临床检验)进行对比观察, 并以伤后48h 的痂下水肿液攻击 Balb-c 小鼠20只观察其致死作用。结果痂下水肿液中 IgA、IgG、IgM 及补体 C3、C4含量仅为同一时相血液含量的1/2左右(P<0.01);WBC 为血液的1/100(P<0.01):TNF- α、IL-6、IL-8含量与血液基本保持一致(P>0.05);而急性毒性实验显示无一例小鼠死亡。结论细胞及大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相对小分子而言较难进入痂下水肿液;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无特别的局部炎症反应发生,亦无明确的致死作用;低 WBC 计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提示局部抗感染能力低下,此时应注意抗生素的早期、有效使用。(本文来源于《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4-05-01)

李志清,王甲汉,任加良,黄苏宁[9](2003)在《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对单核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 (sera)对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ELISA和原位杂交动态检测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刺激健康人PBMC后 ,TNFα及IL -8mRNA表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 -8含量。结果 烧伤痂下水肿液刺激PBMC后 1h ,TNFαmRNA表达和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含量即升高达峰值 ,而IL -8mRNA表达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8含量在刺激后 4h达峰值。结论 烧伤痂下水肿液可活化PBMC ,并刺激PBMC表达和分泌TNFα和IL -8,从而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3年12期)

荣新洲,李庆辉,黄晓桦,贝春花,刘志强[10](2003)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与意义。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 ,分别采集伤后 16、2 4、32、4 0和 4 8h 5个时间点的血液和痂下水肿液标本 ,对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 (IL 6 )、IL 8、白细胞总数、免疫球蛋白 Ig A、Ig G、Ig M及补体 C3、C4含量进行对比观察 ;并用伤后 4 8h的痂下水肿液攻击 2 0只 Balb c小鼠以观察其致死效应。结果 :痂下水肿液中 Ig A、Ig G、Ig M及补体 C3、C4含量仅为同一时间点血液含量的 1/ 2左右 (P均 <0 .0 1) ;白细胞总数为血液的 1/ 10 0 (P均 <0 .0 1) ;TNFα、IL 6、IL 8含量与血液中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P均 >0 .0 5 )。而急性毒性实验显示无一只小鼠死亡。结论 :相对于小分子物质而言 ,细胞及大分子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等较难进入痂下水肿液 ;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无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发生 ,亦无明确的致死作用 ;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提示局部抗感染能力低下 ,此时应注意抗生素的早期、有效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期刊2003年10期)

痂下水肿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常机体受到热力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烧伤早期体液渗入第叁间隙并潴留在其中,引起第叁间隙异常。这部分体液中白蛋白含量较大,是造成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急剧下降和组织液COP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加强了烧伤后水肿的形成,且进一步引发烧伤后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STF)的聚集是烧伤局部第叁间隙异常的典型表现之一,其间蛋白含量与血清含量相近,约为血浆蛋白量的80%,以白蛋白为主。那么,渗入痂下水肿液中的白蛋白是否一定处于静止不动的滞留状态?或否如同小分子物质那样能够渗出与吸收同时共存?若存在回吸收,那么回吸收的速度与量怎样?以及回吸收后的白蛋白是否依然可以发挥相应生理功能?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回答。本研究为了揭示烧伤后痂下水肿液白蛋白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建立家兔局部皮肤深度烧伤模型并在其痂下组织注射“示踪”用人白蛋白,以便模拟伤后痂下水肿液白蛋白的渗出,连续检测兔血液中示踪白蛋白的浓度,观察伤后早期示踪白蛋白含量动态变化,同时分析其药代动力学变化,从而部分揭示其分布规律,为今后临床上我们趋利避害,探讨减少蛋白外渗或促进其重吸收的方法打下理论基础。因此,研究白蛋白等大分子在烧伤痂下水肿液中的分布规律对于烧伤病人的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通过建立家兔局部皮肤深度烧伤模型并在其痂下注射人白蛋白作为示踪,检测血液中示踪白蛋白浓度,以观察烧伤早期白蛋白动态,同时分析标本中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变化,从而推测烧伤后痂下水肿液等第叁间隙中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及分布规律。实验方法1、家兔8% TBSAⅢ度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3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体质量(2.8±0.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家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家兔饲养1周,背部备皮(先剪毛,后使用硫化钠脱毛),按45mg/kg由家兔耳静脉缓慢注入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实验组使用电烫伤仪100℃烫伤家兔背部15s,制成约8%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模型。随即在痂下注射人白蛋白溶液5ml(含1g人白蛋白)作为示踪。家兔自由饮水。于伤后2、4、8、16、24、48、72h分别在家兔后肢胫静脉剪毛抽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标本静置2h后,21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兔抗人白蛋白血清抗体、二抗为羊抗兔IgG抗体)检测示踪白蛋白浓度,另使用生化分析仪(意大利LOGOTECH公司)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2、家兔40% TBSAⅢ度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4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体质量(2.8±0.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家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家兔饲养1周,背部备皮(先剪毛,后使用硫化钠脱毛),按45mg/kg由家兔耳静脉缓慢注入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使用电烫伤仪100℃烫伤家兔背部15s,制成约40% 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模型。随即在痂下注射人白蛋白溶液5ml(含1g人白蛋白)作为示踪。家兔自由饮水。于伤后2、4、8、16、24、48、72、96、128h分别在家兔后肢胫静脉剪毛抽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标本静置2h后,21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兔抗人白蛋白血清抗体、二抗为羊抗兔IgG抗体)检测示踪白蛋白浓度,使用生化分析仪(意大利LOGOTECH公司)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1、对照组注射示踪白蛋白后,出现一个较小的吸收峰,以8-48小时为明显,16h该白蛋白浓度达峰值,但示踪白蛋白总的吸收量(用曲线下面积表示)与兔白蛋白含量比值约为10-3。2、家兔被制成8% TBSAⅢ度烫伤后,实验组家兔伤后8h示踪白蛋白浓度为(421±10)μg/L,达峰值;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以二房室模型为最佳(权重W=1/C2)。实验组示踪白蛋白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4.0271h,明显短于对照组t1/2α(12.0907h);实验组AUC为22336.38μg·h/ml,明显大于对照组(5827.77μg·h/ml)。3、家兔被制成40% TBSAⅢ度烫伤后,实验组家兔伤后24h示踪白蛋白浓度为(423±27)μg/L,达峰值;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以二房室模型为最佳(权重W=1/C2)。实验组示踪白蛋白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1.7326h,明显短于对照组t1/2α(8.8182h),同时也明显短于8% TBSAⅢ度烫伤组t1/2α(4.0271h);实验组AUC为88814.84μg·h/ml,明显大于对照组(13738.47μg·h/ml),同时也明显大于8% TBSAⅢ度烫伤组(22336.38μg·h/ml)。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一、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亦存在皮下组织的吸收现象,但其吸收速度和吸收的数量均较小,吸收的白蛋白量远远不足以影响血浆白蛋白含量(两者相差103倍)。二、在家兔烫伤后分布相半衰期t1/2α明显缩短,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大,说明在烧伤等损伤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局部伴有炎症反应,皮下组织的大分子物质的吸收更早,吸收速度与数量会成倍增加。叁、随着伤情的加重,实验组吸收相半衰期t1/2α明显缩短,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大。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伤情越重,皮下组织对大分子的吸收更早,吸收的速度与数量会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痂下水肿液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核因子-κB在痂下水肿液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因子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

[2].王震.家兔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D].广州医学院.2010

[3].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严重烧伤后万古霉素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C].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2007

[4].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严重烧伤后万古霉素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C].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后脏器损害的临床救治论文汇编.2007

[5].杨荣华,荣新洲,张涛,华荣.严重烧伤后阿米卡星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

[6].梁鹏飞,张丕红,杨兴华,黄晓元.烧伤患者血清与痂下水肿液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4

[7].荣新洲.痂下水肿液对烧伤机体的利弊作用[J].广东医学.2004

[8].荣新洲,李庆辉,黄晓桦,贝春花,刘志强.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部分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C].全国烧伤创面处理、感染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

[9].李志清,王甲汉,任加良,黄苏宁.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对单核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3

[10].荣新洲,李庆辉,黄晓桦,贝春花,刘志强.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

论文知识图

1 单剂用药后阿米卡星在痂下水液中各时...与STF同时孵育24小时,HUVEC收缩巯基丙酰甘氨酸治疗组大鼠肝组织损伤...新西兰兔剪毛,NaS脱毛后,烫伤仪烫伤家兔后,创面苍白,创面愈合后色素沉着情况

标签:;  ;  ;  ;  ;  ;  ;  

痂下水肿液论文_李志清,黄跃生,杨宗城,王甲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