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林论文-莫燕华,马姜明,苏静,秦佳双,潘小梅

老龄林论文-莫燕华,马姜明,苏静,秦佳双,潘小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老龄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性状,檵木群落,老龄林,桂林岩溶石山

老龄林论文文献综述

莫燕华,马姜明,苏静,秦佳双,潘小梅[1](2019)在《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植物叶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的25种主要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其叶干质量(DW)、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组织密度(LTD)等叶性状指标,探讨不同物种叶性状的差异以及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DW、LDMC、LA、LT、SLA和LTD在乔木层8种植物之间以及灌木层17种植物之间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乔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DW、LDMC和LT,灌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SLA,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LA和LTD的差异不显着。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叶性状相关性除LTD与LDMC和LA,SLA与LA不一致外,其他性状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表现为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6个叶性状指标中,DW、LDMC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乔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抵御外界干扰及不利环境的能力和对生长环境干湿程度适应的能力,具有"缓慢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SLA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灌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具有"快速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8期)

许冠军,林开敏,许诺,吴培培,朱晗[2](2018)在《近自然经营下杉木老龄林主要树种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杉木近自然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方差比率法、联结系数(C_A)和χ~2、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长期处于近自然经营条件下的杉木老龄林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花竹沟内乔木层主要树种种对间整体表现为不显着的正相关,群落结构较为松散。其中杉木与虎皮楠/细齿叶柃呈显着正相关;郁香野茉莉与木荷、树参与笔罗子、山矾与丝栗栲/虎皮楠/枫香/细齿叶柃、光叶山矾与木荷、毛八角枫与丝栗栲、短梗幌伞枫与丝栗栲/木荷、虎皮楠与细齿叶柃/刨花楠、丝栗栲与木荷种对间也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光叶山矾与千年桐则表现为显着负相关;其它树种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着相关。综合比较近自然经营下杉木老龄林乔木层主要树种种间关联性,群落内虎皮楠/细齿叶柃与杉木之间有较为协调的种间关系。(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冯源,朱建华,肖文发,毕艳玲,皇宝林[3](2018)在《迪庆州云杉老龄林生态系统碳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老龄林生态系统内部及向外界的碳转移对评价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干扰统计数据和CBM-CFS3模型,估算云南省迪庆州云杉老龄林生态系统年均内部碳转移为158.66 Gg·a~(-1),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分别向死亡有机质碳库(DOM)转移87.48Gg·a~(-1)和71.18 Gg·a~(-1);生态系统向外界年均碳转移176.22 Gg·a~(-1),包含采伐木材产品移出33.09 Gg·a~(-1)、燃烧释放2.62 Gg·a~(-1)和分解释放140.51 Gg·a~(-1);净初级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分别为145.45、4.95 Gg·a~(-1)和-30.77 Gg·a~(-1).云杉老龄林为碳汇但在个别年份为弱碳源.采伐是生态系统碳转移的重要驱动力,连续采伐会加剧生态系统内部周转、移出木材产品、增加异养呼吸及燃烧释放从而增大云杉老龄林转变为碳源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树梓[4](2017)在《海南岛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解释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理论主要有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生态位理论强调确定性过程在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中性理论强调随机过程的重要性。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经过一系列的争论后,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倾向于认同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共同作用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热带森林是物种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调节全球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热带森林的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海南岛是我国最重要的热带森林分布区之一,主要分布着六种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包括,热带山地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针叶林、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其中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是地带性植被,其它四种为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以往针对海南岛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一种植被类型,尚缺乏对六种典型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系统分析。本文以海南岛霸王岭六种典型的热带天然老龄林为对象,在17块1公顷森林动态样地群落调查、环境因子和物种功能性状测定的基础上,运用模型模拟、定量分析和零假设模型等方法,分别从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环境/空间变化、空间格局、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和功能超冗余等方面系统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机制在各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相对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物种-多度分布模型拟合表明:我们定义起测最小径级以上的所有植物为群落大小(community size,DBHmintag)。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叁个DBHmintag等级(≥1cm,≥5cm,≥10cm)的物种-多度累计曲线和物种-多度等级曲线都表现出地带性植被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其它四种非地带性植被。地带性植被叁个DBHmintag等级物种多度分布都可用中性模型很好拟合。四个非地带性植被物种多度分布的最佳拟合模型随着DBHmintag等级而变化,当DBHmintag≥1cm和DBHmintag≥5cm时,中性模型拟合效果优于生态位模型,当DBHmintag≥10cm时,生态位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表明了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多度分布最佳拟合模型不仅随着森林植被类型变化,而且在同一森林植被类型随群落大小(DBHmintag)而变化。研究结果也充分说明一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维持可能是由几个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异质性可能与影响六种森林植被类型中不同DBHmintag等级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主导过程有关。2.基于环境与空间的分析表明: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差异显着。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共同解释了六种森林植被类型29.7%~49.9%的物种组成变异。对于地带性植被类型,纯空间变量对物种组成变异均具有显着的解释能力,并且解释能力明显高于环境变量。其它四种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环境变量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大。扩散限制和环境筛共同维持了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中扩散限制是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的主导过程,而在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中环境筛作用则更为明显。3.基于空间格局的分析表明:应用四个空间点格局模型评估了随机过程、生境异质性、扩散限制、生境异质性与扩散限制联合效应对物种空间格局形成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六种森林植被类型中,均质Thomas过程和异质Thomas过程都较好的模拟了85%以上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表明扩散限制、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联合效应是促进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大多数物种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非生物过程。零模型结合物种大小-距离回归分析检测到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分别有37%~44%的物种受竞争作用影响,9%~24%的物种受促进作用影响。受竞争作用影响的物种比例在环境条件较适宜的两种地带性植被类型中最高,而受促进作用影响的物种比例在环境胁迫大的热带山顶矮林中最高。4.基于功能性状分布的的分析表明:地带性植被类型中大多数物种功能性状的分布范围大于非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中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叶磷含量总体要高于零模型预测值。其它四种非地带性植被类型除了木材密度高于零模型预测值外,其余5个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和潜在最大高度)总体小于零模型预测值。除了叶磷含量外,其余5个功能性状的最近邻体距离标准差在非地带植被类型中都高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中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氮含量、植物潜在最大高度总体上小于零模型预测值,而在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中比叶面积、木材密度、植物潜在最大高度都高于零模型预测值。植物功能性状分布峰度值表现出与功能性状最近邻体距离标准差相类似的规律。环境较为温和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中物种受限制相似性作用的影响显着高于非地带性植被类型,而在环境胁迫较大的非地带性植被中物种受环境筛影响更为明显。5.基于功能多样性的分析表明:热带山地雨林功能丰富度显着高于其它植被类型。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的功能均匀度指数显着高于其它四种森林植被类型。热带落叶季雨林的功能分散度指数显着高于其它森林植被类型。功能离散度指数和Rao’s二次熵都表现出热带落叶季雨林和热带山顶矮林显着高于其它植被类型。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的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散度与零模型预期值差异不显着,而功能离散度和Rao’s二次熵显着低于零模型预测值,表明这两种地带性植被功能多样性主要受随机过程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环境筛的作用。热带针叶林、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的功能多样性指数显着低于零模型预期值,表明这叁种森林植被类型的功能多样性主要受环境筛影响。热带落叶季雨林的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显着低于零模型预期值,功能分散度显着高于零模型预期值,功能离散度和Rao’s二次熵差异不显着,表明热带落叶季雨林功能多样性同时受随机过程、环境筛和限制相似性的影响。另外,六种森林植被类型系统发育都表现为谱系聚集,表明环境筛作用明显,导致研究区六种森林植被类型谱系聚集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6.基于功能冗余与功能超冗余的分析表明:在六种森林植被类型形成的物种丰富度梯度下,3D-相对功能丰富度平均只有19.1%的差距。功能冗余和功能超冗余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功能脆弱性与物种丰富度呈显着负相关,表明物种丰富度能够提高群落的功能和稳定性。六种森林植被类型都表现出大多数物种密集分布在少数几个功能实体内,形成了少数功能实体的功能超冗余模式。研究还发现,六种森林植被类型都有一定程度的功能脆弱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王恩熙,谢锦升,杨柳明,林廷武,张晓燕[5](2015)在《中亚热带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植被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叁明市莘口教学林场小湖工区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87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植物各叶片碳氮磷含量。结果显示: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87种植被叶片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7.45、18.14和0.71 mg·g-1,叶片C∶N、C∶P及N∶P比值分别为26.56、704.94和27.10,不同生活型植物的C、N、P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C∶P和N∶P在不同生活型植物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的叶片C∶N、C∶P都与相应的N、P含量呈现极显着负相关性(P<0.01),而叶片N含量与P含量的变化并不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植被植物对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显着低于全国陆地植物的平均水平,不同科和不同生活型功能群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显着不同,表现出显着的养分适应策略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圣恩,林开敏,蔡锰柯,郑文辉,石丽娜[6](2015)在《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在长时间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的优势种种群特征,应用相邻格子法对福建南平西芹教学林场75年生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丝栗栲、刨花楠种群结构呈现反"J"型,属于增长型种群,杉木、细齿柃木种群呈现正"J"型,属于衰退型种群.在种群水平上,杉木呈现均匀分布,木荷、细齿柃木群落呈现聚集分布,刨花楠、丝栗栲呈现随机分布,且聚集程度,细齿柃木>木荷>刨花楠>丝栗栲>杉木.木荷种群大树阶段呈现随机分布,幼苗、幼树、中树均表现聚集分布;刨花楠、丝栗栲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均呈现聚集分布;细齿柃木幼苗阶段呈现聚集分布,幼树阶段呈现随机分布,中树阶段呈现均匀分布;且杉木和细齿柃木不同发育阶段的扩散系数随龄级的递增而变大.杉木老龄林正处于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综上表明:近自然生态恢复有效丰富了杉木老龄林群落的植被种类,在退化了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中,杉木的混交树种选择应优先考虑竞争力强的乡土树种,如木荷、刨花楠、丝栗栲等.(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蔡锰柯,刘圣恩,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7](2015)在《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杉木老龄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数级数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建立3 600 m2的大样地分析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样方的平均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为6.86种和35.75株,各样方的物种数及个体数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杉木老龄林群落中生境空间对物种个体的承载能力,还未限制其物种数量。个体数-种序(p>0.05)和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均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则能够较好拟合个体数-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但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则不适合用该模型来解释。随着尺度的增加,物种数和个体数的变异系数、二者间的相关性及物种数的方差逐步下降,个体数的方差却呈上升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舒海亮[8](2015)在《柠条老龄林存在的问题及复壮平茬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柠条的林学习性及价值,分析了采种基地现状,总结了柠条老龄林复壮平茬技术,并对平茬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柠条老龄林的改造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7期)

蔡锰柯,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刘圣恩[9](2014)在《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 600 m2的大样地进行调查,对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巢式样方法与组合样方法所绘出的群落所有木本植物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方法与不同层次的种—面积曲线均呈现出物种数目随样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群落所有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的最小取样面积在(1 000~1 200)m2、(700~900)m2和(1 200~1 300)m2;遴选出拟合杉木老龄林群落所有的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种—面积关系较好的模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赵长存[10](2014)在《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异质性对生态学系统的过程和功能影响重大。近年来人们非常重视对于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这也成为生态学家研究不同尺度上生态学过程和功能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地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已经被证实为是研究空间变异的有效合理的研究方法,在农田、土壤等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在中国林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来,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叁个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对林分结构具有良好的分析能力,己被应用于许多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目标。提高林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现代森林群落经营方法的基础,即通过维持某种林分结构而达到维持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由于老龄林仅存的很少,导致有关老龄林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以往对于杉木林的研究往往在杉木的生长、植被组成等方面研究的较多,而在空间结构及空间异质性等方面研究相对薄弱,研究资料较少。有鉴于此,本研究选择福建省南平市西芹教学林场内己建立的老龄林群落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结合运用地统计学、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等研究方法和技术,全面深入地研究老龄林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特征,更好地揭示老龄林群落内部的结构特征、演替机制,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上的指导。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老龄林群落中,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丰富,而钾素和磷素缺乏。土壤pH的变异系数为2.58%,属弱变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在19.62%一<Cv一<33.83%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在研究尺度上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在老龄林群落中,研究区北部的有机质含量要明显高于南部。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相关性高,因此全氮含量在西南和东北保持较高水平。pH呈条带状分布,且西部和中部各有一条狭长的高值区,与研究区地形趋势吻合。全氮的分布由于受到有机质分布的影响,大体趋势接近有机质,在东北角和中北部各有一个高值区;总体来看,由南到北呈递增趋势。水解性氮总体呈条带状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各有一个高值区,且从高值区向外呈逐渐递减趋势。全磷在近西南角、近西北角各有一个高值区,研究区中部数值较低。有效磷在中间偏西的地方存在一个狭长的高值区,从总体来看呈条带状分布。全钾在研究区北部有一个高值区,且由北到南呈递减趋势。速效钾分布较为零碎,但总体上北部的含量高,南部含量较少。(2)在老龄林群落中,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密度、平均冠幅、盖度、显着度、平均高这7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在32.16%~87.51%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其中,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异系数最低,盖度的变异系数最高。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密度的Moran's Ⅰ系数均随尺度的增大空间自相关性呈减弱趋势,而平均冠幅、盖度、显着度以及平均高的Moran's Ⅰ系数随尺度的增大其空间自相关呈正负交替现象,表明其结构较为复杂。树木各属性变量的块基比C0/C0+C差异较大,在43.94%-100%之问,其中平均冠幅、盖度、平均高、显着度的块基比最大,说明空问自相关性较弱,受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显着度的块基比达到100%,说明显着度呈随机分布,在该采样尺度内没有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分布均一,空间异质程度低;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密度的块基比属于中等自相关。在5个群落结构属性指标以及2个多样性指标中,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密度、盖度的分布格局相似,自北向南呈逐渐降低趋势;平均冠幅和平均高的分布格局较相似,在林区的东北、东南、西南以及中西部均出现高值区;显着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表现为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总体来看,各个指标的空间连续范围较大,格局相对明显。(3)在老龄林群落中,杉木、丝栗栲、刨花楠、木荷、细齿柃木5个主要树种的基台值差异较大,表明在研究尺度上空间异质性程度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丝栗栲>杉木>木荷>刨花楠>细齿铃木。5个主要树种分形维数值在1.77~1.99之间。细齿柃木的D值最大,为1.99,表明其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较大,分布较复杂;刨花楠的D值最小,为1.77,表明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较小,其结构分布较简单。杉木、木荷以及细齿铃木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要大于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而对于丝栗栲和刨花楠而言,由自相关部分引起的变异占主要部分。在老龄林群落中,刨花楠格局较明显,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在样地西部有一个高值区;丝栗栲斑块边缘较柔和,西南部的生长状况好于东北部;木荷、细齿柃木的斑块边缘形状较为复杂,各向异性结构明显,木荷在中部和东部的生长状况要好于研究区的其他地方,细齿柃木的生长优劣度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杉木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低,在研究区内东北部的生长状况要差于西南部。(4)凋落物现存量的这些异质性特征在不同系统间表现有差异:老龄林中,凋落物现存量的异质性组成既有随机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两者比例相当。凋落物现存量异质性强度的排序为93人工林<老龄林<萌芽林。其空间异质性组成表现为:老龄林和萌芽林自相关变异和随机变异差别并不大,而93人工林以随机变异为主。在老龄林、萌芽林、93人工林3个系统中,3个系统凋落物现存量的分布状况相差较大。老龄林凋落物现存量由南到北逐渐减小,呈现规则条带及斑块状分布,干重在454-546g占多数;萌芽林凋落物现存量分布以WN-ES为分界线,西南部量较小,东北部量较大,干重以389-645g为主;93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干重主要在176-255g之间。(5)从林分平均混交度方面来看,老龄林的平均混交度高于91人工林和93人工林,但低于天然林和萌芽林。具体来说,老龄林、91人工林属中度混交;天然林、萌芽林属强度混交;93人工林属弱度混交。从各系统平均大小比数来看,老龄林的平均胸径大小比数高于91人工林、93人工林和天然林,但低于萌芽林。各系统的平均大小比数取值为0.44~4).50,表明各系统内树种在胸径优势上比较平均。从各系统的平均角尺度分析可见,各样地平均角尺度均取值为0.44~0.51;老龄林、93人工林和91人工林趋向于均匀分布,而天然林、萌芽林趋向于随机分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4-04-01)

老龄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构建杉木近自然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方差比率法、联结系数(C_A)和χ~2、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长期处于近自然经营条件下的杉木老龄林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花竹沟内乔木层主要树种种对间整体表现为不显着的正相关,群落结构较为松散。其中杉木与虎皮楠/细齿叶柃呈显着正相关;郁香野茉莉与木荷、树参与笔罗子、山矾与丝栗栲/虎皮楠/枫香/细齿叶柃、光叶山矾与木荷、毛八角枫与丝栗栲、短梗幌伞枫与丝栗栲/木荷、虎皮楠与细齿叶柃/刨花楠、丝栗栲与木荷种对间也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光叶山矾与千年桐则表现为显着负相关;其它树种种间关系表现为不显着相关。综合比较近自然经营下杉木老龄林乔木层主要树种种间关联性,群落内虎皮楠/细齿叶柃与杉木之间有较为协调的种间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老龄林论文参考文献

[1].莫燕华,马姜明,苏静,秦佳双,潘小梅.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植物叶性状[J].广西植物.2019

[2].许冠军,林开敏,许诺,吴培培,朱晗.近自然经营下杉木老龄林主要树种种间关系[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

[3].冯源,朱建华,肖文发,毕艳玲,皇宝林.迪庆州云杉老龄林生态系统碳转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张树梓.海南岛热带天然老龄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5].王恩熙,谢锦升,杨柳明,林廷武,张晓燕.中亚热带杉木人工老龄林林下植被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

[6].刘圣恩,林开敏,蔡锰柯,郑文辉,石丽娜.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7].蔡锰柯,刘圣恩,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5

[8].舒海亮.柠条老龄林存在的问题及复壮平茬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

[9].蔡锰柯,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刘圣恩.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

[10].赵长存.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标签:;  ;  ;  ;  

老龄林论文-莫燕华,马姜明,苏静,秦佳双,潘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