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试还需熟记

谈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试还需熟记

一、浅谈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试仍需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韩培[1](2021)在《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制定并出版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上海市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试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开设时间短暂、师资力量薄弱等。为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情况,笔者进入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一学期的代课实习工作,在参与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多的一手资料,也亲身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利用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现状、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情况的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首先简要阐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这是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中等学校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重点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并整体分析该课程标准的特色。第二部分是对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选取了中职学生与历史教师两个群体进行调查,从多个方面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态度及建议。第三部分为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建议,困难包括教科书的缺乏与不合宜、历史学困生数量较多、历史教学中的职校特色不够明显等。结合实践,笔者给出了包括重视导学课,明确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活力等建议。

李星[2](2020)在《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的教育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和高中同属于中学阶段,除了少数完全学校外,大多数初中和高中的学校联系不太紧密,教师之间沟通较少,两个阶段的教材设置差别也比较大,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明显不同。上述问题为初高中教学衔接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对部分初中和高中政治教师进行访谈,也对高一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这样的发现:步入高中生活后,学生们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以及新的学习阶段,由于高中的教学具有结构复杂、知识的难度大、包含的内容量大、教学节奏紧凑等特点,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够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就会影响学习成绩,造成成绩落后,进而给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广造成困扰。在教师教学方面,由于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在中学阶段处于副科地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初中和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现状的理解上,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和目标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积极应对并提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整合政治学科教材,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政治思维能力,使学生尽快上手,充实自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材内容的跨度等等,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包括精准把握两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将衔接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以及利用校方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等以期实现初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等的衔接,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韩拓宇[3](2020)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扬州两所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汇集了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蕴藏着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其中众多革命遗址遗迹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与法治》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自己日常行为。扬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开发利用其作为课程资源一方面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围绕初中生展开正确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传承革命传统精神和发扬红色文化,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起到了一定教育功能,但具体运用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本文随机选取扬州市几所初中为调查样本,通过对初中生调查问卷和任课教师谈话记录的分析,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同时从扬州红色文化与课程结合情况、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课程评价机制和外部条件等方面,阐明不足的原因。在研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扩大扬州红色文化与课程契合度,教师提高主体能力和红色素养,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等层面对扬州红色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任筱琳[4](2020)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延吉市L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要想尽快在我国庞大的人口体系下有效地推行依法治国方略,最有效的方法必然是通过教育手段。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该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到,“要想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就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要从青少年抓起,要在基础教育中设立法治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起到德育作用的思想品德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传播法治知识和培养初中生法治素养的重要课程媒介。2016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思想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可见法治知识的培育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阶段做好法治意识素养培育工作,保证中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法治意识素养按照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将法治意识素养划分为法治的认知、法治的遵循,法治的崇尚三个基本维度。在借鉴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容,对Y市L中学的学生进行关于法治意识素养现状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结果的梳理,具体总结出以下结论: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不高,需要加以重视;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水平不存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班级干部与普通学生在法治意识素养的水平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全体差异;初中生法治的认知水平不高,主要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解决问题不讲究方法、主观理解浅显;初中生法治的遵循水平不高,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包括:权利意识淡薄、责任与义务意识不强、遵法执行力不高;初中生法治的崇水平较好,但仍需大幅度提高。其中尤其对法治的认同度较高、对法律的信任度较低,需要着重培育。根据发现的问题,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及教师方面的原因。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不端、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方法及途径单一等等;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对课堂的实施情况。最后,笔者结合调查结果及相关理论,针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法治的认知、法治地遵循、法治的崇尚三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法治的认知水平提升策略: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多个角度,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寻找“线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主观理解能力。法治的遵循水平提升策略:利用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遵法执行力;利用班级评价制度,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成立班级小法庭,增强学生维权与义务意识;在其他课时中渗透权利与义务知识教育;课内利用辨析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课外利用实践活动,积累学生实践经验。法治的崇尚水平提升策略:教学资源的选择生活化,激发学生法治情感;拨正学生认知误区,重构学生法治信任;巧用时政资源,刺激学生法治认同。

沈兆正[5](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习共同体是各学习者之间以共同发展为目的,通过合作与交往的方式,彼此倾听与理解而结成的学习群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更加要求课堂教学以活动式、合作式和反思式的形式进行。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尤为重要,对其予以全面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建构原则、构成要素等进行探讨,并对“学习型组织”和“合作学习小组”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研究,探讨了我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情况。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与构建予以了理论探讨。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包含选题缘由、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五个部分内容。第二章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及其基本理论基础,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学习共同体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主要对主体间性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的历史发展、不同流派、主要观点及其与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是分析研究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学习共同体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多元化、教学形式科学化、学生发展全面化。第三章是学习共同体及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主要有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参与主体、维持和运行机制以及环境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在对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和构成要素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共同性和具身性。第三部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特殊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空间场域,其特殊性是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是学习共同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它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现状调查,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四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现状。第二部分是对两个教学案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有益经验和相对不足,为本研究提供指导。第五章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思路,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在基本理念、构建过程、构建结果和构建反思等层面依然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因此在理论研究必须充分关照课堂教学实践,在解决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框架;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必须以学习共同体基本理论为指导,开展行动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刘洪翔[6](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晁苗苗[7](2019)在《新教材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具有鲜明“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学科,一直与社会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社会动态、了解社会需要,将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具体化,致力于培养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端正,文化素养扎实,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更名及内容的更改,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但是,任何一个新事物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新事物成长初期,旧事物遗留下来的问题亟待解决,新事物凸显出的问题又会增添新的挑战。本研究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正在使用新教材的七、八年级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辅助以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不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开卷考试条件下,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重视不够三个大问题展开研究,并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具有建设性的策略,为改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邓佳[8](2019)在《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文中认为美育虽然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经历了一段起起伏伏的状态,但随着1999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才比较稳定地设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中,而在最近6年,更是进入了发展盛世。特别是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标志着美育从缺失、提倡、落实,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先从如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建议。同年,美育被纳入《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中,有了法律的保障,美育在学校中,特别是在高校中,成了必须要进行落实的教育。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做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虽然美育在政策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对大学生美育课程选修情况以及大学生美育观念的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学校美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不够齐全,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学生美育选修较为随意,美育观念比较狭隘,对美育内容不太熟悉,对传统艺术接受兴趣不强等。因此,根据以上背景与现实问题,需追问的是:目前不再是开不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开设高校美育课程?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的是什么?高校美育课程应基于什么理念进行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标是什么?其内容如何构成?教学实施方式?评价方式?高校应该开设哪些美育课程(课程门类)?这些美育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结构)?课程的学分如何构成?以及当前是否有开课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着重对高校美育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本项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于身心协调发展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内容、门类、结构——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的思路。首先本文以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近几年有关加强改进美育和高校美育的系列政策为背景,通过对若干高校大学生美育观念和高校美育课程开设及学习情况的调查,提出并分析了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和零散等问题,并在对中外学者关于美育之于人格整体发展(身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特殊功能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大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基础,及其未来身心发展、专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等目标为指向,设计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对这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五圈课程门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专业审美课程、活动审美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审美化改造)、综合美育课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人生美等的跨界整合建构)和潜在美育课程(大学文化、环境、校训、氛围的审美建构与鉴赏)分别进行了论述,对中外大学在这五圈课程中某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简介和分析。提出了高校美育课程智能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在最后的第七章中,还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综合美育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高校美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具体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具体发展目标中,更细化为“审美感觉系统的开发、审美认知系统开发、审美体验系统发展、审美表现技能运动系统发展、审美创造与全脑、全身心开发”的发展目标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全面素养、和培养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发展目标中。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既需要传授美的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还需要补足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特征与分类)。并且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应有所对应。三、构建了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第一圈高校美育综合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质为目标,囊括了美育基础知识、美的高深知识、审美生理心理方法性知识,及其各种美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综合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第二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于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发展,这类课程又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该门课程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艺术种类及其审美方式方法。第二类:艺术鉴赏类课程。目标在于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联想与理解能力。这一类课程又可以细化为两大类,一是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二是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在于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综合感知能力。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则要求学生能够体验艺术美,解释艺术,评论艺术,阐释艺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第三类:艺术表现技能训练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协调身心发展,塑造优美形体,开发运动机能。第四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遵循美的规律与技巧进行美的创造,促进大脑认知、情绪系统发展。第三圈课程为专业课程审美化:目的在于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和创新动机,培养专业审美素质。其中应特别注重艺术教育专业与文化素养结合的培养模式,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艺术实践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升训练,以及其余各专业应开设更多相关专业的审美欣赏类课程。第四圈为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这类活动课程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审美个性。第五圈为潜在课程:则是形成审美育人环境,创造身心协调发展的“场域”。总之,五圈课程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认知、情绪、运动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愉悦、健康、协调发展。而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市各级各类高校互联互通的MOOC平台,打造高校美育MOOC群,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并加强移动美育课程建设,以APP为终端;以及采取VR技术,加强审美体验。四、本文第七章,对综合性的《高校美育》课程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后得出结论:《高校美育》课程在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能对受教育者人生价值观产生显着积极的影响。对其中的维度1人生目的、维度2生活方式、维度3人生手段、维度4人生态度的影响速度不同,影响最快的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取向和行为选择尺度,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和演变过程。短期教育(一门《高校美育》课程)可能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易变成分尤其是人生态度产生短期效果,可以推断,长期而系统的教育(高校美育课程系统)就可能逐渐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从而产生长期而系统的效果,这正好证明长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总之,高校美育课程应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审美是最为深刻的一种教养,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彭雅玲[9](2019)在《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温州瓯海第一高级中学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以创新能力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自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观,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在传统应试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直接导致学生思维模式的单一化。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教学工具,思维导图的出现帮助人们更直接地接近和实现个人目标,更轻松地学习和记忆各类知识。因其强大的思维功能,思维导图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近年也在教育领域得以重视。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历,在查阅和整理相关理论资料的基础上,对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期望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中思政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学科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阐述,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从论述论文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方面对思维导图展开阐述。第二部分为思维导图理论以及引入《经济生活》意义的概述。本章节主要阐述了思维导图含义、理论基础、应用原则的理论依据,以及将思维导图引入《经济生活》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为《经济生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现状调查。以温州市瓯海第一高级中学为探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教学实验的方法,对此进行剖析,以真实了解《经济生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现状。第四部分为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分析和优化路径探究。根据现状调查分析,探索《经济生活》教学引入思维导图应用存在的困境,尝试提出优化路径。

常秀艳[10](2018)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 ——以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七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而重要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和高贵品质对学生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作用,这对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讲好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关于历史人物的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对于历史人物相关知识的讲授是一带而过,学生也就一知半解,甚至写错人物姓名和事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需要树立一个全新的学习框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2017年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在全国统一使用,新版历史教科书选取了大量历史人物,设置各种栏目来辅助了解历史人物。在新课程和新教科书的背景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历史人物教学,也就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以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七年级的教师教育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为调研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关于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现状,主要分析历史人物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部编版新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和一线历史教师的历史人物教学看法,以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人物存在哪些问题。从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思维和方法,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这种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并实践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也通过实践效果调查,进一步反思和总结未来教学的注意事项。

二、浅谈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试仍需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试仍需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
第二章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与访谈
    第一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学生调查及分析
    第二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教师访谈及分析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历史课程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节 对历史课程实施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致谢

(2)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概述
        (二)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应然性
    一、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思想政治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四、“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第三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证调研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三)访谈的设计与开展
    二、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教学衔接意识
        (二)初高中教师之间互动与交流少
        (三)高中教师教学方式更新不到位
        (四)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衔接不到位
        (五)初高中学生对政治科目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
第四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不到位的归因分析
    一、应试评价机制对思政教学衔接的影响
    二、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习惯差异造成的衔接问题
    四、教材设置梯度较明显
第五章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策略
    一、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一)研究两个课程标准,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二)分析培养目标,重视培养目标的差异
        (三)剖析教材,做好整体课程目标与每小节教学目标的衔接
    二、善于创新教学方法
        (一)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找准情感代入的切入点
        (二)紧扣时政热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
        (四)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强教学实效性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
    三、将衔接理念融入教学过程
        (一)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二)深入了解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校方助力师生更好的实现教与学的衔接
        (一)加强初高中教师联系,建立教师间畅通的沟通平台
        (二)举办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三)让初中生和高中生定期友好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四)开设专门的衔接课程,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致谢

(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扬州两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 研究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概述
        (一) 课程资源内涵
        (二) 红色文化的定义和构成
    二、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道德与法治》中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 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章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二) 有利于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修养
        (三)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二、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一) 新课改的推行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 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 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一) 创造性原则
        (二) 发展性原则
        (三) 实际性原则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扬州红色文化的构成
    二、开发利用扬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一) 开发利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二) 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影响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
        (一) 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
        (二) 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
        (三) 外部环境条件的束缚
第四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扬州红色文化资源与《道德与法治》的整合
        (一) 巧用扬州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二) 融入扬州红色文化资源,弥补教材不足
    二、提升扬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一) 重视对本地区红色资源的挖掘和研究
        (二) 加大对扬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
    三、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 完善师资建设和强化红色资源意识
        (二) 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四、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
        (一) 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 发挥学生对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参与意识
第五章 扬州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延吉市L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发展理论
    2.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4 班杜拉的行为主义理论
    2.5 皮亚杰的道德情感发展理论
    2.6 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内容分析
第三章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水平现状分析
    3.1 调查研究设计
    3.2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整体水平现状分析
    3.3 初中生法治的认知水平现状分析
    3.4 初中生法治的遵循水平现状分析
    3.5 初中生法治的崇尚水平现状分析
第四章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4.2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提升策略
    5.1 初中生法治的认知水平提升策略
    5.2 初中生法治的遵循水平提升策略
    5.3 初中生法治的崇尚水平提升策略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调查
附录C 关于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研究的访谈提纲
附录D 初中生法治意识素养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教学本质的规定性
        1.1.3 学习共同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2 概念界定
        1.2.1 学习共同体
        1.2.2 学习型组织
        1.2.3 合作学习小组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个案研究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1 文献检索
        1.5.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5.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章 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2.1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2.1.1 学习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
        2.1.2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
    2.2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基础
        2.2.1 主体间性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具身认知理论
    2.3 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章 学习共同体及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3.1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3.1.1 参与主体
        3.1.2 维持和运行机制
        3.1.3 环境设计
    3.2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3.3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3.4 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3.4.1 学习共同体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素质的发展
        3.4.2 学习共同体提升价值导向效力
        3.4.3 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现状调查
    4.1 访谈调查
        4.1.1 访谈设计
        4.1.2 访谈结果
        4.1.3 访谈结果分析
    4.2 个案研究
        4.2.1 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案例
        4.2.2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案例
        4.2.3 学习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第五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思路
    5.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指导思想
        5.1.1 为全体学生而建
        5.1.2 为合作学习而建
        5.1.3 为全面发展而建
    5.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原则
        5.2.1 接纳异质和互相尊重
        5.2.2 相互倾听与意义协商
        5.2.3 学习的协同性
        5.2.4 合作与反思相结合
    5.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内容
        5.3.1 参与主体的设计
        5.3.2 维持机制的设计
        5.3.3 运行机制的设计
        5.3.4 学习环境的设计
    5.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策略
        5.4.1 以服务学习活动为先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5.4.2 以多样化学习小组为基础,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空间
        5.4.3 以课堂静默为重要环节,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
        5.4.4 开展多元评价,诱发和维持学生学习驱动力
        5.4.5 联结外部支持,完善学习共同体的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访谈笔录(洪老师)
附录3:访谈笔录(吴老师)
附录4:访谈笔录(沈老师)
附录5:访谈笔录(王老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教材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选题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课堂观察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特征及教学新要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主要特征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知识构建
        2.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强化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信仰
        2.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1.问卷的设计
        2.调查情况概述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新教材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成功之处
        2.新教材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问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社会因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师资
        2.有害信息无孔不入,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
        3.社会安全隐患太多,校外活动受到限制
    (二)影响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阻碍因素
        1.传统师范教育不能满足职业需要
        2.应试教育阻碍教师专业发展
        3.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十分薄弱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难以得到重视的影响因素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科”,中考分值较低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考采取开卷考试模式
四、完善和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对策
    (一)积极开发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校外课程资源
        1.社会为校外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安全的环境保障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3.动员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努力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学科素养
        1.师范专业开设更加贴近实际的课程
        2.与时俱进改变教师和学生评价方式
        3.采取措施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凸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要性
        1.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日常考察
        2.开卷考试条件下,深刻发掘学科核心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背景与问题
        (一)政策背景
        (二)实践背景: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研
        (三)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美与美育
        (二)高校美育课程
        (三)身心协调发展
    三、文献综述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层次研究
        (二)高校美育课程门类与内容研究
        (三)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四)中西高校美育课程比较研究
        (五)身体美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六)审美心理与效应研究——认知、体验、价值观、意象
        (七)审美生理与效应研究——感知系统、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运动系统
        (八)美育心理、生理研究
        (九)借鉴与不足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一)目的
        (二)思路
        (三)方法
    五、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美:多样统一与和谐人格
        (一)美的本质:和谐(多样统一)
        (二)教育的理念:人的本质力量和谐统一
        (三)美与人格内外和谐
    二、西方关于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古希腊:美与健全、和谐人格
        (二)鲍姆嘉通:美育与感性认识的完善
        (三)康德:美沟通真与善
        (四)席勒:美育培养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
        (五)霍华德·加德纳:重塑真善美
        (六)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三、国内美育教育家与健全人格教育理论
        (一)先秦:乐教诗教与“仁”、“礼”
        (二)蔡元培:美育是“津梁”、“神经系”
        (三)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梁启超、王国维
        (四)现代美育理论家:陶行知、丰子恺、朱光潜
        (五)当代美育理论家:蒋孔阳、李泽厚、刘兆吉
    小结
第二章 基于身心协调发展
    一、基于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机制:感觉系统、中枢系统、情绪系统、运动系统
        (二)其他生理系统
    二、基于心理机制
        (一)审美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思维
        (二)美感体验:情绪、价值判断
        (三)审美表现技能
        (四)审美创造
    三、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一)生理系统发展特征
        (二)心理发展特征
    四、基于大学生身心未来发展
        (一)高等教育法规定
        (二)美育政策规定
第三章 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
        (一)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力、审美体验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
        (二)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大美与大爱
        (三)全面素质: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
        (四)专业素质: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内容: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补充:基本知识(特征与分类)
        (三)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关系
    三、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与方法参考
        (一)视点结构教学法
        (二)多元教学法
    四、高校美育课程评价参考
        (一)质化评价方式
        (二)量化评价方式
第四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
    一、政策推进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 号)
        (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 号)
        (三)《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
    二、公共艺术课程
        (一)限定性艺术选修课程
        (二)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门类多样
        (三)艺术技能课程
    三、艺术教育与艺术美育
第五章 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一、五圈课程结构
    二、五圈课程门类
        (一)综合美育课程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二)艺术审美与训练选修课程——促进艺术审美素养发展
        (三)专业课程审美化——促进专业审美素质发展
        (四)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课程审美化——促进个性化发展
        (五)潜在课程审美化——营造身心和谐发展“场域”
    三、互联网+各类美育课程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
        (二)高校美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设计
        (三)移动美育课程:以APP为终端
        (四)VR:加强审美体验
    四、学分制是保障
第六章 国内外高校美育课程举隅
    一、美国哈佛大学:《审美阐释理解》与美育课程体系
    二、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专业艺术课程体系
    三、北京大学: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审美课程
    四、清华大学:理工专业审美课程
    五、西北工业大学:艺术通识课程体系
    六、北方工业大学:公共美育课程——大学美育
    七、西南大学:美育传统与开放课程体系
    八、重庆8所本科美育实验校特色美育课程
第七章 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高校美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高校美育》课程——以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为主旨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构成与实验设计
    三、《高校美育》人生价值观效应分析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
结语:新时代,新使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美育定义一览表
    附录 2: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维度、项目
    附录 3: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 4: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温州瓯海第一高级中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二、思维导图理论及其引入《经济生活》教学的意义
    (一)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1.脑科学基础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多元智能理论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1.科学性
        2.灵活性
        3.互动性
    (四)思维导图引入《经济生活》教学的意义
        1.优化教师的教学
        (1)有利于备课的细致完整
        (2)有利于教学的有效调控
        (3)有利于课后反思改进
        2.促进学生的学习
        (1)主动构建经济知识体系
        (2)激发经济知识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经济生活》教学中思维导图在瓯海一高的应用调查
    (一)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目的
        2.问卷调查对象
        3.调查结果和分析
    (二)个别教师访谈分析
        1.访谈的对象和目的
        2.访谈内容
    (三)考试成绩变化分析
        1.教学实验前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2.教学实验后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四、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一)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1.教师使用思维导图的意识较弱
        2.思想政治课程时间安排不多
        3.应用思维导图时形式主义较强
        4.课后应用思维导图频率不高
    (二)提高思维导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优化路径
        1.学校层面
        2.教师层面
        3.学生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
    附录B:思维导图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C:思维导图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学生作品展示
致谢

(10)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 ——以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概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变化
    (一) 建国后初中历史人物教学要求的变化
    (二)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史历史人物的要求变化
    (三)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中关于历史人物选取的变化
    (四) 扬州历史中考关于七年级历史人物内容的变化
二、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现状分析
    (一) 学生情况调查
        1、历史人物课堂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
        2、学生对部编版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看法调查
        3、历史人物学习效果的调查
    (二) 教师情况调查
    (三)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局限性
        2、教师教学活动存在不足
        3、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提升专业素养,重视人物教学
    (二) 充分利用新教科书,活化人物教学
        1、以人带事,凸显人物形象
        2、赏析引文,佐证人物性格
        3、丰富类型,展示人物魅力
        4、增添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 丰富教学方法,增强人物教学
        1、寻找窍门,巧记人物姓名
        2、联想记忆,记对人与事件
        3、创设情境,还原人物本真
        4、以史为镜,客观评价人物
        5、拓展视野,开展人物活动课
四、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实践调查和反思
    (一) 历史人物教学的实践效果调查
        1、对历史人物教学方法的看法
        2、具体历史人物案例效果调查
    (二) 部分实践案例分析
    (三) 实践教学反思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浅谈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试仍需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韩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D]. 李星. 河南大学, 2020(02)
  • [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扬州两所中学为例[D]. 韩拓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4]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延吉市L中学为例[D]. 任筱琳. 延边大学, 2020(05)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 沈兆正.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新教材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研究[D]. 晁苗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 邓佳. 西南大学, 2019(01)
  • [9]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温州瓯海第一高级中学的实践[D]. 彭雅玲. 温州大学, 2019(01)
  • [10]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 ——以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七年级为例[D]. 常秀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谈初中思想政治开卷考试还需熟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