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9602减轻谷氨酸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柳辰玥[1](2021)在《基于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探讨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理》文中指出目的大鼠暴露于慢性应激环境中会产生肝郁脾虚证候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抑郁样行为。逍遥散已被证明抗抑郁作用显着,临床中常用来治疗抑郁症。基础研究也表明,逍遥散可改善慢性应激引起抑郁样行为。神经损伤是抑郁症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Homer1b/c被报道在慢性应激大鼠海马CA1区显着升高,并通过mGluR5影响下游mTOR通路,进而导致与突触生成相关蛋白PSD95和SYP表达降低,产生神经损伤。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逍遥散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复制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谷氨酸诱导的HT-22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的抗抑郁作用是否与Homer1-mGluR5 及 mTOR 通路有关。方法1.体内实验: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造模组,连续6周CUMS法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CUMS第3周时,用糖水实验评价模型,筛选造模组大鼠糖水饮用量与NC组大鼠无统计学差异的,不纳入后续实验。其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保证每组12只:模型组(CUMS)、氟西汀组(FLU)、逍遥散组(XYS)。第4~第6周边造模边灌胃逍遥散,氟西汀作为阳性对照药。6周后,通过大鼠的一般状态以及糖水偏好、强迫游泳、旷场实验等行为学实验评价大鼠的“肝郁”表现,用体重、进食量等方法评价“脾虚”表现。同时通过以方测证,观察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药效。用液质联用技术(UPLC-MS)指认逍遥散的有效成分,为逍遥散提供药效物质基础依据。化学比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匀浆中谷氨酸(Glu)含量;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海马 CA1 区 Homer1b/c,mGluR5,p-mTOR,mTOR,p70S6k,p-p70S6k,p-4EBP1,4EBP1,PSD95 和 SYP 蛋白表达水平,PCR 检测 Homer1,mGluR5,PSD95和SYP的基因水平。2.体外实验:将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NC),谷氨酸组(Glu),慢病毒沉默组(Lv),逍遥散组(XYS)。慢病毒沉默组采用慢病毒沉默Homer1转染的HT-22细胞株;NC组、Glu组、XYS组用正常HT-22细胞株。Glu组、XYS组、Lv组用5mM谷氨酸诱导产生神经毒性的HT-22 Homer1沉默细胞株,XYS组用不同浓度XYS含药血清干预。分别用CCK8法观察XYS含药血清对HT-22细胞活性的影响,LDH检测逍遥散含药血清对HT-22细胞的毒性,用Western blot测定逍遥散含药血清对神经元细胞 Homer1b/c,mGluR5,p-mTOR,mTOR,p70S6k,p-p70S6k,p-4EBP1,4EBP1,PSD95和SYP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用RT-qPCR检测Homer1,mGluR5,PSD95,SYP的基因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1)采用6周CUMS复制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逍遥散治疗后,可让CUMS大鼠毛色恢复光泽,大鼠的大便恢复正常形态,活跃度提高;可增加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体重和摄食量。连续6周逍遥散治疗后,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明显缓解,强迫游泳实验(Forcedswimmingtest,FST)中的不动时间减少,旷场实验(Openfieldtest,OFT)中的总运动距离增加,中央区的停留时间增加,糖水饮用量增加,这些都说明用逍遥散以方测证,显示出了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的疗效;(2)UPLC-MS结果显示,逍遥散的有效成分有:芍药苷,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素,柴胡皂苷a,姜黄素,阿魏酸;(3)逍遥散可降低CUMS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谷氨酸含量;(4)逍遥散能降低CUMS大鼠海马CA1区Homer1 mRNA相对含量,升高mGluR5,PSD95和SYP mRNA相对含量;(4)逍遥散能降低CUMS大鼠海马CA1区Homer1b/c的表达,促进mGluR5,p-mTOR/mTOR,p-p70S6k/p70S6k,p-4EBP1/4EBP1 的表达,从而促进突触标记蛋白PSD95和SYP蛋白表达。2.体外实验(1)CCK8细胞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逍遥散含药血清对HT-22细胞活性无影响,逍遥散含药血清的最佳给药浓度为10%,谷氨酸最佳造模浓度为5mM,嘌呤霉素筛选未转染细胞的浓度为1.5ug/ml。(2)慢病毒转染HT-22细胞后可沉默Homer1,对Homer1基因沉默效率达到正常组的22.15%,翻译成Homer1b/c蛋白后,沉默水平达到35.94%。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可以进行后续研究。(3)谷氨酸诱导HT-22细胞后产生显着毒性,逍遥散含药血清可起到保护作用,使HT-22细胞活力增加,毒性降低。(4)逍遥散干预谷氨酸诱导的HT-22细胞后,可以恢复正常的梭形纤维状形态。(5)逍遥散含药血清干预谷氨酸诱导的HT-22细胞后,能降低Homer1的mRNA相对含量,升高mGluR5,PSD95和SYP mRNA相对含量;可显着降低Homer1b/c的表达,促进mG1uR5,p-mTOR/mTOR,p-p70S6k/p70S6k,p-4EBP1/4EBP1 的表达,从而促进了突触标记蛋白PSD95和SYP表达,与Homer1沉默后的结果一致,说明Homer1可能是XYS的作用靶点,但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结论(1)本实验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对大鼠施行六周温和不可预测的慢性压力而复制的,逍遥散以方测证药效显着;(2)逍遥散可改善抑郁样行为,增加摄食量和体重;减少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增加旷场实验中的运动距离,增加在中央区的停留时间,增加糖水消耗量;(3)逍遥散可降低谷氨酸含量,减轻谷氨酸的神经毒性,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CUMS大鼠海马CA1区Homer1b/c表达,增加mGluR5表达,从而激活下游mTOR通路,促进与转录蛋白相关的p70S6k、4EBP1活化,从而使突触标记蛋白PSD95和SYP表达增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总之,本研究为揭示逍遥散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提供了实验依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omer1-mGluR5及下游mTOR通路相关。
吴琼[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目的:整理近20年以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 optic neuropathy,TON)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处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关于中药治疗TON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使用Excel 2016进行中药频次频率、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特点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频次≥7的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25.0对频次≥5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8篇,获得处方38个,共涉及74味中药,中药累及使用频次为392次,使用频次最多的前五位中药为: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柴胡。最常用的基础方为血府逐瘀汤和除风益损汤。(2)药物归经上,归于足厥阴肝经的中药频次最高,其次为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药性方面,温性药与寒性药使用频次最高;药味方面,使用频次在前三位的是苦味药、甘味药和辛味药。(3)中药功效类别上,使用频次位于前两位的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4)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00%时,支持度位于前三位的关联规则是川芎-桃仁、川芎-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花。(5)根据聚类分析,可将中药聚为四类:藁本、前胡、防风聚为一类;熟地、白芍、当归聚为一类;红花、桃仁、牛膝、川芎聚为一类;柴胡、枳壳、桔梗聚为一类。结论:(1)中医治疗TON的高频次中药为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柴胡,功效类别以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为主,支持度前三位的关联规则为川芎-桃仁、川芎-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花,均体现中医治疗TON的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补虚行气;(2)治疗TON的中药多归于肝、心二经,且以苦味药和甘味药为主,寒温属性药物均有,符合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的性味归经特点;(3)治疗TON最常用的处方为血府逐瘀汤和除风益损汤,聚类分析展现了治疗TON常用处方的组方配伍特点,即以活血化瘀药(红花、桃仁、川芎等)和补虚药(白芍、当归等)为主,辅以祛风解表药(藁本、前胡、防风)与行气药(柴胡、枳壳、桔梗)。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红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红花治疗TON视神经损伤的潜在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红花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称,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红花有效成分-基因靶点的调控网络;(2)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筛选TON相关芯片,使用GEO2R筛选疾病差异基因,使用韦恩分析得到红花有效成分治疗TON的核心靶点;(3)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红花对TON基因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使用 BisoGenet、CytoNCA 软件包提取核心互作网络;(4)使用DAVID数据平台对筛选出的红花治疗TON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红花17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共205个;筛选出GSE17117芯片中TON的差异表达基因共617个,其中上调基因429个,下调基因188个;(2)经过韦恩分析,筛选出红花治疗TON的核心靶点11个;(3)通过PPI网络构建和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红花治疗TON的14个核心靶点蛋白;(4)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红花作用于TON的靶点主要富集于胞外间隙、细胞质基质、顶端细胞;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凋亡过程的负调控、对有机物质的应答、凋亡过程中的正调控等;相关的分子功能主要为结合核激素受体、结合蛋白质复合物。(5)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红花调控TON的通路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结论:通过对红花有效成分治疗TON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我们推断出红花可能通过调节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 9,MMP9)等靶点调控TNF等相关信号通路,干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从而在TON的治疗中起到视神经保护的作用。第三部分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细胞TNF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体外实验验证红花注射液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1)实验采用星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N)诱导RGC-5神经元性分化;采用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中L-谷氨酸钠最佳损伤浓度和损伤时间,以及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细胞的最佳浓度。(2)根据检测目标的需要,将RGC-5细胞按照1×105/ml的浓度接种至相应培养板中;经STSN诱导后的,分别标记为5个实验组:细胞对照组(A组)、L-谷氨酸钠模型组(B组)、红花注射液组(C组)、抑制剂Ac-DEVD-CHO组(D组)、红花注射液联合抑制剂组(E组)。A组添加DMEM-H培养基,B-E组加入所筛选的最佳L-谷氨酸钠损伤浓度培养基。根据筛选出的L-谷氨酸钠损伤时间孵育后,按照分组进行加样:A组加入DMEM-H培养基,B组加入同浓度的L-谷氨酸钠培养基,C组加入筛选出最佳浓度的红花注射液培养基,D组加入10μmol/L的Ac-DEVD-CHO培养基,E组加入最佳浓度的红花注射液联合Ac-DEVD-CHO培养基。培养24h后进行检测。(3)实验指标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RGC-5细胞中Brn3a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各实验组RGC-5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I型TNF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I,TNFR1)、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s-associated protein with death domain,FADD)、Caspase-8、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经筛选,浓度为0.5 μmol/L的STSN培养基孵育1 h可诱导RGC-5发生神经元形态改变。浓度为8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h所建立的RGC-5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能够达到43.98%,最接近细胞半数凋亡剂量(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60%的红花注射液干预 RGC-5 细胞 24h,细胞抑制率为41.34%,最接近IC50。最终选择0.5 μmol/LSTSN诱导RGC-5细胞1h促进RGC-5的分化,10 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 h建立RGC-5损伤模型,70%红花注射液作为本次实验的干预浓度。(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GC-5细胞可以表达鼠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特异性转录因子Pou结构域转录因子3A(POU domain transcription factor 3A,Brn3A)。(3)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细胞存活率仅为68.35%;C组细胞存活率为77.51%,D组81.13%,E组为86.88%;与B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相比,C、D、E组的OD值均显着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A 组 3.43%,B 组 25.75%,C 组 15.88%,D 组 14.21%,E 组 11.56%。与 B 组相比,C、D、E组的凋亡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C、D、E组的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NFR1、FADD、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上,C组与D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红花注射液与抑制剂Ac-DEVD-CHO 在调控 TNFR1、FADD、Caspase-8 蛋白上效力相当;在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C组与D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Caspase-3蛋白水平上,特异性Caspase-3抑制剂Ac-DEVD-CHO较红花注射液效果更显着。此外,E组在降低Caspase-8、Caspase-3蛋白水平上,较C组、D组更显着(P<0.05),说明红花注射液联合抑制剂可以起到协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1)红花注射液能够有效抑制L-谷氨酸钠对RGC-5细胞的凋亡损伤,提高其存活率;(2)70%红花注射液能够发挥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抑制RGC-5细胞中TNFR1、FADD、Caspase 8、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调控TNFR1信号通路实现的。
纪可[3](2021)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以知识图谱的方式直观展现国内中医治疗失眠相关研究的历史路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科研力量的合作分布关系,为研究者了解中医治疗失眠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对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基础。观察中药安神方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学习记忆、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由此探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文献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领域的文献,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通过时间线视图展示不同聚类的相互影响及时间跨度。2.临床研究:收集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神志病科门诊接诊的慢性失眠患者,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睡眠卫生教育,试验组给予中药安神方,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收集相关病情资料,治疗前后予以疲劳量表-14(FS-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安全性指标检测,对该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常规饲养外,其他4组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每天连续睡眠剥夺12小时,持续剥夺21天。睡眠剥夺2周后开始灌胃给药,1天1次,连续灌胃2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容0.9%Na Cl灌胃。西药组给予艾司唑仑0.09mg/kg/d灌胃。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2.97g/kg/d。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1.49g/kg/d。末次灌胃后,次日开始采用自主活动分析仪记录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固定时间段内的运动路程、运动时间等数据,观察各组动物自主活动度的变化情况。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进行获得性训练,记录90秒内大鼠找到圆形平台的游泳时间、游泳路程和游泳轨迹,每天训练4次,连续5天,第6天休息,第7天上午进行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动物的学习能力。第7天下午撤掉圆形平台,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计算机记录90秒内大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游泳路程及游泳轨迹,检测动物的记忆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皮质GABA、Glu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NDRG2、GFAP阳性细胞表达量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质、海马NDRG2、GLT-1、GAD65、GAD67、Glu NR2A、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皮质、海马中NDRG2、GLT-1、GAD65、GAD67、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1)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发文量趋于稳定,并维持较高水平。(2)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是研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主要力量。研究团队内部合作较为紧密,但团队之间尚未形成广泛合作,仅有少数学术机构存在跨区域合作。(3)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围绕辨病、辨证、治疗方式、数据挖掘及临床疗效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2.临床研究:(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2)试验组(中药安神方)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安慰剂)总有效率为38.7%。(3)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治疗后PSQI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试验组治疗后FS-14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FS-14评分与治疗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后HAMA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3.23,P<0.01)。(6)试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的安全性指标无显着差异,无不良事件发生。3.实验研究:(1)自主活动分析:在光照/黑暗环境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路程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在活动时间方面,除0点外,模型组大鼠活动时间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活动路程及活动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2)定位航行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明显缩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显着下降,Glu浓度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lu浓度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升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NDRG2与GFAP存在较好的共定位。(6)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lu NR2Am RNA相对表达量、GL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LT-1、Glu NR2A m RNA相对表达量及GL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是失眠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知识图谱直观展现了该领域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向。2.中药安神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减轻日间疲劳,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有改善作用,疗效显着优于安慰剂。3.中药安神方能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的昼夜节律和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并对其脑内的神经递质产生影响有关。
赵驰[4](2021)在《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脑及肠道色氨酸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抑郁症是全球最常见的精神心理疾患,表现为明显的情绪障碍及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心身的第一大疾病。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中医采取疏肝健脾法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疗效。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研究透彻。近年来,抑郁症与色氨酸代谢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色氨酸代谢失衡与单胺递质缺乏、炎症激活、神经可塑性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均有密切联系,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目的本课题采取慢性束缚应激建立肝郁脾虚抑郁大鼠模型,从宏观表征、行为学变化等方面进行模型评价。研究中枢及外周色氨酸代谢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联系,并发掘醒脾解郁方的可能效应机制。方法选用SPF级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其中空白组、模型组各7只,中药组、西药组各8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病证结合模型,造模同时干预,连续3周后进行模型评价,分离脑组织、结肠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代谢途径限速酶的表达情况,LC-MS检测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造模后期,模型组大鼠出现精神倦怠,多呈蜷缩状,对束缚应激无明显抵抗反应,毛发干枯发黄。应激3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糖水偏好率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1),不动游泳时间较空白组明显延长(P<0.01),并通过醒脾解郁方反证,表明造模成功。(2)限速酶表达结果:前额叶皮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TPH2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P<0.01)及西药组(P<0.05)TPH2表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IDO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IDO1表达均降低(P<0.01)。结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TPH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TPH1表达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IDO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IDO1表达均降低(/P<0.01)。(3)色氨酸及代谢产物水平:前额叶皮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RP、5-HT含量明显减少(P<0.01),KYN、QUIN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与西药组TRP(P<0.05)、5-HT(P<0.01)含量增加,KYN、QUIN含量减少(P<0.05)。结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RP(P<0.05)、5-HT(P<0.01)含量减少,KYN(P<0.05)、QUIN(P<0.01)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西药组TRP(P<0.05)含量均增加,KYN含量均减少(P<0.05),中药组QUIN含量减少(P<0.05),西药组5-HT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5-HT有升高趋势,西药组QUIN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成功建立肝郁脾虚抑郁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脑及肠道存在色氨酸代谢失衡,表现为限速酶表达异常,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水平异常,这表明色氨酸代谢失衡可能参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发病机制,醒脾解郁方对脑及肠道色氨酸代谢均能起到调节作用。
王萌[5](2020)在《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是否与其负向调控机制线粒体自噬失活有关;明确小建中汤是否具有抗抑郁作用,能否有效逆转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以及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药理机制是否与上调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TLR4/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明确小建中汤对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抑制作用是否依赖于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进一步探讨小建中汤调摄阴阳、温健脾气、生发肝气之功对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方法:1.实验一:SD大鼠40只,除空白组大鼠(n=8)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氟西汀组(n=9)和雷帕霉素组(n=9)。分别给予药物治疗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取海马组织和血清。RT-PCR检测mt DNA拷贝数,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ELISA检测血清IL-1β、IL-18、DA和5-HT变化。2.实验二:SD大鼠60只,除空白组大鼠(n=7)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7)、氟西汀组(n=7)、小建中低剂量组(n=8)、小建中中剂量组(n=8)和小建中高剂量组(n=8)。分别给予药物干预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继而取海马组织和血清。尼氏染色检测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和线粒体超微结构;RT-PCR检测mt DNA拷贝数,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F-κB信号通路相关m RNA(TLR4、IκB-α、NF-κB1、RELA和TNFα)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p-IκB-α、p-p50和p-p65)变化;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ELISA检测血清IL-1β、IL-18、DA、5-HT、SOD和MDA变化。3.实验三:SD大鼠50只,除空白组大鼠(n=7)外,应用CUMS造模,3周后测试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8)、氟西汀组(n=8)、小建中组(n=8)和小建中+抑制剂组(n=8)。分别给予药物治疗3周,同时继续进行CUMS造模。治疗结束后对大鼠实施行为学检测,继而取海马组织。RT-PCR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m RNA(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m RNA(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Beclin-1、LC3B、P62)变化,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变化。结果:1.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线粒体自噬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变化1.1.行为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和蔗糖偏好率明显下降(P<0.01);从强迫游泳实验(FST)结果来看,模型组大鼠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从旷场实验(OFT)结果来看,模型组大鼠水平得分、垂直得分、运动总距离、运动总时间均下降(P<0.01)。1.2.线粒体自噬: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h和Beclin-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降低。1.3.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LRP3(P<0.05)、ASC(P<0.01)、caspase-1(P<0.01)、IL-1β(P<0.05)和IL-18(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CUMS大鼠海马出现了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2.雷帕霉素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线粒体自噬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2.1行为学: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显着升高(P<0.01),FST不动时间显着降低(P<0.01)。雷帕霉素逆转了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2.2线粒体自噬: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Beclin-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下降(P<0.01)。雷帕霉素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2.3 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海马NLRP3(P<0.01)、caspase-1(P<0.05)、ASC(P<0.01)、IL-1β(P<0.01)和IL-18(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同时,雷帕霉素组大鼠NLRP3、caspase-1 p20、ASC、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雷帕霉素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活化。3.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FST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OFT水平得分也有所增加(P<0.05),小建中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垂直得分、运动总距离和运动总时间明显上升(P<0.01)。小建中汤显着逆转了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4.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小建中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0.01)、Parkin(P<0.05)和Beclin-1(P<0.0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62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P62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小建中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P<0.01)的蛋白表达上调,P62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小建中汤通过PINK-1/Parkin途径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区线粒体自噬水平。5.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mt DNA拷贝数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明显增多(P<0.01)。小建中汤明显上调了CUMS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拷贝数,增加了线粒体数量。6.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SOD和MDA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P<0.01)表达量减少,MDA(P<0.01)表达量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SOD(P<0.05,P<0.01,P<0.01)表达量明显减增多,MDA(P<0.01,P<0.05,P<0.01)表达量明显减少。小建中汤改善了CUMS大鼠脂质过氧化水平。7.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TLR4、IκB-α、NF-κB1、RELA和TNF-α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TLR4(P<0.01)、IκB-α(P<0.01)、NF-κB1(P<0.01)、RELA(P<0.01)和TNF-α(P<0.01,P<0.01,P<0.05)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p-p50、p-p65、p-IκB-α和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p-p50、p-p65、p-IκB-α和TLR4的蛋白水平降低(P<0.01)。小建中汤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8.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组大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小建中汤抑制了CUMS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9.小建中汤对CUMS模型大鼠血清5-HT和DA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DA(P<0.01)和5-HT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DA和5-HT的表达上调(P<0.01)。小建中汤增加了CUMS大鼠血清5-HT和DA水平。10.小建中汤+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对CUMS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与小建中组相比,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PINK-1(P<0.01)、Parkin(P<0.05)、Beclin-1(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62(P<0.01)的m RNA相对表达量增多;与小建中组比较,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海马PINK-1、Parkin、Beclin-1和LC3B2/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62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减弱了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正向调控作用。11.小建中汤+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对CUMS模型大鼠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与小建中组相比,小建中+抑制剂组大鼠海马NLRP3(P<0.01)、ASC(P<0.05)、caspase-1(P<0.01)、IL-1β(P<0.01)和IL-18(P<0.0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升。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减弱了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结论:1.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同时存在线粒体自噬水平低下和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过度活化,这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2.线粒体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改善了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降低了NLRP3炎症小体各组分和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雷帕霉素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了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活化。进一步验证了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可能与其负向调控机制线粒体自噬失活有关。3.小建中汤通过改善CUMS大鼠自主活动,减少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有效逆转了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4.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药理机制可能与上调CUMS大鼠海马区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水平,增加mt DNA拷贝数,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TLR4/NF-κB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5.小建中汤对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其对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调节。
郑佳彬[6](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立题依据:研究背景:恶性淋巴瘤(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通过肿瘤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同可将其分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及B细胞来源淋巴瘤两大类。T细胞淋巴瘤临床较B细胞淋巴瘤较为少见,仅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0%-15%。但这类淋巴瘤由于其亚洲人群高发病率、明显的个体异质性、广泛的症状特异性、较差的治疗预后和转归及大多数在治疗2-3年内复发的特点,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复方苦参注射液由于其抗肿瘤、镇痛、增强免疫等功效,常用于晚期患者的维持治疗及放化疗辅助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前主任林洪生教授在多年的淋巴瘤患者诊治过程中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治疗缓慢进展的T细胞淋巴瘤,尤以伴以多种形式皮肤损伤的患者效果显着,填补了缓慢进展或除皮肤受累症状外并无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受累症状的患者等待观察期无药可用的空白,缓解了患者症状,显着改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分别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设计,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人源淋巴瘤细胞系的干预作用,并在小鼠体内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和探索其免疫调控作用机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有效性是否源于其对淋巴瘤抑制调节作用提供进一步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1.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分别培养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人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鼠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5种不同淋巴瘤细胞株。通过比较CCK8及prestoblue敏感度及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带来的影响,选择prestoblue法作为细胞活力检测试剂。使用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不同浓度(0.039-5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细胞株干预后24h、48h、72 h、96h后对其增殖的影响。从而筛选增殖抑制有效及敏感的细胞株。1.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对上一步筛选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1.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对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7AAD/AnnexinV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表达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发生。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蛋白表达差异,聚类分析潜在作用通路,蛋白质印迹法(WB)验证相关有效通路蛋白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的Hut78、Loucy细胞蛋白表达中的影响,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定量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代谢产物表达差异,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影响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4.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4.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2ml/kg、4ml/kg、8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甲氨喋呤(MTX)组,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14天,观察记录其对瘤体大小、小鼠体重及生存期的影响,探索CKI治疗的最佳剂量。4.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最佳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组(2ml/kg,4ml/kg)及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7天,观察比较瘤体大小,绘制瘤体生长曲线;通过免疫细胞亚群测定检测小鼠肿瘤及脾脏免疫细胞分型表达;通过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进行肿瘤组织代谢产物检测。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用以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情况。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通过细胞活力鉴定的方法学摸索,CCK8及Prestoblue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对Prestoblue读数的影响程度更小。因此选择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CKI在淋巴瘤细胞增殖中发挥的作用。Prestoblue法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5种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EL4、Loucy、Jurkat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细胞Raji,在人源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抑制效果最强,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的抑制效果次之,均呈现显着的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计数法结果与Prestoblue检测结果趋势一致,也进一步验证Prestoblue细胞增殖-活力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准确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CKI处理后Hut-78、Loucy细胞的细胞周期G0-G1,S,G2/M期并未见明显的周期停滞作用。但是subG 1期的比例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增加,提示细胞凋亡在CKI的作用机制中或许扮演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KI可以诱导Hut-78、Loucy细胞的凋亡,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不同的是,CKI在48h更多的引起Hut-78细胞的早期凋亡,其凋亡率增高明显;但在Loucy细胞中,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比率更多,这说明CKI诱导Loucy细胞死亡的方式或机制与Hut-78可能纯在差异。2.通过分析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结果发现CKI的潜在作用通路可以聚焦在 PI3K/Akt/mTOR、NF-KB、MEK/ERK 等通路,其中 PI3K/Akt/mTOR 通路的多数蛋白表达调节符合CKI调节分子机制的构想。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证实CKI可通过下调Hut-78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进一步调控其下游AMPK/TSC1/mTor/S6通路,从而影响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这种现象在Loucy细胞中同样可见。可见,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提示CKI具有潜在调控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CKI可以通过直接减少谷氨酸或乳酸代谢的途径抑制糖解途径酵,减少肿瘤能量代谢。Western Blot蛋白表达验证结果证实CKI具有潜在下调GLS1、LDHA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干预肿瘤能量代谢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供应。4.通过对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我们发现CKI、MTX干预相比生理盐水组可显着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比较两个实验的小鼠瘤体生长曲线,发现CKI干预后瘤组织的瘤体积增长速度呈降低趋势,与生存期研究结果相一致,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依然表现出非劣势的肿瘤抑制作用。免疫细胞亚群结果提示CKI可以选择性上调T细胞亚群(CD3+),而其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免疫细胞群体可能是上调辅助T细胞(CD3+CD4+)、调节性T细胞(CD4+FoxP3),或下调Th17细胞(CD3+CD4+IL17)比例达成的。这一发现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免疫调控有关。通过对肿瘤组织代谢产物的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发现CKI在谷氨酸途径代谢中,可以显着降低谷氨酰胺、谷氨酸及乳酸含量。这与Hut-78及Loucy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也进一步提示CKI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及糖酵解途径影响肿瘤能量代谢,降低肿瘤供能,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的结果显示CKI的抑瘤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体外实验的结论。研究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对T细胞淋巴瘤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其发挥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完成;2.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CKI具有降低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从而抑制糖解酵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代谢,这一点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得到了验证;4.CKI干预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可以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降低肿瘤生长速度,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5.CKI发挥肿瘤免疫调节的机制可能是下调Th17(CD3+CD4+IL17)/Treg(CD4+FoxP3)比例,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性炎症发挥的。
郎霞[7](2020)在《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实验研究明确甘草与栀子配伍能够降低栀子的肝肾毒性,通过栀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栀子苷溶出率的影响以及NLRP3通路探讨甘草降低栀子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最后初步明确甘草降低栀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1.采用不同配伍比例的栀子甘草对正常SD大鼠和黄疸模型SD大鼠进行研究,单栀子、栀子与甘草配伍1:1、2:1、3:1,连续给药一周后取血进行肝肾功能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A)和病理解剖检测,明确甘草与栀子配伍能够降低栀子的肝肾毒性。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单栀子、栀子与甘草1:1、2:1、3:1配伍后栀子苷溶出率的变化。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100 mm,1.7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超纯水,乙腈:水(5-95),流速为0.200ml/min,柱温32.3℃,检测波长为238nm,进样体积为0.5μl,明确甘草与栀子配伍后对栀子苷溶出率的影响。3.基于NLRP3通路探讨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机制研究,单栀子、栀子与甘草配伍1:1、2:1、3:1,连续给药一周后取血检测: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β(IL-1β),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Pro-IL-18、Pro-IL-1βmRNA和蛋白的表达,探讨甘草降低栀子肝毒性的作用机制。4.采用京尼平与甘草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异甘草苷不同配伍比例1:1、1:2、2:1对HepG2细胞上清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影响,初步明确甘草降低栀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肝指标ALT(P<0.01)、AST(P<0.05)、TBIL(P<0.05)均显着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单栀组肝指标ALT(P<0.05)、AST(P<0.05)、TBIL(P<0.01)均显着升高。与单栀组相比,栀子:甘草(1:1)组肝指标ALT(P<0.05)、AST(P<0.05)、TBIL(P<0.01)均显着降低;栀子:甘草(2:1)组肝指标ALT(P<0.05)、AST(P<0.05)、TBIL(P<0.01)显着降低。与模栀组相比,M栀子:甘草(1:1)组肝指标ALT(P<0.05)、AST(P<0.01)、TBIL(P<0.01)均显着降低;与模栀组相比,M栀子:甘草(2:1)组肝指标ALT(P<0.05)、AST(P<0.05)、TBIL(P<0.01)显着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肾指标BUN(P<0.05)、CREA(P<0.01)显着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单栀组肾指标BUN(P<0.01)、CREA(P<0.01)显着升高。与单栀组比较,栀子:甘草(1:1)组肾指标BUN(P<0.05)、CREA(P<0.05)显着降低;与单栀组比较,栀子:甘草(2:1)组肾指标BUN(P<0.05)显着降低。与模栀组比,M栀子:甘草(1:1)组肾指标BUN(P<0.01)、CREA(P<0.01)显着降低,与模栀组比,M栀子:甘草(2:1)组肾指标BUN(P<0.01)、CREA(P<0.01)显着降低。2.线性范围为0.0023-0.0138μg(r=0.9998)此范围内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71%,相对标准偏差为3.62%。测得栀子组栀子苷平均含量为0.1979%,栀子-甘草(1:1)配伍组栀子苷的平均含量为0.1306%,栀子-甘草(2:1)配伍组栀子苷的平均含量为0.1358%,栀子-甘草(3:1)配伍组栀子苷的平均含量为0.16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18(P<0.01)、IL-1β(P<0.01)指标显着升高,单栀组IL-18(P<0.05)、IL-1β(P<0.01)指标显着升高。与单栀组比较,栀子:甘草(1:1)组IL-18(P<0.05)、IL-1β(P<0.01)指标显着降低;栀子:甘草(2:1)组IL-1β(P<0.05)指标显着降低。与模栀组比较,M栀子:甘草(1:1)组IL-18(P<0.01)、IL-1β(P<0.01)指标显着降低。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单栀组NLRP3(P<0.01)、Caspase-1(P<0.01)、Pro-IL-18(P<0.01)、Pro-IL-1β(P<0.01)mRNA表达显着升高;与单栀组比较,栀子:甘草1:1组NLRP3(P<0.01)、Caspase-1(P<0.05)、Pro-IL-18(P<0.05)、Pro-IL-1β(P<0.01)mRNA表达明显下调,栀子:甘草2:1组NLRP3(P<0.01)、Caspase-1(P<0.01)、Pro-IL-1β(P<0.01)mRNA表达明显下调,栀子:甘草3:1组Pro-IL-1β(P<0.05)mRNA表达明显下调;与模栀组比较,M栀子:甘草1:1组NLRP3(P<0.01)、Caspase-1(P<0.05)、Pro-IL-18(P<0.05)、Pro-IL-1β(P<0.05)mRNA表达明显下调,M栀子:甘草2:1组NLRP3(P<0.01)、Caspase-1(P<0.01)mRNA表达明显下调,M栀子:甘草3:1组NLRP3(P<0.05)、Caspase-1(P<0.01)mRNA表达明显下调。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单栀组NLRP3(P<0.01)、Caspase-1(P<0.05)、Pro-IL-18(P<0.01)、Pro-IL-1β(P<0.0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单栀组比较,栀子:甘草1:1组NLRP3(P<0.01)、Pro-IL-18(P<0.01)、Pro-IL-1β(P<0.0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栀子:甘草2:1组NLRP3(P<0.05)、Caspase-1(P<0.01)、Pro-IL-18(P<0.05)、Pro-IL-1β(P<0.0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与模栀组比较,M栀子:甘草1:1组Caspase-1(P<0.05)、Pro-IL-18(P<0.01)、Pro-IL-1β(P<0.0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M栀子:甘草2:1组NLRP3(P<0.01)、Caspase-1(P<0.01)、Pro-IL-18(P<0.05)、Pro-IL-1β(P<0.0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M栀子:甘草3:1组Caspase-1(P<0.01)、Pro-IL-18(P<0.05)蛋白表达水平明下调。4.与空白组相比,京尼平组ALT(P<0.05)、AST(P<0.01)指标显着升高。与京尼平组相比,京尼平:甘草酸(1:1)ALT(P<0.05)、AST(P<0.05)指标显着降低,京尼平:甘草酸(1:2)ALT(P<0.01)、AST(P<0.05)指标显着降低;京尼平:甘草次酸(1:1)ALT(P<0.01)、AST(P<0.05)指标显着降低;京尼平:甘草次酸(1:2)ALT(P<0.01)、AST(P<0.01)指标显着降低;京尼平:甘草苷(1:2)ALT(P<0.05)指标显着降低;京尼平:异甘草苷(1:2)ALT(P<0.01)指标显着降低。结论1.由栀子甘草配伍对正常大鼠和黄疸模型大鼠肝肾功能影响及病理切片结果分析表明甘草与栀子不同比例配伍之后,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栀子的肝肾毒性,且1:1配伍比例最佳。2.甘草降低栀子肝毒性的机制主要与甘草能降低栀子苷的溶出有关;且甘草降低栀子肝毒性机制与NLRP3通路介导有关3.甘草对栀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研究中发现:甘草的四种不同成分与京尼平配伍会不同程度降低京尼平的毒性,初步推测甘草解栀子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是甘草酸和甘草次酸。
李杰[8](2020)在《基于1H-NMR代谢组学对豨莶草致大鼠肺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1H-NMR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豨莶草水洗脱部位(SWES)致大鼠肺损伤对血清和肺组织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动态改变,探讨造成肺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寻找该药致肺损伤的敏感标志物,为临床豨莶草致肺损伤的快速诊断、预后判断以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SWES高剂量给药组(0.5g·kg-1·d-1),SWES低剂量给药组(0.125 g·kg-1·d-1),每组12只。给药周期为4周,采取灌胃给药方式,正常组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每周测定体重、计算肺指数。给药4周后各组杀检6只大鼠,采集肺组织,观察肺组织大体标本形态和镜下病理改变。停药两周后,对停药各组重复进行上述检测。2.采集正常组和给药组大鼠血清、肺组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其代谢指纹图谱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大鼠正常组与给药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和t检验找出给药组和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代谢产物;根据给药前后差异代谢产物相对含量的变化,参考文献报道,结合肺损伤引起代谢通路的紊乱推测肺损伤发生机制,进而寻找肺损伤的敏感标志物。结果1.体重、肺指数测定各剂量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差异。2.病理检测各组肺组织大体标本未见明显肿胀及出血点。病理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下显示:正常组被膜完好,间隔血管略扩张,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异常,高剂量组大鼠呈间质性肺炎,表现为肺泡膈增宽,部分区域实变,间质及肺泡有大量红细胞;停药2周后高剂量组肺间隔及肺泡上皮增生性病变减轻,但肺泡仍有少量红细胞渗出,提示肺损伤呈可逆性改变。3.代谢组学研究PLS-DA分析结果显示:给药组与正常组代谢轮廓在两样本明显分离,表明豨莶草水洗脱部位给药造成大鼠机体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异常。肺组织中高剂量组在停药2周后,代谢轮廓向正常组靠近,提示该药致肺损伤程度得到部分逆转,与病理检测相一致。(两样本排列检验显示Q2所在回归线在Y轴上的截距小于0,证明模型可靠,可用于后续研究)。选取分离最显着的高剂量组与正常组建立OPLS-DA得分图与S-plot图,以VIP>1为标异代谢产物,分别是乙酸、氧化三甲胺、甘氨酸、肌肉肌醇。与正常组相比,给药4周后高剂量组乙酸含量升高(P<0.05),氧化三甲胺、甘氨酸和肌肉肌醇含量下降(P<0.05,P<0.01)。停药2周后,所有代谢产物水平均未发生显着回调(P>0.05)。肺组织中共鉴定出9个差异代谢产物,分别是乳酸、乙酸、磷脂酰胆碱、丙酮酸、二甲胺、谷氨酸、甘油磷酸胆碱、甘氨酸、黄嘌呤。给药4周后,相比正常组,高剂量组乳酸、乙酸和磷脂酰胆碱含量升高(P<0.01),丙酮酸、二甲胺、谷氨酸、甘油磷酸胆碱、甘氨酸和黄嘌呤含量下降(P<0.05,P<0.01)。停药2周后,除乙酸、磷脂酰胆碱、甘油磷酸胆碱和甘氨酸外,肺组织中大多数代谢产物水平都发生显着回调(P<0.05,P<0.01)。5.肺损伤机制研究该药致大鼠肺损伤机制主要与丙酮酸代谢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紊乱有关系,主要原因可能是给药后大鼠肺脏能量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引起大鼠肺脏炎症发生。结论本实验首次采用代谢组学对豨莶草水洗脱部位对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代谢产物变化分析,探讨肺损伤作用机制,并寻找肺损伤的敏感标志物。实验结果提示肺组织为该药损伤作用靶器官之一,停药后肺损伤呈可逆性改变,与肺脏病理改变相一致,肺损伤与差异性代谢产物具有显着相关性。通过对肺损伤造成代谢通路紊乱的研究,推测豨莶草水洗脱部位致大鼠肺损伤主要与丙酮酸代谢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紊乱有密切关系,提示该药早期肺损伤主要造成大鼠肺组织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损伤。肺组织中测得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可能成为潜在的肺损伤敏感物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田丹枫[9](2020)在《参知健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痴呆常见类型之一,以记忆力进行性衰退、认知功能障碍及性格、情感等精神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VD的病理机制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突触可塑性改变、钙超载、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显着提高VD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课题组基于VD的“毒损脑络”中医创新病因病机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具有解毒通络作用的参知健脑方。前期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修复受损海马神经元,通过调控谷氨酸突触囊泡转运关键蛋白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内吞过程,减轻谷氨酸所致神经兴奋性毒性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但研究大多仅从单个靶点或通路评估参知健脑方对VD的干预作用,并未完全解释其药效机制;且目前尚未对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深入分析验证,其分子机制值得更深入地探索研究。目的:基于VD“毒损脑络”理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2)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干预药物的适宜浓度,并探讨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增殖及毒性的影响;(3)研究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周期、凋亡及细胞内游离Ca2+和ROS/Superoxide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VD细胞模型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参知健脑方的治疗有效性及网络药理学结果的可靠性;(4)研究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clathrin、RAB5B和NMDAR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是否通过调控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内吞过程发挥对VD的治疗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的可靠性。方法:第一部分:依托多种数据库检索并收集参知健脑方的入血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VD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参知健脑方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7.1构建参知健脑方-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第二部分:采用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作为VD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IncuCyte动态细胞成像技术筛选出谷氨酸适宜造模剂量及参知健脑方低、中、高干预剂量。参知健脑方各剂量与盐酸美金刚分别干预VD细胞模型,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细胞增殖及毒性的作用。第三部分:采用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作为VD细胞模型,参知健脑方各剂量与盐酸美金刚分别干预VD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其对细胞周期、凋亡、细胞内游离Ca2+、活性氧和超氧化物(ROS/Superoxide)水平的影响,qRT-PCR检测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第四部分:采用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作为VD细胞模型,参知健脑方各剂量与盐酸美金刚分别干预VD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clathrin、RAB5B和NMDAR1的分布和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技术检测clathrin和NMDAR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参知健脑方-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3个单味药,18个活性化合物,154个治病靶点。其中,芍药苷、白芍苷和新芒果苷等活性成分关联基因较多,FGF1和FGF2位列治病靶点首位。(2)PPI网络包含154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NS、ALB、AKT1、CASP3、JUN、PTGS2等。(3)GO富集分析共有条目4960个,其中生物过程相关条目4176个,细胞组成相关条目306个,分子功能相关条目478个。(4)KEGG富集分析共有相关通路30条,涉及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凋亡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钙信号通路等。第二部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药物干预剂量筛选:谷氨酸适宜造模剂量为22.5 mM,参知健脑方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05、0.1、0.2 mg/mL,盐酸美金刚干预剂量为10 μM。(2)细胞形态学:正常PC12细胞呈不规则长梭形,形态完整,突起明显,贴壁牢固;谷氨酸处理的PC12细胞呈圆球形,结构不完整,胞体皱缩,易聚集成团;突起变短或减少、消失,细胞贴壁不牢;随着时间的增加,死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死亡率显着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参知健脑方各剂量组细胞胞体均相对完整,部分细胞突起少量存在,存在突触间联系;细胞贴壁较模型组牢固;随着时间的增加,死细胞数增多不明显,细胞死亡率没有显着上升。盐酸美金刚组细胞形态较模型组略有改善。(3)CCK-8增殖实验:谷氨酸可以显着降低PC12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增殖(P<0.05);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明显提高PC12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增殖,降低细胞毒性(P<0.01)。(4)IncuCyte增殖实验:谷氨酸可以持续增加细胞绿色荧光面积和死细胞数,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细胞融合率持续下降;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均可以有效减少细胞绿色荧光面积和死细胞数,死亡率降低,融合率呈上升趋势;盐酸美金刚的各项结果趋势与谷氨酸类似。(5)CFSE增殖实验:谷氨酸可以明显增高CFSE平均荧光强度(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CFSE平均荧光强度均呈减弱趋势,但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细胞周期:谷氨酸可以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使细胞阻滞在S期(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以显着降低S期细胞比例(P<0.01)。(2)细胞凋亡:谷氨酸可以明显增加凋亡率(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以显着减少细胞凋亡(P<0.01)。(3)Ca2+和ROS/Superoxide水平:谷氨酸可明显升高细胞内Ca2+和ROS/Superoxide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Ca2+和ROS水平(P<0.05,P<0.01)。(4)qRT-PCR:谷氨酸可以明显增加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和盐酸美金刚均可显着降低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P<0.01)。第四部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免疫荧光:clathrin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RAB5B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早期内体;NMDAR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突触。谷氨酸显着降低clathrin和RAB5B的表达(P<0.01,P<0.01),增加NMDAR1的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均可上调clathrin、RAB5B水平(P<0.05,P<0.05),下调NMDAR1水平(P<0.05)。(2)qRT-PCR:谷氨酸可明显降低clathrin mRNA的表达(P<0.01),并增加NMDAR1 mRNA的表达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可明显增加clathrin的表达并显着降低NMDAR1的表达水平(P<0.01)。(3)Western Blot:谷氨酸可抑制clathrin和RAB5B的表达,明显增加NMDAR1的表达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均可以显着上调clathrin、RAB5B表达水平,下调NMDAR1 的水平(P<0.01)。结论:(1)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机制呈现多角度、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其治病靶点大多与血管、神经保护及突触可塑性调节相关,且靶点与通路之间相互协同发挥作用,提示这可能是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关键,为深入研究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其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2)适宜浓度的谷氨酸可以显着促进PC12细胞增殖,但谷氨酸浓度过高会产生细胞毒性,导致细胞死亡。参知健脑方各剂量能均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活力及细胞融合率,减少死细胞数目及死亡率,减少细胞毒性损伤;均对细胞形态有一定修复作用,改善细胞贴壁不牢的状态。(3)参知健脑方能有效修复细胞周期循环,下调caspase-3的表达而减少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而阻止Ca2+内流并增强细胞清除ROS和Superoxide的能力,减少谷氨酸毒性积累及氧化应激损伤。参知健脑方可影响上述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验证了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有效性以及网络药理学计算机预测结果的可靠性。(4)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障碍导致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积累,“解毒通络”的参知健脑方可改善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而降低谷氨酸神经兴奋性毒性。其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larhrin和RAB5B的表达,促进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有关。验证了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有效性以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解毒通络”法则治疗VD提供了微观证据。
李亚锋[10](2020)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脊髓损伤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病率逐渐升高,脊髓损伤具有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脊髓损伤后病理过程复杂,本论文主要探究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NOD样受体蛋白1(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1,NLRP1)/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包括文献综述及实验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此部分包括两篇文献综述。第一篇文献综述介绍了 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主要从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诱导NLRP1炎性小体的表达、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NLRP1炎性小体的激活和调节以及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针对NLRP1炎性小体的治疗4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二篇阐述了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通过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及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甲强龙组、补阳还五汤组和模型组。通过椎板间隙置入球囊压迫上颈髓造模,造模成功后,补阳还五汤组每天将制备的含颗粒剂2g/mL的补阳还五汤水煎液以1.75ml/kg体重灌胃1次,连续14天;甲强龙组在造模成功后的24小时内经尾静脉注射甲强龙,首剂量为30mg/kg,余以每小时5.4mg/kg,每4小时给药1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每天以1.75ml/kg体重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持续14天。干预后的第1天、3天、7天及14天以BBB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干预14天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BBB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评分无变化;补阳还五汤组及甲强龙组治疗后3天、7天及14天的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7d及14d,各组大鼠评分变化不明显。干预后14d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补阳还五汤组以及甲强龙组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组以及甲强龙组之间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脊髓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效果明显,可有效干预大鼠脊髓损伤,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以减少细胞焦亡,但补阳还五汤在在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中药9602减轻谷氨酸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9602减轻谷氨酸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探讨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逍遥散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内实验 |
实验一 CUMS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及逍遥散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逍遥散通过调节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防治抑郁症肝郁脾虚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 |
实验一: Homer1基因沉默慢病毒载体设计构建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逍遥散通过Homer1-mGluR5及下游mTOR通路对谷氨酸诱导的HT-2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一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红花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方法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资料录入及处理 |
1.6 处方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信息 |
2.2 处方中药频次分析 |
2.3 处方中药归经频次分布 |
2.4 处方中药药性频次分布 |
2.5 处方中药药味频次分布 |
2.6 处方中药功效类别频次分布 |
2.7 处方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2.8 处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医对TON的认识 |
3.2 治疗TON的常用处方分析 |
3.3 纳入处方中高频中药的分析 |
3.4 处方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 |
3.5 治疗TON处方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
3.6 治疗TON处方中药的聚类分析 |
3.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红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高频中药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
1.2 TON表达谱芯片数据下载及数据整理 |
1.3 视神经挤压5天后的C57BL/6J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1.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
1.5 红花作用靶点与筛选出的TON差异表达基因的韦恩分析 |
1.6 关键靶点基因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红花活性成分筛选结果 |
2.2 红花活性成分作用靶点 |
2.3 TON芯片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
2.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
2.5 红花活性成分对应靶点与TON差异基因交集靶点筛选 |
2.6 红花治疗TON核心靶点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2.7 红花治疗TON核心靶点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
3.2 选择红花作为该研究主要对象的原因 |
3.3 红花治疗TON的作用靶点分析 |
3.4 红花治疗TON靶点的PPI网络分析 |
3.5 红花治疗TON潜在机制分析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细胞TNF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备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传代 |
2.4 细胞冻存 |
2.5 细胞计数 |
2.6 免疫荧光检测转录因子Brn3a的表达 |
2.7 筛选STSN诱导RGC-5分化的最佳浓度 |
2.8 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最佳浓度及时间 |
2.9 CCK-8法筛选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的最佳浓度及时间 |
2.10 CCK-8法检测红花注射液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 |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花注射液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 |
2.12 Western-blot检测L-谷氨酸钠诱导的RGC-5损伤模型相关凋亡通路中各蛋白的表达 |
2.13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RGC-5细胞的体外培养 |
3.2 RGC-5的鉴定 |
3.3 STSN诱导RGC-5分化 |
3.4 L-谷氨酸钠诱导RGC-5细胞凋亡损伤模型 |
3.5 红花注射液干预RGC-5细胞浓度的筛选结果 |
3.6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后RGC-5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7 红花注射液对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8 红花注射液通过TNFR1/FADD/Caspase-8/Caspase-3通路调控RGC-5的凋亡 |
4 讨论 |
4.1 红花及其有效成分保护RGCs的相关研究 |
4.2 红花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胞凋亡相关通路的调控 |
4.3 在视神经损伤中,细胞凋亡对RGCs的存活起重要作用 |
4.4 TNFR/FADD/Caspase-8/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 |
4.5 使用STSN分化RGC-5细胞的意义 |
4.6 红花注射液对L-谷氨酸钠诱导后RGC-5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及分析 |
4.7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红花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的基本信息 |
附录2 TON差异基因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与收集 |
2.2 数据转换 |
2.3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文献发表趋势 |
3.2 作者共现分析 |
3.3 机构共现分析 |
3.4 关键词共现分析及聚类 |
4.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3.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
3.1 病情资料 |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4.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4.1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
4.2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实验二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神经元网络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4)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脑及肠道色氨酸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抑郁的研究进展 |
1 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概述 |
2 抑郁症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3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色氨酸代谢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
1 色氨酸-5-HT途径与抑郁症 |
2 色氨酸-犬尿氨酸途径(KP)与抑郁症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研究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二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脑及肠道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三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脑及肠道色氨酸代谢限速酶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郁病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
1.1 秦汉时期 |
1.1.1 《黄帝内经》 |
1.1.2 《伤寒杂病论》 |
1.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近现代 |
2.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2.1 病因病机 |
2.1.1 五脏精气虚弱 |
2.1.2 体质偏颇 |
2.1.3 情志刺激 |
2.1.4 劳神过度 |
2.2 各家论点 |
2.2.1 肝气郁结 |
2.2.2 肺气郁结 |
2.2.3 脾虚 |
2.2.4 肝郁脾虚 |
2.2.5 胆失决断 |
2.2.6 肾阳虚 |
2.2.7 肝阳气虚 |
2.2.8 肾精不足 |
2.2.9 肝肾不足 |
2.2.10 “脑神”不用 |
3.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3.1 单胺类神经递质 |
3.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
3.3 神经可塑性 |
3.4 谷氨酸能失衡 |
3.5 线粒体假说 |
3.6 神经炎症反应 |
3.7 Micro RNA |
3.8 肠道微生态 |
4.本研究立题依据 |
4.1 抑郁症与神经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
4.2 NLRP3炎症小体活化是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
4.3 线粒体自噬是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关键 |
4.4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线粒体自噬假说 |
4.5 抑郁症与脾虚密切相关 |
4.5.1 脾之生理为神志活动提供基础 |
4.5.2 抑郁症与脾虚 |
4.5.3 线粒体自噬水平低下可能为脾虚气化不足的生物学基础 |
4.6 肝脾不和是抑郁症的重要病机 |
4.6.1 脾虚肝郁 |
4.6.2 脾虚肝虚 |
4.7 小建中汤的选方依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线粒体自噬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2.1 药品 |
1.2.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行为学检测 |
2.5.2 ELISA检测 |
2.5.3 RT-PCR检测 |
2.5.4 Western-blot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行为学变化 |
3.1.1 体重变化 |
3.1.2 SPT变化 |
3.1.3 FST不动时间变化 |
3.2 MtDNA拷贝数变化 |
3.3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含量的变化 |
3.3.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
3.3.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变化 |
3.4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
3.4.1 NLRP3 炎症小体m RNA表达变化 |
3.4.2 炎症因子mRNA表达变化 |
3.4.3 NLRP3炎症小体以及下游炎症因子蛋白水平变化 |
3.5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
3.6 血清DA和5-HT水平变化 |
实验二 小建中汤抗抑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2.1 药品 |
1.2.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行为学检测 |
2.5.2 ELISA检测 |
2.5.3 SOD和 MDA检测 |
2.5.4 尼氏染色 |
2.5.5 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细胞超微结构 |
2.5.6 RT-PCR检测 |
2.5.7 Western-blot检测 |
2.5.8 免疫荧光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行为学变化 |
3.1.1 体重变化 |
3.1.2 SPT基线 |
3.1.3 OFT变化 |
3.1.4 FST变化 |
3.2 MtDNA拷贝数变化 |
3.3 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附图1.1) |
3.4 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附图1.2) |
3.5 血清SOD和 MDA变化 |
3.6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变化 |
3.6.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
3.6.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7 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变化 |
3.7.1 NF-κB信号通路相关m RNA表达变化 |
3.7.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8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
3.8.1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m RNA表达变化 |
3.8.2 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9 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
3.10 血清DA、5-HT变化 |
实验三 小建中汤介导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2.1 药品 |
1.2.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糖水训练和蔗糖偏好率测试 |
2.2 CUMS大鼠抑郁模型制备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行为学检测 |
2.5.2 RT-PCR检测 |
2.5.3 Western-blot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行为学变化 |
3.1.1 体重变化 |
3.1.2 FST变化 |
3.2 线粒体自噬相关指标变化 |
3.2.1 线粒体自噬相关mRNA表达变化 |
3.2.2 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3.3 NLRP3炎症小体相关指标变化 |
3.3.1 NLRP3 炎症小体相关m RNA表达变化 |
3.3.2 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
讨论 |
1.CUMS模型的选择 |
2.对照药氟西汀和激动剂雷帕霉素的选择 |
3.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的作用 |
3.1 RAPA上调了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水平 |
3.2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行为学影响 |
3.3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影响 |
3.4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NLRP3 炎症小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3.5 上调线粒体自噬对CUMS大鼠5-HT和 DA的影响 |
4.小建中汤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探讨 |
4.1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行为学影响 |
4.2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
4.2.1 尼氏染色 |
4.2.2 超微结构 |
4.3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
4.3.1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mt DNA拷贝数影响 |
4.3.2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血清SOD和 MDA的影响 |
4.3.3 小建中汤上调CUMS大鼠海马线粒体自噬水平 |
4.4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海马炎症的影响 |
4.4.1 小建中汤抑制CUMS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 |
4.4.2 小建中汤抑制CUMS大鼠NLRP3 炎症小体通路活化 |
4.5 小建中汤对CUMS大鼠5-HT和 DA的影响 |
4.6 小建中汤通过介导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 |
5.小建中汤健脾调肝治疗抑郁症作用探讨 |
5.1 小建中汤温健脾气、调摄阴阳 |
5.2 小建中汤生发肝气 |
5.3 小建中汤健脾调肝的生物学基础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图 |
1.1 实验二海马尼氏染色(200×) |
1.2 实验二海马超微结构 |
1.3 实验二NLRP3炎症小体通路蛋白表达(免疫荧光) |
2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意见表 |
3 综述 NF-κB/NLRP3 信号通路在抑郁症及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三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三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四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第五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7)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药品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药物制备 |
2.3 动物给药 |
2.4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栀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正常大鼠和黄疸模型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3.2 栀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正常大鼠和黄疸模型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3.3 病理检测结果 |
4.小结 |
第二章 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栀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栀子苷溶出率的影响 |
1.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品和试剂 |
2.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线性关系考察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稳定性试验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8 栀子苷含量测定 |
(二)基于NLRP3通路探讨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药物制备 |
2.3 动物给药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蛋白表达 |
2.5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
2.6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3.1 栀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正常大鼠和黄疸模型大鼠血清IL-18、IL-1β的影响 |
3.2 栀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正常大鼠和黄疸模型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Pro-IL-18、Pro-IL-1βmRNA表达的影响 |
3.3 栀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正常大鼠和黄疸模型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Pro-IL-18、Pro-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甘草对栀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初步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物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常规培养 |
2.2 CCK-8法测定HepG2细胞增殖活力 |
2.3 京尼平与甘草不同成分配伍对HepG2细胞上清液ALT、AST的影响 |
2.4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CCK-8法测定HepG2细胞增殖活力 |
3.2 京尼平与甘草不同成分配伍对HepG2细胞上清液ALT、AST的影响 |
4.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1H-NMR代谢组学对豨莶草致大鼠肺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药材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一般情况 |
2.4 样本采集 |
2.5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
3.实验结果 |
3.1 体质量测定 |
3.2 肺指数测定 |
3.3 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
4.讨论 |
4.1 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4.2 剂量的设定 |
5.小结 |
第二章 基于~1H-NMR技术的豨莶草水洗脱部位致大鼠肺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豨莶草水洗脱部位致大鼠肺损伤的机制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实验动物 |
2.1.1.2 药物与试剂 |
2.1.1.3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药材的制备 |
2.1.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1.2.3 样本采集 |
2.1.2.4 核磁样本预处理 |
2.1.2.5 ~1H-NMR测试及图谱处理 |
2.1.2.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1.2.7 代谢通路分析 |
2.1.3 实验结果 |
2.1.3.1 血清~1H-NMR代谢图谱分析 |
2.1.3.2 血清多元统计分析 |
2.1.3.3 血清差异代谢产物鉴定 |
2.1.3.4 血清差异代谢产物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
第二节 基于肺组织匀浆代谢组学研究豨莶草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
2.2.1 实验材料 |
2.2.1.1 实验动物 |
2.2.1.2 药物与试剂 |
2.2.1.3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药材的制备 |
2.2.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2.3 样本采集 |
2.2.2.4 肺组织核磁样本预处理 |
2.2.2.5 ~1H-NMR 测试及图谱处理 |
2.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2.7 代谢通路分析 |
2.2.3 结果 |
2.2.3.1 肺组织~1H-NMR图谱分析 |
2.2.3.2 肺组织多元统计分析 |
2.2.3.3 肺组织差异代谢产物的鉴定 |
2.2.3.4 肺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
2.2.4 讨论 |
第三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代谢组学在药物致肺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参知健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参知健脑方各组分药物改善认知机制研究 |
1 人参 |
1.1 中医认识 |
1.2 化学成分 |
1.3 改善认知机制 |
2 知母 |
2.1 中医认识 |
2.2 化学成分 |
2.3 改善认知机制 |
3 赤芍 |
3.1 中医认识 |
3.2 化学成分 |
3.3 改善认知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神经元突触囊泡内吞途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
1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ME)与神经系统疾病 |
1.1 网格蛋白包被组装 |
1.2 质膜内陷和凹窝形成 |
1.3 凹陷收缩和剪切 |
1.4 囊泡去包被 |
2 Kiss and run途径 |
3 不依赖网格蛋白的大量内吞作用(clathrin-independent bulk endocytosis,CIE) |
4 超速内吞作用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参知健脑方治疗血管性痴呆机制研究 |
1 研究材料 |
1.1 数据库 |
2 研究方法 |
2.1 参知健脑方入血活性化学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
2.2 参知健脑方药物成分-靶点、VD疾病-靶点及参知健脑方治病靶点的预测 |
2.3 参知健脑方活性成分-VD-靶点的网络构建 |
2.4 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参知健脑方潜在入血活性化学成分的筛选结果 |
3.2 参知健脑方药物成分-靶点、VD疾病-靶点及参知健脑方治病靶点预测结果 |
3.3 参知健脑方-活性成分-VD靶点的网络构建 |
3.4 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药研究与网络药理学 |
4.2 参知健脑方的理法方药分析 |
4.3 参知健脑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参知健脑方和谷氨酸干预浓度筛选及其对拟VD细胞模型增殖及毒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PC12细胞培养 |
2.2 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最适宜造模浓度筛选及参知健脑方低、中、高剂量适宜浓度筛选(CCK-8法) |
2.3 谷氨酸造模适宜浓度及干预药物适宜浓度的筛选验证(IncuCyte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 |
2.4 谷氨酸诱导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
2.5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毒性 |
2.6 IncuCyte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毒性2.7 CFSE细胞增殖实验 |
2.7 CFSE细胞增殖实验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生理状态下PC12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3.2 不同浓度谷氨酸和参知健脑方溶液对PC12细胞增殖及毒性的影响 |
3.3 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的增殖及毒性影响 |
3.4 CFSE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毒损脑络”与VD |
4.2 “毒损脑络”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
4.3 “解毒通络”是治疗VD的重要法则 |
4.4 谷氨酸诱导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建立 |
4.5 参知健脑方对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的增殖及毒性作用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周期、凋亡、钙离子浓度及活性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PC12细胞培养 |
2.2 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各组给药 |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周期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凋亡 |
2.5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检测PC1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活性氧及超氧化物的水平 |
2.6 qRT-PCR技术检测PC12细胞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PC12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
3.2 PC12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3.3 PC1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活性氧及超氧化物的水平检测结果 |
3.4 参知健脑方对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参知健脑方与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周期阻滞 |
4.2 参知健脑方与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凋亡 |
4.3 参知健脑方与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内钙超载及氧化应激损伤 |
4.4 “解毒通络”法则的部分生物学内涵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C12细胞clathrin、RAB5B和NMDAR1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
2.2 qRT-PCR检测PC12细胞clathrin mRNA和NMDAR1 mRNA的表达水平 |
2.3 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clathrin、RAB5B及NMDAR1的表达水平 |
3 研究结果 |
3.1 PC12细胞的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3.2 PC12细胞的qRT-PCR检测结果 |
3.3 PC12细胞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参知健脑方与clathrin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 |
4.2 参知健脑方与NMDA受体的内吞过程 |
4.3 “解毒通络”法则的部分生物学内涵 |
5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 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
1. 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 |
2.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诱导NLRP1炎性小体的表达 |
3.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NLRP1炎性小体的激活和调节 |
4.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针对NLRP1炎性小体的治疗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2. 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1 脊髓损伤病理过程 |
2.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 |
3. 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 |
4.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方法 |
1.5 实验指标测定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鼠BBB评分结果 |
2.2 各组大鼠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的选择以及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 |
3.2 大鼠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
3.3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上颈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的影响 |
3.4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上颈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4.1 创新性 |
4.2.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药9602减轻谷氨酸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omer1-mGluR5及mTOR通路探讨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理[D]. 柳辰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治疗TON的用药规律及机制[D]. 吴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纪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脑及肠道色氨酸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D]. 赵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线粒体自噬研究小建中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抑郁症的机制[D]. 王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D]. 郑佳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甘草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D]. 郎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基于1H-NMR代谢组学对豨莶草致大鼠肺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参知健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田丹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D]. 李亚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