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能做什么?

ABS能做什么?

一、ABS到底能干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黄菊[1](2021)在《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粤西地区,阳春市使用的语言主要为阳春话。阳春话属于粤语的“高阳片”或称“两阳(阳江、阳春)片”。阳春地区在古代属于百越民族地区,因此阳春话的语言底层存在与侗台语相似的语言现象,后随着客家人和闽南人的迁入,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阳春话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粤语的特点。阳春话的疑问句分为是非问、正反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等四种类型,鉴于目前还没有相关阳春话疑问句研究的专题出现,且学界对于同属为两阳粤语的阳江话的疑问句式“VP无?”是是非问还是正反问的性质归属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主要选取阳春话疑问句中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为研究对象,试图归纳阳春话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法特点、功能和演变规律,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层次,重新看待阳江话中“VP无?”的相关问题争论。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自省法等方式收集阳春话是非问和正反问的语料,并运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共时与历时相比较等方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地描写与分析。第一章主要从语调是非问句、语气词是非问句着手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句的结构类型进行描写分析,并介绍了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类型。第二章主要对阳春话正反问中的“VP-Neg?”与“VP-Neg-VP?”式问句的内部结构进行描写和分析,并对正反问的功能进行了归纳。阳春话的“VP-Neg?”式正反问句主要有“VP冇?”“有VP冇?”“系VP冇?”“VP(之)未?”“有VP(之)未?”等类型。第三章主要从结构形式、语义内涵与及特指性是非问和特指性正反问的对比分析上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和正反问进行比较研究,并讨论了阳春话中“VP么/咩?”的归属问题。最后总结阳春话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特点、功能类别与比较的情况。

叶洋洋[2](2021)在《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老年社会的深入和人类突发性疾病的出现,医疗旅游已成为我国当下重点发展的“新经济”。但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众多医疗旅游目的地正寻求解决国内客源流失的办法。同时,在前期调研发现,医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处初级阶段,群体认知仍相对不足,尤其在国内医患关系和旅游服务关系难以长久保持的情况下,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是当前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键。信任双因素理论源自于信任理论研究中对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探讨,这一理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且在不同情境下开始得到验证。但在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目前对不信任的内涵、维度的挖掘还明显不足。具体到医疗旅游研究中,信任虽被提出是对决策至关重要的,但针对不信任的研究相对空缺,更缺乏讨论二者共存的情况。本文以我国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为例,借助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信任与不信任的二元关系;并以信任双因素为核心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客源群体对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决策影响过程;在质性和量化研究基础上,得到了基于人-地信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以期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文章围绕以上主题内容,分为理论基础、质性扎根、量化验证及对策研究四大板块,共计八个章节。其中,量化验证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整体研究过程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第一,梳理并引入信任双因素理论,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与对策研究的概念框架。立足信任研究发展脉络,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初步界定了相关变量的概念、维度及阶段;从四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概念模型;同时,结合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现状,分析信任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选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运用ROST CM及Nvivo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及扎根分析,从客源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内涵、维度(信任:能力、正直、善意;不信任:恶意、不可靠、不可测)及5个感知要素;从目的地服务管理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来源、信任保障机制的17个基本构成及保障措施内容,初步构建基于人-地关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内容框架和过程。第三,基于质性研究结果,补充并完善相关变量,得到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影响模型;分阶段进行假设检验,细化各变量的问项来源;以案例地为核心区开展问卷预试,优化变量问项;开展正式问卷调研,通过统计学分析优化变量构面;分三个阶段得到验证结果:(1)信任与不信任相互独立、共存且不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我国医疗旅游目标群体中多为“盲目信任”、“盲目怀疑”及“有限信任者”;(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维度中,正直及不可测对于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显着性相比其他较弱;信任双因素对旅游意向有影响,且信任起正向主导作用;(3)认知显着影响信任双因素;影响认知的五个感知要素中,管理保障、环境因素及设施与服务质量相关性较高,且环境因素、价格成本以及声誉形象对认知影响显着。第四,综合质性和实证研究结果,基于我国目前初级发展阶段,得到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内容,即基于环境服务质量提升、基于价格成本改善、基于声誉形象优化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并从信任双因素出发,对照增强信任、减小不信任,提出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的具体建议。总体上,本文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研究内容,成功地将信任双因素理论应用到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厘清并验证了信任双因素理论,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的研究体系;(2)构建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体系,拓宽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畴;(3)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形成了完整的验证方法思路;(4)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丰富了医疗旅游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贡献上:(1)从信任理论出发,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2)填补了不信任维度差异化划分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3)梳理完善了医疗旅游研究概念,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体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也为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实践启示,为医疗旅游先行区经验推广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总结研究局限的同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

商健华[3](2021)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需求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家、跨组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相应地,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开始考虑,如何使文化异质、短期的团队快速运作起来,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这时,亲和需求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此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旨在探讨亲和需求的满足形式和对个人及团队的影响,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选题动机在于以下两点:1)在跨文化团队中,为满足亲和需求而展开的互动会因个体和文化而异。然而,对于亲和信号和亲和需求影响的文化特异性,目前仍几乎没有系统的比较文化研究。2)此外,关于亲和需求的研究多集中在包括德国在内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中国,亲和需求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基于上述选题动机,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信号是怎样的?2)亲和需求对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有什么影响?3)与德国或西方的现有理论基础相比,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有何不同?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总结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所体现的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特特点。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同事的亲和需求,从而促进其团队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达成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应用了质性研究辅以量化研究的三角测量法。在前期准备阶段,本研究首先对Strohschneider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之上,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并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首先组织10位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分两组进行团队合作实验,创造团队合作的环境;其次,在实验中、访谈前和访谈后分三轮对实验录像进行观察,择取符合研究目的的互动片段;最后,使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收集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的相关信息。在数据分析阶段,本研究使用质性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写和分析。本文基于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中所使用的亲和信号可分为言语、非言语、伴随言语和意动型信号等四大类,各大类之下又包含若干小类(见下表)。#122)亲和效应在中国日耳曼学生的团队合作中体现在个人感知、人际关系、团队凝聚力和实现工作目标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若干子类属(见下表)。#12通过将上述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基础进行比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基础相符。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使用的绝大多数亲和信号都与现有理论基础相符,例如微笑、笑、集体代词“我们”等。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感知到的亲和效应也大都与现有理论基础相符,例如缓解紧张、增强自信、增强团队凝聚力等。2)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基础相比体现出了显着差异。在亲和信号方面,本研究发现部分亲和信号具有更为细致的下分类属。例如,根据现有理论基础,微笑和笑被普遍认为是亲和信号,但是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中出现了掩饰尴尬的笑这一细分类属。部分受访者并不接受将这种笑划分为亲和信号。再如,根据现有理论基础,表达赞赏或认可的话语属于亲和信号。但本研究发现,在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中敷衍的赞赏和认可并不能满足部分受访者的亲和需求,甚至还会给他们留下负面印象。类似的亲和信号还包括给出建议的下属分类给出不务实的建议,化解冲突的下属分类“和稀泥”等。此外,本研究还分析得出了现有理论基础中不曾包含的全新亲和信号。这些亲和信号包括可能性主观推断、昵称、语气、语速、音量、组织行为、谦让行为和闲聊等。最后,本研究发现某些亲和信号并不一定能够引发亲和感知。这些亲和信号包括集体代词“我们”、笑、抚摸、拥抱、缩短体距、目光交流、回答问题、化解冲突、组织行为和介绍新的团队成员等。在亲和效应方面,本研究发现亲和信号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工作效率,个别亲和信号也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例如谦让行为对团队讨论的阻碍效果,这丰富了现有理论基础中亲和信号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此外,本研究总结得出了心理负担、促进互相了解、促进人际关系、指明改进方向、提升工作投入度、明确工作方向、维护和谐氛围和全面考虑问题等全新结论。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利用文化-个人-情景模型对研究结果和现有理论基础的不同之处加以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1)文化因素影响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首先,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民族文化促生了部分亲和信号。例如,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原则的影响,敷衍的赞赏和认可以及“和稀泥”等亲和信号应运而生;在面子原则的作用下,可能性主观推断被用来表达反对观点和批评;在谦让原则的主张下,团队成员会互相谦让,但这可能会导致团队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民族文化影响部分亲和信号的感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下,包括微笑、笑和谦让行为等在内的交际信号在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部分受访者认为这些信号并不具备亲和信号的实质,而仅是在维护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使他们对这些信号持中性立场。其次,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受亚文化影响。本研究的受访者体现出两大集体特征,即年轻开放和熟知德国文化。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本研究发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变迁。例如,“和稀泥”这一行为有效维护了团队氛围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应属于亲和信号。但受到德国文化务实原则的熏陶以及年轻一代文化变迁的影响,部分受访者认为“和稀泥”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冲突,因而不能视其为亲和信号;还有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德国会和亲友拥抱,但是在中国不会,这其中也蕴含了德国体触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2)个人因素影响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例如,具有广泛社交范围的受访者对微笑、笑和目光交流等交际信号早已习以为常。这些信号仅能满足他的基础交际需求,而无法满足他的亲和需求。再如,部分受访者受性格影响而无法接受亲密的体触行为,拥抱等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不适。3)情景因素影响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由于本研究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的团队合作作为研究背景,部分亲和信号被受访者视为这一具体情境中达成团队目标的必备环节。这些信号包括集体代词“我们”、询问个人感受、征求个人观点、回答问题和介绍新成员等。部分受访者认为,上述信号仅服务于团队工作,而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心理层面的影响。所以,他们并不认为上述信号属于亲和信号。总的来说,受文化、个人和情景的三重影响,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体现出了多样复杂的特点。当前,跨文化团队在企业和组织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但我国鲜有关于亲和信号和亲和效应的研究。所以,本文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将来跨文化团队中亲和互动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加深国外友人对中国同事亲和需求的理解。

谢红[4](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雷锋日记》;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两个母亲》、《一个人的世界》、《丈夫的眼睛》、《医生的嘱咐》》文中指出

王曦[5](2020)在《湖南永州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市区内使用语言为永州话。本文以湖南永州话为研究对象,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描写永州话的语音、词汇与语法,从而反映永州话的语言面貌,揭示其语言特点。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第二章为永州话语音研究,包括音系、变调、声韵配合规律、永州话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永州话音系与北京话音系的比较以及文白异读。第三章主要描写了永州话词汇,该章从音节特点和构词特点两方面描写永州话的词汇特点,从古语词、创新词及借词三方面分析了永州话的来源。第四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为词法,包括重叠、词缀及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第二节为虚词,主要描写了代词、量词、副词以及介词等;第三节从被动化、双及物结构、比较结构、词内语序以及疑问句等方面分析了永州话的句法结构。第五章将永州话与全州话、桂林话、邵阳话进行了比较,比较涉及语音、词汇及语法现象。永州话的归属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议,故第六章主要讨论永州话的归属问题。第七章总结全文。

张妮[6](2020)在《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数量亦明显上升。然而,在企业跨国和跨部门合作中,跨文化交际障碍频发,因此是否能正确认识并制止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频发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存亡。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中德员工之间的互动视角出发,聚焦于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回答以下三大研究问题:1.在德中资企业内,哪些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障碍?2.在德中资企业内,具体存在什么形式的跨文化交流障碍?3.针对这些跨文化交流障碍,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定义出发,在Hamid Reza Yousefi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理论模型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跨文化交际障碍进行了阐释,并设计了符合研究目标的访谈提纲,选取了符合本研究主题的采访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在饱和性原则指导下对十五名中德员工进行了深度采访。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Philipp Mayring的质性内容分析法对一手的研究数据进行了转写与梳理、归纳与分析,得出以下三大研究结论:1.在德中资企业内跨文化交流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三方人员结构、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工作系统的模糊与不透明三大内容。在德中资企业的三方人员结构将雇员分为三类,即当地雇用的中国雇员,中国外派员工和德国雇员。每两组人员都在相互交流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同时,受访者认为,在德中资企业内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带有中国特色,尤其会使德国员工感到不适。此外,工作系统的模糊与不透明,一方面意味着工作中的交流更加主观并以人际关系为导向;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评价系统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不透明。2.在德中资企业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具体表现为五大方面的内容:1)“对真理的排他性要求”包括了员工对企业认同、工作语言和工作逻辑的排他性的要求;2)文化的自我逻辑表现为主观地将文化分为三六九等、对其他文化群体的排斥、对他者的不信任及对文化的不平等态度;3)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指的是对文化刻板印象的过分夸大,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对彼此不对称的刻板印象。值得强调的是,过于美化的刻板印象也会产生跨文化交流障碍。4)跨文化交际障碍还表现为消极的权力,其中具体包括某一方员工缺乏发言权、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权力不对称以及跨文化权力斗争三方面的内容;5)最后一大内容是自私,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同事的自私、对集体的自私及对其他文化的自私。跨文化交际障碍渗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因此解决对策既要考虑个人层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公司层面的因素。结合相关理论及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针对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以下五大对策:1.促进员工间进行跨文化互动的意愿:员工要从心底接受在德中资企业的这份工作;同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对真理的排他性要求。2.避免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避免带有偏见色彩的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遵从文化相对主义,即始终坚信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消除民族中心主义: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文化霸权或文化自怜都无助于跨文化交流。消除民族中心主义要求交流双方将自己置于对方文化中,并努力争取平等的交流。4.专门为跨文化交流设立特别职位:跨文化交流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工作领域,设立这一职位一方面可以促进跨国企业内部的沟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员工组织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在跨文化培训中,参与者可以更深入地去思考另一种文化以及文化差异,这不仅可以让员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还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并在整体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中,正视员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话题,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这一现实话题的学术探讨增添新的内容,并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贡献有效的建议。

娜彧[7](2019)在《丢小姐》文中研究指明周爱萍是南方人。从前人家都叫她丢小姐。她对初次见面的人总是说:我姓丢,丢爱萍。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这么说。南方口音,周丢不分。于是,现在,那些老客户还是叫她丢小姐。丢小姐从不说自己哪里人,只说南方人。懂点方言知识的人猜测:丢小姐是江西人抑或广西人。这不重要!丢小姐现在人在南京,有多处房几辆车。哦对了,丢小姐还有

蒋忠心[8](2019)在《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语言文化多样性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儿童语言运用技能的日益分化,以及语言在教育中决定性作用的愈加凸显,学业语言在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倍受关注。学业语言作为不同于日常会话语言的一种具有多元复杂语言特征的语域变体,是支撑儿童学业学习乃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已成为当前国际儿童语言与教育领域的新兴热门话题,不仅是一个语言层面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全面发展的教育层面问题。然而,我国关于儿童学业语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鉴于新疆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语言问题有着尤为密切的关联,且学业语言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与挑战性,是审视我国新疆教育质量与公平发展问题的有力新视角。为此,本研究关注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以期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背景下的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改革发展而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基于国外相关文献在明确儿童学业语言发展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汉语情境下儿童学业语言概念框架的本土化界定,进而,以新疆伊犁地区115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基于师幼一对一图画书阅读基础上的拓展会话语料,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儿童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结合工具测评、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法,初步考察了维汉儿童日常语言与学业语言的发展概况,深入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维汉儿童学业语言词汇、句法、语用层面各指标的发展状况,着重探究了幼儿园教育情境下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主体性因素,获得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回答了三个版块的研究问题:概念框架是什么、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因素何为。版块一关于儿童学业语言概念框架界定的文献研究发现,学业语言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动态复杂概念,存在着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不同实践目的的概念化,如认知主义、系统功能语言学、实践取向方法论、社会文化理论、三维框架的学业语言观等。综观之,汉语文化情境下,广义上的学业语言,是指在学业教育背景的特定话语情境实践中表现出不同于日常会话的词汇、句法、话语等语言学结构特征和语用学行为规范,以实现信息交流、学业思考与社会象征功能的一种特别的语言。可见,教育语言学立场的学业语言概念框架阐释,指向一种多元融合的学业语言“连续体”模型。版块二对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第一、量化结果表明,一方面,相对日常语言词汇、句法的良好发展态势,基于标准化测评的学业语言年龄发展趋势处于滞缓状态。维汉儿童之间的学业语言测评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两者的发展路径基本相似,且发展水平均相对偏低。另一方面,基于语料库分析的儿童学业语言词汇、句法、语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4-5岁发展较快而5-6岁发展趋缓的态势。不同年龄组儿童之间,除了时间指代用词精确性、语用交流行为丰富灵活性发展相对平缓之外,词汇多样性与空间指代用词精确性、句法结构复杂性与句子成分复合性、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与学业话语功能正式性发展,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且表现出显着性年龄差异。维汉儿童之间,除了空间指代用词精确性、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与语用交流行为丰富灵活性发展相当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表现出显着性族群差异,且各指标的发展速率与节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可见,4-6岁维汉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动态复杂地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此外,学业语言各层面指标发展在性别与园所类型上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相当部分指标发展均值上,男童略优于女童,示范园相对普通园并未表现出应有的优势;第二、关于语料发展形态的质化分析发现,4-6岁维汉儿童的学业语言各层面指标随年龄增长沿着从弱到强的“语言能力连续体”而进阶。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名词为例的词型发展丰富多样性与抽象概括性不断增强。时空指代用词精确性沿着从指示代词过渡到特定性指代的“连续体”而发展,其相对精确性与复杂性不断增强。复杂性句法结构类型日益丰富,特殊句式的话语标志运用日渐成熟而灵活,但也存在杂糅运用、表意模糊现象。主宾语复合性沿着从代词性过渡到短语或词组再到完整分句的“连续体”而发展,其组合逻辑复杂性与语义组块容量不断提升,但组合类型仍然较为单一。儿童学业语用交流行为初步具备整合运用语言形式、语言规范与社会规范的能力。尽管儿童对学业互动会话情境的认知有一定的敏感度,但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大多受制于教师的引导,语境化过程中的能动性仍较弱。儿童对具有言外之意的“语用模糊”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有局限性。个别儿童对特定性学业话语功能的理解不够,存在刻板模仿的语用行为。版块三对幼儿园教育情境下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主体性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一方面,维童的表达性词汇和汉童的理解性词汇、MLU5句法发展水平是其各自学业语言发展的重要预测因子。维汉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都是预测其学业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维童学业语言发展对其认知能力的依赖程度较汉童更强。可见,儿童自身的日常语言、认知能力与学业语言发展关联密切;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学业语言观念与实践上所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制约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拓展会话中的教师学业语言输入特质与儿童学业语言输出特质存在非线性的正向相关性。可见,教师的学业语言相关知识能力素养对儿童学业语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充分认识儿童学业语言发展价值的基础上,树立全面而科学的儿童学业语言及其发展观;针对混合编班中维汉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规律与差异特点,创设兼具语言丰富性与认知挑战性的适宜活动情境以精准支持儿童学业语言萌发;关注儿童日常语言、认知能力与学业语言的融合协同发展;促进教师旨在支持儿童学业语言学习的专业发展,注重教师自身学业语言能力素养的榜样示范效应。此外,本研究在反思不足的基础上,就未来儿童学业语言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李冰琪[9](2019)在《副词“到底”、“终究”和“终于”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习得的难点,尤其是中高级阶段。本文选取“到底”、“终究”和“终于”这一组副词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到底”、“终究”和“终于”既是HSK词汇大纲中的词,又集中出现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中,在听、说、读、写中的出现率都比较高。然而对于习得者来说,如果对这三个词的语义、句法及语用的掌握不够充分,那么这一组词在使用中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导致习得准确率较低。另一方面在分类上,“到底”和“终究”和“终于”这三个副词通常被归纳到“毕竟”类这类副词中。有的文章中对个体的研究过于简略,在本体或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过于片面或简单,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同时词语之间的的对比分析也是比较缺乏的。这三个词在副词中属于意义比较相近但又各有不同的,习得者在学习到这类词后,注意力多集中在它们的共性上,对他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必要的区分能力,因此在学习或交际中在这些词的使用过程会出现偏误。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笔者认为这三个词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究的。本文首先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平面上对“到底”、“终究”和“终于”进行了本体上的研究。既单独分析每个词的特点,又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这一组词之间的异同。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语料库检索的方式,得到了习得者出现的偏误。对这些偏误进行梳理后,整理出了每个词的偏误类型。随后笔者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可能原因。随后针对“到底”、“终究”和“终于”这一组副词的教学进行设计。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对该组词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以后的副词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对这三个副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设计,一方面可以对具体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习得者更好地习得副词,提高副词的习得和使用的准确率。

宁晓[10](2019)在《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各民族在诸多领域中都在推动和深入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扩大视野,发展自我,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决定出国深造,在德国的中国交换生也属于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由于中德两国双边关系良好,近年来,中国学生成为德国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群体,他们在异国体验了异于自己文化的外国文化,这将促使他们对自我身份进行反思。长期以来,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进行身份研究,其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现代身份的关注不再强调前现代社会中身份的不变性和孤立性,而是强调可变性,灵活性,重组性,可修订性等,这使得个体身份的重建在现代社会更加可能。在此背景下,本篇硕士论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12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在2016年至2017年间作为交换生在德国交换学习约一年的时间,以此来研究和分析这些学生的身份重构。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即为: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通过跨文化经历重构自己的身份?从这个基本问题能引申出下列三个可具体操作的问题:(1)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形成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2)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进行身份重构?(3)身份重构和异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与研究问题相呼应,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通过跨文化经历进行身份重构的具体过程。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篇论文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结合叙事访谈和主导式访谈,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再用质性内容分析法针对资料完成分析。在叙事访谈中,并非对中国留学生的整个生活经历,而是针对其在德约一年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询问。基于Y.Y.Kim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其理论主要是在文化层面研究了身份重构的问题,对主导式访谈里的问题进行了设计。在笔者将12位中国交换生的数据转录后,借助于质性文本主题分析法将文本整理成为四大类进行分析,即社交网络,人际冲突,自我和他人感知,自我反思。凭借对采访结果的分析和阐释,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得到如下回答: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主要表现为原有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三个方向的改变:原文化认同加深,保持不变,或者解体转变为跨文化身份认同。根据收集的材料身份重构的主要趋势是,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解体,渐渐形成跨文化身份认同。为了进一步详细地呈现此结论,如下回答了三个基本的研究问题:(1)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形成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在Kim的理论体系中,压力——适应——增长动态模型作为其核心,跨文化身份认同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适应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压力作为外在条件主要由于各方面的文化差异而产生,如行为模式、思想模式、感觉模式差异和文化冲击等。适应作为内在条件和动力指的是个体对异文化的接受意愿。此外,Thomas对中德文化核心标准的比较将作为此篇论文文化差异判定的导向。跨文化身份认同形成的原因是个体在压力和适应之间与异文化建立了联系。个体不仅仅将自己视为自文化的一员,而且也视为是异文化的部分,自此,个体并不局限自己在原有的文化圈内,这样才能发展跨文化身份认同。(2)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进行身份重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中德文化差异和异文化成员德国人的态度;内部因素是个体对文化的敏感性,对异文化的开放态度和个体的反思能力。文化差异作为外部力量是促使个体对自我进行反思的前提。为了察觉到文化差异,需要个体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另外,对异文化的开放态度和个体的反思能力作为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为身份认同本身就极具主观性。(3)身份重构和异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和异文化的接触给个体提供在文化层面重构身份的机会。在此篇质性研究中,主要是德国文化承担异文化的角色。受访人在采访中所述的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强烈的环保意识,规则导向,对政治时事的强烈关注,辩论文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性,精确的时间观念,私人和生活领域的分离,重视假期和业余时间,对陌生人的信赖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聚会/酒吧/饮酒文化),都促使受访人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德国的异文化是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过程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总而言之,这十二位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呈现一种趋势,即通过跨文化经历后原有的文化身份遭遇解体,同时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适应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跨文化身份认同。在如今的学界中,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问题并未得到太多关注。在此背景下,笔者在本篇论文中主要对此空白领域进行了探索,尝试结合新的理论方法对未曾受到关注的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进行了研究。

二、ABS到底能干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BS到底能干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阳春市概况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语料来源和合作发音人情况
    六、阳春话的声韵调系统
    七、符号及体例说明
第一章 阳春话的是非问句
    第一节 语调是非问句与语气词是非问句
        一、语调是非问句
        二、语气词是非问句
        三、语调是非问句与“啊”组语气词是非问句的比较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疑问功能
        二、阳春话是非问句的非疑问功能
第二章 阳春话的正反问句
    第一节 阳春话的否定词概述
        一、阳春话的否定词
        二、阳春话否定词“冇”“唔”“未”的区别
    第二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探讨
        一、阳春话“之”字的主要用法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性质
    第三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冇?”式问句
        一、“VP冇?”中“冇”的几种变体
        二、 “VP冇?”中VP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三、“有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四、“系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五、“VP 冇?”“有VP 冇?”“系VP 冇?”的比较
    第四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未?”式问句
        一、VP(之)未?
        二、有VP(之)未?
        三、“VP(之)未?”与“有VP(之)未?”的对比
    第五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Neg-VP?”式问句
        一、V-(之)Neg-V
        二、AB-(之)-Neg-AB?
        三、A-Neg-AB?
        四、AB-之-Neg-A?
        五、V-Neg-VO?——*V-之-Neg-VO?
        六、VO-(之)-Neg-VO
        七、VO-(之)-Neg-V?
        十、V-(之)-Neg-V得 O
        十一、V 得 CO-之-Neg-V 得 CO
        十二、V得 C-(之)-V-Neg-C
        十三、V得 O-C-之-V-O-Neg-C
        十四、V 得 C--(之)-Neg-V-得-C
        十五、V-(之)Neg-V得 C(O)
        十六、有冇VP
        十七、有-Neg-有VP
        十八、系冇(无)/唔系VP与S,系冇(无)/唔系
    第六节 “VP-Neg?”与“VP-Neg-VP?”式正反问句的历时分析
        一、历史上的“VP-Neg?”
        二、历史上的“VP不VP?”
    第七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的功能
        一、阳春话正反问句的疑问功能
        二、阳春话正反问的非疑问功能
第三章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
    第一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形式上的比较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三、阳春话是非问句“S+语气词?”与正反问“VP-Neg?”式问句的对比
        四、语气词与副词的不同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语义上的比较
        一、信息的处理
        二、结果的呈现
        三、主客观的推断
    第三节 阳春话的特指性是非问句与特指性正反问句的区别
        一、“有”字式
        二、“想”字式
        三、能愿式
        四、V过/逋式
        五、“有VP”式
    第四节 阳春话的“VP么/咩?”问句是否应归为是非问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1.1 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全球发展
        1.1.1.2 国内医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1.1.3 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存在信任困境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
        1.4.2.2 观察访谈与扎根分析
        1.4.2.3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理论创新
        1.5.1.1 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1.5.1.2 拓宽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围
        1.5.2 方法创新
        1.5.2.1 丰富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
        1.5.2.2 创新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
第2章 信任双因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信任双因素理论相关研究
        2.1.1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发展
        2.1.1.1 信任概念的发展
        2.1.1.2 不信任概念的产生
        2.1.1.3 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
        (1)信任单因素理论
        (2)信任双因素理论
        (3)信任单因素与双因素的争议
        2.1.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其它学科的应用
        2.1.2.1 信任双因素理论演进:信任与不信任独立不同且共存
        2.1.2.2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多学科验证
        2.1.3 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2.1 医疗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2.2.1.1 医疗旅游的概念
        2.2.1.2 医疗旅游的类型划分
        2.2.2 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研究
        2.2.2.1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2.2.2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
        2.2.3 信任双因素理论对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价值
    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变量的界定
        2.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界定
        2.3.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概念
        (1)旅游目的地信任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
        2.3.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维度
        2.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界定
        2.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的产生
        2.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维度
        2.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及阶段
        2.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
        2.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的阶段
    2.4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
        2.4.1 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的前置影响因素
        2.4.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2.4.2.1 信任双因素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
        2.4.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1)旅游意向的概念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2.5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相关研究
    2.6 基于信任双因素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设计
        2.6.1 案例地选取
        2.6.2 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概念模型
        2.6.2.1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信任保障质性研究
        2.6.2.2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构建(概念模型)
        2.6.2.3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实证研究(三阶段初始模型)
        (1)阶段一: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关系验证
        (2)阶段二: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度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3)阶段三: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前置影响过程
        2.6.2.4 基于决策结果的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第3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保障质性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资料搜集
        3.1.2 访谈提纲
        3.1.3 访谈样本数据
    3.2 内容分析
    3.3 扎根分析
        3.3.1 编码流程与方法
        3.3.2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编码与分析
        3.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维度编码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共存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3)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3.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感知要素编码
        3.3.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个体感知差异分析
        (1)个体信任阶段差异
        (2)个体信任类型差异
        (3)个体情感状态差异
        3.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编码与分析
        3.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来源编码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来源
        (2)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来源
        3.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与措施编码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措施
    3.4 质性研究小结
第4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假设与前测
    4.1 验证模型与研究假设
        4.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假设检验
        4.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性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4.1.3 医疗旅游目的地要素感知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4.2 变量测度与问卷设计
        4.2.1 变量测度
        4.2.2 问卷设计
    4.3 前测问卷与修订
        4.3.1 前测问卷调研
        4.3.2 前测问卷量表净化
        4.3.2.1 前测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2 前测问卷量表信度检验
        4.3.2.3 前测问卷效度检验
        (1)阶段一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2)阶段二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3)阶段三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4 前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第5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正式问卷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5.1.1 调查对象选取
        5.1.2 正式调查过程
        5.1.3 调查样本筛选
    5.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5.3 正式问卷描述性统计
    5.4 正式样本信效度检验
        5.4.1 阶段一信效度检验
        5.4.1.1 阶段一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5.4.1.2 阶段一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5.4.2 阶段二信效度检验
        5.4.2.1 阶段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5.4.2.2 阶段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5.4.3 阶段三信效度检验
        5.4.3.1 阶段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5.4.3.2 阶段三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第6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假设检验结果
    6.1 阶段一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6.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验证
        6.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个体差异分析结果
        6.1.2.1 个体统计学特征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1.2.2 个体所处信任阶段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1.2.3 个体信任类型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1.2.4 个体情感状态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2 阶段二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6.3 阶段三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6.3.1 阶段三假设检验结果
        6.3.2 阶段三研究的二阶模型结果
    6.4 研究小结
第7章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7.1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保障体系现状
        7.1.1 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特征
        7.1.2 医疗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现状
        7.1.2.1 行政管理职责划分
        7.1.2.2 相关政策创新管理
        7.1.2.3 项目准入审查管理
        7.1.3 医疗旅游线上线下体验流程及模式
        7.1.3.1 会员制医疗旅游平台管理流程
        7.1.3.2 一般游客医疗旅游体验模式
    7.2 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
        7.2.1 基于优化环境服务质量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7.2.1.1 标准化
        7.2.1.2 个性化
        7.2.1.3 规范化
        7.2.1.4 家庭化
        7.2.2 基于改善价格成本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7.2.2.1 价格透明制
        7.2.2.2 实时预约制
        7.2.3 基于增强声誉形象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7.2.3.1 第三方机构认证
        7.2.3.2 会员信用等级认证
    7.3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建议
        7.3.1 强化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医疗配套与康养环境
        7.3.2 凸显目的地服务情感善意,构建医疗旅游“4H”服务模式
        7.3.3 确保目的地政策监管可靠,完善医疗与旅游组织协调机制
        7.3.4 扩大口碑影响及追踪反馈,弱化目的地体验负面评价
        7.3.5 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补齐目的地服务能力短板
        7.3.6 优化机构评级及行业认证,减小目的地旅游风险预测
第8章 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过程与特征
        8.1.2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及其信任保障
    8.2 理论贡献
        8.2.1 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8.2.2 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
        8.2.3 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1 医疗旅游服务人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附2 医疗旅游体验群体(会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附3 一般游客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附4 相关从业及行政工作人员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附5 调查问卷
读博期间主要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需求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Einleitung
    1.1 Forschungsstand
    1.2 Fragestellung und Zielsetzung
    1.3 Fachliche Zuordnung
    1.4 Aufbau der Arbeit
2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2.1 Team und Teamarbeit
        2.1.1 Team
        2.1.2 Teamarbeit
        2.1.3 Teamkohasion
    2.2 Affiliation
        2.2.1 Affiliationsbedurfnis
        2.2.2 Affiliationssignale
        2.2.3 Auswirkungen von Affiliation
        2.2.4 Affiliation vs. Guanxi
    2.3 Zwischenfazit
3 Methodik
    3.1 Auswahl der Forschungsmethode
    3.2 Vorbereitung
        3.2.1 Experiment
        3.2.2 Erstellung des Beobachtungsformulars
        3.2.3 Fragebogenerstellung
        3.2.4 Interview
    3.3 Datenerhebung
        3.3.1 Experimentdurchfuhrung
        3.3.2 Beobachtung
        3.3.3 Fragebogendurchfuhrung
        3.3.4 Interview
    3.4 Datenauswertung
        3.4.1 Ablaufmodell der qualitativen Inhaltsanalyse nach Kuckartz
        3.4.2 Anwendung des Ablaufmodells in der vorliegenden Forschung
    3.5 Reflexion uber das methodische Vorgehen
4 Darstellung der Forschungsergebnisse
    4.1 Affiliationssignale
        4.1.1 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4.1.2 Non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4.1.3 Paraverbale Affiliationssignale
        4.1.4 Konative Affiliationssignale
        4.1.5 Zwischenfazit
    4.2 Auswirkungen von Affiliation
        4.2.1 Subjektives Wohlbefinden
        4.2.2 Interpersonale Beziehung
        4.2.3 Teamkohasion
        4.2.4 Zielerreichung der Teamarbeit
5 Schlusswort
    5.1 Zusammenfassung der Ergebnisse
    5.2 Reflexion und Ausblick
Literaturverzeichnis
Anhang A Fragebogen
Anhang B Interviewleitfaden
Anhang C Transkript Befragte 1
Anhang D Transkript Befragte 2
Anhang E Transkript Befragte 3
Anhang F Transkript Befragte 4
Anhang G Transkript Befragte 5
Anhang H Transkript Befragte 6
Anhang I Transkript Befragte 7
Anhang J Transkript Befragter 8
Anhang K Transkript Befragter 9
Anhang L Transkript Befragte 10
Anhang M Kodierleitfaden
Anhang N Abzeichnungen des Affiliationsbedürfnisses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雷锋日记》;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两个母亲》、《一个人的世界》、《丈夫的眼睛》、《医生的嘱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雷锋日记》介绍
    (二)维译汉
        1.《两个母亲》介绍
        2.《一个人的世界》介绍
        3.《丈夫的眼睛》介绍
        4.《医生的嘱咐》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雷锋日记》译文
    (二)维译汉
        1.《两个母亲》译文
        2.《一个人的世界》译文
        3.《丈夫的眼睛》译文
        4.《医生的嘱咐》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雷锋日记》原文
    (二)维译汉
        1.《两个母亲》原文
        2.《一个人的世界》原文
        3.《丈夫的眼睛》原文
        4.《医生的嘱咐》原文
结语

(5)湖南永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永州市概况
        1.1.2 .永州话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材料来源
    1.4 .使用符号说明
2.永州话的语音研究
    2.1 .永州话音系
        2.1.1 .声母(22个声母,含零声母)
        2.1.2 .韵母(36个韵母,含自成音节)
        2.1.3 .声调(5个)
    2.2 .永州话的内部差异
        2.2.1 .年龄差异
        2.2.2 .地域差异
        2.2.3 .文白异读
    2.3 .永州话的变调
        2.3.1 .构词变调
        2.3.2 .连读变调
        2.3.3 .名词变调
        2.3.4 .动词变调
    2.4 .永州话的语音特点
        2.4.1 .声母特点
        2.4.2 .韵母特点
        2.4.3 .声调特点
    2.5 .永州话声韵配合基本规律表
        2.5.1 .声韵配合规律表
        2.5.2 .声韵调配合表
    2.6 .永州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2.6.1 .声母的比较
        2.6.2 .韵母的比较
        2.6.3 .声调的比较
    2.7 .永州话音系与北京话音系的比较
        2.7.1 .声母的比较
        2.7.2 .韵母的比较
        2.7.3 .声调的比较
3.永州话的词汇
    3.1 .永州话词汇的特点
        3.1.1 .音节特点
        3.1.2 .构词特点
    3.2 .词汇来源
        3.2.1 .古语词
        3.2.2 .本地词
        3.2.3 .借词
4.永州话的语法
    4.1 .词法
        4.1.1 .词内语序
        4.1.2 .重叠形式
        4.1.3 .词缀
        4.1.4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4.2 .虚词
        4.2.1 .代词
        4.2.2 .量词
        4.2.3 .副词
        4.2.4 .介词
        4.2.5 .体貌助词
    4.3 .句法结构
        4.3.1 .句内语序
        4.3.2 .被动化
        4.3.3 .双及物结构及其相关句式的对照
        4.3.4 .比较结构
        4.3.5 .疑问句
5.永州话与全州话、桂林话、邵阳话的比较研究
    5.1 .语音比较
        5.1.1 .声母比较
        5.1.2 .韵母比较
        5.1.3 .声调比较
    5.2 .词汇比较
        5.2.1 .音节比较
        5.2.2 .构词特点
    5.3 .语法比较
        5.3.1 .词缀比较
        5.3.2 .语序比较
        5.3.3 .附加式状态形容词的比较
        5.3.4 .副词比较
        5.3.5 .体貌标记比较
        5.3.6 .处置句比较
        5.3.7 .被动句比较
6.永州话的归属
7.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永州话同音字汇
    附录二 永州话分类词表
    附录三 永州话语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6)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7)丢小姐(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8)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1.1.2 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儿童的学业语言概念化研究
        2.1.1 学业语言的术语与定义
        2.1.2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学业语言概念化
        2.1.3 基于实证的学业语言结构特征操作化
        2.1.4 学业语言概念框架的反思重构与要素讨论
        2.1.5 本研究所界定的学业语言概念
        2.1.6 本研究学业语言编码分析框架的确立
    2.2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
        2.2.1 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价值研究
        2.2.2 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途径研究
        2.2.3 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现状研究
    2.3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语言与认知、文化的关系研究
        2.3.2 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教育情境因素研究
    2.4 学业语言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2.4.1 学业语言的研究范式
        2.4.2 学业语言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与思路
        3.1.1 版块一:儿童学业语言的概念框架界定研究
        3.1.2 版块二: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现状研究
        3.1.3 版块三: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3.2 研究对象与材料
        3.2.1 参与研究的幼儿园简介
        3.2.2 研究被试对象
        3.2.3 研究材料: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番茄的旅行》
    3.3 研究方法与工具
        3.3.1 儿童语料库法(CHILDES)
        3.3.2 工具测评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访谈法
        3.3.5 观察法
    3.4 研究信效度与伦理考量
        3.4.1 研究信效度考量
        3.4.2 研究伦理的考量
    3.5 研究创新
第四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日常语言与学业语言发展概况
    4.1 儿童日常语言发展
        4.1.1 儿童日常词汇发展
        4.1.2 儿童日常句法发展
    4.2 儿童学业语言发展
    4.3 儿童日常语言与学业语言发展的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词汇水平
    5.1 学业语言词汇发展水平的量化研究结果
        5.1.1 词汇多样性发展
        5.1.2 用词精确性发展
    5.2 学业语言词汇发展形态的质化分析
        5.2.1 词汇多样性发展形态
        5.2.2 用词精确性发展形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句法水平
    6.1 学业语言句法发展水平的量化研究结果
        6.1.1 句法结构完整/复杂性发展
        6.1.2 句子成分修饰/复合性发展
    6.2 学业语言句法发展形态的质化分析
        6.2.1 句法结构完整/复杂性发展形态
        6.2.2 句子成分修饰/复合性发展形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伊犁学前儿童学业语言的语用水平
    7.1 儿童学业语言语用发展的量化研究结果
        7.1.1 语用交流行为丰富灵活性发展
        7.1.2 会话情境认知挑战性发展
        7.1.3 学业话语功能正式性发展
    7.2 儿童学业语言语用发展的质化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教育情境下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8.1 研究结果
        8.1.1 儿童日常语言对其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
        8.1.2 儿童认知能力对其学业语言发展的影响
        8.1.3 教师学业语言观念与实践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8.1.4 教师学业语言输入质量及其与儿童学业语言输出质量的相关性
    8.2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讨论与建议
        9.1.1 树立学前儿童学业语言萌发的目标意识
        9.1.2 确立全面而科学的儿童学业语言及其发展观
        9.1.3 立足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现状特征提供精准教育支持
        9.1.4 充分发挥教育情境下影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主体性因素作用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以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副词“到底”、“终究”和“终于”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到底”、“终究”和“终于”的本体研究
    2.1 副词“到底”的三个平面分析
        2.1.1 语义分析
        2.1.2 句法分析
        2.1.3 语用分析
    2.2 副词“终究”的三个平面分析
        2.2.1 语义分析
        2.2.2 句法分析
        2.2.3 语用分析
    2.3 “终于”的三个平面分析
        2.3.1 语义分析
        2.3.2 句法分析
        2.3.3 语用分析
    2.4 副词“到底”、“终究”和“终于”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副词“到底”、“终究”和“终于”的偏误分析
    3.1 “到底”、“终究”和“终于”的偏误统计
        3.1.1 “到底”、“终究”和“终于”习得情况的问卷调查
        3.1.2 语料库检索
    3.2 “到底”、“终究”和“终于”的偏误分析
        3.2.1 “到底”的偏误分析
        3.2.2 “终究”的偏误分析
        3.2.3 “终于”的偏误
    3.3 偏误原因
第四章 副词“到底”、“终究”和“终于”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目标
    4.2 教学对象
    4.3 教学重点
    4.4 教学难点
    4.5 教学方法
    4.6 教学过程
第五章 副词“到底”、“终究”和“终于”的教学反思及建议
    5.1 教学反思
    5.2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10)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四、ABS到底能干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D]. 黄菊.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D]. 叶洋洋.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1)
  • [3]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团队合作中的亲和需求实证研究[D]. 商健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雷锋日记》;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两个母亲》、《一个人的世界》、《丈夫的眼睛》、《医生的嘱咐》[D]. 谢红. 新疆大学, 2020(07)
  • [5]湖南永州话研究[D]. 王曦. 广西大学, 2020(07)
  • [6]在德中资企业内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项中德员工互动视角下的实证研究[D]. 张妮.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丢小姐[J]. 娜彧. 作家, 2019(08)
  • [8]新疆伊犁地区学前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研究[D]. 蒋忠心.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副词“到底”、“终究”和“终于”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设计[D]. 李冰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D]. 宁晓.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ABS能做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