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材教法研究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材教法研究

李先长[1]2003年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材教法研究》文中提出教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因为人类种族经验精华凝聚在教材中,教法是传递这些知识经验的一种手段和媒介。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中小学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小学武术教材、教法的改革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等方法,以历年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教材(教师用书)中的武术教材、教法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测的全国100所中、小学师生为调研对象,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材、教法的沿革、基本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我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中小学武术教材、教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历年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都坚持改革,以适应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改革趋势是:教学内容难度有减小的趋势,中学教学内容趋向多样化和灵活性加强;竞技意识趋向淡化,攻防意识持续保持;教学内容的安排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并注意不同学段的学习衔接; 2、中小学武术教法的发展趋势:由学习西方体育的教学方法到逐渐构建具有武术教学特点的教法改革,再到更深层次武术教法的发展——体现武术的精神内涵; 3、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在逐步减弱。调研表明:80年代,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最高达到88%以上,90年代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有所减弱,现在的中学生对武术很感兴趣的只有40%左右; 4、文献研究表明:中小学武术教学研究的发展不平衡,而且大部分是教学体会、经验的介绍;武术教材的研究比较少,不能满足中小学武术教学的需要;武术教法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研究深度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小学武术教学理论体系。 5、长期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教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材方面,体育课武术教材的难度较大、内容竞技化、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不足等问题。教法方面,体育课武术教法研究存在教法的系统性不足、教法研究的深度不够、教法的创新难度大等问题; 6、实证研究表明: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验组对武术的兴趣和课后练习的次数与沿袭传统教材、教法对照组相比更高,且具有显着差异(P<0.001); 本研究旨在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项目的教学水平,加强中小学武术课的普及教育,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戚欢欢[2]2007年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文体育期刊中有关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方面的论文进行分析,旨在分析探讨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的科研现状,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和未来武术教材和教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黎桂华[3]2008年在《湖北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改革中小学进行武术教育意义深远。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和谐发展;加速武术运动社会化、大众化进程,为武术运动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能够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崇礼尚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阳光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湖北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我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人们只重视智育,忽视体育,使得武术活动同样受到影响,武术教育制度不完善;其次是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尤其是武术师资匮乏,武术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号召,努力将武术中最容易普及和评分的一个项目列入我省中考、高考体育考试内容,体育测试结果和升学挂钩;在省级体育优质课中开展专门的武术优质课教学比赛;完善武术段位制;对武术进行文化“包装”;从安全性、教育性、科学性、娱乐性和群体参与性五个角度出发对中小学武术内容进行改革;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出发不断创新;依托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优势,建立全省中小学武术教师培训基地,选派优秀武术教师到各地巡回辅导和举办骨干培训班,以点带面,提高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

卢玉[4]2006年在《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想组织有教的学习活动方式,传承人类的文化成果,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就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中介,使之成为维系师生互动关系的根本要素。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华,中小学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武术教学内容通常是指为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按大纲编制的武术教材,包括教师根据授课时想向学生拓展的其他有关知识与信息。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内容难、旧、繁、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无法反映现代社会环境中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尽快改变部分武术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现状,本文分析了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演化进程,对武术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进行了历史性回顾。结合了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并总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把握,为推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依据。我们认为,是否具有正确的理论观是能否正确理解武术教学内容中的各种关系,能否对武术教学内容设计之中的各种规律进行科学的描述和解释的关键。因此,理论基础是武术教学内容把握的决定因素。课程论、教学论、武术教学理论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把握的理论基础。正是这样的理论基础上,用全新的体育观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使之能达到传授技能,促进身心健康,注重个性发展,增进民族自豪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沈云峰[5]2010年在《长春市小学武术教育普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然而这项具有浓厚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普及小学武术,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使武术早日走出中国,迈向世界,本文以长春市小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随机抽取长春市所辖市区小学共25所为调研对象,对长春市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现状、小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武术教师的现状、场地器材等几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发现:长春市小学大部分没有开设过武术课,在开设武术课的小学中,多数学校采取复合型授课方式,不利于武术的普及与发展;长春市小学生从影视网络中了解武术居多,导致学生多数喜欢武术课,认为武术可以作为一种娱乐玩耍项目,练习武术可以防身自卫。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武术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长春市小学的武术教师较少,具有专业素质的更是少之又少,开过武术课的小学教师主要以体育教师为主,多数教师以前从未接触过武术,现学现教,导致武术课的质量下降;长春市小学有武术场地的极少,有器材的也不多,既有场地又有器材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器材也都是摆设,几乎没有用过,因为器材的损耗较快,也不利于教师的管理。分析制约长春市小学武术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众对武术的认识有偏颇;第二,学校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第叁,受竞技武术的影响;第四,跆拳道等项目对武术的冲击。从以上研究得出:要改变现在长春市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一要注重武术文化渗透,增强学校领导意识,上行下效,形成良好的武术教学氛围;二要修订长春市小学体育课教学计划,适当增加武术课的课时,突出武术段位制内容;叁要利用地方教育机构的干预职能,实施武术段位制,要求小学毕业达到二段水平;四要加强长春市小学体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武术专业素质培训,增加武术专业教师数量,同时与高等体育院校联合教学,资源互补,弥补师资力量的欠缺。

刘斌[6]2011年在《从体操到体育》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科书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直接反映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反映体育课程设计中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其设计质量与水平将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总体设计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体育教科书的研究。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有真正的学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体育教科书从无到有,从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教科书时期,跨越到以现代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教科书时期。在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一个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有哪些特点,这些教科书有什么意义,对当今的教科书编写有什么启示,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纵向分析结合横向比较的方法,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详尽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从清末到民国各个时期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内容、编制特点,反思其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对当今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第一章、介绍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相关关键词的界定,与本论文有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清末体育教科书发展包括体育教科书的雏形(1840—1902)和兵式体操的兴起---清末体育教科书(1902—1911)两个阶段。“东亚病夫”一直是国人深感耻辱的称号,为了雪此耻辱,有志之士纷纷开展新式教育,引进体操,以达到“强国强种”,从而拉开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序幕。清末体育教科书以军国民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体操和游戏内容为主,突出兵式体操;在体育教科书中中国传统体育缺失:教科书以直译居多,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并存,教科书编写体例初具模型,教科书审定制度初步形成。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丰富与完备了我国教科书体系,填补了我国体育教科书的空白。其在教学方面和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编排体例方面的特点,有效地提供了体育教科书编写的范例。其较早具有版权意识,以及先进的教科书编制设计,对早期体育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有较好的示范作用。《蒙学体操教科书》是我国最早的学生用书,《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是我国最早的统编教科书。第叁章、探讨了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展(1912—1949)。我们将其分成叁个阶段,分别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1912—1923)、体育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23—1937)和体育教科书发展的停滞阶段(1937—1949)。民初是体育教科书的稳步发展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使体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兵式体操达到鼎盛,随后慢慢衰退,走向消亡,而现代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兴起。民初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兵式体操内容前多后少,现代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教科书;与清末翻译教科书不同的是,民初的教科书以自编为主,并且出现了单项教科书;武术正式进入体育教科书。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是徐傅霖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体操》系列,它是民初最完备的自编体育教科书。1923年到1937年是体育教科书发展的繁荣期。新学制的颁布,对我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这不仅仅是理念上和名称上的改变,体育的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间都发生了变化,从此,西方现代体育进入体育教科书,成为我国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中,现代体育成为教科书主体,中学以上出现军事训练内容;教科书的编排体例丰富多样,自成体系;教科书忠实地反映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课程目标;注重教材教法的提示;教科书审定制度逐渐完备。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代表是麦克乐编写的《新学制体育教材》,和教育部编写的《体育教授细目》系列,前者为承上启下的体育教科书,后者是我国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1937年到1949年,体育教科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进入抗日战争,国民党实施战时教育方针,“体育军事化”和“军事体育化”成为主流,虽然它符合当时特殊时期的需要,但是从体育的本质看,它使得现代体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一时期的体育教科书以小学教材为主。单项教材居多,大部分教科书是根据个人体会或心得而编,教科书审定的制度详细而严格。出现了为战时专门编写的《战时体育补充教材》。第四章、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意义与启示。走过四十多年历史的清末民国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的发生、发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今天又什么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民国教科书通过传播体育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传播体育教材教法知识,丰富了现代体育教学法内容;体育教科书成为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主要媒介;逐渐完备的编写体例为现代体育教科书提供了模式;体育教科书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它启示我们在编写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时:要悉心研读体育课程标准;要凸显“强身健体”和“教诲性”的本体地位;应该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和社会叁者的需要;建立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编写和研究团队;应该建立科学的教科书评价机制来评价中小学体育教科书。

高耀武[7]2012年在《运城市中学体育课开设形意拳初段位教学内容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形意拳是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学校是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在山西各学校的开展好坏,对山西形意拳的传承和发扬有很大影响。经调查现行山西多数中学体育课武术课主要以套路运动为主,且内容陈旧、单调,武术的攻防意识、技击特点、武术文化特点不突出,学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实用性较差,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学生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阻碍了学校学术的发展。本文抽取运城市区四所中学,进行学习青少年拳和形意拳初段位教学(二段教学内容)实验。并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来探究在运城市中学生学习形意拳初段位与套路青少年拳运动后在对武术文化内涵、养生之道、武术的兴趣、学习成绩、满意程度、重要程度等方面整体水平差异。结果显示:中学生对学习形意拳初段位和青少年拳的学习兴趣、遗忘率、学习内容、武术的重要性等存在显着差异,学生更喜欢形意拳初段位教学,认为更能了解到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养生之道,技击强身健体功能;符合其好奇心理促进身心发展特点;更适合作为中学生武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得出以下结论:1.形意拳初段位制武术教学内容更适合在运城市中学推广,学生学习武术初段位教学内容比学习青少年拳更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其更能了解武术文化内涵、养生之道.学习兴趣、练习积极性和动作正确情况牢固情况远远高于套路运动形式的青少年拳,且遗忘率较低。形意拳初段位教学内容更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武术的兴趣,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更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2.学生喜欢形意拳初段位制主要是因为能够深刻的了解学习到武术的文化内涵、体会到武术攻防特点,可以和不同的同学进行对练切磋、相互学习,更能体会到武术的实用价值;而学生不喜欢现学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主要是因为感觉不实用,练习形式枯燥,不能真正体会不到武术的攻防价值;其次是因为套路动作复杂难学,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武术初段位教学内容。3.把形意拳初段位教学内容作为运城市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能丰富学校武术内容,改变了现行武术教学内容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教学现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山西省地方性武术的发展;遵循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符合《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

马文国[8]2007年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文中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引发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在我们还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时候,文化的全球化已经“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海外的文化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入中国,和滋养我们的本土文化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争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流失、衰亡。面对流行的美国大片和受到热捧的韩剧,中国武术也面临域外武技的渗透和挤压,跆拳道、空手道、泰拳、剑道等纷纷登陆中国。“欧风、美雨、韩流”来袭,中国武术如何接招?如何传承延续中国武术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西方的强势文化对广大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接连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以及青少年价值观的迷茫、人文教养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等。问题的严峻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国武术中有许多内容可以用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本文认为武术教育应该在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列举了武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素材。近年来,国内武术界的学者从多角度对武术教育和学校武术进行了研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所涉及,指出学校武术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少体校”的模式上进行研究。陈雁飞教授从奥林匹克和武术教育的历史文化方面对学校武术进行了探讨,蔡仲林、周之华教授从“淡化套路”的视角对学校武术教育教材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也有一些学者从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对学校武术进行了研究。但,把武术教育放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探讨武术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还不多见,也未发现有从武术对人格培养以及从传统武术中选取素材对竞技化武术教育进行改革的的研究。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民族文化的流失,我们必须利用那些能承载民族文化的文化载体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但体现了中国人对技击格斗的智慧,而且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融摄了儒、道、佛、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对武术的继承,能比较完整地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文化”,培养国人的“尚武精神”。中国武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进入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是我们遭遇文化侵略、文化安全出现隐忧时作出的积极回应。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也是武术教育在当代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是文化全球化交融带来的历史机遇。只有赋予古老的中国武术这样的历史使命,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焕发生机。中国武术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进行研究,因此深入研究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功能,使武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弘扬民族精神,是武术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本文阐述了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文化安全的关系,指出武术教育可以承担弘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的使命。本文从儒家文化、兵家文化和传统美学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自身的动作结构里,也是武术本身的文化特色。本文列举了古典武艺中的技术动作进行了文化解读,力图展现武术技法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武术面临文化全球化的语境,只有进入到学校这个层面,让广大青少年喜欢、追寻,才称得上武术的繁荣。然而,由于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错位而导致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使学校武术教育适应时代,探索学校武术教育的模式,本文从教材、师资、教法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尝试性构建了一个新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本文提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利用武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文化安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方向:淡化竞技、突出教育、提高兴趣、注重品德。

戚欢欢[9]2007年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文体育期刊中有关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方面的论文进行分析,旨在分析探讨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的科研现状,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和未来武术教材和教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张璐[10]2017年在《苏州市姑苏区直属初中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1915年起到2014年的近百年时间里,武术逐步被正式列为学校课程,被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课程目标。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提出武术要“六进”,即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军营,大力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学校是武术发展传承的首要阵地,意义重大。随着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视程度在一步步提高,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都对学校武术教学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姑苏区是苏州市最大的行政区域,分布了15所苏州市教育局直属管理的初级中学。这些学校展示出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榜样作用和辐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姑苏区15所直属初中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科学研究,为探索如何改善我区乃至全苏州市初级中学体育课上武术教学的问题,提供指导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武术课和课外武术活动的开课率都不高。影响因素主要有: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学校开展武术教学的需求;学生的时代特征;武术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武术课教材、教学长久未革新;缺乏武术的宣传与交流。通过调查分析,对目前姑苏区直属初中武术教学开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高武术师资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结合苏州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改变固有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武术内涵;切实加强武术的宣传与交流,为学生创造展示武术才能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材教法研究[D]. 李先长.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研究现状分析[J]. 戚欢欢. 中国学校体育. 2007

[3]. 湖北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黎桂华. 武汉体育学院. 2008

[4]. 建国以来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D]. 卢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06

[5]. 长春市小学武术教育普及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沈云峰. 吉林体育学院. 2010

[6]. 从体操到体育[D]. 刘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7]. 运城市中学体育课开设形意拳初段位教学内容实验研究[D]. 高耀武. 北京体育大学. 2012

[8].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 马文国. 上海体育学院. 2007

[9].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研究现状分析[J]. 戚欢欢.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0]. 苏州市姑苏区直属初中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D]. 张璐. 苏州大学. 2017

标签:;  ;  ;  ;  ;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材教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