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王桂兰(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四川自贡643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062-02
【摘要】目的将临床路径的方法用于儿科临床抢救病人中,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减少口头医嘱使用率,缩短抢救记录耗时。方法2009年9月-2010年08月儿科抢救病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抢救;2010年9月-2011年09月儿科抢救病人作为实验组,按临床路径进行抢救。结果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口头医嘱使用率,抢救记录耗时,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将临床路径的方法用于儿科抢救病人中使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口头医嘱使用率、抢救记录耗时明显减少,值得借鉴。
【关键词】临床路径儿科危重抢救病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9月—2010年08月危重抢救病儿163例(对照组),其中新生儿窒息复苏44次,心脏骤停7次,休克26次,抽搐86次,放弃7例,死亡4例,平均年龄2岁3月,按常规急救护理。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科的同类危重抢救病儿154例(实验组),新生儿窒息复苏36次,心脏骤停6次,休克20次,抽搐92次,放弃4例,死亡3例,平均年龄2岁2月,按临床路径方法实施抢救。两组人群比较在年龄、病种、危急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制定抢救路径根据医疗护理规范制定心肺复苏、休克、抽搐病人抢救的临床路径,并经科主任、护士长、科室质控成员讨论后上报医疗、护理质控办共同讨论后定稿。
1.2.2路径培训对相关路径进行全科培训、演习、考核,达到规范执行、默契配合。
1.2.3组建抢救小组保证路径实施从考核合格的医护人员中选拔组建抢救小组,统一排班,24小时轮班。抢救小组组成:由当班的住院总、护士组长、主管/值班医师,责任/值班护士,二线医师组成。科主任、护士长随机参与。
1.2.4通过抢救时的明确分工与团队协作保证路径实施质量如心肺复苏时,发现人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并呼救,请人通知急救小组;住院总医师负责呼吸及病情评估、气道管理;责任组长备插管用物并协助医师插管、固定,连接呼吸机;副主任医师负责总指挥及协调、循环评估、替换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值班医师负责下达医嘱,记录各项参数和简要病情,准备除颤仪,通知会诊等;值班护士负责吸痰、吸氧、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用物及药品准备等。
1.2.5呼救抢救小组覆盖新生儿室、输液室、重症监护室、两个普儿病区、产房及手术室待产间。各值班抢救小组成员佩戴对讲机,各部门用对讲机与抢救成员联系,保证在第一时间收到求救信号,快速到达现场。
1.2.6用自行设计的抢救记录表格,便携式多处、定位存放,便于取用。
1.2.7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2结果
比较两组抢救病人抢救成功率,口头医嘱使用率,抢救记录书写耗时,P<0.05,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讨论
3.1临床路径的使用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将临床路径用于儿科抢救病人中,使抢救流程更清晰明了,每个岗位成员按各自路径实施救治,职责、分工明确,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3.2临床路径的使用保证了抢救质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副主任医师、住院总医师、值班医师、责任组长的搭配,提高了病情评估、诊断的准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临床路径管理抢救病人,使之有标准可查,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减少了医护人员能力不同、技术参差不齐而造成的医疗质量差异,保证了抢救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了医疗风险。
3.3临床路径的使用提高了团队协作抢救小组成员按临床路径进行模拟急救演习,仿真演练,使临床抢救更有计划性和预见性,配合更为默契、有效。
3.4临床路径的使用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路径使用前抢救病人时医生往往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按规定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但在紧急情况下,医生有可能心、口不一,且在护士复述时有可能医护在做急救措施或思考其他问题而使查对出现偏差,极易造成医疗护理差错或事故,医疗风险大大增加。按临床路径分工,有医生负责同时下达医嘱,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且大家了解路径用药,便于查对,减少了因口头医嘱产生的差异性,降低了医疗风险。
3.5保证记录及时、准确,减少耗时路径要求抢救的同时值班医生使用抢救表格简要记录抢救时间、病情变化、用药及生命体征等参数变化,避免了以往靠回忆写记录而造成的记录耗时长、医护记录不一致和记录失误等情况,从而保证了医护记录的一致性、抢救记录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缩短了记录书写时间,降低了医疗风险。
将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制定成临床路径理顺了医疗护理程序,规范诊疗行为、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1],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单春剑.临床护理路径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7.10(20):4807-4808.